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毛宇湘教授治疗艾滋病临床经验拾粹

2013-04-09徐庆武张志威

环球中医药 2013年5期
关键词:浊毒元气脏腑

徐庆武 张志威

艾滋病即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acquired immune deficiency syndrome, AIDS) ,是由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 HIV)感染所引起的以全身性严重免疫缺陷为主要特征的致命性慢性传染病。其具有传播迅速、潜伏期长等特点,目前尚无有效的治疗措施。HIV主要针对人类免疫系统重要的组成(T淋巴细胞)进行感染并改变其运作模式,其中又以直接破坏细胞膜上具有CD4辨识蛋白特征的T细胞(CD4+T细胞)为主,当血液中CD4+T细胞数量低于200/μl时,细胞免疫就会失去功能,而导致各种严重的机会感染和肿瘤。毛宇湘教授多年从事中医药防治艾滋病临床科研工作,担任世界中医药联合会艾滋病分会常务理事、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药防治艾滋病专家组成员,对于治疗HIV/AIDS经验较为丰富,笔者跟师学习,兹就其治疗经验总结如下:

1 中医病因是浊毒致病,基本病机为浊毒伤元

中医“浊毒学说”认为“浊毒”既是一种对人体脏腑经络造成严重损害的外来致病因素,也是因脏腑功能紊乱,气血运行失常,代谢产物蕴积体内而化生的病理产物。其具有迁延性、难治性、传染性、增殖性等致病特性,具有入血入络、耗气伤血,阻碍气机、胶滞难解,败坏脏腑的致病特点。临床研究发现HIV/AIDS患者的临床表现极其复杂[1-2],病机多变,病势深重,这与“浊毒”的致病特性与致病特点极为相似,此外HIV病毒复制并侵犯多个脏腑器官的特征与浊毒在体内增殖与流布的特征也极为相似,故毛教授认为HIV属中医学的一种“浊毒之邪”。

毛教授认为浊毒之邪经损伤的皮腠、络脉入血后,随营血循行,伺机损害脏腑组织。浊毒之邪血行首先犯肺,导致肺失宣降,卫表失布,而出现邪犯肺卫之症状;又心主血脉,浊毒之邪可随血行犯心,出现毒扰心神之病证。而后浊毒经上焦心肺,侵犯中焦,浊毒之邪经血行至脾,向外邪伏膜原,出现邪伏膜原的症状;对内困脾滞胃,致脾失健运,胃失和降,脾胃转输不利,水湿不化,气机阻滞,痰浊内生,气血生化乏源,元气渐虚,浊毒渐盛。又因肝为藏血之脏,浊毒经血行入肝,致肝失疏泄,淤血内生。而后浊毒下趋下焦,累及于肾,肾失藏精暗耗精血,损伤元气。进而浊毒弥漫三焦,流布全身,损耗元气,导致脏腑气机失调,气化失常,继发痰浊瘀血,虚实夹杂,互为因果,变症蜂起,诸脏衰竭,阴阳离决。此外小儿脏腑娇嫩,稚阴稚阳之体,元气未充;老人脏腑衰老,气血虚弱之身,元气已衰;其他慢性疾病患者气血已虚,元气受损。这三类人感染浊毒后,则发病快,病情重,变证多,死亡率高。所以说浊毒入血耗伤人体元气是艾滋病的中医基本病机。

2 治疗原则为化浊解毒、健脾益气

毛宇湘教授认为在艾滋病发生发展的过程中,一方面是“浊毒之邪”在体内肆虐增殖,由少到盛,另一方面元气由常转弱,由虚至衰,始终存在着浊毒蔓延及元气损耗,邪正斗争两个方面。扶正祛邪是治疗艾滋病的基本法则,而治疗大法是化浊解毒、健脾益气。在发展的不同阶段,二者的程度各有不同,治疗侧重不同,遵循辨病与辨证相结合的原则。

辨疾病分期:(1)急性HIV感染阶段。临床表现为发热、头痛、乏力、咽痛、全身不适等症状,有淋巴结肿大、脑膜脑炎、急性多发性神经炎、皮疹,或伴肝脾肿大等诸多症状。此时应予祛邪为主,扶正为辅,即化浊解毒为主,健脾益元为辅。(2)无症状HIV感染阶段。临床表现常无任何症状,但可能有全身淋巴结肿大。此时应予扶正祛邪并重,化浊解毒、健脾益气。使正胜邪祛,尽量增强机体的免疫功能,调整全身的功能状态,尽量延缓发病时间。(3)AIDS阶段。临床表现出AIDS的特异症状,如持续发热1个月以上;3个月内体重减轻10%以上,且慢性腹泻1个月以上;全身性淋巴结肿大;各种艾滋病机会性感染病症;CD4+T淋巴细胞数低于200个/μl等。此时应予扶正为主,祛邪为辅,即健脾益元为主,化浊解毒为辅。依据“三因制宜”、“脏腑辨证”标本兼治的治疗原则,在艾滋病各期依“浊毒”侵犯脏腑所表现的症状,针对性用药。

毛宇湘教授尤为重视清理胃肠道的浊毒之邪,新近临床研究表明胃肠道是CD4+T淋巴细胞删除及病毒复制的最主要场所,并见于艾滋病的临床各期[3-4]。胃肠道消化系统是人体最大的免疫系统,HIV的感染致病过程中,肠道黏膜先天免疫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并发现中医药能够改善肠道黏膜天然免疫功能[5]。中医学认为脾脏在艾滋病发病及病情演变过程中起着主导作用。脾气、脾阳及痰在艾滋病发病及病情演变中从始至终都发挥着重要作用。治疗上中医多以改善脾脏功能、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提高免疫功能为主[6]。故他认为恢复胃肠道的正常功能是艾滋病治疗的关键。化浊解毒法是抗病驱邪的重要方法,“邪去则正安”,是中医学“治病求本”之法,“祛邪”是中医治疗艾滋病必须重视的关键环节。从浊毒论治艾滋病,化浊解毒法是基本法则,还要结合浊毒的部位,浊毒的侧重,浊毒的兼夹,病人的虚实等有相应的治法。

3 治法强调内外结合、综合调理

毛宇湘教授认为艾滋病涉及多脏器、多系统的症状表现,非常复杂,因此艾滋病的治疗需要体现中医整体观念,内外结合、综合调治,才能起到较好的疗效。

根据艾滋病能导致正气渐耗损伤的基本病机,确立以中医辨病辨证论治为基本治疗法则,以口服中药治疗为主,同时配合特色的艾灸疗法,内服外灸,内外结合,治疗HIV/AIDS,取得了较好的临床疗效[7]。对于皮肤黏膜病变,同时采用中药熏蒸外洗方法,直接作用于患处,配合治疗,减轻病痛。对于抗艾滋病病毒药所致外周神经损害的患者,应用中药口服外洗治疗也取得较好的效果[8]。这些外治方法的综合应用使患者的临床症状减轻,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恢复患者的生活能力,稳定患者的免疫功能,提高了临床疗效。

4 典型病例

患者,男,30岁。2012年6月17日初诊。患者面色晦暗,自汗乏力,午后低热,体温37.8 ℃,周身散在皮疹、红斑,骚痒难忍,搔抓成痕,口角糜烂,张嘴困难,纳差,不欲进食,心烦易怒,情绪激动,阴囊潮湿瘙痒、刺痛,可见成片状丘疹,红肿、糜烂,肛周湿疹、痣核、脓肿,流黄色脓水,坐立不安,大便溏稀,量少,排便不爽,2次/日,夜寐欠安,舌暗红苔黄腻,脉弦细。当地疾病控制预防中心检测:抗HIV阳性,诊断为:艾滋病。当地疾病控制预防中心检查:CD4+T淋巴细胞:244个/μl。未服用相关抗病毒药物。治则:化浊解毒、祛湿通利。处方:佩兰15 g、藿香12 g、生黄芪20 g、僵蚕 15 g、姜黄15 g、薏苡仁30 g、苦参12 g、土茯苓20 g、炒苍术15 g、紫草15 g、滑石20 g、甘草12 g、厚朴15 g、青蒿15 g、黄芩10 g、灵芝草15 g。15剂,每日一剂,水煎服,煎煮两次,取汁300 ml,分早晚各一次温服。外洗治则:清热燥湿、祛风止痒。处方:苦参18 g、黄柏18 g、槐花30 g、防风30 g、地肤子30 g、蛇床子30 g、马鞭草30 g、芒硝9 g、制乳香18 g、制没药18 g。15剂,水煎煮,取汁1000 ml,先熏后洗,每次30分钟左右,每日一、二次。

2012年7月8日二诊时:患者药后面色晦暗,自汗乏力减轻,午后仍有低热,体温:37.6 ℃,周身散在皮疹、红斑,骚痒难忍减轻,口角糜烂减轻,纳食增加,仍有心烦,阴囊潮湿瘙痒、刺痛减轻,肛周湿疹、痣核、脓肿减轻,流黄色脓水大减,大便干稀不调,排便不爽减轻,2次/日,夜寐安,舌暗红苔黄腻,脉弦细。治则:化浊解毒、健脾祛湿。处方:僵蚕15 g、蝉蜕10 g、佩兰15 g、沙参15 g、生黄芪20 g、土茯苓20 g、苦参12 g、薏苡仁30 g、炒杏仁9 g、滑石20 g、甘草10 g、通草 10 g、紫草15 g、炒苍术12 g、白花蛇舌草15 g、黄连10 g。15剂,煎服法,同上。外洗方间断熏洗。

2012年7月29日三诊时:患者药后自汗好转,稍乏力,午后低热消失,周身散在皮疹,偶有瘙痒,纳可,阴囊潮湿瘙痒、刺痛消失,肛周脓肿消失,大便成形,2次/日,夜寐转安,舌暗红苔薄黄,脉弦细。治则:化浊解毒、凉血透营、祛风止痒。处方:水牛角30 g、僵蚕15 g、蝉蜕12 g、姜黄12 g、薏苡仁30 g、苍术15 g、炒杏仁10 g、紫草20 g、丹皮15 g、生黄芪20 g、沙参15 g、甘草10 g、佩兰12 g、地肤子12 g、白鲜皮 15 g、土茯苓20g。12剂,煎服法,同上。

经过积极治疗患者临床症状得到缓解,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但由于艾滋病疾病本身的特点决定了患者应继续治疗,以防止艾滋病相关伴发症的出现。目前仍在继续服药巩固治疗当中。

病例分析:患者初诊时表现为自汗乏力,为浊毒伤及元气,正气不足。气不足则无力固摄津液,而致自汗,气不足易出现神疲乏力;午后低热是浊毒之邪侵犯经络,伤及阴液,阴不摄阳,虚阳浮越而致;周身散在皮疹、红斑,口角炎,纳差,阴囊斑丘疹,肛周湿疹、痣核、脓肿,此为浊毒炽盛,侵犯肌表,毒壅肉腐;大便排便不爽,为浊毒内盛,壅滞肠道;患者症状、体征、舌、脉具为一派浊毒由表及里,侵犯人体之象。此时以化浊解毒为主,方中多用芳香药和清热药:佩兰、藿香、青蒿、僵蚕、薏苡仁、炒苍术芳香化浊,黄芩、土茯苓、姜黄、紫草、苦参等药清热解毒;辅以生黄芪、灵芝草、甘草等药以扶助正气,祛邪外出;药用厚朴、滑石偏行下焦,行气燥湿,利湿祛邪,给邪以出路。二诊时在初诊的基础上守法守方,略有调整。去藿香、青蒿、黄芩,加蝉蜕、白花蛇舌草、黄连以加强清热燥湿的功效,浊与毒同治;扶正方面,去掉灵芝草,加沙参、炒杏仁以滋阴润燥,防止苦燥药物伤及阴液。嘱外洗药物间断熏洗,配合治疗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加以口服药物巩固疗效。三诊时患者的病情大减,减少苦寒燥湿之药和辛香通利之品,以防伤及正气,减少苦寒燥湿药物如黄连、白花蛇舌草,运用健脾燥湿之药如苍术、薏苡仁;酌加透疹解毒,清除血中郁热之毒药物,如水牛角、紫草、丹皮。治风痒之药酌加地肤子、白鲜皮。《本草纲目》云:“白鲜皮为诸黄风痹要药。”经积极治疗患者病情(肛周脓肿)向愈。诊疗之中谨守化浊解毒、健脾益气之法,依照(病情变化)病因病机变化,随症加减,内外同治,遂解除患者的病痛。

[1]李素香,谢世平,程五中.1323例HIV/AIDS患者脉象分析//中华中医药学会防治艾滋病学术研讨会暨2006年年会论文集[C]. 北京,2006:94-96.

[2]彭勃,刘爱华,谢世平,等.艾滋病中医病因病机及发病途径之思考//中华中医药学会防治艾滋病学术研讨会暨2006年年会论文集[C]. 北京,2006:26-30.

[3]Veazey RS,DeMariaM,ChalifouxLV,et al.Gastrointestinal Tract as a Major Site of CD4+T Cell Depletion and Viral Replication in SIV Infection[J].Science,1998;280(5362):427-431.

[4]Brenchley JM,Schacker TW,RuffLE,et al.CD4+T cell depletion during all stages of HIV diease occurs predominantly in the gastrointestinal tract[J].J Exp Med,2004;200(6):749-759.

[5]张清仲,符林春,张苗苗,等.肠道天然免疫抗艾滋病病毒作用及中医药干预研究概述[J].环球中医药,2011,4(5):392-395.

[6]徐立然,马秀霞,孟鹏飞,等.脾在艾滋病中作用[J].环球中医药,2012,5(1):35-37.

[7]毛宇湘,李宝印,田军彪,等.中药配合艾灸治疗HIV/AIDS的临床研究[J].中医学报,2012,22(1):1-3.

[8]毛宇湘,田军彪,陈泽,等.中药内服外洗治疗HAART所致外周神经损害的临床研究[J].中国艾滋病性病,2010,16(3):234-235.

猜你喜欢

浊毒元气脏腑
General principle of high-quality academic development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carrying on the essence,while pursuing innovations”
The Dunhuang murals are helping to revive travel on the old Silk Road
基于文献挖掘的浊毒病症及用药规律研究*
如何养元气?
三种端元气ð13C1-Ro模型建立与应用
饮水
元气淋漓的傅斯年
以脏腑体位和功能来认识藏医诊脉法
浊毒病机理论探微
ⅢA型前列腺炎浊毒内蕴证采用解毒通淋汤治疗的临床效果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