APP下载

高职高专妇产科护理实践教学的改革思路与举措

2013-08-15马常兰

卫生职业教育 2013年21期
关键词:妇产科实训技能

马常兰

(江苏建康职业学院,江苏 南京 211800)

妇产科护理是一门专业性、实践性很强的临床专业课程。随着健康观念的转变,人们对护理工作的要求愈来愈高,同时随着医疗技术的快速发展,对护理人员全方位、高层次的专业素质和心理服务提出了更高要求[1]。为满足社会对高职高专护理人才的需求,迫切需要不断加强和深化护理实践教学改革。针对护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我院妇产科护理课程组对护理专业妇产科护理实践教学进行了改革,现将一些经验和体会总结如下。

1 改革思路

1.1 最新的职业教育理念

以护理职业岗位需求为导向,体现妇产科护理工作任务、项目特点,努力实现“五个对接”。坚持“做中学、做中教”的理念,以学生为主体,注重职业核心能力培养。让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掌握妇产科护理的相关知识和技能,着眼于学生职业生涯发展和职业能力培养,引领职业教育教学改革。

1.2 完善实践教学课程体系

根据职业岗位工作过程的需求,制定妇产科护理实践教学知识、技能和素质3方面的课程教学目标。建立以临床妇产科护理、妇幼保健岗位职业能力为核心的课程体系,将课程教学与执业资格考试内容相融合。确保培养的人才掌握必备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具有从事临床妇产科护理工作的综合职业能力和职业素养。

1.3 现代护理理念

现代护理理念是以人和家庭为中心的人性化服务,突出了人的身心特点和家庭的保健需求。现代护理模式强调对学生操作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培养,妇产科护理实践教学不能停滞在传统的、过分强调护理技术操作程序的精确性、操作动作的规范性上,应结合临床实际将舒适护理、导乐陪伴分娩、一体化家庭式产房以及母婴同室、孕妇学校等护理形式相结合,将素质教育、人文关怀融入教学全过程。

2 改革举措

2.1 改革教学理念

职业教育要有效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就必须强化实践环节,加强职业教育与工作过程、工作岗位的关联度。学生必须在实践中获得能力,缩短从学校教育到实际工作岗位的距离。因此,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并重,加大专业实践教学课时比例,提高学生的实践技能是顺应知识经济时代发展的要求。

2.2 开展市场需求调研,确定实训项目

2010年和2012年由我院医学护理系牵头对江苏省多个医疗机构的妇产科护理(含助产)人才的需求及岗位专业核心能力进行调研。根据调研结果,征询学院护理专业专家指导委员对开设妇产科护理技术操作实训项目的意见,并结合全国护士执业资格考试大纲,确定实践教学的实训项目,以满足临床工作需要。

2.3 修订教学计划和课程标准

(1)根据调研结果,结合我院实际情况,修订教学计划、课程标准和教学内容,尤其是有针对性地制定实践教学的课程标准及见习、实习大纲。注重学生的临床实践环节,建立健全各项教学管理规章制度并定期深入校外实训基地检查学生见习、实习情况,夯实院校合作培养平台,成功地进行了实践课程体系的改革。

(2)新课程标准突出了以下特点:在总课时压缩的情况下,增加实践教学课时比例,加大实训基地开放力度;在实践教学中加强学生人文关怀意识培养,注重沟通能力及社会适应能力培养;让学生早接触临床,早了解工作环境及工作程序,在临床真实情景中培养综合职业能力;增设护理综合实训课程,提升学生分析问题、解决实际问题能力。

2.4 优化实践教学设计

(1)实践教学通过岗位基本技能实训、职业综合技能培训、课间临床见习与毕业顶岗实习环节来完成。同时开设第二课堂,开展护理知识和技能竞赛,组织学生到社区进行健康咨询和健康教育等,以提升学生的职业能力和综合素质,从而体现职业性、实践性、开放性的课程设计理念。实践教学采用工学结合、院校联动、阶梯递进式分步实施。通过讲授、示教、技能训练、见习和实习等方式,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动手能力等综合素质。

(2)围绕职业能力的形成,积极探索“教学做”一体化,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新型教学模式。安排临床护理专家及“双师”素质教师承担教学任务,应用突出高职教育特色的校本教材;通过开展模拟岗位技能实训、典型临床病例分析、护理综合实训以及临床见习和实习等活动,加强实践教学。

2.5 合理配置师资队伍

(1)采用院校合作混编型教师团队,长期聘用临床一线的行业专家承担实践教学任务,充分体现工学结合的高职教育办学理念。每个见习、实习医院根据学生人数和实习内容,安排相应的德才兼备的业务骨干负责临床带教。要求每次实训课前校、内外专兼职教师集体备课,统一教学目标、重点难点和考核评价标准;教学任务安排合理,教学日历填写规范。

(2)教师综合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学生的智慧和意志。教师应不断学习、不断提高,加强自身知识储备。学院以不同的方式鼓励并组织专职教师参加各种培训以及与实践教学相关的教研活动,定期交流。要求专职教师每年进行不少于两个月的定向临床实践或相关研究,以提高实践能力和职业综合素质。青年教师通过兼做辅导员、班主任工作,对其工作能力、职业素质进行锻炼,为教学打下良好基础。

2.6 加强实训教材、补充性教辅材料的建设

(1)根据妇产科护理典型工作岗位的实际要求,与南京市妇幼保健院等多家医疗机构共同开发适合高职妇产科护理实践教学的校本教材《妇产科护理学实训指导》。该教材以解决实际问题为纽带,实现知识、技能及情感态度的有机整合,强化了知识的应用和技能的培养。教材在多家高职院校使用后,师生一致认为“方便实用”,大大提高了妇产科护理教学的整体水平。

(2)积极开发实践教学补充性教辅材料,如学习指导、习题集及部分典型临床病例分析题库,配备了南京市妇幼保健院使用的《孕产妇保健手册》、孕期健康教育宣传资料、妊娠图、产程图、电子胎心监护图、产时记录图等真实临床资料。

2.7 加强校内实训基地建设

(1)以课程标准为基础,模拟真实临床环境,院校合作共建实践教学基地。基地按功能分为产前检查实训室、助产技术实训室、妇科护理技术实训室、计划生育技术实训室、母婴保健宣教室、综合技能实训的一体化教室及新生儿护理实训室等,环境布局科学、合理,为妇产科护理实践教学提供了良好的教学条件。实训基地制定了严格的管理制度,专人负责,各实训室逐渐实行由课内开放向全天候开放式管理转变,保障了课余时间学生技能练习活动的进行。

(2)有针对性地购置实践教学所需的仪器设备,并自行研发了会阴侧切缝合训练模型等。依托校外教学基地获取若干医疗器械用于实践教学,如各种宫内节育器、宫颈脱落细胞学检查、妇科检查及阴道冲洗消毒用物等,目前设备齐全,完好率达99%以上,保障实践课开出率达100%。

2.8 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强化实践教学

(1)本课程重视实践技能的培养。实训课前,学生按照实训模块的要求,提前预习相关内容,了解操作步骤和关键点,不仅要知道“做什么”、“怎么做”,还要清楚“为什么这么做”,充分调动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创新学习的积极性。教学中先由教师讲授实训内容,并进行详细的分解示范操作,然后4~6名学生为一组,在模型上反复训练,规范操作,教师巡视指导并抽查,学生将操作的全过程进行回示。课后继续模拟练习,下次课堂随机抽取学生演示,强化理解和记忆,利用仿真模型达成实训目标。

(2)按照临床妇产科的工作环境、工作程序规范实践技能操作练习,进行真实临床情景模拟训练。如某产妇来院例行产前检查,学生从热情接待开始,学习询问健康史、推算预产期、核对孕周及评估高危因素。随后测量体重、血压,尺测子宫底高度和腹围、四步触诊、听诊胎心音及骨盆外测量等。检查结束告知检查结果,给予相应的健康指导,并协助孕妇整理衣服、穿好鞋子。该项练习能使学生身临其境,增强动手能力、沟通能力,培养了学生的临床综合职业能力和素养。

(3)积极开展妇产科护理综合实训。教师首先选择、整理典型临床病例,上课前提供给学生,并让他们以小组形式进行讨论,针对病例中的具体情况,提出需要解决的问题,运用各方面知识探讨解决问题的途径,选择最佳护理方案,然后进行技能操作。这种教学方法有助于提高学生兴趣,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有助于学生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的形成,加强了师生之间的沟通和了解,促进了教与学活动的进一步开展[2]。

(4)临床见习对了解真实的工作场境,深化课堂知识,开展技能、知识、素质教学起到互补作用,毕业顶岗实习让学生在真实的工作环境中,对妇产科典型工作岗位中的病人进行临床实践,完成真实的工作任务,使其感受职业文化,提升了护理职业能力和综合素质,为将来从事临床护理工作奠定了良好基础。

2.9 改革实践教学质量评价体系

(1)加强实践教学环节内涵建设,科学设计实践项目考核评价指标。加强考核管理,聘请临床一线的行业专家承担实践技能教学及考核评判工作。本课程组教师集教学、临床工作为一体,经过多年的探索、总结建立了常用妇产科护理实践技能操作规范化考试题库及考核评分标准,如骨盆外测量、尺测子宫底高度和腹围、产科腹部四步触诊、听诊胎心音、产时外阴冲洗消毒、无菌产包铺巾术、产后乳房护理、会阴擦洗/湿热敷、会阴冲洗/阴道灌洗、阴道或宫颈上药、新生儿沐浴等项目。

(2)改革考核方式和评价体系,由以往的纯理论考试逐渐过渡到形成性考核,最终成绩包括期终闭卷考试成绩、实训技能成绩和平时成绩。其中实训技能成绩中终结性考试占40%,随堂技能操作抽考占40%,平时成绩占20%。平时成绩包括练习评价记录、参与程度、合作程度、学习态度、考勤、完成作业等。实践证明,多层次、多角度全面考核学生知识体系的综合测评,有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3 讨论

随着社会发展和医学模式的转变,迫切要求人才培养从“知识型”向“创造型”方向转变[3]。充分认识妇产科护理教学的特点和面临的困难,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及人文素养,成为妇产科护理学教改的目标,改进教学模式、优化教学资源、改革教学方法手段等势在必行。

3.1 加强校内实训基地建设,强化技能训练

妇产科护理临床涉及隐私部位的病变,在病人法律意识逐渐增强的今天,给教学带来困难,降低了学生积极性。当前解决这一问题的主要途径是在校内实训基地,充分利用仿真模型进行反复训练,强化操作技能。因此,要适应不断改革发展的课程需求,合理配置,优化实践教学,实训基地建设应紧跟临床护理的发展趋势,不断更新教学设备,购置一批性能良好、多功能并可进行综合实训练习的实践教学设备。

3.2 优化组合各种教学资源

妇产科护理中有些内容很抽象,学生难以理解,如分娩机转、盆腔检查、放置/取出宫内节育器等知识。充分利用多功能仿真模型进行综合性演示与练习,为学生提供较多动手操作机会,解决了临床见习中只“见”不“习”的问题;通过对典型临床病例进行分组讨论、评议,使理论与临床实际有机结合起来,锻炼了学生对所学专业知识整合、融会贯通的能力,有助于学生批判性思维的形成;多媒体课件集视、音、动画效果为一体,突破时空限制,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根据本学科特点有效结合、优化组合各种教学资源,弥补了传统教学的不足,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学习兴趣和综合职业能力。

3.3 加强学生人文关怀意识的培养

树立人性化护理理念,提高学生人文素养,适应人性化护理模式,是培养实用型高级护理人才的目标[4]。积极贯彻“着重素质、面向临床”的基本理念,以素质教育为主线,以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培养重点,在妇产科护理实践教学中发挥教师的能动作用,用自己的言行去感染和影响学生,通过情景导学、创设实训室人文环境和开放的交流环境、优化考核评价方式等,将人文关怀及人道主义精神融入教学中,为学生今后更好地为病人服务打下坚实的思想基础。

[1]路霞.浅谈临床护理带教中的薄弱环节改进[DB/OL].中国期刊网,2009-12-18.

[2]林少健,李东海.整合教学方法 提高教学质量[J].中医药管理杂志,2008(2):123-124.

[3]李慧,纪慧,李登花,等.妇产科护理学教学改革[J].卫生职业教育,2007,11(25):94.

[4]张春苗.护理人性化临床教学模式在母婴同室的应用[J].吉林医学,2008,2(4):306-307.

猜你喜欢

妇产科实训技能
基于CDIO理念的数控实训教学改革与实践
劳动技能up up!
秣马厉兵强技能
虚拟情景实训环境三维模拟
拼技能,享丰收
电工电子实训教学改革与创新
要看妇产科医生了 我要准备些什么?
微课在数控实训课中的应用探析
超声诊断妇产科急腹症72例临床分析
妇产科阴道不规则出血治疗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