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痛苦和无聊的人生——波德莱尔诗歌赏析

2013-08-15西南民族大学文新学院成都610041

名作欣赏 2013年5期
关键词:波德莱尔罪恶魔鬼

⊙宋 军[西南民族大学文新学院, 成都 610041]

作 者:宋军,法国马赛一大文学艺术学院硕士,西南民族大学文新学院副教授,主要从事外国文学和法语教学。

告读者

波德莱尔

读者们啊,谬误,罪孽、吝啬、愚昧,占据人的精神,折磨人的肉体,

就好你乞丐喂养着他们的虱子,我们喂养着我们可爱的痛悔。

我们的罪顽固,我们的悔怯懦;我们为坦白要求巨大的酬劳,

我们高兴地走上泥泞的大道,以为不值钱的泪能洗掉污浊。

在恶的枕上,三倍位伟大的撒旦,久久抚慰我们受蛊惑的精神,

我们的意志是块纯净的黄金,却被这位大化学家化为轻烟。

是恶魔牵着使我们活动的线!腐败恶臭,我们觉得魅力十足;

每天我们都向地狱迈进一步,穿过恶浊的黑夜却并无反感。

像一个贫穷的荡子,亲吻吮吸一个老妓备受摧残的乳房,

我们把路上偷来的快乐隐藏,紧紧抓住,像在挤一枚老橙子。

像万千蠕虫密匝匝挤到一处,一群魔鬼在我们脑海里狂饮,

我们张口吮吸,胸膛里的死神,就像看不见的河,呻吟着奔出。

如果说奸淫、毒药、匕首和火焰,尚未把他们可笑滑稽的图样

绣在我们的可悲的命运之上,唉!那是我们的灵魂不够大胆。

我们罪孽的动物园污秽不堪,有豺、豹子、母狗、猴子、蝎子、秃鹫,

还有毒蛇,这些怪物东奔西走,咆哮,爬行,发出了低沉的叫喊,

有一个更丑陋、更凶恶、更卑鄙!它不张牙舞爪,也不大喊大叫

却把大地化作荒芜不毛,还打哈欠将世界一口吞噬。

它叫“无聊”!——眼中带着无意的泪,它吸着水烟筒,梦想着断头台。

读者,你认识这爱挑剔的妖怪,——虚伪的读者,——我的兄弟和我的同类!

《告读者》这首诗在各版《恶之花》中都被置于卷首,说明了该诗的重要性。这首诗第一段的第一二句中,波德莱尔真诚地告诉读者,谬误、罪孽、吝啬和愚昧的恶行占领了人类的精神世界。诗人如同一个置身世外的智者,客观、真实地告诉读者人类精神世界堕落的事实与真相。接着诗人使用一个明喻:将乞丐和“我们”(即诗人、读者)联系到了一起,将“虱子”与“痛悔”做了对应。乞丐对于自己身上的“虱子”采取了麻木不仁、不管不问的态度,导致了“虱子”的泛滥。而读者包括诗人也像没有尊严的乞丐一样,对自己的“痛悔”抱着漠视的态度,而且觉得“痛悔”可爱,以至于罪恶由于没有“悔恨”的阻止和压抑而更加巨大,而“痛悔”也跟着越来越多。当诗人将乞丐的形象与“我们”联系在一起时,“我们”本来以为自己高贵的形象被彻底颠覆:“我们”和乞丐一样没有精神追求,没有理想,毫无尊严,麻木不仁,得过且过。

诗歌第二段的第一句继续前一段关于“痛悔”的思想,说我们的“罪”是顽固的,它是人的本性。但我们的“悔恨”却是怯懦的,不敢承认自己的罪孽,更没有勇气阻止“罪恶”的产生。第二句说我们如果要承认自己的恶行,就要要求支付报酬,是说人为了金钱可以公开自己的隐私。这一段的后两句是说我们走在错误的道路上却浑然不知道,而且还高兴万分,认为通过哭泣就可以博得同情,洗刷掉罪恶。“我们高兴地走在泥泞的大道上”的意象,点明了我们执迷不悟的精神状态。

诗歌第三段解释罪恶顽固的原因是“三倍伟大的撒旦”,也就是古希腊神话中宙斯的使者赫尔墨斯的诱惑。赫尔墨斯从小就爱撒谎,他在西方文化中是灵巧与狡诈的形象。他是偷窃和谎言的神;他是雄辩家和商人的神;也是旅行者、牧羊人和保佑健康的神。撒旦是和上帝对抗的基督教文化中的邪恶之神,而赫尔墨斯是比邪恶的撒旦还要强大三倍的魔鬼,他蛊惑我们犯罪。我们坚强的意志被他像一位化学家一样化为轻烟,使得我们的灵魂无法超越自身的弱点与罪恶。

诗歌第四段说明我们受制于魔鬼,没有力量抵抗魔鬼的诱惑,虽然向地狱堕落,却觉得魅力十足。基督教文化中的上帝用“博爱”的思想带领人们和罪恶斗争,促使灵魂的超越,而波德莱尔时代由于灵魂没有了上帝的支撑,就由魔鬼来支配,从而走向毁灭而浑然不知。这和第二段后两句的思想相互对应。第三四段用赫尔墨斯和魔鬼摧毁我们的意志,引诱我们走向地狱的意象,来说明“我们”的罪恶受制于魔鬼而无法抵御。

诗歌第五段通过比喻的方式来象征人的堕落。贫穷、没有品位而又好色的荡子因为没有钱,在路上勾搭一位没有姿色的老年妓女,饥不择食地发泄自己的情欲,并隐藏自己无耻的快乐,像挤一枚老橙子一样将这不让外人知道的快乐紧紧抓住。这个无耻荡子的形象和“我们”联系到了一起,像荡子一样没有道德的、无耻的“我们”为了自己的私欲可以不择手段地去达到目的,而不去考虑美德、正义的价值。

诗歌第六段的第一二句使用一个明喻来描绘一个阴森恐怖的画面:数不胜数的魔鬼像蠕虫一样侵入“我们”的脑海,“我们”的精神已经病入膏肓。第三四句说“我们”和死神交往,却意识不到死神的存在。第七段说“我们”由于失去了信仰和道德,奸淫、谋杀、残暴随时就有可能控制“我们”,因为“我们”的胆子不够大而暂时没有和“我们”的命运联系在一起。第八段用污秽的动物园里残暴的动物来描绘“我们”的罪孽和邪恶随时都会从身体里迸发出来。第六七八段通过“魔鬼像蠕虫”,“奸淫、毒药、匕首和火焰”以及“罪孽动物园的残暴动物”的意象,来描绘“我们”堕落的精神状态:充满罪恶、随时中邪、随时犯罪。

诗歌第九段和第十段说一个更加丑陋、凶恶、卑鄙的妖怪主宰了世界,主宰了人类,它叫“无聊”。它抽着水烟袋,麻痹着自己的神经,梦想着断头台,希望早日离开尘世,受人关注地死去。叔本华有一句名言:“人生就是痛苦和无聊之间的钟摆。”人在欲望满足之前是痛苦的,而在满足之后则是无聊的。“无聊”这个深刻的意象表明了人们由于没有了信仰,被资本主义的自私与贪婪以及金钱所左右,极端个人主义泛滥,享乐主义横行,人们失去了爱心,社会变得“荒芜不毛”,人患上了“世纪病”,对任何事物都不感兴趣,什么事情都觉得毫无意义,一切都是无聊的,荒谬的,人变成了“多余的人”。“无聊”这个妖怪的意象点明了十九世纪中叶欧洲人物质丰富、精神空虚的“世纪病”。

诗歌第十段的最后一句阐述了读者与诗人的关系。诗人和读者一样患上了“无聊”的世纪病。读者是虚伪的,诗人却是真诚的,因为诗人承认读者不愿意承认的精神堕落。在波德莱尔之前的大多数浪漫主义诗歌和传统诗歌中,大多认为诗人是站在道德的立场上去对人类进行终极的关怀,他们是民众的代言人,是不被承认的“立法者”,他们崇高的历史使命是唤醒民众,他们的诗歌是社会前进的方向和民众的指路明灯。而波德莱尔则认为诗歌是纯粹的、无所谓的美,它有自身发展的道路和方向。他认为诗歌过于追求道德的力量就会削弱诗歌的力量,诗人的使命是在形式上关注诗歌的内在逻辑和规律,在内容上关注现实世界中所隐藏的另一真实世界,而不是一个道德家,通过说教来提高人的思想境界。

最后,我们来结合当时的时代背景来综述这首诗歌的意义。《恶之花》出版于1857年,在十九世纪中叶的法国,资本主义制度已经完备,随着科学的发展,对上帝的信仰逐渐衰亡,工业文明、商业文明的力量越来越强大,资本主义的贪婪和弱肉强食以及自私自利和个人主义的泛滥,使得欧洲人的精神从向上升华,变成了逐渐堕落。《告读者》要告诉大家:诗人与读者在失去信仰以后的失落感,失去人生意义后的堕落感;也点明了《恶之花》这部诗集的主题将驻足于人类精神的痛苦与无聊;没有了信仰的人是无法抵御魔鬼的诱惑和吸引,人性恶像幽灵一样在世界上到处游荡,侵蚀着人的心灵,人在不由自主地变得厌倦、颓废、虚伪、卑劣、恶毒、凶残,一步步走向地狱。而诗人只负责描绘当时人类真实的精神状态,并不是引领民众去升华自己的灵魂。正如法国诗人保尔·魏尔伦所评价的那样:“我认为,夏尔·波德莱尔的深刻的独创性在于强有力地从本质上表现了现代人……我还认为,将来写我们这个时代的历史学家们,为了不致片面,应该仔细地、虔诚地阅读这本书,它是这个世纪的整整一个方面的精粹和极度的浓缩。”①

① Paul Verlaine:《Oeuvres Posthumes 2》,Albert Messein,1927.

[1]ANDRE LAGARDE.Dix-neuvième-siècle LES GRANDS AUTEURS FRAN?AIS DU PROGRAMME[M].Paris:Bordas,1969.

[2]郭宏安.《恶之花》:按本来的面目描绘罪恶[M].法国研究,1989(1).

[3]郭宏安译.波德莱尔美学论文选[M].南宁: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猜你喜欢

波德莱尔罪恶魔鬼
波德莱尔
罪恶
魔鬼鱼,翻啊翻
多多与波德莱尔诗学理念比较研究
多多与波德莱尔诗学理念比较研究
南方
令人生畏的“魔鬼鱼”
魔鬼鱼
魔鬼鱼
罪恶赎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