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典籍中“麻风”一词的演变与典故

2013-03-28马毳毳赵天恩张建中马振友张玉森

中国科技术语 2013年5期
关键词:麻风

马毳毳 赵天恩 张建中 马振友 张玉森

(1.陕西省友谊医院,陕西西安 710068;2.山东省皮肤病性病防治研究所,山东济南 250022;3.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北京 100040;4.马振友皮肤病研究所,吉林梅河口 135000;5.中华医学会,北京 100009)

中国历史悠久,遗留下大量史学、医学典籍,其中对与人类共存数千年的古老疾病麻风有大量记载。

一 典籍记载的麻风名词

金文记载的厲、疠、癘金文又称钟鼎文,是于甲骨文之后记于金属上的文字,约出现于公元前1000年,其中有厲、疠、癘三个字。

《五十二病方》记载的冥病《五十二病方》是撰于战国时期的帛书,是目前发现的最早的医学古籍,此书中称麻风为“冥病”,一是把麻风病人比喻成活死人,具有歧视之意;二是形象地描述了麻风病的典型体征为冥(螟)虫啮穿植物样,并指出此病病因为虫(麻风杆菌)啮所致。原文:冥病方,冥者,虫。所啮穿者①。其所发毋恒处,或在鼻,或在口旁,或齿龈,或在手指 。使人鼻抉(缺)指断。治之以鲜鱼,而以盐财和 之,以傅虫所啮之。病己,止。尝毋禁。令。

《黄帝内经》中有关麻风的记载著名医学典籍《黄帝内经》中记载了麻风。《风论篇第四十二》中曰:“风寒客于脉而不去,名曰癞风。”《长刺节篇》又曰:“病大风,骨节重,须眉堕,名曰大风。”《风论篇第四十二》:“疠者,荣气热胕,其气不清,故使鼻柱坏而色败也,皮肤疡溃。”[1]

《睡虎地秦墓竹简》记载的癘1975年在湖北省发现云梦古墓,内藏《睡虎地秦墓竹简》。其中记载了医生诊断麻风的医案;秦建立疠迁所,对麻风患者集中定杀[2]。《封诊式》共98简,其中记载麻风的《癘爰书》是诊断麻风患者的病案。原文:某里典甲诣里人士五(伍)丙,告曰:“疑癘,来诣。”讯丙,辞曰:“以三岁时病疕,麋(眉)突,不可智(知),其可(何)病,毋(无)它坐。”令医丁诊之,丁言:“丙无麋(眉),艮本绝,鼻腔坏,刺其鼻不疐(嚏)。肘厀(膝) 到 足下奇(踦),溃一所,其手毋胈,令(嚎),其音气败。癘殹(也)。”《法律答问》共210简,是有关于麻风的法律条文。原文:癘者有辠(罪)定杀,定杀可(何)如?生定杀水中之谓殹(也);或曰生埋,生埋之异事殹(也)。甲有完城旦辠(罪)未断,今甲癘,问甲可(何)以论?当(迁)癘所处之,或曰当(迁)癘所定杀。

宋《太平圣惠方》创用麻风宋朝978年官修《太平圣惠方》,创用“麻风”名词,曰:“治大风癞、顽麻风、紫点、白癜,宜服此方。”[3]

中国麻风三大名著明朝沈之问的《解围元薮》以六经辨证,排毒杀虫,补血壮元理气为原则[4]。 薛己撰《疠疡机要》[5],疠为此前常用麻风名词,疡为皮肤溃烂,合二而一,为较科学的命名。清朝萧晓亭1796年撰《疯门全书》[6],收载36种风,其中一部分为麻风,并提出了鉴别诊断。

中国典籍记载麻风主要的名词、所载典籍、成书年份、作者如表1所示。

二 典籍记载的与麻风有关的历史名人

史学典籍和医学著作中记载了诸多名人典故,说明当时医家和普通群众对麻风的临床表现已很清楚,是实验皮肤病学的例证。

表1 典籍记载的麻风名词

箕子 名胥余。商代贵族,政治家,官太师。商纣王的叔父,一说庶兄[7]。《战国策》记载箕子因不满纣王的淫乱暴虐,屡次劝谏,纣王不听,将其囚禁,他为避免杀身之祸,于是“漆身为厉,被(披)发而为狂”[8],这是目前查到的中国第一个伪病麻风的最早文字记载。

周夷王 名姬燮,西周第九代天子[7]。周夷王患麻风,诸候为其祭祷,《左传》记载:“至于夷王,王愆于厥身,诸候莫不奔走其望,以祈王身。”[9]

楚鄂王 名熊挚,楚国国王[7]。楚鄂王是麻风患者,因病去位。《左传》记载楚鄂王“熊挚有疾,鬼神弗赦,而自窜于夔。”[9]

豫让 春秋时晋国人[7],是古代著名的侠士刺客。 《战国策》[8]和《史记》[9-10]有关于豫让的记载,其漆身为厉,剪发去眉,吞炭为哑,以变其容,暗伏桥下,谋刺赵襄子未遂,被捕后,求得赵襄子衣服,拔剑击衣后自杀。

冉耕 字伯牛,孔子学生,以德行著称[7]。《论语》中有记载“伯牛有疾,子问之,自牖执其手,曰:亡之,命矣夫!斯人也而有斯疾也!斯人也而有斯疾也!”(《论语·雍也篇》),朱熹注:“有疾,先儒以为癞也。”历代将伯牛之疾专指麻风已有2000年。据查证,伯牛所患疾病是否为麻风尚有待进一步探讨[11]。

曹时 又名曹寿,汉曹参曾孙,妻平阳公主,因患麻风回封地休养,平阳公主改嫁曾为其家奴的大将军卫青。史记曰:“时尚平阳公主,生子襄。时病疠,归国。”[10-11]

王粲 字仲宣,东汉末年著名文学家,“建安七子”之一[7,11],张仲景曾为王粲疗疾,王粲患麻风不治而亡。《针灸甲乙经》序中记述了张仲景诊王仲宣一事,其文曰:“仲景见侍中王仲宣,时年二十余,谓曰:‘君有病,四十当眉落,眉落半年而死,令服五石汤可免'。仲宣嫌其言忤,受汤而勿服。居三日,见仲宣,谓曰:‘服汤乎?'仲宣答已服。仲景曰:‘色候固非服汤之证,君何轻命也?'仲宣犹不言。后二十年果眉落,后一百八十七日而死,终如其言。”这个麻风医案后又记载在明代李濂的《医史》中。

拓跋焘 是雄才大略的北魏皇帝,因患麻风遇害,死因竟然与服丹剂有关[7]。《南齐书》记载了他患疠疾,《集古今佛道论衡》载:“遂感疠疾,通身发疮,痛苦难忍。”《佛祖历代通载》记述:“费竭人劳,终感疠疾。口服丹药,身服黄衣,热发晋阳,失音而死。”因患疠疾常服丹药,被常侍宗爱借机进服过量丹药(汞剂)弑杀于平城(今大同)。

周兴嗣 字思纂,南梁政治家、文学家。其病癞,博学善属文,撰成著作百余卷。《南史》明确记载:“周兴嗣两手先患疯疽,又染疠疾,左目盲,帝抚其而嗟曰:‘斯人而有斯疾也!'遂以疎疽方赐之。”他撰著名的《千字文》传世,为儿童启蒙教材[11-12]。

崔谌 生于550年,卒于577年。传崔谌家族有恶疾,有眉落现象,历200年,世呼病瘦为崔家疾。《酉阳杂俎》记载:“世呼病瘦为崔家疾,据《北史》北齐李庶无须,时人呼为天阉,崔谌之兄也,尝调之曰:‘何不以锥两只颐作数十孔,拔左右好须者栽之?'庶曰:‘持此还施贵族,艺眉有騐(验),然后艺须。'崔家时有恶疾,故庶以此调之。”《太平御览》有类似引文[11-12]。

仲年德如 《新唐书》译作勃弄若,吐番三十代王(6世纪),是松赞干布的曾祖父。娶塔波(约在今西藏加查县和朗县境内)的琛萨鲁结恩姆措(琛氏女鲁结恩姆措)为妃,该妃患有麻风,并将此疾传与仲年德如。仲年德如为防止将麻风传给后代,他与赞普、王妃及大臣聂塘巴亚杰在活着的时候便住进墓中,自行活葬。据藏文史书记载,他们的墓建在香达地方,名“荪切东波”,意为“圆形活尸林”[12-13]。

卢照邻 字昇之,幽州人,唐初四杰之一[7]。孙思邈世称药王,亦为麻风专家,“尝手疗六百余人,瘥者十分有一,莫不一一亲自抚养”。卢照邻患癞,自我描述“羸卧不起,行已十年……一臂连踡,两足匍匐,寸步千里”。拜孙思邈为师十年,疗疾著述,参与著《千金方》,后因癞致残自沉颖水自杀[11-12]。

刘攽 字贡父,宋朝诗人、史学家,官至中书舍人[7]。 《乐善录·刘贡父》:“晚年得恶疾,须眉堕落,鼻梁断坏,苦不可言。”他助司马光纂修《资治通鉴》,充任副主编,负责汉史部分,著有《东汉刊误》等。与苏东坡交厚,因其患恶疾,须眉脱落,鼻梁且断,苏与之相戏,曰:“大风起兮眉飞扬,安得猛士兮守鼻梁。”[12]

祖可 约1102年前后在世[11-12]。字正平,丹阳人,住庐山,被恶疾。与善权同学诗,气骨高迈有癞病,人称癞可。著有《瀑泉集》13卷,《文献通考》及《东溪集》传于世。

三 麻风最准确的用词

麻风名词众多,枚不胜数。反映麻风在不同时期的病因、病源、病理、病机、理念、症状,摘其要者讨论如下:

古字“厲”“疠”“癘”见于公元前1000年金文,厲也见于《战国策》,《神农本草经》首用癞,4字依次产生,同读“lái”,字异形,音意同,历代用法各异,古代多数通用于麻风[13-14],还有的指麻风以外的疾病或其他事物,厲也读“lì”,有麻风、鬼、恶三意,秦以“癘”取代“厲”,书同文,则不再指麻风。疠疫为流行性传染病,癞病、疥癞大多为鳞屑性干癣疥痒之类疾病。

《公羊传·昭公二十年》:“何疾尔?恶疾也。”何休注:“谓瘖、聋、盲、疠、秃、跛、伛、不逮人伦之属。”恶疾之恶本谓丑者,则殆以疠风为病,疮痍遍体,眉秃鼻塌,实丑陋无比。故由此直观之丑陋,而遂以义谓丑陋之恶称,此恶疾一名之所由来也。春秋时“妇有七出”,其一为“有恶疾”。女有五不取(娶),其一为“世有恶疾者”,恶疾多指麻风,但也包括其他面容丑陋残疾的疾病[13]。

“大风”首载于《黄帝内经》[13-15],繁体字中“風”字,中国人在造字时已认识到虫与风的关系,虫入肌曰风,有风且大,疮痍遍体,眉秃鼻塌,故曰“大风”,①是指病原,《素问·生气通天论》:“清静则肉腠闭拒,虽有大风苛毒,弗之能害。”②病理学名词,指血虚生风,《灵枢·刺节真邪》:“大风在身,血脉偏虚。”③病证名,即疠风,《素问·长刺节论》:“骨节重,须眉堕,名曰大风。”当时考虑麻风系由虫引起,与1873年韩森发现的麻风杆菌一致,只是受历史条件限制,尚不能明确虫为何种微生物而已。

“痳疯”“麻疯”见于明清和民国著作,多混用,甚至当今中国台湾部分文献仍在使用。中国人常用造字规则,有病则加“疒”部首,造字“痳”,与“麻”意同,借字“疯”,“麻风”就成了“痳疯”。 此外,“疯”为精神症状,麻风患者身体残疾,精神苦闷,被社会、家人遗弃,幽居山林、荒岛、破庙、陋室,精神压力极大,虽然不是精神病,但也存在严重的精神问题。更是对麻风患者的污蔑、歧视之意。

图1 [宋]太平圣惠方(978年)

“天刑”见于《医学入门》,意为麻风患者前世今生害人作孽,获罪于天,故患此病,有对病人诅咒之意,有因果报应之说,是对麻风患者的污蔑、歧视。

978年《太平圣惠方》首先使用“麻风”这一名词[3](见图 1) 该名词科学、合理、严谨、规范、文明,既体现了对患者的尊重和人文关怀,解除了对患者的鄙视。麻者,临床表现为麻木不仁也;风者,病因为风(麻风杆菌)致病也。仅区区两字就将麻风基本解释清楚,可谓言简意赅,是中国传统文化命名医学名词的经典之作,流传千余载,几番审定。1955年12月22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和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联合发布《第一批异体字整理表》,将“痳”改定为“麻”,确定“麻风”名词;2001年12月19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联合发布《第一批异形词整理表》,再次将“麻风”定为标准名词。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2002年、2004年审定皮肤病学名词、中医药学名词,定为国家标准名词——麻风。中国现代多用麻风名词,在日本和中国港澳台地区仍将麻风称为癞。民国时各地建麻风院、麻风村,期刊为《麻风季刊》,学术团体为中华麻风救济会,不知何时起,将“麻风”加了“病”字,可能是为了更周到吧,其实非也,“麻风”加“病”谓之“麻风病”,纯属画蛇添足之举,为非标准名词,多数学者习以为常,乃至麻风专家也混用、乱用,在图书、期刊、病历、科研项目申报、发布科技成果,甚至国家文件、机构名称,多将“麻风”和“麻风病”混用[13,15],比比皆是,司空见惯。王吉民、海深德、黄胜白等前辈用词严谨、规范,从未出现乱用“麻风病”现象,我们应学习他们的科学精神,杜绝或禁止使用“麻风病”名词,统一使用规范的“麻风”名词。

四 结语

中国麻风名词有3000余年历史,有厲、疠、癘、癞、冥病、恶疾、癘风、大风、天刑、麻风等,978年最早使用“麻风”。箕子、豫让作伪麻风,周夷王、楚鄂王、冉耕、曹时、王粲、拓跋焘、周兴嗣、崔谌、仲年德如、卢照邻、刘攽、祖可为麻风名人患者。“麻风”名词是中国麻风名词史中最科学的名词,堪称典范。

注释

①文中出现的“ ”为古文献中无法复原的空缺,以白框代替。

[1]海深德.中国麻风史[J].麻疯季刊,1937,10(4):26-31.

[2]万芳.云梦秦简里的法医检验和医政管理[C]//马继兴医学文集.北京:中医古籍出版社,2009:198.

[3]曹洪欣.太平圣惠方[C]//海外回归古籍善本集粹.北京:中医古籍出版社,2005:1631-1661.

[4]明·沈之问.解围元薮[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59:17-18.

[5]明·薛己.疠疡机要[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3.

[6]清·萧晓亭.疯门全书[M].北京:科技卫生出版社,1959:3-20.

[7]夏征农,陈至立.辞海[M].6版.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9:1011,3103-3104,2810,1871,1446,1411.

[8]刘向.战国策[M].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9:57-58.

[9]左丘明,韩幕庐校订.左传[M].福州:集新堂藏版,1892.

[10]汉·司马迁 .史记[M].北京:万卷出版公司,2010:137.

[11]王吉民.中国麻风史之名人[J].中华医学杂志,1946.

[12]梁章池.中国古代麻风史事考辨[J].皮肤性病防治通讯,1963, 2(1): 51-62.

[13]李文忠.现代麻风病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6: 1-17.

[14]黄胜白.说厲[J].医药学,1929:1-6.

[15]俞慎初.中国麻风病学[M].上海:上海复兴中医社,1941.

猜你喜欢

麻风
缅怀著名麻风专家李文忠教授
麻风免疫诊断标记物研究进展
1998-2018年陕西省麻风流行病学现状分析
北海市麻风治愈存活者生存现状调查分析
云南勐腊县391例麻风新发病人畸残影响因素分析
37例麻风患者的家庭集聚性调查分析
贵阳市边远农村村民麻风健康知识调查与干预
甘肃省麻风受累者麻风相关知识知晓率调查
麻风树理想的生物质作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