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喜福会》中的文化冲突与文化适应

2013-08-15温州医学院国际教育学院浙江温州325000

名作欣赏 2013年5期
关键词:喜福会文化冲突冲突

⊙张 尖[温州医学院国际教育学院, 浙江 温州 325000]

作 者:张尖,中山大学研究生,温州医学院国际教育学院教师、助教,研究方向:留学生汉语和文化教育。

谭恩美是美籍华裔作家,《喜福会》是其重要代表作之一。作者通过这部作品主要讲述母女间的冲突与和解,其实质是讨论美国文化与中国文化的冲突与融合。谭恩美是站在两种文化交汇点上的典型人物。作家通过其自身的个人、家庭经历,深入分析美国历史中两种文化发展的历程。可以看出,两种文化具有十分鲜明的矛盾与对立,就像作品中四对母女间具有深刻的矛盾;然而这两种文化又有交流和融合的可能,如同作品中吴精妹回到中国后理解母亲一样。母女之间的交流与和解其实就是两种文化的冲突与适应。

一、《喜福会》中的文化冲突

1.文化冲突的表现

《喜福会》中的文化冲突是表现在多方面的,其中最重要的表现就是四对母女之间的矛盾。吴宿愿和吴精妹这一对母女最大的矛盾是生活方式的矛盾。吴宿愿在抗战爆发后,带着双胞胎孩子逃难,又在逃难途中逼迫丢弃孩子。在绝望中,她被美国传教士所救,最终和病友吴吕宁辗转来到美国。她认为美国有很多发展机会,可以让自己的孩子成为一个不平凡的人。然而她的孩子吴精妹却希望用美国的自由主义生活,成为一个平凡的人。吴宿愿主动帮助退休的钢琴教师打扫卫生,以此获得吴精妹学习钢琴的机会。她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够成为明星,最终在电视上表演。而吴精妹却说:“我不学钢琴,即使我能弹,你给我一百美元我也不愿意上电视。”在吴精妹的意识里,吴宿愿没有权利安排甚至干涉她的生活。

苏安梅和女儿罗丝之间的矛盾则是交流方面的矛盾。苏安梅的母亲被迫改嫁,成了一个大宅院里地位低下的妾,因此苏安梅深受寄人篱下之苦。为了让苏安梅离开这个妻妾明争暗斗的大宅院,苏安梅的母亲以生命为代价换得了苏安梅的自由。苏安梅试图用自己的亲身经历教育女儿,可女儿偏偏不愿听她的教导。罗丝遇到了婚姻难题,宁可向别人甚至心理医生求教,也不愿意向自己的母亲询问意见。

钟林冬和女儿卫弗利之间的冲突是在婚姻上的冲突。钟林冬虽嫁给了一个富家子弟,但过的生活却不是一个少奶奶应有的待遇,而是如同一个童养媳一样受尽屈辱。最终她凭借自己的力量获得自由。由于她自身受到这样的屈辱,因此她希望自己的女儿卫弗利能够过上更好的物质生活。她用自己的生活智慧发现女儿第一个男朋友具有缺乏家庭责任感等缺点。但卫弗利并不理解母亲的用心良苦,一味地将婚姻的失败归咎于母亲所施的妖术。

顾映映和女儿圣克莱尔之间的矛盾则体现在互不理解上面。顾映映是一名富家千金,但是出嫁后生活孤苦,在丈夫死后才获得自由。后来她遇到一名美国大兵,最终和他一起远离故土去美国开始了新生活。她的女儿圣克莱尔对母亲的思维方式以及中国传统思想敬而远之,而顾映映也不理解女儿的生活准则。

2.文化冲突的原因

《喜福会》中母女冲突最大的原因是母女认同的文化不同。四位母亲千里迢迢远离故土来到美国,只是因为美国是一个可以安全躲避战乱的地方。她们并没有因此就认定自己是美国人,她们内心还是坚定地认为自己是中国人。她们虽然身在美国,心却怀念着中国的传统文化。她们的生活语言、生活习俗乃至思想方式都与在国内时一样。在美国她们虽然也用半生不熟的英语与当地人交流,但更多的时候是用普通话甚至方言交流。她们固执地坚守一些中国传统习俗和思想。例如婚姻中“宁愿男大十,不愿女大一”这样的传统说法。甚至在处理与女儿们之间的冲突时,她们的思维方式都是含蓄而隐忍的。她们并没有剑拔弩张,嚣张地与女儿们开战。而是采取润物细无声的方式,以点滴细节开始坚持直至获得最终的胜利。

而女儿们虽然长着中国人的外貌,但她们的内心已经是完完全全的美国人。这四位女儿是在美国出生,在美国成长。她们接受的一切教育都是从自由主义开始的。当她们开始有了自主意识起,她们接受的都是美国文化,早早地就摒弃了中国传统文化。在当时的时代洪流下,她们主动投身社会主流文化中,使自己成为了一个真正的美国人。她们要求自由,要求获得尊重,要求运用完全美国式的手段解决问题。她们的意识中并没有中国这一概念,更不用说中国的传统文化。简而言之就是,《喜福会》中的四位母亲认同的是中国传统文化,而四位女儿认同的则是美国文化。

中美两国文化存在不同与其生存发展的特殊环境有着重要关系。中国文化或者说东方文化的内涵是儒家文化。儒家文化中推崇“修身齐家治国平”,也就是说培养良好的个人修养是起点,而“齐家”则是发展一切事业的基础。在这种文化氛围之下,中国人形成了以家庭伦理为基础的文化体系。在这个体系中,家庭伦理是一切行为规范的中心。在中国儒家文化的熏陶下,中国人更注重家庭,注重群居。因此,《喜福会》中的四位母亲在远离故土的美国抱团而居,共同抵御主流文化。而美国文化的实质则是“航海文明”。在这种文化熏陶下成长起来的美国人更注重个人独立与个人发展,他们的家庭观念十分淡薄。这并不是指他们不愿意重视家庭,而是“航海文明”向外发展生存要求他们必须重视个人独立。在美国文化中,孩子长到一定的年纪必须远离父母,进行个人生活,承担自己应该承担的责任和义务。因此《喜福会》中的四位女儿纷纷要求脱离母亲的约束,离开大家庭,过自己的独立生活。

二、《喜福会》中的文化适应

1.文化适应的表现

如果说《喜福会》中母女的冲突代表着中美文化的冲突,那么最终母女相互理解则是中美文化的适应。这种文化适应是两方面的。首先是母亲对女儿的理解,可以看做是中国文化对美国文化的适应。母亲们脱掉从中国带来的旗袍,每个周末进行宗教活动,信奉上帝。苏安梅在失去儿子的第一时间想到的是上帝保佑。这些从表面上看是生活习惯的改变,但其内在也是一种文化的妥协与认同。钟林冬之前本能地排斥女儿的白人男友,甚至在愤怒时脱下鞋子追打两人。而后来她却能接受女儿的美国男友,并教他如何吃螃蟹。她的包容行为可以看做是对美国文化的尊重以及适应。

其次,女儿对于母亲的理解与认同也可以看做是美国文化对中国文化的适应。吴精妹终于理解了母亲含蓄地表达关爱的方式。这时她才明白母亲当年送她玉坠金项链其实是代表着对她最深切的爱。“中国母亲从来不在女儿面前夸奖女儿。”当吴精妹说出这句话时,则表明她终于体会到中国传统文化的含蓄意味。罗丝一直认为母亲愚昧无知,最终却发现母亲的办法才可以更好地帮助她脱离婚姻困境。她终于认识到美国人的想法也有严重缺陷时,也可以看做是她向母亲的一种妥协。卫弗利认为自己从母亲那里学到了一种无形的力量,看到自己同母亲抗争时的愚蠢。圣克莱尔承认母亲的生活智慧,认为她确实具有未雨绸缪的能力。四位女儿对母亲认识的转变其实也是美国文化对中国文化适应的一种转变。

2.文化适应的原因

随着时代的发展,全球化的脚步不断加快。在这种大北京之下,中国文化作为边缘文化,对美国社会的主流文化也有着一定的冲击。在这种冲击之下,美国文化也会随之适应中国文化。一方面中国文化有其自身的深厚魅力,另一方面美国也只有采取包容的姿态才可以促进自身文化不断发展。中美两种文化由于生存发展环境不同,因而之间存在着较大差异,但同为人类赖以生存的文化,两者的本质上也存在着共同点。这些共同点就是人类社会文明共同发展的基础。

在小说《喜福会》中,母亲通过女儿的种种行为,最终发现人情中国文化在美国社会中其实是处于边缘地位的。而女儿也在与母亲的抗争中发现美国文化的缺陷和不足。两种文化在这些对比中逐渐发现自身的优势和不足,并取长补短。这既是两者的相互适应,也是两者共同进步的表现。

三、总结

谭恩美在作品中叙述了两代人之间出现矛盾到解决矛盾的过程。这一过程其实也是中美文化不断冲突,然后适应的过程。谭恩美的高明之处在于艺术性地将母女之间的误解、冲突,到沟通、理解的过程展现给读者。而我们在解读其中本质时也应该看到,中美文化冲突有其内在的深刻原因。生存发展特殊环境的不同使两种文化必然出现冲突。但是又由于时代的发展,以及文化本质上的相同点,两者之间的适应与融合也是必然的。

[1]汤亭亭.中国佬[M].北京:中国译林出版社,2000.

[2]张瑞华.解读谭恩美《喜福会》中的中国麻将[J].外国文学评论,2001(1).

[3]王裕秋.近二十年来美国华裔文学的崛起[J].外国文学研究,2000(1).

[4]吴前进.美国华侨华人文化变迁论[M].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8.

猜你喜欢

喜福会文化冲突冲突
基于合作博弈的多机冲突解脱算法
耶路撒冷爆发大规模冲突
冲突水平的变化诱发冲突适应*
回避冲突不如直面冲突
论《白牙》中流散族群内部的文化冲突
跨文化视阈下的中美文化冲突
浅析《喜福会》的叙事结构
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青少年犯罪新趋势
从《喜福会》看华裔家庭的文化困境
电影《喜福会》中母女双重文化境遇中的自我追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