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学生语文学习中的三大误区

2013-03-27侯明申

语文教学之友 2013年2期
关键词:读书作业生活

侯明申

目前,中学生的语文素养令人忧虑,学习品质低,写作能力差,审美能力低等等。原因主要是在语文学习的认识上存有三大误区。

误区一:多读书就一定能学好语文

现在有些中学生认识到了学习语文的重要性,迫切希望学好语文,又常常听人说学好语文就要多读书。于是疯狂地阅读,一周读两部甚至读更多,几乎达到了废寝忘食的地步,坚持两周或者一个月以后,语文成绩没有提升,其他学科的成绩又下滑。于是长叹一声:多读书误我。

多读书历来被人们视为学好语文的不二法宝。读书确实是人类提高阅读理解能力获得间接经验的主要途径。多读书的人知识丰富、思维灵活。然而像前面所提及的学生纯粹地为读书而读书,把盲目地多读书视为学好语文的唯一途径却是不要的。

阅读者不应是读书的机器,阅读是读者与作者的互动。阅读的真正意义在于你读到了自己内心所感应、妙悟的意义。从技术层面上讲,阅读是有方法的。食而化之,令文字有血有肉,有形有色,还原文字活化的生命才是真正的阅读。

1.读书要有方向性

课文、经典要精读,重在涵泳,培养语感,涵养精神,为泛读打好基础。课文、经典往往有学者的评注,专家的赏析,为学生提供了阅读的参考,这需要综合性地解读、揣摩,从比较中感悟。如对话式比较,感悟共鸣,意会理解,求同存异;探究式比较,独立思考,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命题式比较,自问自答,应用拓展。

课外的、非经典的要泛读,重在积累和分享,培养兴趣。泛读是课程标准的要求,广泛地课外猎涉,可建构知识框架,沟通课内外、学科间的联系,分享作者的乐趣,获得有益的启示,积累见闻,不断提高阅读品味。

2.读书应有计划性

读书犹如饮食,少食多餐,切不可暴饮暴食,否则,不但无益,反而有害。因此读书应根据自己的情况做好计划,循序渐进,长期坚持才可见效。

3.读书应有选择性

书,浩如烟海,良莠不齐。如果不加选择地读书,见到什么读什么,不但徒耗精力,浪费光阴,有悖循序渐进的读书规律,而且容易中毒,误入歧途。一些青少年,由于缺乏明辨是非的能力,面对光怪陆离极具诱惑力的读物,不加选择地多读书,结果走上犯罪道路的事实,严肃地告诉我们,盲目地、单纯地多看书,不但不能提高语文学习能力,而且常常是犯罪的缘由。

4.读书时要多思考

读而不思是无益的,读的书再多,顶多是一个书袋子。现实中有许多学生只为读书而读书,一本书读过之后,问他有何感受,书是好是坏,竟茫然不知,只能说出写书中的人物、情节而已。当人对这种读书方法进行批评时,他还用陶渊明的“好读书不求甚解”来反驳。殊不知陶渊明的这句话后还有“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之语,这“会意”二字不正告诉我们陶渊明读书时并不是不思考,而是对书中的有些确实一时难以理解的问题可以暂时放过。当然有些问题也许你一生也不可能理解,但这不能说读书时就可以不假思索,囫囵吞枣,生吞活剥啊!再者,陶渊明的“不求‘甚解”的“甚”字,也明示我们:他在读书时正因为动脑筋思索了,才会有不“十分”明白的地方。诗圣的“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前提在于一个“破”字,所谓不破不立。“破”就是要深思熟虑后的读透,并内化形成自己的东西。而这些同学读完了只知道连声说“好”,至于好在什么地方就不知道了。

读书原为自己长进,多读当然光荣,少读不算羞耻。但学生必须主动读书,用心读书,有兴趣地读书,读有品位的书,才能培养语感,陶冶情操,涵养灵气,提升文学素养。读书最重要的不仅仅是读过什么书,而是知道如何读书。正如肖复兴所说,能热爱读书并懂得怎样读书,对一个孩子来说真是最大的财富。

误区二:忽视社会生活体验

人们都知道,社会生活是文学创作的源泉。其实它也是学生学习语文的不竭源泉,因为语文学习的外延就是社会,就是生活。可是长期以来,人们过分强调语文的工具性,人的价值、情感可怕地消失了,远离了生活这一源泉,语文越来越成了一潭死水。中学生对生活的体验远远少于他们这个年龄应有的体验,甚至个别学生对生活麻木无情,只注重学习理性的一些知识,丰富多彩的生活、悲喜恩仇的情感全被X、Y这样的符号顶替,这种现象在理科成绩较好的同学身上表现尤其明显。他们对张丽莉、吴斌这样的人不敬佩,对李刚之子行为不忿恨,对失学儿童不同情;成功了不动声色,失败了毫无表情,真有一种泰山崩于前而不变色的“气魄”。

其实,生活体验对语文学习十分重要。解读文本,写作文章都应有生活情感体验的渗入。《语文课程标准》中强调:语文教育是人的教育,要注重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写作要感情真挚,力求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独特和真切体验。目的重在从学生的生活视野和感情经验中取材立意,引发真情实感,以求得个性化和独特性的理解认识。叶圣陶先生也曾说,作文是生活,不是生活的点缀。这些都要求我们要想学好语文必须注重生活体验的积淀,用激情、热情去捕捉生活中的人、事、物,让生活永远涵容于人的情感之中,一旦有了这种来自生活的体验和感悟,就可能准确地理解文本,写出具有个性化的文章;而濡染了个人感情色彩的习作,则是鲜活的、深刻的、感人的。

因此,学好语文必须激发出自己的生活热情,热爱生活,思考生活,感受生活。以形成自己的生活或情感体验,丰富自己的生活底蕴的源泉。

误区三:学课内的就行,课外不用做作业和练习

据调查,小学生做语文作业的时间多于做数学的时间;初中生做语文作业的时间明显少于做数学的时间;而高中生做语文作业的时间仅有做数学作业时间的十几分之一,而且少有人主动做语文作业——语文已然成了学生学习的最后一科。在高中阶段,人们普遍认为“学会数理化,打遍天下也不怕”,语文是学习的边角料。这里面除了时间问题和态度问题外,更重要的是观念问题——学语文不必做作业。

其实任何一学科都需要一定量的作业来保证学习成绩的稳定和提高。语文学科也是一门实践学科。学语文只限于课上听听,课下不做具体的实践是绝对学不好的。课上认真听,课下自觉练习是一种良好的学习习惯,这同样适用于语文这一学科。

去年笔者在听课时发现,高三的学生阅读赵伟平先生的散文《草屋的声音》时,二分之一的学生读了几遍竟不知作者讲了些什么,这就是缺少练习的缘故。读散文要从散文“形散神聚”的特点入手梳理文本的内容,从理解题目到把握关键语句,把这些基本的方法落实下去,这篇文章的主旨、手法就非常明朗了。读不懂,就是因为在课内学的方法因没有一定量的练习来巩固加强,方法和能力不能衔接,使语文学习只停留在几个干瘪的词语上,长期下去不仅不能学好语文,而且还可能失去对语文的学习兴趣,形成恶性循环。

学语文必须做练习,而且应自觉去练习。这主要指:1.自觉完成课文后面的练习;2.自觉完成老师讲授过程中的作业;3.自觉完成构建知识框架的系列练习;4.自觉做一些相关的习题;5.自觉改错反思,迁移能力,举一反三。这也是中学生学习态度、勤奋程度和思考力度的体现。

当然,学好语文确实不容易,因为生活中的一切都属于语文学习的范畴。点横竖撇捺构成的汉字世界,声色情韵组成的人间奇情,绿叶的呼吸,溪水的欢唱,时间的玄妙,宇宙的无垠,人世的沧桑,人生的悲欢,这一切的一切都是语文学习的内容。浩瀚的学海如何渡?通天的书山如何攀?它不需要太多的金钱,但它需要很多的时间、坚韧的毅力和灵巧的方法。坚持下去,语文这朵优美的花环,在某一天会飘然而至,簇拥在你的颈间。

(作者单位:临西县临西实验中学)

猜你喜欢

读书作业生活
我爱读书
正是读书好时节
快来写作业
生活感悟
作业
我们一起读书吧
无厘头生活
疯狂让你的生活更出彩
读书为了什么
我想要自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