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功在课前 效在课上

2013-07-09白亚莲

内蒙古教育·科研版 2013年3期
关键词:所教教育学教案

白亚莲

诗人在谈到做诗的经验时常说:功夫在诗外。这话是耐人寻味的。

什么是备课?“备”可以理解为“准备”“预备”。“备课”就是教师课前所做的准备工作。它是教师充分地学习课程标准、钻研教材、开发课程资源和了解学生,弄懂弄通为什么教、教什么、学生怎么学、教师怎么教,并在此基础上创造性地设计出目的明确、办法适当的教学方案。特级教师斯霞说过:“要上好课,首先要备好课,我常常把备课比做指挥员在组织战役,我总是反复推敲,直到自己认为比较满意的设计方案为止。”

有人备课写教案10年,但仍停留在最初1年的水平上,有人备课写教案1年,但却有别人10年的水平。最主要的原因就在于认识到了“功夫在诗外”的道理。近年来,也许是因为觉得备课太常规,太基础的缘故吧,我们在教学研究和培训中更关注公开课和理论水平的提高,而备课的研究却被视为陈旧而被忽略。应该说“功在课前,效在课上”。备课是学校教学工作的前提,是教师整个教学活动的基础。

传统意义上的备课,基本上是教师按着“我教你学”的思路来编写教案,教学过程完全是由老师来控制的。因此这种教学设计基本上是预设的,有计划的,是可控的。而这种方案的特点就是静态的、单一的、机械的、细致的,甚至每一个教学环节、具体活动内容、什么时间学生发言、教师讲什么都由老师课前做了规定,其结果是不仅束缚了学生的思维,同时无法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和积极性,上课效果显而易见。而新课程教学设计是“以学定教”。教学设计始于体现学生学习需求的“教案”,因此教学设计是一个流动的过程,是通过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教材之间的多向互动,始终是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引发新问题——解决新问题”的循环中进行。

现以所任学科教学为例,浅谈备课的几种方法。

一、从宏观到微观,系统备课

所谓由宏观到微观,就是教师备课从程序上要“由大到小”“由粗到细”。

所谓由大到小,是指备课的范围,要按照全册教材——单元教材——课时教材的程序来备课。也就是说从宏观上对所教学科的教材有一个总体的把握和了解。知道知识点在哪儿,重点在哪儿,所有内容的对接点在哪儿,通过教学我们要让学生了解哪些内容,掌握哪些知识,提高学生哪些方面的能力等。在此基础上,再进行课时备课,做到收放自如,张弛有度。这样我们的备课就能有方向性、计划性、超前性,成为微观备课的指南。比如教育学课的宏观备课就是要了解到教育学应从三个大的方向入手:教育论、德育论、教学论。而这三个方面互为基础。教育论是从理论上让学生了解学习教育学的重要性以及国内外教育学发展的前瞻;德育论则是为学生学习教学论打下良好的思想基础,同时也为学生确立人生目标打下基础;教学论,以系统的、正确的理论为指导,教会学生怎样成为一名好老师。这种认识与把握,为微观备课奠定了理论基础。

“由粗到细”是指备课的深度,即教师对所教课程,要反复推敲,深入钻研。从知识到方法的细心设计,是对宏观备课的具体落实。比如教学中涉及到“学校”这一章时我运用的教学方法主要有讲授法、谈话法、讨论法等,而在讲到“教学”一章时却会运用图式法、发现法、指导法、实践法等,这种教学方法的灵活运用不仅是为了所教内容的需要,更重要的是通过不同教学方法的运用,能够使学生得到不同的锻炼和提高。

二、从感性到理性,注意备课的阶段性

每次教师较好地完成课时备课,总要经历一个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过渡过程。我们可以把这个过程划分为:

1.吸纳——收集备课信息阶段

2.构思——设计教学方案阶段

3.输出——编写教案阶段

吸纳阶段,也正是每一个教师,熟悉教材与大纲,了解和研究学生,大量阅读和拓展知识的阶段。比如教育学课的教学,与心理学基础知识密不可分,同时还要求教师足够了解、掌握人类历史的发展过程和规律,了解国内外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趋势,适时合理的做出正确的判断和分析,并具有自己独特的见解。

构思阶段则需要教师做出合理的布置与安排,既要考虑学生的经验和知识基础,同时还要考虑素质教育中提出的面向全体、全面发展的要求,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与发展。这就需要教师既要考虑每节课内容的安排,更重要的是考虑到教学方法的运用与安排,还要兼顾学生的学习方法的指导等。

输出阶段要求教师要详中有略,既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还要发挥教师的主导性。有一些教案的编写,也许会把所说的每句话都要做到推敲斟酌,而有一些教案却要根据学生的特点,临场发挥。

三、从静态到动态,让课堂活起来

新课程教学设计是“以学定教”。这就要求教师在备课时不再是单纯考虑教案的美观性,而更重要的是考虑教案的实用性。教案“乱”了,但我们的课堂“活”了。

教师在编写教案和备课时,首先应该想到的不是“我应该问什么”而是“学生会怎么提问,我应该怎样回答”,了解学生的需求。做到初备教案是为了了解教材;再备教案是为了了解学生;三备教案是为了满足学生的需求;四备教案是为了解决学生的问题;五备教案是为了学生能力的提高。以教学目标为主攻方向,以学生的疑问为备课的主要思路,以解决学生的学习问题为主要内容。这种备课教案乱了,但课堂活了。

四、从独立到研究,提高集体备课的实效性

(一)传统备课是一种封闭式的备课,教师满足于一本教材,一本教参,备的是课内的,讲的是自己知道的。把自己关在办公室里独自钻研教材,选择教法。这种备课方法很难做到前瞻与突破。而新课程改革要求内容开放、方法互动、课堂创新。这无疑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时集体备课就显得尤为重要。集体备课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教研形式,但要避免进入如下误区:

1.集体备课=教案之和。

2.集体备课=网上资料的拼凑。

3.集体备课=模式教育。

(二)提高集体备课的实效性应做到以下几点:

1.形成习惯,强化观念

要求教师以学科为单位,每周一次进行集体备课;固定每次备课内容;结合本班实际修改与补充、创造;及时反馈改进。

2.集体评价,提高实效

评价重在评过程。在查阅资料、补充内容、集体研讨等方面,是否有自己独特的见解,能否博采众人之长,运用于自己的教学实践。

步骤:首先要个人备课。在设计好教学方案的基础上,写好教学心得与反思,阐述自己设计的理由和意图,列出自己感到困惑的问题,供集体议课时交流。其次是集体议课。以“问、说、议”结合的方式,大家互相转换角色,质疑问难,形成多向的信息交流。再次是反思修改。教师根据自己班级的实际情况,进行再创造,从学生实际出发,在采纳其他教师的合理建议的基础上,使自己的教学既充满集体智慧,又体现个人风格。

总之,无论是哪一种备课方法,首先应该考虑的是因材施教,具体情况具体分析。这里所说的具体情况不仅是指学校特点与学生特点,更重要的是学科特点。以上所谈只是本人针对所教学科的特点,提出的一点建议与想法、做法,还需要在以后的教学实践中不断摸索与提高。

猜你喜欢

所教教育学教案
究教育学之理,解教育学之惑
——《教育学原理研究》评介
赏析几道与2021有关的特色试题
实践—反思教育学文丛
《立定跳远》教案
在“圆周角”教学中的一些思考
Does a kangaroo have a mother, too教案
5.4.1认识分式方程 教案
学科德育的发力点在哪儿
教育学是什么科学
运动学中的“一种模型”、“一种思想”、“一种定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