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公安高等院校大学文化与学生忠诚意识的培育

2013-04-11吴小虹

湖北警官学院学报 2013年12期
关键词:人民警察公安意识

林 平,吴小虹

(南京森林警察学院,江苏 南京210023)

公安高等院校大学文化与学生忠诚意识的培育

林 平,吴小虹

(南京森林警察学院,江苏 南京210023)

铸造学生忠诚警魂是当代公安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核心,也是公安高等教育要解决好的重要课题。通过建设公安高校特色大学文化,充分发挥大学文化对学生浸渍濡染的作用,达到培养学生深厚的警察文化素养、培育学生的警察忠诚意识的目的。

文化;公安高校;忠诚意识

公安高等院校担负着为国家培养优秀高级警务人才的重要使命和职责。培育公安院校大学生的忠诚意识,铸造学生忠诚警魂是新时期公安高等院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核心,也是公安高等院校教育中应承担的一项重要任务。大学文化作为高校办学传统、精神追求、校园风貌和理想信念追求的统一整体,渗透于高校大学生教育生活的各个方面。我们应通过构建具有公安高等院校特色的大学文化,将大学精神文化、制度文化、物质文化和行为文化有机整合,充分发挥大学文化的功能来实现学生警察忠诚意识的培育。

一、文化与意识

(一)文化的定义与功能

文化是个很广泛的概念,据统计,有关“文化”的各种不同的定义至少有二百多种。[1]所谓文化,广义上是指囊括了人类历史活动和实践的结果,其涵盖面非常广泛,又被称为大文化。即“文化,是人类在其社会历史发展中不断创造、总结、积累下来的物质财富与精神财富的总和。因此,文化是一种历史现象,是历史发展的体现。正因为如此,不论人们承认与否,文化从客观上存在着一种极其强烈的、割不断的历史传统性质。”[2]文化结构具有多维性,即物质文化、制度文化、观念文化和行为文化等。狭义的文化主要是指精神文化财富,包括宗教、信仰、风俗习惯、道德情操、学术思想、文学艺术、科学技术、各种制度等。无论从广义文化还是狭义文化的概念来看,在它所涵盖的范围内和不同的层面中都具有重要的功能和作用,因此,文化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去阐述它的功能。如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指出社会主义文化的功能是: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推动发展。这四个功能不是截然分开的,而是相互促进、相互支撑、相互作用的。也就是说,文化以其丰富多样的内容形式来展现,但其中总有一种占据主导地位、起着引领和支配作用。特别是在阶级社会,总是统治阶级的思想文化起引领作用。我国当代主要是靠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观引领风尚,使文化体现引导精神和提升道德的功能;文化还有教化、育人的功能。文化不是一般地去迎合大众,而是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寓教于乐地教育人;文化的功能还在于构建共同文化服务体系来服务社会,促进文化的大繁荣,进而推动文化大发展,推动经济、社会的大发展。

文化和意识是紧密相联系的,文化对意识的形成有重要的培育作用。从哲学的角度看,人的意识是人脑对客观事物反映的能动过程,人们对客观世界的认识依赖于客观事物在人们头脑中的反映。而人的意识又是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是由当时的文化背景和文化积淀所决定的。马克思主义认为,文化也就是“人化”。人的本质决定着文化的本质,而人的本质就在于社会实践,所以文化的本质就在于作为人所具有的实践创造性。文化作为人的实践创造物和结果,是人类创造的所有物质和精神财富的总和。人是文化的主体。人之所以是文化的主体,在于人具有实践创造性。[3]可见“文化”不是一个名词,而是一个动词。文化以具体的方式反映了人类的社会活动,同时又积极地反作用于人类的社会活动,为人们的行动提供方向和可供选择的方式。文化潜移默化地、润物无声地渗透到人的意识中,实现人的情感陶冶、德性涵养、价值认同、行为养成和丰富生活。从某种程度上看,文化是意识得以建构的文化土壤和外在的客观条件,同时也是意识发展不可或缺的平台,文化对意识有重要的培育功能。

(二)忠诚意识的内涵

忠诚,自古以来是人类共同推崇的基本道德规范,也是衡量人品的基本标准之一。忠诚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民族特色和岗位特点。不同的时代、不同的阶级对忠诚有着不同的理解。在当代,忠诚可以被定义为“道德主体对道德客体理性选择的基础上形成的对归属对象稳定的情感态度和持久的责任行为,是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之间的基本伦理规范”。[4]当忠诚作为一种政治伦理时,则成为每一个组织成员必须遵循的伦理规范,成为组织生存的道德维度。这种规范既体现在每个组织成员的身上,也体现在该组织的全部活动的过程中。从根本上讲,忠诚意识也是一种政治品格,是一种坚定信念,是一种人格修养,也是一种社会责任,是对人的全面发展的塑造。

(三)大学文化的内涵

大学文化是在大学这一特定环境中由师生共同创造的一切物质和精神财富的总和以及这种创造形成的过程。大学文化反映一所大学的办学方针、办学理念、专业特色、独特的精神、文化氛围及其发展的战略目标、价值观念、群体意识和行为规范,是人们了解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文明程度的重要窗口,也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先进文化的生长点。[5]大学文化是大学的灵魂,对于提高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的水平和能力,具有重要的意义。大学文化主要表现为精神文化、制度文化、物质文化和行为文化,四大层面的文化相互渗透和相互影响,反映出大学文化结构的多维性,并发挥出导向、约束、激励、价值认同和情感陶冶等育人功能。大学文化在人类各个历史时期沉淀的优秀的思想文化传承的基础上引领社会不断进步。大学文化影响和支配着大学的发展方向、发展质量和发展特色。

二、公安高校文化建设与警察忠诚意识

(一)公安高校教育和学生学习的特点

公安高校文化特点是与公安高校教育和学生学习特点分不开的。公安高校的课程主要由人文科学、法学、公安学等组成,除必须遵循高等教育的基本规律外,还具有区别于其他一般高校的特点。公安机关的人民警察肩负着保护国家安全,维护社会治安秩序,保护公民的人身安全、人身自由和合法财产,预防和惩治违法犯罪的神圣职责。因此,公安高校在办学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公安机关的性质、任务、职能和特点决定其在办学过程中体现出政治导向的鲜明性、职业的忠诚性、技能的强化性、实践的社会性、学科的综合性、学制的多样性和警务化管理的特殊性等特点。公安高等院校的人才培养特点直接决定了在校学生学习和教育的特性:在学习目标上,尤其强调警察职业道德素质的培育,要求忠诚可靠、政治合格;在学习内容上,进行政治思想、法制、警察业务等知识和技能的学习和培训,注重不断拓宽学生的知识面,通过实战训练的开展加强对其心理素质的锻炼并使体能达标;在学习方法上,更侧重于理论联系实际,从实战出发,对法律和警务技能的理解掌握和创新;在学习理念上,主要强调以人为本理念的教育,以掌握并理解国家的法律法规为主。

(二)人民警察忠诚意识的内涵

对人民警察忠诚意识的研究,我国学界有许多探讨,对其内涵的理解也各显所长。众多观点有一定的共识,即人民警察忠诚意识是指固化于人民警察脑海中强烈的归属感和价值观,它包括了人民警察的政治品质、坚定信念、社会责任感和行为规范,它体现在行政忠诚和政治忠诚两个方面。行政忠诚主要是工作上的忠诚,服从于组织和上级的指挥,尽职尽责地协助组织和上级实现工作目标,有效地完成工作任务。政治忠诚是人民警察对党、国家、人民和法律的忠诚。政治忠诚是一种政治信念、政治追求,是最高层次的忠诚,是人民警察忠诚的最高原则和最根本尺度,行政忠诚必须服从、服务于这一忠诚。[6]显然,人民警察忠诚意识真正体现了人民公安的政治本色,要求在思想和行动上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忠诚意识的培育正是人民警察的重要使命,人民警察应牢固树立警察的职业理性:立警为公,执法为民。

(三)大学文化在学生忠诚意识培育中的作用

警察忠诚意识培育,是指通过一系列有目的的训练,使受训者真正自觉地担负起巩固共产党执政地位、维护国家长治久安、保障人民安居乐业、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政治和社会责任。作为公安机关培养高级警务人才的高等学府,必须把政治立场作为首要标准,要求警校生具有强烈的政治敏感性和政治鉴别力,始终把忠于党、忠于祖国、忠于人民、忠于法律的思想牢牢植根在头脑里,从内心深处积淀起为人民服务、维护国家和人民利益的正确观念,成为党和人民的忠诚卫士。

在公安高校的特定环境中,大学文化的传承使得警察忠诚意识得以延续和发展,同时,大学文化在经济全球化和信息产业的迅猛发展中也不断地变革创新,而这种创新必定会给忠诚意识教育带来重大的影响,引起忠诚意识教育在观念、目的、内容和形式等方面的变化,当然也会推动忠诚意识教育的新发展。

三、大学文化在学生忠诚意识培育中的具体实践

(一)在大学精神文化建设中突出警察忠诚意识

“大学精神”是大学自身存在和发展中形成的具有独特气质的精神形式的文明成果。它是通过大学人努力,长时期积淀而成的稳定的共同的追求、理想和信念。它是大学生命力的源泉,是大学文化的精髓和核心之所在,是对大学的生存起决定性作用的思想导向。[7]公安高校的大学精神文化有着长期办学过程中形成的特殊教育理念,比如“政治建警、政治建校”和“从严治警、从严治校”的办学理念。公安高校更加强调学生忠诚品质的培养,突出政治思想教育,将“立警为公,执法为民”作为学生忠诚意识培养的终极目标;在大学精神风貌中,校训、校风、教风、学风、校歌等是高校精神风貌的集中体现,在内容和寓意的设定中可以彰显人民警察的忠诚意识;公安高校培养的学生未来将是掌握公共权力的警察,忠诚、为民、公正、廉洁是他们必须具备的核心价值观,这一核心价值观是对人民警察“忠诚可靠、秉公执法、英勇善战、热情服务、文明理性、严守纪律、爱岗敬业、甘于奉献、清正廉洁、团结协作”职业道德的凝练,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一个组成部分,公安高校在忠诚意识的培育中必须使学生懂得牢固树立人民警察核心价值观的意义,并以学校名师和优秀校友的先进事迹、奉献精神、道德风范与人格魅力为引领,弘扬他们优秀的品质和崇高的职业追求,培育学生的忠诚意识。

(二)在大学制度文化建设中彰显警察忠诚意识

大学制度文化是指与大学精神相适应的规章制度体系以及大学人在制定、贯彻、执行各项制度的实践活动中形成的关于大学制度的价值观念、道德伦理、行为习惯等文化因素的总和。[8]大学制度文化承载着大学精神,反映了大学在办学过程中的管理理念、管理体制、管理模式及管理水平,体现着大学存在的社会价值和意义。公安院校承担着培养人民警察的特殊任务,就必须相应地建立一套与公安教育要求相一致的、特殊的教育管理制度,如在师资方面的“教官制”;在招生方面的政治审查、身体检查和心理素质测试制度;在学生管理方面的军事化管理制度和一日生活制度;在就业方面的毕业生录用制度,等等。[9]公安高校的大学制度文化从育人这一教育本真出发,努力培养学生成为具有系统的专业知识和熟练的警务技能、严密的组织纪律性和强烈政治责任感的高素质公安人才。公安高校的大学制度文化也是学生对大学制度价值的一定认同,这种价值认同对他们的影响是深远持久和显效的。因此,大学制度文化在学生忠诚意识培育的实践中,应该使人民警察核心价值观教育制度化,即以制度的“固化”,对人民警察核心价值观建设发挥重要的保障作用,并起到约束与激励的导向作用,形成政治色彩浓厚、纪律严明、团结友爱、朝气蓬勃的特色校园文化氛围,使学生受到精神的锤炼和忠诚意识的强化。

(三)在大学物质文化建设中蕴含警察忠诚意识

物质文化主要是指大学文化的“硬环境”,通常以物质实体来承载观念、展示价值,是大学及其他大学文化存在的基础,是可感知的比较直观的大学文化。它主要由大学课程和专业设置、教师队伍、大学校园环境建筑、图书、仪器设备及体育运动设施等组成。公安高校透过大学物质文化蕴含和折射出的精神与思想,对于学生忠诚意识的培养和熏陶是十分重要的。大学文化不仅要充分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主渠道、主阵地的作用,而且与单纯的宣传灌输最大的不同在于,我们不是简单地灌输意识形态或传达最新的政治动态,而是首先要确立一种良好的文化理念和思想语境,让学生能够从内心深处对我们当前的政治形态产生理解与认同。这一点就必须通过文化的同化与思想的共通才可能做到。[10]因此,公安高校在校园内要积极营造一个充满警察之家的氛围。例如在集会场所或醒目的地方高悬警徽,引人注目,令人起敬;师生日常工作学习期间均按照警察要求统一着装,形成全体师生对公安机关功能与性质的认同感;校园的自然景观中,立牌、立石镌刻随处可见,赋意警察的忠诚之魂;在挖掘校史的名师名家过程中,将其肖像悬挂于图书馆、教学楼之中,或将其雕成塑像竖立于校园之内;把历届优秀毕业生在工作中的突出贡献和立功授奖情况列入校史馆或在有关的训练场馆内展出,从而表达、强化、塑造公安机关的组织理念、价值追求,激发学生对警察职业的热爱与崇高追求,培养坚强的精神意志;在校园内网建设中,开辟专题网站,弘扬公安高校的大学精神,构建内容丰富、健康活泼的网络育人氛围,在新媒体文化建设中蕴含和拓展警察的忠诚意识。

(四)在大学行为文化建设中培养警察忠诚意识

行为文化是大学精神文化在文化行为主体的动态表现,它包括师生员工的各种行为方式以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学风、校风,是大学精神文化的实践。公安高校结合警察的职业特点,明确公安院校必须坚持严格管理、严格教育、严格训练的方针,实行警务化管理制度,注重公安特色的大学行为文化建设,弘扬和培育学生的忠诚意识。依据公安部《公安院校警务化管理规定》,院校对学生日常警务化管理有着具体的目标和要求,首先强调的是通过对学生着装、警容风纪、言行规范、仪容仪表、警务礼仪、一日生活制度等方面的教育和管理,促进学生职业素质和职业行为习惯的养成。通过标准的管理活动,内化为被管理者的自觉行为。通过《内务条令》规范生活行为,通过《纪律条令》规范行为举止,通过《队列条令》规范训练,最终实现学生令行禁止、服从命令、听从指挥的作风。[11]警务化管理贯穿于学生的大学生活中,形成稳定的行政忠诚意识,进而达到在精神情感上对党、国家、人民和法律的一种尊重、崇敬乃至信念,确保政治上的忠诚。此外,公安高校还将警察忠诚意识培育与社会实践活动结合起来,开展志愿者服务,在节假日和重大社会活动中积极参与协勤安保等活动,在奉献社会、奉献公安工作中实践警察的忠诚意识,弘扬高尚的职业道德。

[1]朱哲.中国文化讲义[M].武汉:武汉理工大学出版社,2006:1.

[2]曲辰.中国哲学与中华文化[M].银川:宁夏人民出版社,2006:1.

[3]周晓阳.论文化的本质[J].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2).

[4]梁涌.社会转型期忠诚问题研究[M].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2002: 66.

[5]高永蓉.略论大学文化的内涵、特点及其建设[J].知识经济,2012 (6).

[6]罗能生.行政忠诚及其冲突的化解[J].湖湘论坛,2005(1).

[7]马彦涛.大学精神文化的培育与发展[J].魅力中国,2009(4).

[8]肖福赟.论大学制度文化的基本内涵及特征[J].天水师范学院学报,2011(5).

[9]徐可.关于公安院校办学特色的思考[J].教育探索,2007(6).

[10]梅景辉.文化形态与意识形态的融合——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现代性语境及其创新[J].湖北社会科学,2010(11).

[11]潘伟.论新形势下公安院校人才培养[J].广西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4).

D631.1

A

1673―2391(2013)12―0195―03

2013-10-09 责任编校:周文慧

2012年度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专项任务项目(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公安高等院校大学文化的培育研究》(项目批准号:12JDSZ1010)的阶段性成果;2012年公安部公安理论及软科学研究计划项目《公安院校文化建设的理论与实践研究》(项目编号:2012LLYJNJSL041)的阶段性成果。

猜你喜欢

人民警察公安意识
向人民警察致敬
人的意识可以“上传”吗?
每年1月10日“中国人民警察节”!
“老公安”的敛财“利器”
“全国优秀人民警察”沦为恶势力“保护伞”
逆行而上
——献给为战疫而奉献的人民警察
Frequent attacks on health workers in China: social changes or historical origins?
增强“四个意识”发挥“四大作用”
意识不会死
“10岁当公安”为何能畅通无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