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农村空巢老人家庭养老问题探析:基于苏州X村的调查

2013-08-15孟祥宇

周口师范学院学报 2013年6期
关键词:空巢子女养老

孟祥宇

(复旦大学 中国语言文学系,上海200433)

一个社会60岁以上的老年人占总人口的10%以上,或65岁以上的老年人占总人口的7%以上,就说明这个社会进入了老龄化社会。据全国老龄办公布的数据,截止到2011年,我国60岁及以上的老年人口为18 499万人,占总人口的13.7%。老年人口中六成以上在农村,我国农村的老龄化程度比城市更加严重。

我国的社会结构正在发生急剧的变化,进入21世纪以来,从传统社会转向现代社会的节奏逐步加快,而空巢老人便是中国社会转型的产物。所谓“空巢”,是指子女长大成人后从父母家庭中相继分离出去,只剩下老年一代人独自生活的家庭。就像小鸟长大展翅飞翔,远走高飞一样,巢穴中再也没有嗷嗷待哺的雏鸟了[1]。2009年初,全国老龄办发布的《农村空巢、类空巢家庭老人状况调查报告》表明,全国农村老年空巢和类空巢家庭共3288万户,占农村老人家庭总户数的48.9%;空巢、类空巢家庭中的老人共4742万人,占全国1.08亿农村老年总人口的43.9%。与城市中的空巢老人相比,农村中的空巢老人由于经济状况较差、社会保障不全等方面的因素更应该引起社会的关注,农村老年人的养老成为了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拉尔斯·索克斯特洛姆在《社会保险》一书的序言中写道:“……如果几代人生活在一起,那么家庭就特别适合于保障安全,在这种情况下,这个联合体就是一个灵活的组织,它使一个人顺利地度过其生命的各个阶段,如儿童期、工作期和老年期。”[2]社会学家戴维.L.德克尔在《老年社会学》论述“老年家庭”中强调“没有一个领域跟我们命运的关系比我们与家庭关系更紧密……我们可以不做工作,却不能离开家庭”[3]。可见,家庭养老不仅是中国老年人传统的养老生活方式,西方国家也把家庭养老视为最富有人情的老年人生活方式和老年人安度晚年的最佳模式。

为了使研究具有针对性,笔者选取了苏州市郊X村作为调查地点。该村青壮年劳动力外出打工,空巢家庭现象较为普遍,具有一定的代表性。X村全村面积3.2平方公里,可耕地4500亩,全村有27个村民小组,702户,2659人。考虑到空巢老人的文化水平,主要采取深度访谈的方式对其经济状况、生活照料和精神状态等方面进行了解,为研究提供充分的证据。

一、农村空巢老人境况及养老现状

(一)空巢老人的经济状况与子女对老人的经济支持

在X村,老年农民很少掌握农业以外的其他谋生技能,被调查的老人主要的收入来源为种植和养殖业。一些老人闲暇之余做手工劳动以贴补家用。老年人的主要支出是为儿子盖房娶媳妇的费用,此外还有看病的花费、子女在外求学的学费等。一些老人甚至要支付孙辈的生活费用。

外出务工的子女对空巢老人的经济支持能力不尽相同。一些老人的子女在城市有固定工作,生活稳定,对老人经济支持程度高。而另一部分老人的子女从事不固定的工作,自身的生活比较艰难,自然难以顾及父母。但总体来说,X村处于富裕的长江三角洲地区,空巢老人的基本物质生活可以得到较好的保障,绝大多数老人的温饱基本不成问题。

(二)对空巢老人的生活照料情况

空巢老人普遍处于需要照顾但没有得到照顾的状态。家庭成员中的子女是农村老年人主要的照顾者,子女有赡养老人的义务,其中就包含了对老年人的日常生活照顾。而目前由于客观上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而使得子女无法在老人身边亲自服侍。在调查中笔者发现,X村中青壮年外出打工挣钱、老人小孩在家看门种田的现象较为普遍。许多老人不但要耕作田间农活,还要照顾好孙辈的生活。对于自己的小病,往往强撑硬拖。从X村空巢老人的现状看,很多老年人患有慢性病,在日常生活上主要是和老伴相依为命。邻里多为境况相似的老人,很难提供实质上的照料。一些老人患病卧床数日,邻居竟不知晓。

(三)空巢老人的精神状态和子女对老人的精神慰藉

在传统社会,老有所养的一个重要标志是儿孙满堂,承欢膝下。而在今日之农村,空巢家庭比比皆是,空巢老人有很强烈的“空巢感”,他们会感到自怜、无助和孤独。农村的空巢老人文化程度不高,难以发展自己的兴趣爱好,看电视、听广播或找其他老人聊天成为他们主要的精神文化生活。由于老人年事已高,身体不便,他们大多深居简出,很少与社会接触,更容易产生空虚感和失落感。

在问及外出子女是否经常回家探望时,多数老人表示次数极少,子女仅在过年时会回家数天,与老人缺乏精神上的沟通。空巢老人长期生活意义不明确,和外界接触越来越少,心里的话无处诉说,有时间没事可打发,更谈不上享受大家庭的天伦之乐。空巢老人大部分过着“出门一把锁,进门一盏灯”的寂寥生活,迫切需要思想交流和亲情的慰藉。

二、农村空巢家庭养老困境成因

(一)乡城迁移和人口流动对家庭养老的影响

随着我国工业化发展,农村青壮年多在城市打工,不能长期陪伴在老人身边。据统计,全国农民进城务工人口已超过2.1亿人,并以每年500万人的速度递增。与此同时,教育的快速发展使许多农村家庭的子女有机会到城市学习,教育教给他们的大部分技术和知识一般只能在城镇才能发挥更好的作用。这就决定了大部分接受过较高教育的农村子女最终都会选择离开农村,在城镇中寻找发展的机会。而从农村转移到城镇的劳动力由于经济条件、户籍制度等的差异,收入少,生活成本高,无法将父母从农村接往城市同住,使老人被迫留守家中。一些老人长期居住农村,即便子女收入较高,也由于不适应城镇生活,留守在家中。

(二)农村孝道的丧失和老年人固有的价值观念的保守性

经济转型期,现代人的价值观对传统家庭文化的冲击很大。“百善孝为先”的传统观念受到挑战。年轻一代更看重经济观念,家庭成员的地位不再依靠年龄和经验,而是获取经济资源的能力和社会关系网络。以往农村中基于宗族关系的脉脉温情已经渐渐淡漠。在古代的宗族体系下,宗族对子孙有绝对的约束力,在家庭养老模式中起了非常大的作用。而现在子女养老意识越来越淡薄,产生了“重幼轻老”的社会现象,一些多子女家庭在养老问题上甚至互相推卸责任。

老年人长期养成的生活观念也难以改变。一些进城务工的子女在城市购买的住房,愿意把父母接到身边,但城乡生活方式的差异使很多农村老人难以适应城市生活。一些老人虽然希望与子女住在一起,但觉得双方在价值观上存在差异,为避免矛盾的发生或激化而回到农村。而农村有他们熟悉的环境和人脉资源,使老人们更习惯于农村的生活。总之,大多数农村老人更倾向于选择留在农村。

(三)土地的养老功能减弱

长久以来,土地一直是农民的重要生产资料,也是农村老人养老的最后一道屏障。但近年来,土地的养老功能逐渐减弱。

首先是土地收益在下降。空巢老人的子女外出务工,土地由老年人耕种。小规模的经营方式加之老人的年老体弱,注定了土地的产出率低。此外,土地的产出受气候、市场等多方面因素影响,使其养老功能极不稳定。

其次是土地数量的减少。由于工业化和城市化的推进,耕地面积持续减少。X村的耕地多数被村里用来统一种植水果和花卉,并建成果林基地,农民只保有小块的自留地。虽然空巢老人得到了一定程度的经济补偿,但这部分补偿是否能满足其养老需求也是未知的。

三、缓解农村家庭养老困境的建议

空巢家庭是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也是社会发展的体现。目前我国农村养老的主要形式仍是家庭养老,而农村空巢家庭存在着严重的养老危机。这就需要社会、家庭和老年人自身的共同协作和配合。

(一)从家庭养老到社会养老,建立健全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

首先,要完善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现行的养老制度的不稳定性增大了农民购买养老保险的风险,从而影响到他们的信心。农村很多有购买能力和养老保险需求的农民对保险一直持观望态度。因此,要尽快立法以保障参保者的权利。其次,要完善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关注空巢老人的健康。我国农村已普遍实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诸如“门槛费”等规定仍然是空巢老人难以逾越的障碍。尽快完善新农合,如加大财政资金的医疗投入、改善农村医疗的硬件设施、控制药价增长,使空巢老人愿意及时就医,缓解病痛。第三,要加快城镇化步伐,积极倡导在外打工青年回乡创业。推进城镇化,发展小城镇可以带动农村经济发展,提高农民收入,为空巢老人的生活需求提供物质保障。

(二)强化家庭的功能,增强子女赡养父母的意识

家庭养老是我国的传统养老模式,目前在农村仍占主要地位,这种状况在相当长的时间内不会改变,社会化养老在短期内很难替代家庭养老。被调查老年人从未想过去敬老院生活,有的老年人虽然想过,但考虑到经济的原因,进敬老院是不现实的,还有的人回答不知道。一部分村民会购买养老保险,但他们仍认为家庭养老是最可靠的方式。

“孝文化”是我国传统道德思想的核心。传统孝文化的核心内涵即为家庭伦理。《孝经》中有云:“百善孝为德,百行孝为先”,“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但随着市场经济大潮和现代文明的冲击,年轻人的“孝”观念已开始逐渐淡化,一部分人对父母的孝顺意识大大减弱。在家庭中重建“孝”的观念,有利于营造“尊老、敬老、爱老、助老”的家庭氛围,引导子女对老人尽孝。

(三)从老人自身来说,要鼓励他们参与社会活动,扩充生活领域

空巢老人要想安享晚年,首先自身要端正心态,接受现实。不管遇到什么困难,一定要对生活持积极的态度,自己关心自己,保持心理平衡。许多老人没有自己的爱好,不愿意参加社会活动,这只能增加自己的寂寞和孤独感,对身心健康没有任何好处。晚年培养自己的爱好,丰富自己的文化生活很重要。空巢老人闲暇时间较多,可以多学一些东西,让自己变得忙碌充实。老人自己要有意识地多与人交往,多走访亲戚朋友,不要把自己禁锢在家里,以健康的心态面对老年生活。

农村空巢老人是社会中相对脆弱的群体,很难依靠自己的力量解决养老问题。只有广泛动员全社会的力量参与,为他们营造一个良好的养老环境,才能实现他们安享晚年的愿望,空巢老人才不再是一个沉重的话题。

[1]刘同昌.面对银色浪潮:明天我们如何养老[M].北京:华文出版社,1999:72-75.

[2]熊必俊.保障老有所养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1999:105-109.

[3]戴维.D.德克尔.老年社会学[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86:224-225.

[4]戴卫东.家庭养老的可持续性分析[J].现代经济探讨,2010(2):22-26.

[5]穆光宗.家庭空巢化过程中的养老问题[J].南方人口,2002(1):33-36.

[6]贺雪峰.新乡土中国:转型期乡村社会调查笔记[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7]费孝通.乡土中国[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

猜你喜欢

空巢子女养老
养老生活
为子女无限付出,为何还受累不讨好?
与子女同住如何相处?
农民工子女互助托管能走多远?
关爱空巢老人
关爱空巢老人
空巢生日不孤独
养老更无忧了
以房养老为何会“水土不服”?
养老之要在于“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