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让信息技术为小学数学教学插上腾飞的翅膀

2013-07-09沈国酰

内蒙古教育·科研版 2013年3期
关键词:扑克牌长方体创设

沈国酰

信息技术在小学数学课堂中的广泛应用,不仅改变了传统上师传生受的教学方式,而且也实现了减负增效的教学目标。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数学教师要充分利用信息技术的优势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巧妙创设教学情境,提高教学效率。

一、借助信息技术增强小学数学教学情境性与趣味性

新课程理念指出,“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学习数学”。小学生由于年龄偏小,注意力往往不集中,交头接耳,左顾右盼的现象屡见不鲜。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充分考虑到孩子们这一特点,利用信息技术巧妙创设情境,渲染课堂气氛,不断增强数学学习的情境性与趣味性。

例如,在教学《可能性》时,为了培养学生简单的逻辑推理、逆向思考和与人交流思考过程的能力,笔者充分发挥多媒体CAI的优势,通过扑克牌翻牌游戏引入情境。通过多媒体先向学生展示红桃A、方片A、梅花A三张扑克牌;然后通过程序将其顺序打乱,叫学生到台前进行体验,通过鼠标点击一张扑克牌判断花色。点击之前,教师向学生提问,×××同学翻开的扑克牌的结果是什么?

在游戏互动中,有的学生目不转睛地盯着屏幕上几张扑克牌的洗牌过程,信心十足地说,“一定是红桃A”。有的同学说,“刚才电脑洗牌太快了,自己没看清,可能是方片A”。还有的同学说,“是什么花色我说不好,但我知道不可能是黑桃A”。……在师生的互动与交流中,学生们充分体验了信息技术的无穷魅力,自然而然的融入到教师创设的情境之中,并能在教师引导与启发下逐步达成教学目标。

二、借助信息技术逐渐培养学生的数学推理与归纳能力

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的整合不仅体现在教学情境的创设,还表现在数学推理与归纳能力的培养上。小学生正处于由形象思维向逻辑思维过渡的时期,如何让学生在观察与思考中发现数学本质才是提升数学教学质量的关键。在这方面,笔者利用电子白板进行了尝试与探索。

如教学《长方体的认识》一课时,利用多媒体课件的点、线的闪烁,依次闪动长方体的面、棱、顶点,来使学生认识长方体的各部分名称,紧接着把长方体的实物模像去掉,抽象出平面图,完成了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的过渡。再通过面、棱的移动,拼合等一系列的演示,同时配有声音,利用色彩动态来比较,得出长方体“相对面的面积相等,相对棱的长度相等”这一结论,使学生轻松愉快地学会了这一知识。

又如,在教学《多边形面积的计算》时,教师可以以下图为例进行讲解。将下图导入白板,学生独立尝试,全班交流。学生们可以充分展示自己的解题思路,以小组学习的方式进行归纳和总结,以提高学习效率。

三、借助信息技术发展学生利用知识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

《数学课程标准》中提出: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出发,创设与学生生活环境、知识背景密切相关的,又是学生感兴趣的学习情境,让学生在观察、操作、猜测、交流、反思等活动中逐步体会数学知识的产生、形成和发展的过程。而借助信息技术,教师可以轻松地将生活情境“搬”进课堂,以此来激发学生运用所学知识来解决现实生活问题的强烈欲望。

例如,在教学《分数的意义》时,为了发展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笔者设计了这样一个CAI课件:在美丽的大自然中,果红草绿,苹果树上结了10个又红又大的苹果,有6只辛勤的蜜蜂正一桶一桶的在采蜜,它们一起去采了12桶蜜……这活泼生动的画面,鲜艳的色彩,延长了学生有意注意的时间,全班学生围绕老师提出的一系列问题展开讨论:(1)你可以把图中的什么看作单位“1”?(2)可以把它平均分为几份?(3)可以表示这样的几份?(4)用分数表示是谁的几分之几?在学生兴趣盎然、思维活跃的情况下,充分挖掘画面中提供的素材,说出:可以分别把10个苹果、12桶蜜、6只蜜蜂看作单位“1”,并能把每个“1”平均分成不同的份数,用不同分数表示的过程中自由选择自己喜爱的东西,充分展开思维的翅膀,独立思考问题。这样做不仅较顺利地将具体形象的事物转化成抽象的数学知识,而且也丰富了课堂教学内容,使教学内容更富生活气息,让学生们在不知不觉中感受数学,体验数学,应用数学。

总之,数学教师要紧跟时代潮流,以新课程理念为指导,充分利用信息技术这一教学“利器”提升数学教学有效性,引领学生们在较为真实的学习情境中积极讨论,深入思考,让信息技术为小学数学教学插上腾飞的翅膀。

猜你喜欢

扑克牌长方体创设
表面积和体积的计算
表面积和体积的计算
拆拼长方体
巧算扑克牌
拆拼长方体
混乱的扑克牌
创设情境 以说促写
算扑克牌的张数
创设情境 提高效率
“教、学、评”一体化视域下问题串创设的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