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医的“气血津液”对武术养生的影响*

2013-04-12汪东明

菏泽学院学报 2013年2期
关键词:水谷丹田津液

汪东明,刘 勇

(阜阳师范学院 体育学院,安徽 阜阳236032)

1 “气血津液”学说

“气血津液”学说是研究人体气、血、津液的生成、运行以及生理功能的理论,是中医学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气血津液是脏腑正常生理活动的产物,受脏腑支配,同时它们又是人体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气血津液旺盛,全身的脏腑经络、四肢百骸、皮毛筋骨都能得到充养,如此则肢体强健,关节滑利,运动自如.中国传统养生理论和方法是建立在传统文化的基础之上,它是以中医“气血津液”等学说为其理论基础,并融武术等各种身心炼养术为一体,构成的传统养生体系.

1.1 气、血、津液的概念

1.1.1 气的概念

中医学的气,主要是指人体之气.气是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精微物质,是脏腑组织功能活动的动力.气的来源有先天之精气(禀受于父母,构成胚胎的原始物质)、水谷之精气(脾胃纳运、升降、阴阳相合)和自然界清气(肺主气司呼吸).气的升降出入在各脏腑功能中侧重不同,升降出入,统一协调、气机调畅才能保持正常的生理活动.

1.1.2 血的概念

血是循行于脉中富有营养的红色液态物质,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血形成之后,贮藏在肝中,称为“肝藏血”,再通过心的推动,流动于全身脉中,称为“心主血脉”,脾能控制血的运行,防止血溢出脉外,称为“脾统血”.血就这样循环往复地运行在脉中,营养和滋润着全身,使得人脸色红润,肌肉丰满壮实,肌肤毛发光滑亮泽,显得有精神.

1.1.3 津液的概念

津液是人体内正常水液的总称,包括各脏腑组织的内在体液及其正常的分泌物,也是构成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津是指体液中的清稀部分,它流动性强,布散于体表皮肤、肌肉和孔窍,并能渗注于血脉,起滋润作用.液是指质地黏稠的部分,它流动性小,灌注于骨节、脏腑、脑和髓等组织,起濡养作用.由于津与液之间可以相互转化,故津与液常可并称,津液作为气化作用的物质基础,以维持生理活动.津液由脾、肺、肾、心、肝、三焦等综合作用而完成,脾之阴阳均参与津液的转运.脾泵吸收胃中津液之后,上输于肺,然后通过肺的调节作用,疏通调理全身水液的输布、运行和排泄.膀胱接受肺下输之津液,并通过气化而布散全身.肝为气机升降之枢,凡肺脾肾气机之运转,均需肝胆生发之气以疏达之,从而间接地调节津液循环和津液代谢.心对津液代谢和津液循环的每一个环节都起调控作用.三焦为津液之通道.

1.2 气、血、津液的相互关系

尽管气、血、津液的性状及其功能各不相同,但它们却有许多共同之处.三者均为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

气血紧密相关:气为血之帅,血为气之母.气为血帅,一方面因为气是血液形成的原动力;另一方面是由于气可生血.血由营气和津液形成,后两者都源于水谷.而以上这些都离不开气的作用.血液循行依赖气的推动功能,而同时气摄血,维持血行于脉中不致外溢.气的此项功能由脾气来执行.气虚不能摄血可导致出血.所谓“血为气之母”,是因为,一则,血以载气;二则,血为气提供充足的营养.因此,如无气之母——血,则气也不可能存在.

气和津液的关系与气和血的关系非常相似.这可以从以下四方面表明[1]:第一,气生津.津液的形成、分布和排泄依赖气的运动和温煦、推动和固摄功能.人体气的存在不仅依赖血,也依赖脾运化的水谷精微所形成的津液.因此,津液的充足与否依赖脾胃之气的状态.第二,气推动津液的运行.气的运动是津液运行分布和汗尿液排泄的原动力.因此,气虚或气的功能失常,就会发生津液运行、分布和排泄的紊乱,使津液停滞.第三,气固摄津液.气可以控制津液的排泄,维持体液代谢平衡.如气无法控制津液的排泄,便会导致津液的横溢.第四,津液是气的载体.如果没有津液,气就无法存在.因此伤津就会耗气.如气无法依托于津液,气虚甚则气陷就会随之发生.

血和津液都是液体,而且它们都有滋养功能.津液进入脉中就会成为血液的重要组成部分.血和津液的生成都来源于水谷精气,因此被称为“津血同源”.周期或严重出血会损伤津液导致口渴、尿少和皮肤干燥.严重的津液耗损会影响血源,导致津液和血液的枯竭.因此,对于出血的患者不宜用汗法,破血或活血法不宜用于津液不足或汗证的患者.《灵枢》指出:“夺血者无汗,夺汗者无血.”并说:“形肉已夺,是一夺也;大夺血之后,是二夺也;大出汗之后,是三夺也;大泄之后,是四夺也;新产及大血之后,是五夺也.此皆不可泻.”

总之,三者的关系是紧密复杂的,这常在生理和病理上体现,对于辨证论治非常重要.

2 中医“气”对武术养生的影响

人体的气是由先天之精气和后天之精气(水谷之精气和自然界的清气)结合而成,与肺、脾胃和肾等脏腑的关系尤为密切.肾有贮藏精气的作用.脾主运化、胃主受纳、腐熟水谷,将饮食水谷化生为水谷精气,在肺内与从自然界吸入的清气相结合,通达内外,周流一身,以维持脏腑组织的正常生理功能,从而又促进了全身之气的生成.

张介宾认为“养生之道,以养气为本”,《摄生三要》也讲“养生者须从调吸起手”,可见,以气养生最重要的环节就是呼吸.在吸气的同时,将气感聚集于丹田,并且收束肢体,蓄力于内,这样才能在发劲的时候,借助于呼气的催促,将内蓄的气感迅速送达攻击力点,即所谓以气催力[2].

武术运动中多运用“丹田呼吸”,所谓“丹田呼吸”即为腹式呼吸,如太极拳要求“宽胸实腹、意注丹田”;南拳要求“沉气实腹、发声呼喝”;形意拳要求“松胸实腹、呼吸自然”等等.这种动作与呼吸配合的运动方式,有利于胸部舒展,使肺活量增大.此外,由于腹式呼吸,膈肌的上下活动幅度显著加大,使体内气体交换能力加强,对胸腔和腹腔中的脏腑器官作挤压按摩,推动脏腑上下蠕动,可将大量空气吸进血氧最新鲜浓郁的肺底部,将废气排出,并带动相关肌肉放松.许多人都习惯于只用胸式呼吸.这种呼吸方式主要是胸部的扩张和收缩,横膈膜的运动较小.这样,呼吸多集中在肺部的上、中部进行,肺的下部由于运动较小,时间长了易使肺叶老化,弹性减退,呼吸功能差.正因为如此,易患呼吸道疾病,尤其是秋冬季节,老年人偶感风寒易发生肺炎.

全身练丹田气,一般多采用静止性的桩功为基础练习,在练习中由自然呼吸入手,逐步过渡为腹式深呼吸,与此同时要意守丹田,就是精神集中,呼吸节奏达到缓匀状态,意气合一(形意拳的三体式桩功的练习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3].历代气功家多主张意守下丹田;因为这个部位对人体生命活动的关系最为密切,它位于人体中心,是任脉、督脉、冲脉三脉经气运行的起点,十二经脉也都是直接或间接通过丹田而输入本经,再转入本脏.当体会到丹田部位有一种气感时,就可以说“气沉丹田”了.“气沉丹田”就是要求练拳时尽量保持自然,不要有意识地强行向下压气.它是杨式太极拳“十要”中的“一要”,这是针对人们练拳时,气容易上提,产生憋气和上重下轻、重心不稳的毛病而提出来的.武术套路运动,结构复杂、起伏转折、快速有力,这些特点决定了套路运动强度大,对气的需要也大.如果不善于掌握和运用“气沉丹田”的腹式呼吸的方法,就难以持久,破坏运动平衡.

3 中医“血”对武术养生的影响

脾胃所化生的水谷精微是化生血液的基本物质.心主血脉,一则行血以输送营养物质,使全身各脏腑获得充足的营养,维持其正常的功能活动,从而也促进血液的生成.二则水谷精微通过脾的转输升清作用,上输于心肺,在肺吐故纳新之后,复注于心脉化赤而变成新鲜血液.肝藏血,调节血量,并防止出血.中医认为,“肾藏精、主骨、生髓”、“血为精所化”,说明了肾、骨髓、血液三者之间的关系.骨髓与造血有直接关系.骨髓藏于骨,又为肾所主,肾之功能强弱与否,可以影响骨髓生精造血.可见血液是在以脾胃为主,配合心、肝、肾等脏腑的共同作用下生成的.

太极拳练习时特别强调“心静用意”,指的是在运动时,思想集中,心神专一,意识不断地指导动作,并且灵活变换,使任何动作都有一定的指向,没有顾此失彼的乱动.心神安定,不受外界的干扰,使心气运行流畅,能更好发挥其统辖血液循环的功能,减少和消除体内淤血,血液通畅充盈,其脸色自然细润.练太极拳时要求腹式呼吸,既锻炼了肺的通气功能和换气功能,又由于横膈运动幅度加大,促进了血液循环,加强了对腹腔脏器的按摩,使三焦气机通畅,脾胃升降和顺,有助于消除肝脏淤血.脾气旺盛,营血充盈,统血功能亦必正常.行拳时“心为令,气沉丹田”,使心肾相交,水火既济,这样就加强了两肾和命门的功能,从而使肾精充实,阳气时盛,行动轻捷,二便调和,骨强齿坚,发泽耳聪.

现代研究表明:练习太极拳腹式呼吸时,腹压增高腹腔静脉血液在压力的作用下进入右心房,腹压降低则向腹腔输入,这样就改善了血液循环的状况,加强了心肌的营养.另外,肌肉活动时毛细血管开放,静脉和淋巴的回流速度加快,改善微循环,减轻心脏负担,有利于心血管系统的健康[4].

4 中医的“津液”对武术养生的影响

中医中的津液包括唾液、胃液、肠液以及泪、涕、汗、尿等.津液的生理功能可以概括为两方面:一是滋润濡养,二是化生血液.几千年前我们的祖先就了解了津液对人体健康的奥秘,并创造出了不少加强和保持津液的练功方法—各式各样养阴、生津、吞津的功法.比如近年来较为流行的“八段锦”功法中,就有这样一套练习的方法;微摆撼天柱,赤龙搅水津,漱津三十六,神水满口匀,一口分三咽,龙行虎自奔...意思是用舌头顶住上腭,嘴里含一口水鼓漱三十六次后吞下,这样的动作做三次.古代练功功法中这一方法被称为“练津成精”.

古人称津多指唾液,唾液排在众多津液的首位.多数的养生功法和传统的武术功法要求练功时微闭口唇,舌抵上腭,当嘴里的唾液增加到一定量时,随意念将其缓慢吞下,即搭鹊桥,其意义之一就是刺激唾液腺,使唾液分泌增加.

现代科学家们研究发现,在唾液中,含对人体有益的化学成分甚多,除含有钾、钠、镁、钙等元素外还含有人体必需的蛋白质,如磷蛋白、黏液蛋白、球蛋白以及氨基酸磷脂、酶类成份中的磷酸脂酶、麦芽糖酶、淀粉酶、过氧化酶及溶菌酶,真可谓“金津玉液”.由此看来,津液如此重要,我们习武之人就更应该注重津液的生成与保持,决不能轻易地外泄、外露.近年来美国一些专家通过试验表明,口腔唾液不仅有助于消化,而且有一定的抗癌作用.唾液中所含的溶菌酶,不仅能杀灭或抑制葡萄球菌、伤寒杆菌等,而且还会使黄曲霉毒素、苯并芘、亚硝胺等致癌物的毒性大大降低,甚至变为无害物质.他们还发现,唾液只要与食物接触30 s 就能充分发挥作用,因此专家建议每口饭最好咀嚼30 次再咽下,这恰巧与中国传统养生学中要求人在饮食时要“细嚼慢咽”相吻合[5].

5 结语

中医与武术养生有着共同的历史源渊,都属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结晶,其中,中医的“气血津液学说”对武术养生理论和实践产生了重大影响.气、血、津液均为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最基本物质,都离不开脾胃运化的水谷精气,因而气和血,气和津液,血和津液在生理上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相互为用,病理上相互影响,互为因果.传统养生武术在健身功法上直接吸收了中医的“气血津液”学说,采用动作、意念、呼吸相协调之方式,以固精、养气、调血,从而达到全面修炼身心之目的.

[1]王农银.中医基础理论[M].北京:中医古籍出版社,2002.

[2]温佐惠.对南拳动作发劲特征的研究[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00,26(4):94-95.

[3]李宏,王志强.形意拳筑基功——三体式[J].武当,2004,(8):25-27.

[4]蔺志勇,刘建鹏,钱炳祥.太极拳健身机理初探[J].解放军体育学院学报,2004,23(3):48-49.

[5]郝瑞.唾液,人体的“抗癌液”[J].人人健康,2010,(18):50.

猜你喜欢

水谷丹田津液
《伤寒杂病论》“阳气”实质探析
补津液不等于多喝水
浅谈从气血津液理论辨治干燥综合征
少林内劲一指禅丹田功(三)
少林内劲一指禅丹田功(三)
嚼服枸杞子缓解口干
少林内劲一指禅丹田功(一)
水谷隼接抢段技战术分析
唤醒丹田方法之我见
水谷雅子的草根儿“驻颜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