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限制减刑服刑人员的教育改造问题
——以福建省限制减刑服刑人员为例

2013-04-11陈晓斌

湖北警官学院学报 2013年12期
关键词:服刑服刑人员罪犯

陈晓斌

(福建省司法警察训练总队,福建 福州350014)

限制减刑服刑人员的教育改造问题
——以福建省限制减刑服刑人员为例

陈晓斌

(福建省司法警察训练总队,福建 福州350014)

《刑法修正案(八)》的实施使得监狱里收押的限制减刑服刑人员逐渐增多,给监狱的监管安全和教育改造工作提出重大挑战。科学地研究限减人员的特征,尽快探索建立起适合限减人员的教育改造机制意义重大。

限制减刑;服刑人员;教育改造

自2012年5月1日《刑法修正案(八)》实施以来,被限制减刑和假释的九类死缓罪犯(以下简称限减人员)开始陆续在全国各监狱收押服刑,其特殊性给监狱的教育改造工作提出了前所未有的严峻挑战。全国的监狱工作者都在探索中研究如何严格管理、科学教育限减人员。笔者在对福建省限减人员调研和分析基础上,对他们的教育改造问题提出几点思考,以期对实现刑罚改造目标有所裨益。

一、福建省限减人员的基本特征分析

福建省监狱系统从2012年6月开始收押限减人员,截至2013年4月共有限减人员85名,集中关押在福建省建阳监狱高度戒备监区,根据数据采集和问卷调查结果,现将福建省限减人员的基本特征归纳分析如下:

(一)年龄特征:中青年居多,各年龄阶段分布相对均衡

现有限减人员除了50岁以上年龄段的人数较少之外,其它各年龄段分布相对均衡,18~40岁的中青年是主要群体,占了总数的69.4%。按照限减人员的最低服刑年限27年计算,绝大部分要到老年才能刑满释放。漫长刑期限定必然会给其带来诸多问题,主要体现在家庭、医疗、社会适应三个方面:从家庭方面看,已婚服刑人员会面临夫妻感情考验、子女抚养教育、父母赡养和送终、亲属接纳乃至自我临终关怀等多种现实问题;未婚服刑人员同样也会面临父母赡养和送终、亲属接纳以及将来出狱后的择偶等问题。林林总总的问题可能会以突发性方式出现在他们漫长的服刑生活中,成为他们必须面对和处理的难题。从医疗方面看,调查中有27.1%的限减人员认为自己身体不健康;在面对服刑过程中的生病就医问题时,有85.7%的人表示担忧,65.3%的人表示很担忧。越来越多的限减人员也将不断考验着监狱的医疗保障能力和罪犯死亡处理应对能力。从社会适应方面看,服刑生活相对隔绝了他们与社会的沟通,长刑期的关押加深了其与社会的鸿沟,加上老年人的适应能力相对有限,因此限减人员刑满回归社会后的衣食住行、社会接纳、养老就医保障都是摆在他们面前的难题。

(二)地域特征:农村人员居多,外省和本省基本平衡

根据调查统计,83%的限减人员来自农村地区,家乡偏远,交通不便,且外省籍占了一半以上,达到57.4%,这种地域特征给罪犯亲属的探监和家庭帮教造成了诸多不便。众所周知,亲情力量是服刑人员安心改造的一剂强心剂,监狱如何突破这些瓶颈,充分挖掘和利用好亲情力量,发挥亲情帮教作用,是一个重要课题。

(三)文化程度特征:文化程度低,半数未完成义务教育

文化匮乏既是罪犯犯罪的一个重要因素,也是监狱开展改造工作的客观难题。文化知识是教育改造的前提。帮助限减人员提高文化程度,可提升其文化素养,陶冶文化情操,培养更多的高尚的情趣和爱好,丰富服刑生活。可调查结果显示,55.1%的人员没有完成义务教育,8.2%的人员是文盲,因此亟需在服刑过程中进行文化普及和提升。

(四)犯罪特征:犯罪情节恶劣,多数命案在身

限减人员多数存在主观恶性牢固、犯罪情节恶劣、犯罪过程和手段凶狠、犯罪危害巨大等特征。目前在押的限减人员绝大多数都是身负命案,加上减刑限制,缺乏激励机制,他们的矫治难度要比普通服刑人员高很多,这也将不断考验着我们广大的监狱矫正工作者的工作能力。

(五)社会关系特征:社交能力普通,家庭关系一般

限减人员整体社会交往能力普通,朋友不多或交友不善。调查中,有26.5%的个体没有任何朋友,有17%的人员将犯罪原因归结于交友不善。从家庭关系来看,有一半左右人员的家庭关系一般,有8.4%的人员家庭关系差。这种社会家庭关系势必也会影响到他们融入监狱改造生活和将来回归社会的正常生活。

(六)思想特征:有一定的认罪意识,但思想波动很大

调查发现,基本上所有的限减人员都对自己的犯罪行为感到很后悔,有55.3%的人认为犯罪的主要原因来源于自身方面,这说明他们有一定的认罪意识。但很多罪犯还不能接受法院对他们的判罚,有87.5%的人认为法院判罚过重或者不应判罚,仅有12.5%的人认为罪刑相当。此外,有76.1%的人员是首次犯罪,初次入监服刑,对监狱的规章制度和《刑法修正案(八)》下的减刑、假释规定和程序还不清楚,思想波动显著。

(七)心理特征:负性情绪体验显著,心理健康程度堪忧

由于限减人员服刑时间漫长,其普遍对改造缺乏信心,对未来缺乏希望。初次入监人员表现出更明显的不适应性。根据调查,限减人员在改造生活中体验更多的是悲伤、痛苦、焦虑等负性情绪。有些人对服刑环境乃至社会环境缺乏安全感,社交冷淡,家庭关系淡薄,遇到问题时不愿与人沟通,采取自我封闭形式,有一部分人曾认真想过结束自己生命,比率高达14.6%,此外限减人员的犯罪特征也折射出其人格方面的缺陷性。因此,限减人员的心理健康问题程度堪忧,严重威胁着监管安全稳定,不容忽视。

(八)教育需求特征:基本认可监狱教育活动,教育需求多样化

根据问卷调查统计,大部分限减人员能认可监狱开展的教育活动,仅有14.3%的人认为教育完全没有效果。他们对参与教育学习活动具有一定的积极性,结合自身的兴趣爱好,对教育内容的需求呈现出多样化特点,尤其对法律、文学、艺术、劳动技能、体育锻炼技能等方面的学习兴趣较高。

二、对限减人员教育改造的建议

(一)按照年龄结构、服刑阶段科学进行分管、分教

科学分类、因材施教是教育改造服刑人员的基本原则。不同年龄阶层、不同服刑阶段,限减人员对服刑生活有着不同认识和态度,进而会影响他们的改造行为。根据福建省的调查统计数据,31~40岁年龄段人员安心改造的比率最高,达到68.8%,其次是18~30岁,为50%;相比而言,41岁以上人员的改造积极性明显不足。究其原因,31~40年龄段的人员大部分业已成家,家庭纽带连接紧密,他们对刑满释放后和家人团聚抱有期望;18~30岁年龄段人员比较年轻,许多人还处于未婚状态,家庭纽带束缚相对小;而41岁以上的人员基本都能意识到,27年的刑期等同于把其剩余人生都限制于监狱之中,对回归社会基本不抱希望。因此,为了避免他们之间的相互影响,可以以入监时期的年龄作为参照点,大致以40岁为一个划分界限,将限减人员分为两部分进行关押、管理和教育。40岁以下的人员以安心改造、顺利回归为目的进行导向;40岁以上的人员则以接受现实、更好地适应终身监禁为导向。在此基础上,再按照不同服刑阶段分别对服刑初期、服刑中期和服刑后期的人员进行针对性教育。

(二)强化处遇管理,弱化减刑和假释激励

在限制减刑和假释的情况下,限减人员的改造激励动力一直是许多人关注和研究的重点。针对限减人员的特性,监狱应积极寻找新的激励替代机制。监狱应该强化处遇管理,改革表现考核机制,在狱内改造活动的各个方面进行处遇设定,逐步建立起一套科学、细致、有效的有别于普通服刑人员的处遇管理体制。监狱要充分考虑服刑人员的狱内生活兴趣爱好,在劳动、学习、训练、休息、文体活动、日常饮食起居、亲情联系等方面实行等级区别处遇,如半天学习、半天劳动制度,提高劳动报酬制度等等,甚至包括离监学习、离监处理重大家庭变故等也可以列入处遇待遇当中,最大限度地调动罪犯在狱内遵纪守法、安心改造的积极性。

(三)加大教育投入,提升教育效果

监狱要把教育工作放在重中之重,加大教育投入,组织优质教育力量参与,在师资安排、课程设置、教学组织、教学时间和场所、教学设备、监区环境建设等方面给予支持。教育工作应该根据刑罚工作和社会时代变化,适当关注限制减刑人员的学习意向,组织教研组开发课程,增加自主选修课程,形成动态课程体系。应多渠道重视师资培养和建设,充分利用社会教育力量,加强师资建设。目前,特别应该重视深入推广以《刑法修正案(八)》为主的法律教育,逐渐提升基础文化教育,多开设限减人员感兴趣的诸如传统文化、国学、心理学、艺术等系列课程,提升教育效果。

(四)重视心理咨询与矫治工作的专业化建设

心理矫治已成为继监管改造、教育改造、劳动改造之外的第四大改造方式,也是预防和保障监管安全的重要手段。从调查结果看,限制减刑人员的心理健康令人堪忧,应尽快建立起常态化、专业化的心理干预机制。监狱要为每个限减人员建立心理健康档案,动态跟踪心理健康状况,鼓励罪犯关注自我、审视自我、接受自我、悦纳自我,学会情绪管理、压力管理和疏导,培养罪犯的坚定改造意志力,保护和引导罪犯形成健康的情趣爱好,积极乐观地面对服刑生活。监狱应尽快建立起一支稳定的专门为限减人员服务的专职心理工作队伍,为监狱心理咨询师的专业化成长搭建平台,加强专兼职心理咨询师队伍的建设与培训,为监狱心理咨询师队伍提供良好的工作条件,从优待“师”;同时也要注重建构监狱人民警察自身的心理健康维护机制。

[1]姚峰,秦心福,张昔昌,卢方.《刑法修正案(八)》对监狱管理工作的挑战与对策[J].宿州学院学报,2011(10).

[2]吴云强.从监管改造的视角看《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修正案(八)》[J].中共成都市委党校学报,2012(1).

[3]童团结.新时期监狱工作面临的挑战与应对策略[J].河南司法警官职业学院学报,2011(4).

[4]王秉中.罪犯教育学[M].北京:群众出版社,2003.

DF792.6

A

1673―2391(2013)12―0181―02

2013-07-24 责任编校:周文慧

猜你喜欢

服刑服刑人员罪犯
监狱管理局厅官充当服刑人员“保护伞”
服刑人员生育权论要
服刑中的劳教人员可以结婚吗
87例服刑能力司法精神医学鉴定分析之我见
大选登记
论罪犯“确有悔改表现”的认定
我国服刑人员抑郁水平研究
中国关工委中秋慰问干警帮教服刑青少年
聪明的罪犯
抓罪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