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关于语文“课堂表演”的思考

2013-03-27高霞

语文教学之友 2013年2期
关键词:月台文本课文

高霞

语文课堂上的表演就是将课文中的可供表演的素材经过加工、改编,由学生在课堂上进行表演的一种教学形式。它属于语文活动课的一种,我一直对他“钟爱有佳”,认为这是一种比较理想的能够体现教改精神的课型。所以,在实际的语文教学中经常运用这种形式来辅助教学,而且一直感觉良好,直到我在执教《背影》后。

情景再现:根据课前预习时反馈的信息看,大多数学生对“爬月台买橘子”这一段如何表现出的父爱理解的非常浅显,照本宣科得多,自己的领悟少。毕竟他们现在的年龄还小,而且还处在最叛逆的时期,对于父母的一句叮咛,一声嘱托,一次责罚,有时候不仅不能很好地理解,还会腹有所诽,甚至心生怨恨。他们还远没到能真正理解父爱的阶段。为此我预设了这样的教学环节:先让学生们观看父亲“爬月台买橘子”的一段视频,现实场景地再现,配以真挚感人的朗读,营造气氛,让学生入情入境,再找个学生现场体验一下,来理解父亲的艰辛,就此了悟文本的中心——“父爱”。

具体的执教过程:观看“爬月台买橘子”的视频,(班中气氛凝重,达到预期效果)。我马上请了一名学生上台(还特意请了一名身形和父亲差不多的,可谓用心良苦),以课桌为月台进行体验。可这“月台”太矮了,我也低估了他的身手。他二话没说“蹭”得一下就跳了上去。那动作,只能这样形容:干净、麻利、快。结果:笑倒一片。我不得不请他下来,指导他以父亲的身份来表演。这次有进步了,他学父亲蹒跚地走到“月台前”, (学生又开始笑)双臂撑“月台”,左脚离地,右腿横搁在“月台上”,身体向左微倾,左脚还不时地往上缩缩。(表演还算到位)我及时叫停,让他多支撑了一会(主要想让他深入体会一下父亲的艰难)。但他那胖嘟嘟的身体挂在“月台”上的样子的确不太雅。大家都站起身来看,教室里简直笑翻了天。

好端端一篇感人至深的文章,给这样一表演,原汁原味丧失殆尽,课文中承载着的亲情也随表演中的哄堂大笑而失去了。原本凝重的感情基调不复存在,我只能一阵叹息!以上的感情积淀都白费了。这次表演严重冲淡了文本中蕴涵的深意,真是弄巧成拙呀!

我开始怀疑:阅读教学中,我们通过“表演”能和“文本”对话吗?能在这样的对话中丰富和完美学生的人格和情感吗?这样表演能为语文教学服务吗?真的能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吗?真的值得我“爱”吗?

结论:“表演”无视文本的情感意义原来是和学生进行一次心灵的对话,表演是非阅读行为。表演是技艺,而不是阅读理解。应当摒弃。

反思:可这一直是学生也是我最心爱的方式啊!还记得我初次让学生试着表演,是在执教《两小儿辨日》时,这篇文章学生们在小学就已经接触过,故事情节了然于胸。我考虑到再讲也没多大意思,不如让他们根据理解表演一下。没想到“应者云集”,同学们激动之情难以抑制,大大出乎了我的意料。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我一看就干脆直接放手了。

表演时五花八门的道具虽然简陋但不失有趣,“演员”表演虽稍显生涩,但他们是用心来演绎,所以依然博得了同学们热烈的反响。高德晨那组表现最佳,事后她这样评价:“那是我经历的最好的一堂语文课。为了做到最好,我们利用课余时间自己撰写剧本,大家一起讨论修改、做道具、租服装、选配乐、讨论细节、体悟角色特点、排练表演,大家虽经历了艰苦的排练,付出了辛勤的汗水,但是获益匪浅……它将成为我最美的人生记忆。”而且直到现在我还一直保留着她写的课本剧的原稿。

后来,表演的身影就以各种形式频频出现在了我的语文课堂教学中。他是《我国古代的几种建筑》中的导游;他是《皇帝新装》中的续编;他是《雷电颂》中的话剧;他是《社戏》中的分角色朗读;他是《变色龙》中的课本剧……作者笔下塑造的各色形象都立体、鲜活起来。他如“唐雎”般不辱使命,让我的语文课堂常常高潮迭起,精彩不断。我意识到:表演活动给学生开辟了一个在实践与求新的领域中,充分展示个性的广阔空间。表演中的每一个动作,每一句话及他们的一颦一笑,无不闪耀、融会着学生创造性的思维火花和劳动汗水。学生在活动中充分发挥了主体作用,又在实践创造中深化了课堂教学的内容。既促进了同学合作,又锻炼和提高了自身能力,最大限度地张扬了他们的个性。真可谓是一举多得。正因为他有这么多“优秀品质”,我喜爱他的程度与日俱增。

反观这节课,问题的症结究竟在哪里?他真的不值得我“爱”吗?还是我了解他不够,没能让他“施展才华”?究竟应该怎样做,才能让他更好地服务于语文课堂?究竟应该怎样做,才能全面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究竟应该怎样做,才能让他既有广度又拥有深度呢?

同行的一席话点醒梦中人:课堂表演是花,关键是看它结不结果实。华而有实是创造,华而不实是噱头。课堂教学中“谎花”是开不得的。这一刻,我明白了“爱”并没有错,如何“爱”才是关键。

那么 “课堂表演”应该在什么样的情况下运用?表演时又要注意些什么?应该考虑以下几个方面:

一、选——预设目的,精选内容

首先预设课堂表演的目的要明确。学生的需要在哪里,教师的服务就在哪里。表演可以选择在学生疑窦未开时,用一个简单的表情体态动作让学生豁然开朗;可以是在人物对话时,在分角色朗读上加点动作、表情,使朗读更生动鲜活;可以是在理解一些动词时,让学生演一演,真切地去体会一番当时的情景,并学习作者用词的精妙。但是语文课本中并不是每一篇文章都适合于表演的。每次组织表演时,教师都应精心挑选好表演内容,表演若运用于课之始则应能创设情境,激发兴趣;运用于课之中则应能加深理解,促进体悟;运用于课之尾则应能强化巩固,学会应用,而不能盲目地想用就用。如果表演失之偏颇,那就是选择的定位不够。在二次教学时,我也让学生进行了体验,但这次是在教学前,地点在操场,全员参加,选择的“月台”相对较高,有了一定的难度。人人都有了艰难的“爬月台”的经历,为课上我讲解这一段时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融——创设情景,融入角色

课堂表演之前,先要让学生反复诵读、品味、深入体会文本。在此基础上充分调动其情感体验融入角色,品味真情。二次教学时,为了唤起学生的情感体验,我依然组织观看了父亲“爬月台买橘子”的视频,并把视频定格在了“父亲攀爬的那一刻”。 我让学生先回忆自己攀爬时的动作,再对照作者的三个动词“攀、缩、倾”,因为有先前“爬月台”的经历学生很快就产生了心灵共鸣,畅所欲言开来。我及时引导学生进行了角色转换:“若你就是‘儿子看到年迈的父亲悬空地“挂”在月台上,会怎样想?”“担心”。“担心什么”“担心他会掉下来……”。“儿子”在那一刻终于读懂了父爱。

二次教学时我“打造”了一个感悟的平台,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享受到了厚积薄发的人文底蕴,意味深长的语言张力,引起了大家的共鸣,进而品味出了真挚的情感,精彩的细节,动人的语言所带来的生命体验。这就是激活文本语言的生命,文本语言在 “角色表演”中被赋予新的生命力。作为语文课中的课堂表演,前提是一定要在学生认真品读课文语言、深入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文中人物情感变化的基础上进行。通过表演,进一步促进学生深入感悟文本,揣摩、体会人物心理,内化文本语言,激活思维想象,丰富语言表达。

三、评——适时点拨,评价反馈

学生的年龄阅历和知识水平,决定了课堂生成难免存在一定的偏颇、缺陷乃至失误,这时就需要教师适度发挥主导作用,给予学生有效的价值引导和点拨。还要及时对学生的表演进行评价,评价既是学生对文本理解的相互交流,更是对文本的深层次解读,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思辨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无论是表演中的评价,还是表演后的评价,不管是表演者互相的评价,还是其他学生感悟式或教师引导性的评价,既有利于激发表演者的积极性,促进下一次表演的更优化,也促使人人都参与到表演中,通过表演这种形式达到引导全体学生琢磨课文,推敲文本语言,体会课文情感的目的,使表演更具实效性和全面性。

曹禺先生曾说,课堂表演可以激发学生潜在的智力,使他们对听课、读书产生兴趣,可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促进他们想象。只要我们能本着一切为了学生发展的观点出发,多思考、多动脑,精心设计,相信无论所处哪个年级段,课堂表演都会绽放异彩。

(作者单位:莱芜市高新区

实验学校)

猜你喜欢

月台文本课文
文本联读学概括 细致观察促写作
所有的……
那月台
挖掘文本资源 有效落实语言实践
搭文本之桥 铺生活之路 引习作之流
文本与电影的照应阅读——以《〈草房子〉文本与影片的对比阅读》教学为例
端午节的来历
背课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