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射频消融术对凝血功能的影响及肝素的干预作用

2013-05-23吴再涛李玲单其俊

中国循环杂志 2013年1期
关键词:心导管肝素钠二聚体

吴再涛,李玲,单其俊

射频消融(Radiofrequency catheter ablation,RFCA)做为一种非药物性治疗快速性心律失常的介入疗法,成功率在95%以上,已经成为临床治疗快速性心律失常的首选方法[1]。RFCA并发症主要包括房室传导阻滞、出血、心包填塞、血栓栓塞等。其中出血所致的心包填塞因后果危重已被临床医生所重视[2],而栓塞并发症却很少被关注。血栓栓塞并非少见,其发生率为0.6% ~1.3%[3,4],其中在左侧心腔的发生率为1.8%~2.0%,而对室性心动过速的消融所致血栓栓塞发生率高达2.8%[5]。有关血栓栓塞并发症形成的机制至今尚未阐明,射频损伤是否具有血栓源性,多年来一直是个有争议的问题。D-二聚体是目前最具特异性的反映凝血酶激活,标志血液高凝状态或血栓前状态的分子标志物,本研究通过对患者血液中D-二聚体浓度定量检测和分析,了解RFCA对患者凝血功能的影响及肝素钠的干预作用。

1 资料与方法

对象:连续入选2011-10至2012-03在我院首次行RFCA治疗的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患者31例,男18例,女13例,平均年龄39.0±17.1(11~71)岁。根据手术操作路径分为经右心导管组16例,经左心导管组15例。所有患者的肝功能、肾功能、血小板计数、凝血相均在正常范围内。排除标准:无血栓栓塞及出血性疾病病史,且无冠心病、糖尿病、血液病、恶性肿瘤史,无吸烟、口服避孕药史及妊娠等。

方法:31例患者术前均停用抗心律失常药物5个半衰期以上;术后均予阿司匹林0.1,1次/日,至1~3个月。经左心导管组术前经血管鞘注射肝素钠50 U/kg,术中每延长1 h,追加肝素钠1000 U,经右心导管组不予注射肝素钠。所有患者首先于术前与术后进行D-二聚体水平的自身配对研究,再根据手术操作的路径及是否应用肝素再进行组内及组间D-二聚体水平的比较。

心内电生理检查及消融方法:参见参考文献[6]。

D-二聚体的测定:分别于术前及术后20 h取静脉血各4ml,用109mmol/L的枸橼酸钠抗凝管(按9∶1比例混合),常温下 3000转离心 10 min,取上层血浆,-20℃保存,采用酶联免疫吸附双抗体夹心法定量测定血浆D-二聚体水平(正常参考值为0~0.5mg/L)。

统计学处理:以SPSS17.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表示,组间连续性变量比较采用t检验。D-二聚体的变化与射频消融程序变量(放电时间、放电温度、累计放电能量、手术时间)之间的相关性采用简单相关性分析,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两组患者基线资料比较:表1可见两组患者的临床基线资料之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表1)

表1 两组患者基线资料比较()

表1 两组患者基线资料比较()

经左心导管组(n=15)经右心导管组(n=16)性别(男/女) 9/6 9/7年龄(岁) 37.5±19.1 40.4±15.5体重(kg) 56.9±11.6 60.8±9.5血肌酐(μmol/L) 66.9±14.8 61.6±12.8血小板(×109/L) 179.3±24.4 167.6±33.0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s) 28.0±3.6 29.4±2.5术前 D-聚体水平(mg/L) 0.13±0.12 0.12±0.13

所有患者术前、术后血浆 D-二聚体水平变化:RFCA术后患者血浆D-二聚体水平较术前明显升高[(0.197±0.210)mg/L vs(0.124±0.124)mg/L,P<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两组血浆D-二聚体水平变化:①应用肝素钠后,经左心导管组RFCA术后患者血浆D-二聚体水平较术前明显升高[(0.205±0.192)mg/L vs(0.132±0.119)mg/L,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②经右心导管组未予应用肝素钠,其RFCA术后患者血浆D-二聚体水平较术前也升高[(0.189±0.232)mg/L vs(0.116±0.131)mg/L,P>0.05],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③血浆D-二聚体水平升高的程度经右心导管组与经左心导管组(应用肝素钠后)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0.074±0.100)mg/L vs(0.038±0.165)mg/L,P>0.05]。

单因素的简单相关分析:血浆D-二聚体升高的水平与放电时间(r=-0.096,P>0.05)、累计放电能量(r=-0.046,P>0.05,)、消融温度(r=0.170,P>0.05)及手术时间(r=0.025,P>0.05)无相关性。

3 讨论

Michelucci等[7]研究发现电生理检查术和RFCA术后患者存在血小板激活,凝血系统激活,抗凝活性降低及继发性纤溶亢进,血浆D-二聚体水平升高,即电生理检查术和RFCA术可引起机体呈血栓前状态。对于RFCA引起血栓前状态,形成血栓并发症的确切原因尚不清楚,可能的原因包括:①射频消融时多根导管的置入,在心腔内的导管使血流局部形成湍流,发生血液流变学改变;②穿刺或射频造成血管内膜损伤致胶原纤维暴露;③电生理检查术诱发心动过速时机体应激可激活儿茶酚胺、导致血栓凝血烷(TX)A2生成增加[8];④在RFCA过程中放电可引起局部损伤及炎症,引起儿茶酚胺、细胞凝血活素等活性物质释放,激活血小板,触发凝血系统等[7]。

D-二聚体是纤维蛋白的单体,经活化因子交联后,再经纤溶酶水解所产生的一种特异性降解产物,其水平增高,反映凝血酶生成增多和继发纤溶活性增强。因此可做为体内高凝状态和继发性纤溶亢进的分子标志物[9]。Michelucci等[7]研究发现在电生理标测及RFCA放电后血浆D-二聚体水平迅速增高,以RFCA放电成功即刻为高峰,而且持续时间长达24~48 h,其后逐渐下降,至术后7d恢复至插管前水平。本研究设计在术后20 h抽血,此时正处D-二聚体的高峰,结果发现RFCA术后患者血浆D-二聚体水平较术前明显升高。证明电生理检查术及RFCA术后患者存在凝血系统激活及继发性纤溶亢进,机体呈血栓前状态,有发生血栓的可能。同时发现D-二聚体升高的水平与RFCA放电时间、累计放电能量、消融温度及手术时间无相关性。

对于RFCA术后发生血栓栓塞的预防目前国际上也无统一方案。国内RFCA治疗快速心律失常指南建议:涉及左心导管及婴幼儿的右心导管操作,常规使用肝素钠。而成人经静脉系统操作的右心腔消融则不需要用肝素钠抗凝[6]。本研究发现经左心导管手术患者术中虽然应用了肝素钠,但其术后血浆D-二聚体水平仍会升高。证明肝素钠不能完全抑制RFCA引起血栓前状态。同时发现只经右心导管手术也会引起血浆D-二聚体升高,其升高的程度与经左心导管手术术中应用肝素钠的患者无明显差异。提示经右心导管操作同样可引起低纤溶状态,易致血栓形成。

综上所述,左、右心导管操作都可引起血栓前状态,造成凝血及纤容系统激活,发生血栓栓塞。预防与RFCA相关的血栓栓塞并发症的发生应针对血小板和凝血酶,不能单纯地只根据左、右心导管操作来选择肝素进行预防,且术中应用肝素钠不能完全避免血栓栓塞的发生。为了减少血栓栓塞事件的发生,可对经左、右心导管操作的患者均进行术前、术中及术后的抗凝和抑制血小板治疗。目前已有研究证明在对左、右心导管操作前应用阿司匹林预处理,术中应用肝素钠,术后在消融热损伤组织完全修复前,继续给予肝素钠或联合抗血小板治疗,特别对于高龄患者和血栓高危患者,如糖尿病、口服避孕药及高粘血症等,可能更加有益[10]。

鉴于本研究的样本量偏少,以上的研究结果及所得出的观点有待于做进一步的研究以证实。

[1]Yee R,Connolly S,Noorani H.Clinical review of radiofrequency catheter ablation for cardiac arrhythmias.Can J Cardiol,2003,19:1273-1284.

[2]文渊,王梦洪,郑泽琪,等.与心血管介入相关的心包填塞17例临床分析.中国循环杂志,2011,26:205-207.

[3]Wazni OM,Rossillo A,Marrouche NF,et al.Embolic events and char formation during pulmonary vein isolation in patients with atrialfibrillation:impact of different anticoagulation regimens and importances of intracardiac echo imaging.J Cardiovasc Electrophysiol,2005,16(6):576-581.

[4]李林芝,凌智渝,刘增长,等.冷冻消融与射频消融治疗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的比较.中国循环杂志,2009,24:206-209.

[5]Anfinsen OG,Gjesdal K,Broddtad F,et al.The activation of platelet function,coagulation,and fibrinolysis during radiofrequency catheter ablation in heparinized patients.J Cardiovasc Electriphysol,1999,10:503-512.

[6]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会心脏起搏与电生理分会导管消融学组,《中国心脏起搏与心电生理杂志》编辑都.射频导管消融治疗快速性心律失常指南(修订版).中国心脏起搏与心电生理杂志,2002.16:81-95.

[7]Michelucci A,Antonucci E,Conti AA,et al.Electrophysiologic procedures and activation of the hemostatic system.Am Heart J,1999,138:128-132.

[8]Dorbala S,Cohen AJ,Hutchinson LA,et al.Does radiofrequency ablation induce a prethromboticstate?Analysis of coagulation system activation and comparison to electrophysiologic study.J Cardiovasc Eleetorphysiol,1998,11:1152.

[9]Dougu N,Takashima S,Sasahara E,et al.Differential diagnosis of cerebral infarction using an algorithm combining atrial fibrillation and D-dimer level.Eur J Neurol,2008,15:295.

[10]武宗寅,秦景梅,孙晓斐,等.射频消融术对凝血的影响及低分子肝素对其防治效果.中国心脏起搏与心电生理杂志,2008,22:228-231.

猜你喜欢

心导管肝素钠二聚体
多糖类肝素湿品沉淀可保存时长的研究
金属元素Cu、Fe对肝素钠氧化过程的影响
降钙素原、D-二聚体联合SOFA评分对脓毒症预后的评估价值
VIDAS 30荧光分析仪检测血浆D-二聚体的性能验证
不孕症女性IVF助孕前后凝血四项及D二聚体变化与妊娠结局
D-二聚体及纤维蛋白原降解物水平与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相关动脉自发再通的相关性研究
心导管术的ICD-9-CM-3编码探讨及案例分析
超声心动图与心导管检查测量动脉导管未闭最窄内径的对比研究
绵羊血浆法检测肝素钠效价的影响因素及改进方法的研究
超声心动图无创性评估肺血管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