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毕业生就业趋向的地方本科高校地质工程专业定位探讨

2013-04-12桂和荣孙林华林曼利

中国地质教育 2013年4期
关键词:宿州毕业生课程体系

陈 松,桂和荣,孙林华,林曼利,马 杰

宿州学院 地球科学与工程学院,安徽 宿州 234000

基于毕业生就业趋向的地方本科高校地质工程专业定位探讨

陈 松,桂和荣,孙林华,林曼利,马 杰

宿州学院地球科学与工程学院,安徽宿州234000

摘 要:对宿州学院地质工程专业以往的毕业生就业情况进行统计并分类对比分析,结合地方本科高校及专业特色,对地质工程专业定位和课程体系设置进行探讨。结果表明:宿州学院地质工程专业毕业生就业类型多样,以考取研究生、煤炭类及综合性企业就业为主;专业定位以地方为中心,面向全国,不局限于培养应用型技术人才,做到厚基础、宽口径;加大基础知识培养,挖掘学生科研潜力,调整课程名称及教学内容,满足多元化的就业类型。

关键词:地方高校;就业趋向;地质工程

定位问题关系到大学发展的战略目标,发展格局及发展态势,关系到大学发展的一系列问题[1]。《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要求,今后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核心任务仍然是提高教育质量,培养造就高素质专门人才和拔尖创新人才[2]。地方本科高校是我国高等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地方经济振兴、社会发展的生力军,在2012年全国具有普通高等学历教育招生资格的高等学校中,新升本科高校占全国本科高校的1/3左右[3]。对于这些学校,多数学者认为他们应该定位为“立足地方的职业性、技术型或专业性应用型本科,教学型或教学为主的教学研究型院校”[4-5]。在专业结构调整和专业建设时,这些高校往往结合地方特色,开设一些能够服务地方,发展地方经济的特色专业。在我国高等教育面临生源减少,民办高校和境外高校的双重压力下,开设符合区域经济发展和市场需求的特色专业,这是地方本科高校的生存之道。

新建本科院校专业设置和培养方案调整时,应根据市场和产业需求调整、优化专业,让专业链融入地方产业链。在促进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和市场需求的前提下,围绕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以学生就业出口为导向,按照“从出口往回找”的思路,以课程与学生就业出口的关联度为基本依据,重新构建体现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课程体系[6]。本文以宿州学院地质工程专业为例,调研了过去两届毕业生就业类型,并结合学校及专业特色,分析了毕业生就业的影响因素,对地质工程专业定位及课程体系设置提出建议,为该校地质工程专业又快又好的发展提供借鉴,并丰富地方本科高校专业调整的方法和案例。

一、 学校概况

宿州学院是一所2004年由师范教育为主升本转型为工科为主、综合性教育的地方性本科院校。它具有地方高校的典型特征,其办学方向和目标定位主要以“地方为中心”,紧紧贴近地方、立足地方、服务地方,这既是地方高校办学定位的根本,也是区域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地方高校的办学类型和层次定位绝大部分为教学型或教学服务型,以本专科层次教育为主,实现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正是在这种背景下,宿州学院2009年获批“安徽省示范应用型本科高校立项建设单位”。在面临机遇的同时,如何加强示范应用型本科高校建设,顺利迎接和完成2014年本科教学合格性评估,本科专业的定位和培养方案修订颇为重要。

宿州学院地质工程专业设置时间不久,是在学校专业结构调整,大力发展应用型工科专业的背景下,以学校地理科学专业为基础,结合地方煤炭资源丰富等区域经济发展需要开设的。近两年,学校加大对工科类专业的投入和建设力度,大力补充了实验室场所、仪器设备和实验标本等硬件设施,并加强人才引进和培养力度,已初步形成以地质工程专业为特色,测绘工程、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资源勘查工程、土木工程等专业相互依托的专业群。

二、毕业生就业趋向

1.资料来源及分析

为了解宿州学院地质工程专业毕业生就业范围和就业类型,掌握就业市场对毕业生需求,以及毕业生的就业选择和趋向。笔者统计了2011~2012两届毕业生的就业单位和类型,并进行整理,统计数据有效期为毕业后三个月,即不考虑毕业生后期的跳槽、升学等变化。为了有效地对数据资料进行分析,把毕业生就业类型划分为A、B、C、D、E、F和其他几种类型。其中A和B代表考取研究生,A代表国内“211”、“985”高校或科研院所;B代表国内具有硕士点或博士点的一般普通本科院校;C代表煤炭类矿山或与煤炭矿山有关的服务性单位;D代表非煤矿类矿山,如有色金属矿山、海螺水泥等;E代表与工程地质勘查、环境地质评估及固体矿产资源勘探有关的国内综合性企业;F代表各类型传统地质队;其他类型代表自主创业、考取公务员或其他就业等与专业相关性不大的就业类型,具体数据见表1。

调查发现,在2011届毕业生中,从事E类型就业的毕业生最多,占毕业生总数的27%,其次为C类,占到25%,考取研究生整体比率为18%,D类和F类较少,分别有7位和4位毕业生,其他类型有5位毕业生。而在就业学生中省内单位就业的有26人,省外17人,分别占到60%和40%。2012届毕业生中,考取研究生比例最大,占到34%,其次为C类和E类就业,分别有14和13位毕业生,占到21%和19%,D类和F类较少,各有5位毕业生,其他类型有8位毕业生,而省内和省外就业分别占到49%和51%。

整体看来,过去的两届毕业生中,考研、C类和E类就业类型占据主体,分别占到27%、23%和23%;D类和F类就业虽然较少,但不容忽视,合计占到17%左右,其他类型就业占据10%左右;以就业区域来看,省内就业比例较高占55%,省外占到45%。

表1 宿州学院地质工程专业就业去向

2.就业去向分析

过去两届毕业生就业状况柱形图表明(图1),C类和E类就业基本稳定,占据较高数量。考取研究生人数有不同程度增加,这可能与近年来地质类专业毕业人数增加,就业压力过大有关,因此,不少学生选择考研以求更好的发展。

专业设置之初,宿州学院就以皖北煤炭资源勘探和开发为主要需求进行定位设置,课程体系设置也是如此。但在就业比例中,煤炭类型就业人数没有预期的高。数据对比发现,学生在就业选择时,有多种兴趣和爱好,多元化就业渠道和就业方式决定了C类就业在过去两届毕业生中都没超过25%。

而传统地质队就业类型受过去几年地质类专业快速发展的影响,趋于饱和,尤其近年来,多数直属于各省厅、局等事业单位的地质队招聘,都要参加统一考试,因此直接就业人数不多。而毕业生考研人数比预想中要高得多,且通过对比发现,在考研学生中连续两年国内“211”、“985”或科研院所(A类)学生都比一般本科(B类)学生要高很多,这种现象超过预想值。而其他类型就业学生在两届毕业生中所占比例基本稳定,均在10%左右。

图1 宿州学院地质工程专业毕业生就业分布图

三、专业定位

宿州学院地质工程专业初始定位于地方性、应用型、技术性本科专业,并以服务地方为中心,基于皖北丰富煤炭资源,按照煤田地质勘探专业培养模式进行建设的。但根据过去两届毕业生就业类型和就业区域来看,学生的就业类型多样化,且就业地域范围大,安徽省外的就业比例占到45%。结合宿州学院生源多集中在安徽,可以发现学生在就业选择时,并不完全趋向生源地。而毕业生读研比例持续占据多数,远超过地方高校预想值。因此,宿州学院地质工程专业定位和培养模式应该重新进行厘定,根据毕业生就业类型和区域来看,有以下几点与专业设置时定位存在差异:(1)学生考研比例较高,且多数同学进入国内重点高校与科研院所;(2)学生就业地域不具有地方性,省外就业比例几乎占到一半;(3)就业类型多样化,煤矿类就业比例仅占到23%;(4)非煤矿类矿山企业及传统地质队行业就业学生也占据一定规模。

因此,在新的培养方案制定及人才培养模式修订时,应考虑到这些差异,重新定位。在做到以地方为中心,培养应用型、技术性人才的同时,也要考虑挖掘学生的科研潜力。并且要立足安徽,面向全国,开展多类型课程,充分考虑学生在就业选择的多元化,做到厚基础、宽口径,拓宽学生的就业渠道,在就业压力不断增加的同时,稳固保障毕业生的就业率,提升学校及学科专业的影响力,使宿州学院地质工程专业稳固发展。具体说来,通过对两届毕业生就业类型及其分布特征,对地质工程专业定位及培养方案、课程体系制定应做如下调整。

(1)由于考取研究生比例和数量占据多数,尤其考取国内重点高校及科研院所的学生占据多数。因此,应在本科教学阶段中加大本科生科研能力的训练,在课程体系设置及课堂教学、实践环节中,应尽可能挖掘、训练本科生的科研潜力。尤其要和学校大学生科研立项、国家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结合在一起,充分培养具有科研潜质学生的科研能力,使他们了解科研工作的一般方法,发现科研工作的乐趣,开阔视野,掌握学科前缘信息和最新研究成果。这样,才能充分保障毕业生在进一步深造的时候能够得心应手,有较高的起点。

(2)在课程体系设置及培养方案制定过程中,应重点考虑煤矿类课程及实践环节,但不能局限这一点,还要充分考虑有色金属矿山、其他矿山等课程设置和相关内容介绍。因此,对相关课程名称和教学内容进行调整,例如“煤田地质学”课程可以修改为“能源地质学”,“煤田普查与勘探”修改为“矿产勘探技术方法”,“采煤概论”修改为“采矿概论”等。另外,课程体系的调整,不能只局限在名称的修订,在实际课堂教学及实践环节设计中,也要和课程改革相一致,保证学生掌握更多的信息,了解各类型矿产资源的形成、勘探开发等相关内容。

(3)鉴于E类型就业生比重较大,基本与C(煤矿类)类型持平,因此在本科教学阶段中应充分体现。为真实了解这些单位的业务范围和对毕业学生的需求,特选择安徽金联地矿科技有限公司、安徽惠州地下灾害研究设计院等单位进行咨询调研。结果发现,为了保持社会中的竞争力和企业效益,这些单位业务范围较广,具有较多的多类型各级别资质证书,在实际工作中可能涉及工程地质勘查、环境地质灾害评估、固体矿产资源勘探等各类型工作。因此在课程安排中要考虑这些因素,尽量做到厚基础、宽口径。

另外,由于这些工作对学生综合能力较强,尤其在计算机能力方面。不同类型的业务要求的绘图和数据处理软件各有差异,MapGIS、Autocad、Coreldraw、Surfer等各种常见的绘图软件及数据库技术,SPSS、Minitab、马克威等数据处理软件都要熟悉掌握。因此在计算机类型课程设置要适当考虑,如“计算机制图”课程不能局限于一种类型软件,应突出重点、兼顾全面,并将绘图上机操作课和各种类型地质图件相结合。增加一门“地质信息技术” 等类似的计算机应用课程,重点介绍各类型地质工作常用的数据库技术,数据资料处理软件,增加实践教学工作量,使学生毕业后能够尽快投入工作,熟悉掌握各类型软件操作。

四、 结论

通过统计过去两年地质工程专业毕业生就业情况,结合宿州学院及地质工程专业特色,对地质工程专业定位进行探讨,得出如下结论。

宿州学院地质工程过去毕业生就业类型多样,考取研究生人数、煤炭类及相关就业、国内综合性地质企业就业比例较高,分别占到27%、23%和23%;非煤炭类矿山、地质队类型就业占有一定比例,整体占到17%;省内就业比例较高占55%,省外占到45%。基于毕业生就业类型及就业范围,结合学校及专业特色,认为宿州学院地质工程专业要以地方性、应用型人才培养为主,但不能拘泥于此,要加大基础理论知识的培养,充分挖掘学生的科研潜力;在课程体系设置和实践教学安排中,要加大实践教学的力度,尤其是计算机类课程,充分考虑学生多样化的就业类型,和专业业务需求相结合,提前锻炼学生在处理解决专业问题中的计算机能力;在多元化就业类型的前提下,要及时调整课程设置及课程名称,不能局限于某一个领域,培养宽口径、厚基础的综合性人才。

参考文献:

[1] 邹红.论省属地方高校定位的影响因素及定位策略[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7,(7):18-20.

[2] 国务院.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Z].2010-06-21.

[3]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2012年具有普通高等学历教育招生资格的高等学校名单[N].中国教育报,2012-07-19.

[4] 潘懋元.论新建本科院校的定位问题[J].上海电机学院学报,2006,(1):1-5.

[5] 孙峰.论地方普通本科院校的定位[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9,(6):26-28.

[6] 马凤岗.基于就业需求导向的地方本科院校课程体系构建与实践[J].临沂师范学院学报,2009,(5):12-15.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9372 (2013)04-0046-04

收稿日期:2013-07-25;修回日期:2013-09-25。

基金项目:国家级“本科教学工程”项目(ZG0239),安徽省特色专业建设项目(20101059),宿州学院教研项目(szxyjyxm201130)。

作者简介:陈 松,男,讲师,从事地质工程和地质学的教学和研究工作。

Discussion on Orientation of Geology Engineering for Local Undergraduate Colleges Based on the Employment Direction

CHEN Song, GUI He-rong, SUN Lin-hua, LIN Man-li, MA Jie
Suzhou University, Suzhou 234000, China

Abstract:The characters of employment in the last two years of graduation of geology engineering in Suzhou University has been collected and analyzed on the basis of classif i cation. Combined with the characteristic of local undergraduate college and specialty, the orientation of specialty and the course setting had been studied. The result showed: the employment of graduates of geology engineering in Suzhou University are variety, mainly pursuing graduate education and employing in coal and comprehensive enterprise; The orientation of geology engineering should facing the whole country with the local area as the center, cultivating the solid foundation and broader applied talents without limited in training application-oriented talents; The teaching content and name of course should be modulated to increase the basic knowledge, taping the student potential of scientif i c research to meet the diversified types of employment.

Key words:local undergraduate colleges; employment orientation; geology engineering

猜你喜欢

宿州毕业生课程体系
安徽宿州灵璧县:多措并举发展特色产业
我觉得我很勇敢
伤心的毕业生
你根本不知道,这届毕业生有多难
高职Java程序设计课程体系建设思考
一个没什么才能的北大毕业生
“三位一体”课外阅读课程体系的实施策略
宿州诗群小记
居· 文化
民法课程体系的改进和完善思路*——以中国政法大学的民法课程体系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