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怎样培养学生的个性化阅读

2013-07-09郭清才

内蒙古教育·科研版 2013年3期
关键词:铁罐陶罐个性化

郭清才

在十多年的新课程改革中,不管是专家培训的教学理论还是基层教师的课堂实践,从上到下都很重视学生的个性化阅读。但是,基层教师在培养学生的个性化阅读方面不尽如人意,与新的《语文课程标准》在个性化阅读方面的理念还有很大的差距。透视基层教师的阅读教学,比较典型的现象有如下三个方面:

1.教师的教学设计似农民浇地。谁都知道,农民在浇地前修好水渠,然后把水拨到哪里,水就得去哪里。这“哪里”就是教师预先设计的目标。这“水渠”就是教师的怎么教,这“水”就是学生。“教什么”是教师早已想好的,“怎么教”教师也完全掌控。假如有哪一股水欲冲豁口,无疑要被马上堵上,不允许这股水流向自我欲去的目的地。教学目标的预先设定、教学方法的控制,学生失去了阅读自由,更哪堪个性化阅读?说白了,现在的阅读教学仍然是接受式学习:教师教什么你就学什么;教师怎样教你就怎样学。

2.教师的课堂教学似法官断案。比如,某人犯了盗窃罪,法官首先让嫌疑犯说明何时预谋、何时行动的,还要到现场指认作案地点,在实施盗窃行为时想了些什么等,以此判定盗窃罪名是否成立。我这样说似乎有些严重,其实不然。不信,您来思量一下我校教师执教的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第27课《陶罐和铁罐》的教学片段:

师:上节课,我们读了这篇课文,你觉得陶罐和铁罐怎么样?

生:陶罐谦虚,铁罐傲慢。

师:下面大家默读课文,边读边标出表现它们谦虚和傲慢的语句,一会儿交流。

生:边默读边做标记。

师:好了,都读完了吧!交流一下。

生:读表现谦虚和傲慢的语句。

师:(时而插话)你读的第5自然段,确实能说明铁罐傲慢,但它当时会想些什么?你知道吗?你读的倒数第2自然段是说陶罐谦虚吗?你读的……

师:怎样朗读陶罐和铁罐的句子?

生:读陶罐的句子要用谦虚的语气,读铁罐的句子要用傲慢的语气。

师:那就大声朗读吧。

生:朗读。

师:学完了这篇课文,你有怎样的感受?

生:我要做一个像陶罐那样谦虚的人,不做像铁罐那样傲慢的人。

这不就是先给陶罐和铁罐一个“罪名”,再去找证据吗?教师不管是让学生找句子,还是让学生朗读,也还是谈感受,都是围绕“谦虚和傲慢”这两个“罪名”进行的。从理论上讲,这就是概念的演绎推理,是一个多层验证的过程。难道除了“谦虚和傲慢”之外就不会有其他的感悟吗?文本材料即社会生活,人对社会生活总是有自己的看法和想法的,并且是千差万别的。预设的目标、固定的模式,只能维护参考书和教师的权威,但却泯灭了学生的创新意识,毁灭了学生的创新精神。这样的阅读课堂是表面结了冰的一潭死水,它禁锢了学生的天性。这样的阅读教学只能塑造循规蹈矩、人云亦云的庸才,绝不会培养出有独特见解、思维创新的英才。

3.学生的读文感悟似蜻蜓点水。我们回忆一下,学生在课堂上沉下心来读书的时间有多少,大概在开始上课时,老师说:“同学们快速读文,想一想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您瞧瞧,在“读文”的前面突出地强调要“快速”。即使在“感悟交流”的环节中,有的让一个学生有表情地朗读,其他学生听完后马上就交流。有的让全体学生都默读感悟,也只是一闪即逝。刚刚默读几十秒,教师就说:“好了,都读完了吧。把你的感受和大家交流一下。”明明学生还没读完,教师就猜测性地主观断言“都读完了吧”。“感”就是读,“读”是基础。学生都没有沉下心来去读,教师就叫停了,就让学生去“悟”。学生能悟得出来吗?学生连教师先行给的那个“罪名”还没悟出一角,就更别说个性化阅读了。《语文课程标准》说“阅读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没有充分地自主阅读,学生哪能与文本对话,又能交流什么?文章中有意象、有情境,只有学生通过读,使自己的生活经验与它们相擦,才会产生感悟。学生与文中的意象、情境相擦是需要“读而不解则思,思而不解则读”的。

那么,我们基层的教师应该怎样避免上述现象,培养学生的个性化阅读呢?

首先,我们要把握《语文课程标准》中的两条教学理念:

1.语文教育的特点:“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人们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应又往往是多元的。因此,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同时也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

2.关于阅读的教学建议:“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

其次,在上述理念指导下,我们可以操作实施以下行为:

1.以示例引导的方式培养学生个性化阅读的意识。学生在长期的阅读教学中唯书、唯师和唯标准答案的思想根深蒂固。学生没想过也不敢说自己的独特见解。学生没有胆量创新,唯恐出错。那么培养学生的个性化阅读意识就显得尤为重要。怎样培养呢?我在实践中是这样做的。一开始,我就在《远程教育·在线课堂》中寻找有“个性化阅读”的课堂视频让学生观看。我们看过《惠崇春江晚景》的课堂视频。(学生问:“老师,为什么不说春江水暖鱼先知?怎么说鸭先知呢?”)老师没有批评学生,而是很高兴的和学生讨论这个问题。我们还看过《狐狸和乌鸦》的课堂视频。(生1:乌鸦已经飞到窝边的树枝上,干吗不飞到窝里喂小乌鸦,偏要等狐狸来骗它?生2:这时窝里的小乌鸦肯定会呱呱大叫,急着要妈妈喂食,乌鸦妈妈怎么会有心思和狐狸聊天呢?师:“大家说的有道理,课文是人写的,如果不妥当,当然可以修改。你们觉得怎样改才合理?”)接着还安排了小练笔,修改这篇课文。我们看了许多有“个性化阅读”的课堂视频。另外,我还给学生示范,让学生感到“个性化阅读”就在身边。有一天,我们在阅读《扁鹊治病》的交流中,学生始终说扁鹊是个医术高明、主动救人的好医生,说蔡桓公讳疾忌医,听不进别人的意见。当学生的讨论结束时,我说:“课文里虽然称扁鹊是名医,但我认为他是个不合格的医生。因为他没有隐私理念,针对蔡桓公的病,他竟然在左右大臣面前就指出蔡桓公的病有多严重。你可知道,在封建社会,如果手下的大臣知道大王有病了,大臣就会篡权夺位,致使国家大乱。”同学们愕然了。经过讨论,同学们承认我说的不无道理。通过观看视频、教师示范,学生的胆子大了,思想解放了。学生有了反复读文、揣摩文字的吸引力——要有自己的独特见解。学生觉醒了,有了“个性化阅读”的意识。

2.以移动阅读视点的方式,培养学生的个性化阅读。在阅读《落花生》时,同学们热点讨论的是花生。学生说花生虽然长得不好看,但它埋在地下,从不炫耀自己,只求对人类有用,默默奉献。同学们对这个结论都很满意。我故意转移视点:苹果、桃子、石榴高高地挂在枝头,使人一见就生爱慕之心,难道不好吗?一石激起千层浪,同学们议论开了。经过同学们的讨论得出:像苹果、桃子、石榴那样也没什么不好。因为它既对人有用又善于推销自己,去实现自己更大的人生价值。同学们还补充说:现在的竞聘面试就和苹果、桃子、石榴高高地挂在枝头是相似的。

3.以转换观察角度的方式,培养学生的个性化阅读。我们在阅读《陶罐和铁罐》时,从不同角度思考,得出了一些新感悟。(1)从两个罐子的“相同点和不同点”的角度感悟到:它们都是盛东西的,但陶罐怕碰,铁罐不怕碰。铁罐何必用自己的长处去攻击别人的短处。人处在社会中只有求同存异、互相爱护,才会和谐共赢。(2)从两个罐子“都被埋在地下的结果”看,同学们感悟到:在地上时,陶罐怕碰易碎,铁罐坚硬不怕碰。但埋到地下后,陶罐没有被腐蚀,依然完好,可铁罐却被腐蚀净尽了。人的长处和短处会随着时代的更迭、环境的变迁而转化的。原来的短处成了长处,原来的长处成了短处。(3)从两个罐子的“道德行为”角度感悟到:得势勿傲,无势勿躁。做人一定要大度,不要记恨前嫌,过去了就过去了。不管在怎样的境遇里,一定要守住做人的底线——宽恕、同情、善良。

4.以挖掘新意的方式,培养学生的个性化阅读。我们在阅读《圆明园的毁灭》时,经过深入品读、讨论交流,同学们感悟到:英法联军野蛮至极,令人发指,激发了学生的爱国热情。这一感悟按理说完全达到了多少年来已经固定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目标了。可是,我在阅读教学中并没有满足这一目标。我再一次深情地回顾了当时的历史背景后,发问道:“当时的清朝军队干啥去了,为什么英法联军如此胆大妄为?”这样,又一次掀起了讨论的高潮:清朝的法律不严致使贪官增多,军队丧失了应有的职能;当时的科举制度净研究诗词歌赋了,没有研究先进的科学技术;清朝时经济落后,在世界上没有地位,落后就要挨打;我们也不要尽怨人家,只有自己努力强大起来才是正道;我们即使……学生的一些思考即使有些偏激,但学生的思考是多种多样的,展示了他们的所思所感,无不饱含着学生的创新思维。

猜你喜欢

铁罐陶罐个性化
陶罐会呀会跳舞
河南三门峡西周墓出土器物
写好人物神态,彰显人物性格
坚持个性化的写作
故乡是你心中的那只陶罐
新闻的个性化写作
对话显“品格”
铁罐帆船
上汽大通:C2B个性化定制未来
古代遗址的陶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