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古典文学名著阅读严重缺失——对“《红楼梦》女性”问卷调查之反思

2013-08-15集美大学文学院福建厦门361021

名作欣赏 2013年5期
关键词:判词湘云香菱

⊙温 婧[集美大学文学院, 福建 厦门 361021]

作 者:温婧,集美大学文学院2010级研究生,主要从事明清小说研究。

此次《红楼梦》系列问卷调查旨在了解高校人群对《红楼梦》中女性之熟悉、喜爱程度,以便开展更具针对性的教学和研究工作。该问卷以集美大学教师教育学院14位在职教师(男教师4人,女教师10人)与80位本科大三、大四的学生(男生10名,女生70名)问卷调查所得资料为依据,对《红楼梦》中小姐、少奶奶、姨太太以及女仆的熟悉程度进行调查并做出分析。结果表明,《红楼梦》仍受到在职教师及大学生们的欢迎,但对原著的阅读、认知不够,红学知识匮乏;对《红楼梦》女性中的小姐、姨太太、少奶奶以及常有提及的丫鬟有所认知,但对其性格定位不准,容易混淆;对一些着笔较少的女仆仍不了解,甚至不知。

一、问卷调查背景

《红楼梦》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经典代表,已得到世人的共识。“开口不谈《红楼梦》,读尽诗书是枉然”之说曾在清末一时蔚然成风,然而一百年过去了,时代更迭,《红楼梦》是否风光依旧?如今,社会文化日益多元化,影视、戏剧、报纸、杂志,甚至网络都在吸引着人们越来越多的视线和关注,社会转型期的浮躁虚无又使得肥皂剧和快餐文化大行其道,而经典已非每位学生案头所必备。

就仅仅针对《红楼梦》中女性,诸如黛玉、宝钗、王熙凤等戏份较多的人物人们了解甚多,但对于她们每个人身上独有的性格我们能否准确辨别?而诸如香菱、尤二姐、刘姥姥之类的,戏份虽不多,但假若缺少她们,似乎整个《红楼梦》又显得不完整,缺乏韵味。在当前这种背景下,在校非文学专业的大学生及非文学专业的在职教师究竟了解多少?就该问题,我们组织了这次问卷调查。

二、方法

(一)样本抽取

选取这样一个群体,以大三、大四非文学专业的学生及已婚在职教师作为调查对象,是较有意义的。

集美大学教师教育学院的学生,均为师范类,他们毕业后将有一大批走向教师岗位,教书育人,播撒知识种子,而不管他们传授哪门学科,古典文学的素养是每个人身上所必需的,此为本次问卷调查之考量。而80位学生,均为“90后”,从小生活在手机、网络等现代通讯中,对经典究竟了解多少,我们不得而知。以《红楼梦》为代表,通过调查他们对《红楼梦》的熟悉程度不仅可以总结过去,评估现状,而且可以预测未来,有一定的代表性。而受调查的教师教育学院教师,年龄段均集中于在30岁至40岁间,考察他们对《红楼梦》的熟悉程度也对我们今后工作有一定的启示。

(二)问卷设计构想

1.从考察范围上来讲,本次问卷调查覆盖了《红楼梦》中有名有姓且相对着墨较多的女性,涵盖比较广。

2.从考察视角来看,因已有人在做“钗黛”、“丫鬟”专题,所以本问卷未多提及钗黛及戏份较多的丫鬟,而将注意力转向诸如王熙凤、史湘云、香菱、刘姥姥等女性身上,因她们的存在使《红楼梦》增色不少,关涉其主要情节的考察、对其性情的定位就显得比较重要,这也是本问卷的立足之处。

三、结果与分析

(一)总体分析

教师对《红楼梦》中女性的熟悉程度:分发20份问卷,有6位教师因“不是很熟悉”、“多年未读《红楼梦》”而未作答,对“红楼女性”整体熟知程度为70%。

而学生虽每份问卷均有作答,但关涉《红楼梦》中重要女性如湘云、王熙凤等出错率比较高。

(二)个别代表案例分析

在问答题中,我们设置湘云判词并要求简述,14位教师中,9位教师表示不理解该判词为谁而作,占总数的64%,而剩下的5位教师,其中3位能准确说出此判词为史湘云而作并阐述自己的理解。

80位学生中,未回答或答错的人数为28人,占总数的35%,有人把湘云的判词误认为是惜春、探春甚至是王熙凤,答案五花八门。剩下52人中,能按要求完整理解湘云判词且说出自己见解的有24人,占46%,不到一半。作答的学生多数为福建本地生源,备战高考时均接触过《红楼梦》,这种情形让人堪忧。

再如,这次问卷调查中我们设置:“王熙凤、李纨、香菱、平儿、宝钗、秦可卿这六位少妇,假如你是公公或婆婆,你会选择谁做你的儿媳?(可多选)并简述理由”,学生中男生10人,女生70人;教师中男教师4人,且均已婚,女教师10人。问卷中暗含有“答卷人中青年均可,但须定位身份”。言外之意,女性扮演婆婆角色,男性扮演公公角色。

问卷最终显示,4位男性教师中,除2位未作答,其余2位均选择李纨,而理由较多相似,皆认为李纨“温柔贤淑,知书达理,性情淳厚,教子有方”。10位女教师中,除有3位未作答,有5位选择平儿做儿媳,占71%,理由是平儿“可亲可近,忠心耿耿,可柔可刚”。还有1位女教师选择了香菱,认为香菱“乖巧懂事,识大体”。亦有1位女老师认为“除秦可卿、王熙凤之外其他人均可”。

在学生群中,10位男生除有2名未作答,有3位选择李纨做儿媳,占37.5%。理由是:“李纨性情敦厚,能从一而终,教育孩子,并能妥善处理与周遭人的关系。”亦有3位选宝钗,理由为:“宝钗温柔大方,善解人意,上得厅堂,下得厨房,落落大方,处事圆滑。”不难看出,在不少男生心中,儿媳的绝佳人选为李纨与宝钗,也从另外一个侧面折射出男生心中理想的媳妇人选。有1位选择平儿和宝钗,认为“平儿与宝钗,均温柔娴熟,不死板,明大礼,识大体,懂人情世故,懂得理家,相夫教子。”1位同时选择了3位——香菱、李纨、宝钗,未简述,但不难看出,她们三人身上有一些共同的东西,如“善解人意”、“聪明得体”、“上得厅堂下得厨房”,等等,这些特质使她们成为众多男士的选择。而我们设置的王熙凤等却未有人提及,也能映射出王熙凤性情中的泼辣、心机重非男生所青睐。

70位女学生中,除有8位女生未作答,有36位选择薛宝钗做儿媳,占作答女生人数的51%,超过一半。理由归纳如下:“宝钗知书达理,善解人意,而且通达人情世故。”解读《红楼梦》时,大多数认为她是封建礼教的牺牲品,但不得不提出在封建礼教的熏陶下,宝钗这一人物形象很符合无论古代还是现代家长选择儿媳的标准:对内,她可以操持家务,能够很好地处理家人之间的关系;对外,端庄贤惠,不仅能得到他人的称赞,而且还能帮助家里建立良好的声誉。有15位选择李纨做儿媳,占作答女生人数24%。她们认为,李纨是“典型的好儿媳,性格温柔大方,对公婆孝敬。虽为一寡妇,但从一而终,把希望寄托在儿子身上,专心教育孩子,不与他人争权夺利”,“知书达理,温文尔雅,识大体,稳重,尊老爱幼”。有7名女生选香菱,占作答女生数11%,其心中的香菱为“漂亮、温顺,将来不会和儿子吵架,也不会有太多叛逆情绪。但很坚强,不为困难所打倒,且上进好学,不为时代所淘汰,为家族注入新的活力。会与人相处,这样婆媳关系、姑嫂关系也会处理得恰如其分。”同样7人选择平儿,认为平儿“忠心事主,会来事儿,即便面对王熙凤的淫威,她都能妥善解决,对上对下都做得极其周全。”2位女生选择了秦可卿,占3%,认为秦可卿“温柔善良,能够与周遭的人好好相处,识大体,明事理”,这些皆是一个好儿媳所必备的。还有一些学生同时选择了平儿、李纨、香菱或李纨、宝钗或平儿、李纨,她们做出这样的选择实则认为这些人物中有一面或多面为好儿媳应有,实现了优化组合,从中看出当代女生对好儿媳的基本定位。亦有3位选择了王熙凤,占4%。这一现象引起了我们的注意,一直以来大家对王熙凤的评价不外乎“心狠手辣、女强人、手腕多且狠毒”等,但女生从婆婆的角度选择王熙凤,显然不是看重她的狠毒,而是其“极具领导才能,正如其判词中所写‘金紫万千谁治国,裙钗一二可齐家’。里里外外一把手,这样的女人可以替儿子分忧解难”等,与之前相比,我们从选项可以看出女生与男生选择儿媳的视角有些不同。

另有一题:“现实生活中,您希望谁来做您的闺蜜?(可多选)A.宝钗 B.黛玉 C.湘云 D.袭人 E.平儿”,在 14位参与作答的老师中,4位男教师分别有一位选择了宝钗、黛玉,占作答男教师的25%,2位选择湘云;10位女教师中,有2位选择黛玉,5位同时选择湘云和平儿,1位只选择湘云,还有2位选择了袭人。虽作为选择题,未有阐发,但我们不难发现,忠心事主的平儿、性格直爽的黛玉、心无点尘的湘云、宽厚忍让的袭人皆为女性所青睐。而在参与作答的80位学生中,我们发现,超过一半的学生选择湘云做闺蜜,占68.75%,其次,有33位学生选择平儿,占41.25%,选择宝钗的占11.25%。黛玉最少,可见,较为刻薄的黛玉虽满腹诗书,但做闺蜜并非是最佳选择。

该问卷不仅一题带多人,且针对一人,我们做了一些设置。为了考察对李纨的了解,我们提出问题:“李纨最倾向适合做您的什么?A.导师B.母亲C.知心阿姨D.妻子”,这道题设置为单选,试图通过答案的唯一性来探究不同人群对李纨的认知。4位男教师中,每个选项均有一人选择,各占25%;10位女教师中,有4位选择李纨做知心阿姨,不难看出李纨的宽厚大度。70位女生中,有40位即超过一半的人数选择李纨做知心阿姨,再次印证上述推断。10位男生亦有8位也做出了同样的选择,单单从数字上就能看出李纨“得人心”。

而王熙凤,作为《红楼梦》中重要角色,也是此次调查之重点。我们共设置三题。首先从判词来考察,答案可谓五花八门,无论教师抑或学生对王熙凤的判词均不熟知,且出错率较高。又一题从旁人的角度来评价凤姐:“‘明是一团火,暗是一把刀’出自《红楼梦》中贾琏心腹兴儿之口,兴儿此话用来评价谁?”对该题,14位老师给出了不同的答案,但过半的学生能对号入座。之后,在此基础上我们又设置关涉凤姐的情节,来强化对凤姐的考察,在此就不一一赘述了。

紧接着,我们出一题考察对夏金桂的熟知程度。夏金桂——薛蟠之妻,出身富贵皇商家庭,从小娇惯,养成了盗跖的性情,和凤姐都为女中之能人。我们设置多选题来作答,在这些选项中,我们并未将凤姐置于其中,只将与其迥异的晴雯、袭人等置于其中,从某种程度上降低了难度,但最终结果不容乐观。14位教师中,女教师明显好于男教师。80位学生中,过半选择正确,但也有一大部分学生将晴雯的性格描写置于金桂,看来对夏金桂的认知仍存在一定误区。

四、总结分析

此次问卷中,对女性的考察,我们从其在生活中扮演的不同角色入手,如媳妇、闺蜜等,同时也穿插一些基本常识的考察,例如对一些重要人物的判词、性格的定位,让我们看到不管是在职教师还是学生,对《红楼梦》的熟知已呈下滑趋势。

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根本目的在于提高民族素质,多出人才,出好人才。我们社会主义教育的任务是要培养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而《红楼梦》作为经典之经典,理应为学生案头所必备,成为耳熟能详之作,但现状不容乐观,所以提高人们古典文学素养势在必行。

此外,本次问卷调查也让我们看到了当代大学生的交友观、择偶观,从男性角度,他们仍然希望女性像袭人、香菱、平儿那样温柔贤惠,操持家务。而作为女性,无论身份为婆婆还是其他,也都希望儿媳妇能勤劳能干,温顺体贴。而王熙凤,虽风光无限、能力为一般女子所不及,“裙钗一二可齐家”,但并不为男士所欣赏,给我们以深思。而做闺蜜,人们不会选择圆滑世故的宝钗,把眼光转向了性格直爽的湘云,这也折射出如今无论是成年人还是学生,对好朋友的标准依旧是性格开朗,心无点尘,在困境时能拔刀相助。

最后,需说明,由于本次调查仅抽取了教师教育学院教师14位及学生80位,因此本文结论也主要在这一范围内成立。虽然所列数据、比例有一定代表性,但在全校乃至更大的范围内,情况尚有待于进一步的研究,况且初次参与此类活动,经验所限,疏漏之处在所难免,今后我们将继续努力,待时机成熟后将会做进一步的研究。

猜你喜欢

判词湘云香菱
开养老院夫妻免费收留12名孤寡病残者
夫妻开养老院,免费收留孤寡病残者
香菱的故乡情结与生命救赎
巧妙判词
竹两枝
从“香菱学诗”出发思考说进去与说开去
十二钗判词的结构方略
由《洞穴奇案》引发的思考
保准有人追
纤手自拈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