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体育教学的品性、困境与改善路径探讨*

2013-04-12袁桂才

菏泽学院学报 2013年2期
关键词:品性体育教师生命

袁桂才

(金陵科技学院基础部,江苏 南京211169)

体育教学是学校实施体育教育的重要手段与主要方式,考察各级各类学校中的体育教学现状,我们可以看到与其功能和价值极不协调的景象,教学各方对体育教学都淡然处之、莫衷一是,即使是处于核心地位的主体力量——体育教师和学生,对于体育教学也缺乏应有的主体性与热情.在学生体质日衰、国家重视日甚、社会呼声渐高的背景下,重新审视体育教学的品性,反思体育教学发展中的品性践行困境,并探究改善对策,是体育教学的迫切需要.

1 体育教学的品性

品性是一事物区别于其他事物的品质和性格,体育教学的品性就是体育教学所具有且应该具有的特质,通过梳理和探究,体育教学具有生命性、实践性、复杂性、强体性等品性.

1.1 生命性

对于生命的关怀是当下的一种社会价值追求,也成为学校教育的价值取向,教学中的生命关怀正是达成教育中关怀生命的基础与关键[1].学生是学校体育教学的教育对象也是教学的主体,从人的生命成长历程来看,小学生、初中生、高中生乃至大学生,正处于身心的成长和发展的过程中,处于从不成熟到成熟的过渡阶段.学生的成长包括身体生命(或称自然生命)和精神生命(或称价值生命)的双层发展.作为体育教育重要内容的体育教学自然具有生命性的品性,在教学过程中把学生作为教学的原点是体育教学的应有之意和必然的做法,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存在,关照学生的生命性发展,让学生感受个体的存在,促进其自然生命和社会生命的健康发展以及生命意义和价值的实现,是体育教学的应有品性.

1.2 实践性

实践性是体育的基本特征.体育教学是体育教育的主要内容和重要方式,自然实践性是其应有的品性.体育教学的实践性不仅仅表现在体育教学的概念解析上,更体现在教学手段、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学习方式、接受渠道上,体现在学生的身体活动中.相对于其他学科的教学而言,体育教师面临着更加复杂、动态多变的教学情境.开放式教学是体育教学的基本特征,开放性带来的是教学情境的多元性,这就决定了体育教师要根据不同的情境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适当安排教学内容.体育教学是延续小学、中学、大学的教育内容,相对应的是不同时期的教学对象独有的身心发展特征和接受习惯与活动习性,不同阶段都应有针对性的教学设置.可以说体育教学是以教学实践问题为逻辑起点,在“理论与实践之间的彼此交易、循环迭代、相互提供信息的过程中”形成更加精致、丰富的教学学术理论与教学改革实践成果[2].

1.3 复杂性

体育教学承载着重要的生命性价值意义,这一使命既包括对学生自然生命性的提升,也包括对学生社会生命性的提升.因此,体育教学承载着人的双层发展的推进使命,这体现着体育教学目标和功能上的复杂性.体育教学的复杂性还表现在教学过程中的复杂性:体育教学区别于其他学科教学的一个重要方面是体育教学的“开放式”,与开放性相伴而生的是教学影响因素的开放性,与单纯的室内教学相比,开放式的体育教学其教学的影响因素也更加复杂,给体育教学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风险因素和教学影响因素更加不可控.与此同时,体育教学的复杂性还源于教学对象身心发展的复杂性,这些复杂性带来了学生接受习惯的多元化,反作用于教师而在教学方式方法上不断革新.

1.4 健体性

近些年来“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广泛传播、深入人心并成为体育教学实践的重要指导思想,之所以强调“健康第一”这一思想,很大程度上是源于这些品性的迷失.体育是人的身体活动,学校体育是希望通过学校体育教育促使学生体育技能的习得,促进学生终身体育观念乃至体育习惯的养成.体育相对于德育、智育、美育、劳动教育最大的不同之处就在于其强调对人的身体的关切,强调对人的体质的关切.学校体育教学以人的身体活动为手段,其载体是人,起点、终点是人,在体育教学中强身健体是重要和核心内容,通过体育进行的德育、社会教育等是辅助和附加内容,这一品性是体育教学的重要品性和独特品性.

2 体育教学品性发展面临的困境

2.1 文化传统与教育制度导致体育教学虚位

自古以来“学而优则仕”的传统文化思想一直影响着人们的观念,孔子的“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的观点也长期影响着人们的价值评判,彰显着人们对于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两种不同劳作性质人群的身份认知——体力劳动者被置于社会底层,被置于受制于人的地位[3].与学校体育联系最为密切的教育制度将体育置于到边缘化的地位,在“应试教育”这一选拔机制的总体教育环境下,“应试”已经发展成为一种社会大文化,无论是对于学校、家长、教师、领导人员还是学生个体来说,只有在各类考试中胜出,才算是体现出自己目标的实现.在这一机制的驱使下,“应试教育”得以强化,形成了一切围绕考试,所有的教学资源都向与考试相关的内容倾斜的局面,体育被严重置于边缘的位置(体育专业领域除外),体育教学常常不得不让位于语数外等应试教育内容,造成了体育教学的虚位.

2.2 绩效考核的显性导向带来“生命性”的缺位

目前,各级各类学校都在推行工作的绩效考核,直接与薪资待遇挂钩,在各类评价中大都以现行量化的课时量、基金课题项目、公开发表论文等为主要指标,这些考核指标重“量”轻“质”,使得各级教师追求上更多的课、做更多的科研,忽视了对教学实践的考察、教学效果的评价、教学技能的提升,弱化了教学方式的改良,教学这一学校体育教育的本源和本职工作成了老师们的副业,被严重的边缘化.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被置于口号和形式主义的境地.大多数教师不再以学生的生命性教育为出发点,而是以绩效考核的指标为轴心来安排自己的学习和工作内容,造成了对学生主体对象研究的弱化,不再以提升学生的生命品质为教学目标,而是以提升自我的薪资待遇为核心,造成了体育教学生命性的缺位.

2.3 安全风险规避带来的“实践性”品质的弱化

近些年来《关于进一步加强学校体育工作切实提高学生健康素质的意见》、《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意见》等文件相继出台,“健康第一”的体育教学理念深入人心,健康问题成为国家和政府部门的关切,然而在各级各类学校中“健康第一”的理念往往让位于“安全第一”的风险规避.近些年来,大、中、小学都不断出现教学中体育教师自身或学生的身体意外伤害事件,给学校和教师乃至学生家长和学生个人带来了不小的压力[4].体育教学是风险性颇高的教学体系,其风险系数远远高于其他教学,很多体育项目具有高对抗性或器材的风险性,加之现在家庭大都是独生子女,孩子一旦出现问题学校难以承担责任,各级各类学校上至学校领导,下至体育教师,为了规避可能出现的安全问题尽可能地减少或干脆不开设具有风险的体育项目,在开设的一些体育课中也尽可能地减少危险性动作或风险性方式的组织,弱化了体育教学的实践性,这与体育自身的实践本性相违背,带来了体育吸引力的衰减.

2.4 泛“学生主体”带来体育教学“健体性”功能迷失

叶澜教授强调了在教学中“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教学指导思想,在教学中要体现和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地位,近年来教改之风盛行也强调要以学生为本,强调在教学生要根据学生的自身特点进行个性化教学,要突出教学的趣味性和多元性,这些指导思想和做法固然好,是教学改革的方向,是促进学生发展的教学优化方式,然而在体育教学中出现了泛“学生主体”的倾向,在教学中体育教师以尊重学生、关照学生自身特点和需求为理由,弱化了体育教学的强制性,学生也借助教改的风气找各种理由消极对待体育.在体育教学中过度强调学生的选课和学生的主体地位,导致体育教学不能很好地实现促进学生运动技能的生成、运动习惯的养成,在“泛学生主体”的背景下弱化了对跑步、跳远等能够全面提升学生体质项目的课程设置,在教学过程中强调学生的接受习惯,过度的娱乐化,使得体育教学的强身健体的效果大打折扣,带来体育教学“健体性”功能的迷失.

3 体育教学品性改善路径

3.1 优化体育文化群众基因,促进体育教学归位

体育教学的缺位很大程度上是由于传统文化和应试教育的制度导致的.行为理论指出,意识决定行动,而文化氛围是影响人们意识的重要因素,因此,要促进体育教学在整个教育系统教育的回归必须优化体育文化的社会群众基因.优化体育的文化基因一方面要从大的方面提升整个社会的体育认同性;另一方面要在小的范畴即学校范畴确立体育的文化属性.体育教育之所以长期处于边缘的地位,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忽视了体育文化影响的穿透力,体育教学改革的重点放在了组织形式和课程的内容设置方面,而忽视了文化性的植入,使得体育教学长期处于文化缺失的状态.在现行的文化氛围和背景下,体育的经济社会地位日渐提升,教改日渐深入,要重视体育的文化属性,将体育作为学校的文化来建设,用体育的文化性影响全校教师和学生,促进体育教学归位.

3.2 注重生命特质:践行生命性的体育教学

“文明其精神,野蛮其体魄”是对体育价值的高度概括,体育教学是以人为主体、以人的身体活动为核心手段,以学生的身与心的健康发展为目的教育活动.因此体育教学必须尊重学生这一教学主体的生命个性,充分洞悉生命系统内各要素的活力.注重生命特质,践行生命性的体育教学,在教学过程中将各要素有机整合,把身与心、魂与魄网络起来,以迸发体育教学的活力,是体育教学品性的应有之意,也是时代发展使然[5].在整个体育教学实践中,从知识到技能,从道德到精神,都要服从并服务于学生主体的生命活动,让学生生命活力得到张扬.生命性教学是实现体育对人之自然生命、精神生命和社会生命三种功效的有效渠道.

3.3 优化体育教师绩效考核指标,促进教师主导价值实现

体育教学中教师需要加强对教学风险的监督和控制,对学生与体育器材组合的指导,对学生体育技能的及时性指导与更正,以及在学生反馈基础上各方面的改进与提升.而各级各类学校对于教师工作绩效考核指标的显性化和量化,使得体育教师在体育教学中缺乏积极的指导、监督;适时反馈、调整、改进这些隐性的努力得不到应有的关注和回报,甚至会收到“出力不讨好”的结果,有些学生因为教师过分严格而给予不高的教学评价,而“不负责任”的教师则冠之以“好说话”而给予较高的评价,挫伤了教师的积极性,使得大多数教师对于体育教学应付了事,不求无功但求无过,教改动力不足,教学品质不足,教学质量堪忧.因此,教育主管部门和学校应该优化体育教师绩效考核指标,变单一性的量化评价为定量评价和定性评价相结合、显性评价与隐性评价相结合,调动教师的教学积极性和主动性,促进教师主导价值的实现,促进体育教学生命品性、实践品性、健体品性的回归.

3.4 营造积极教学观,确保“健体”品性的延续

1)“适度化”学生主体地位

体育教学中我们应规避“泛学生主体性”问题的出现,不能完全的或过度的强调学生的主体性存在,否则会使体育教学陷入过度“游戏化”和“放羊式”的境地,使得体育教学健体性的弱化,因此,应该强调教师主导基础上的学生主体性,要适度性关照.现在的学生不大能吃苦,稍微有点强度的体育项目他们就会打退堂鼓,而正是这些强度性项目才能更有效地提升学生体质,才能更好地践行“健康第一”的理念,因此,要适度化学生主体地位.

2)“合理化”风险规避措施

体育教学是学校教学中伤害事故的高发地带,面对社会、家庭的压力,学校领导往往将其放在第一位,以安全为借口降低体育教学的应有课时,减少学生参与体育的时间,削弱体育教学的课程目标成了各级各类学校的常态,这使得体育教学失去了其功能与价值,使得体育教学的品性难以呈现,功效难以发挥.因此,学校应该以积极地姿态去面对教学风险,提高风险认知与防范能力,而不是消极的弱化体育教学.

[1]闫守轩.论教学中的生命关怀[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2004.

[2]何云峰,丁三青.大学教学的品性、发展困惑及改革路径选择[J].中国高教研究,2012,(4):104-107.

[3]杨小帆,史兵,胡柏平.“阳光体育运动"推进不力的原因及解决对策[J].体育学刊,2011,(3):95-97.

[4]石岩,卢松波.体育教师教学活动风险认知的质性研究及测量方法[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012,(2):121-125.

[5]何劲鹏.学校体育课程体系生命化探究[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08.

猜你喜欢

品性体育教师生命
关于监狱学的学术品性
重塑狼王品性(二)
论高校教师的专业伦理品性及其涵养
这是用生命在玩自拍啊
可遇不可求的“生命三角”
体育教师如何上好室内课
体育教师要重视“听、说、读、写”
由“小学兼课体育教师”引发的思考
体育教师应重视自主发展
『好品性早养成』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