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武汉大学生体育生活方式的行为特征调查及影响因素研究

2013-03-28胡启良王云玲

体育时空 2013年1期
关键词:行为特征

胡启良 王云玲

中图分类号:G812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009-9328(2013)01-000-02

摘 要 通过对武汉市普通高校大学生参与体育生活方式的行为特征及影响因素的调查表明,大学生参与体育生活方式的行为特征以强身健体为目的的居多,参加的体育项目主要是以羽毛球、散步、篮球、乒乓球为主,但男女各有偏重,选择体育场所时首先考虑的是就近原则和经济支付能力;影响武汉市大学生参与体育生活方式的因素依次是:体育价值观、体育兴趣、余暇时间的多少、场地设施、经济条件、大众传媒的宣传。

关键词 武汉市普通高校 体育生活方式 行为特征

大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生活方式对其生活质量的影响非常重要。相关研究表明,我国大学生面临就业、学习、经济等造成的精神压力和心理不安因素不断增多,余暇生活出现一种盲目、被动、空虚、无聊等严重缺乏主体性的现状[1]。为了改变这种现状,人们不可避免地将注意力转向了体育生活方式。体育生活方式是指在一定社会客观条件的制约下,社会中的个人、群体或全体成员为一定价值观所制约和指导的满足多层次需要的全部体育活动的稳定形式和行为特征,是一种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它包括体育活动主体、体育活动条件、体育活动形式三方面的内容[2]。在目前的形势下,倡导健康文明的体育生活方式,对促进高校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协调发展具有很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研究对象和方法

本文以华中科技大学、湖北经济学院、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等14所普通高校大学生体育生活方式的现状为研究对象,在每所学校中抽取100名大学生和2名体育教育专家、教师为调查对象。主要采用文献资料调研、问卷调查、数理统计、逻辑分析等方法对大学生参与体育生活方式的行为特征进行调查,对大学生参与体育生活方式的因素进行分析并提出合理的建议,为创建和谐的高校校园体育文化提供理论依据及参考。

二、结果与分析

(一)调查对象余暇时间生活方式的选择

通过1218份有效问卷(男590份、女628份)的统计分析,37.7%的大学生每天有3个小时以上的余暇时间,24.5%的大学生每天有1-2小时的余暇时间,22.4%的大学生每天拥有2-3小时的余暇时间,15.4%的大学生余暇时间不到一个小时。大学生余暇时间主要用于上网、看电视、体育活动、睡觉和逛街。男生利用余暇时间参加各项活动的秩序依次是是:上网、体育运动、睡觉、看电视和看书,体育运动排在第二位,占53.2%;女生利用余暇时间参加各项活动的秩序依次是是:上网、逛街、看电视、睡觉和看书,体育运动排在第六位,占38.2%。男女生在余暇时间选择参加体育运动存在显著性差异。

(二)武汉市大学生体育生活方式的行为特征分析

1.武汉大学生的体育价值观现状调查

对武汉市大学生体育价值观的10项指标进行调查统计,按选中频率大小排序依次为:强身健体、消遣娱乐、丰富生活、发展个性、增进交往、提高技术、陶冶情操和形体健美。男生排在前五位的分别是强身健体、消遣娱乐、提高技术、丰富生活和增进交往;而女生排在前五位的分别是强身健体、消遣娱乐、形体健美、丰富生活和陶冶情操。在提高技术和形体健美两种价值取向中男女生存在显著性差异。这说明男女大学生在余暇时间参与体育活动的主要价值观是一致的,只是存在男生爱健壮,女生爱漂亮的性格差异所产生的部分观念的不同,也进一步说明大学生对体育生活方式的认识正在逐步提高。

2.大学生参加体育生活方式所选择的项目调查

大学生参加体育生活方式所选择的项目,受价值取向、活动环境、经验和兴趣的制约。男生主要集中在篮球、羽毛球、乒乓球和足球项目上,而女生则主要集中在散步、羽毛球、健身操和乒乓球项目上,且在篮球、健身操、足球、武术类项目的选择中,男女之间存在显著性差异。男、女生在项目选择上的不同,反映了男、女生能力、兴趣的差异,尤其是散步为女生首选内容,原因在于这个项目活动强度较小,不受场地限制,适合于高校女生的特点。从选择内容来看,男生较喜爱富有竞争性,对抗性较强的项目,而女生侧倾向于传统的、简单的、能够表现人体美的项目。

3.大学生每周参加体育活动的频度、时间和强度调查

大学生每周锻炼在2次以上的男生为45.08%,女生占32. 17%,时间超过30分钟的男、女生分别为87.45%, 57.43%,女生明显低于男生,负荷量达到中等强度及以上的男、女生分别为76.1%, 72.08%。这说明武汉市高校女生体育活动参与时间和次数大大的低于男生的参与情况,而强度相当。根据国家体育总局1997年《对中国社会体育状况调查结果报告》中对体育人口标准的划定,本研究被调查人群中符合体育人口基本要求的占到总数的38.63%,略高与全国体育人口比例的33. 90%。

4.武汉市大学生参加体育生活方式的形式和场所调查

调查显示武汉市男、女大学生参加体育活动的主要形式基本一致,排在第一位的是与朋友、同学一起占48.7%,第二位的是个人锻炼占20.2%。班校组织的活动、校内体育俱乐部排在第三、第四位。体育社团组织、培训班和校外商业体育俱乐部吸引了大约4.3%的学生参与。32.2%的大学生在选择体育活动场所时基本一致,他们考虑的都是就近原则和经济支付能力即校内免费场地,但有3.7%的大学生把运动空间拓展到了收费场所,2.1%的学生走出校园,到校外一些收费的俱乐部、郊外或旅游景点进行锻炼,从“三点一线”的学习生活中摆脱出来,走出校园,回归自然,宣泄情感,对于毕业后更好的从事体育锻炼有一定益处。

(三)武汉大学生体育生活方式的影响因素分析

通过调查,影响大学生体育生活方式的因素依次为:体育价值观的形成:要使体育成为大学生生活方式的重要内容,还要依赖于他们正确的体育价值观,有赖于他们将体育与其它余暇活动进行比较时的价值判断。41%的大学生认为体育价值观对体育的参与行为非常重要。体育兴趣的强烈:研究表明一个人如果对体育活动感兴趣,就会积极参加全力投入,活动的结果将是需要的满足并由此得到积极的情绪体验。23.7%的男大学生和25.4%的女学生认为对体育有兴趣爱好而排在第二位。余暇时间的多少:目前我国高校学生的全年休息日将超过175天,充沛的余暇时间为参加体育活动提供了时间保证。但仍有15.4%的学生由于Internet的迅猛发展而迷恋上了网络认为没有余暇时间。因此必须正确引导让更多的大学生投身到余暇体育活动中来。学校体育场馆的规模:武汉普通高校相应配套的体育运动场馆和设施增加不多,不能完全满足各高校扩招后大学生人数迅速增长的体育需求,场地设施的缺乏成为阻碍大学生参加余暇体育活动的第一影响因素[4]。经济条件的好坏: 20%左右的大学生因受经济条件的限制而妨碍参加运动位居第二。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大学生经济来源较少,绝大部分学生由父母提供,一半左右的大学生月生活费不足300元[5],其生活费只能满足最基本的生需要,而一部分休闲项目是需要一定的资金投入才能参与的。大众传媒的宣传:大学生参与运动的行为与大众传媒的宣传有潜移默化的联系,世界杯决赛年,大学生从事足球的比例猛增;奥运年,大学生有滋有味的谈论竞技场上的运动明星;NBA转播期间,经常出现抢占篮球场的现象[6]。调查显示,有6%的学生是由于喜欢媒体上体育相关信息而参加体育活动的。

三、建议与对策

(一)加强高校体育物质环境建设与管理,为大学生体育运动的顺利开展提供物质保障

面对高校的扩招,学校领导层应在建设体育设施观念上有所转变,在不影响学校正常活动的前提下引入校外资金来改善体育硬件设施,并建立与之相应的指导思想。同时体育部门要做好体育场馆的统筹规划管理工作,针对学生热衷程度和长效性,最大限度的挖掘潜力,延长开放时间,提高场馆利用率,为大学生运动的顺利开展提供物质保障。

(二)加强校园体育文化建设,营造良好的体育氛围,促进体育运动全面发展

各高校应加强宣传力度,通过组织体育知识讲座、知识竞赛和观看体育比赛等,提高学生的体育认知水平;通过规范校园体育文化各项制度与管理,组织丰富多彩的课余体育活动、体育竞赛,调动学生参加运动休闲的积极性、创造性和主动性,促进学生在运动中自我决策、自我选择意识的建立和发展,进而形成持久的健康生活方式。

(三)加强对大学生体育健康教育,深化高校体育教学改革

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高校体育教学在指导思想上必须树立人本意识、效益意识和终身体育意识;教学内容上完成由竞技体育向休闲娱乐体育转变、师生关系由教师为主体向学生为主体转变、活动方式由单一的身体活动向体脑结合转变、教学评价由结果评价向过程评价转变;实现学习内容自主、学习时间自主、学习进度自主、学习形式自主、学习规格自主,最终实现高校体育与健康教育的有机结合。

★基金项目:湖北经济学院2012教学研究项目(编号: 2012029)。

参考文献:

[1] 吴凤起,孙新荣.体育生活方式与健康[J].体育与科学.2001(5):9-11.

[2] 苗大培.论体育生活方式[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4(7):148.

[3] 张宏伟.高校闲暇体育活动的开展与和谐校园的构建[J].体育与科学.2005.9:72-74.

[4] 雷厉.体育场馆发展概况及存在问题(综述)[J].山东体育科技.2002(4).

[5] 刘小平,等.当代大学生体育消费行为健康干预有效性的评价研究[J].体育文化导刊.2003.1.

[6] 俞志才.论大学生余暇运动的特点与管理[J].体育与科学.1995(4):35.

[7] 张伦厚.普通高校大学生体育生活方式的调查与分析[J].山东体育科技.2003(9):42-44.

猜你喜欢

行为特征
论使用假币罪的行为特征
基于老年人游憩行为的城市公园适老化设计研究
基于用户特征的政府信息主动服务模式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