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积“跬步”以至“千里”
——初中语文网络阅读教学模式浅探

2013-03-27陈汝虹

常熟理工学院学报 2013年6期
关键词:跬步武松初中语文

陈汝虹

(常熟理工学院附属中学,江苏常熟 215500)

积“跬步”以至“千里”
——初中语文网络阅读教学模式浅探

陈汝虹

(常熟理工学院附属中学,江苏常熟 215500)

目前,初中学生阅读兴趣不浓、阅读数量不足、阅读品质不佳的现象日趋严重,特别是在越来越重的课业负担下,他们中有较多部分人难有精力和兴致来以传统的方式选择纸质文本进行阅读。为了改变这种不良现象,依托网络信息化优势,按照一定的程序模式,以网络阅读教学指导的形式来激发学生阅读兴趣、重塑学生阅读习惯,成为了初中语文教师当前的一项迫切任务。

初中语文;网络阅读;教学模式

“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是现代人主要的语文素养”;阅读亦是初中语文教学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2011版《语文课程标准》就明确提出,语文学习“要重视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高阅读品位”。[1]反观当前的初中语文阅读现状:大部分学生在日益沉重的课业负担下,用于阅读的时间越来越少;有不少学生,在欧美、日本的卡通、电游、网游等感官刺激较强的“快餐文化”影响下,阅读兴趣寡然。可以说,目前的初中学生除了教材以内的阅读外,自觉进行课外广泛阅读的越来越少,初中生语文阅读现状令人堪忧!

随着现代网络信息技术的普遍运用,一种新的阅读方式——网络阅读产生了:它将阅读对象在原本只是以单一的、抽象的文字为媒介的基础上,增加了图像、声音、视频、动画等多种媒体,大大激发了青少年的参与兴趣;而且这种近乎“全息”的阅读方式,信息量大、传递快,阅读者只需点击手中鼠标,在方寸之间,即可随心所欲地浏览阅读,大大提高了阅读效率。因此,在当前学生自由支配阅读时间普遍匮乏、主动参与阅读兴趣相对低迷的情况下,作为语文教师,我们又新增了一项教学任务——网络阅读教学。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我们要“关注学生通过多种媒介的阅读,鼓励学生自主选择优秀的阅读材料”[1];要指导他们“利用图书馆、网络搜集自己需要的信息和资料,帮助阅读”[1];要利用网络“资源丰富、使用便捷、文本易检索以及相关资料易查询”的特点,通过一定的阅读教学模式设置,激发学生阅读兴趣,丰富学生阅读体验,拓展学生阅读层面,提升学生阅读品位,最终达到“厚积薄发”以提升学生人文素养的效果。下文笔者结合近年来的一些实践,就初中语文网络阅读教学模式构建作一简要探讨。

一、学海无涯乐作舟——“浏览”阅读,激发兴趣

任何新的教学方式,对于学生来说,都需要一个熟悉过程。有些学生由于家庭环境的限制以及热衷于QQ聊天、网络游戏等造成的不良上网习惯,面对网络阅读文本,往往有些无所适从,不能尽快融入网络阅读这一全新的语文活动方式中去。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首要环节便是鼓励学生浏览网络,体验网络文本阅读,寻找这一全新阅读方式的“感觉”。

在此阶段,以“浏览型”网络阅读教学方式为主,在学校网络中心对应硬件设施的网络安全保障下,向学生提供“新浪”、“搜狐”等综合性网站,让所有学生根据自己所感兴趣的信息类别进行任意的文本浏览——“随便”翻翻、“胡乱”看看。当学生面对网络文本信息的海洋时,“兴趣”是指引学生融入这一阅读新形式的唯一方向舵。面对网络,学生们可“随性而阅”、“凭趣而览”,去获得他们最想获得的文本信息;“随心所欲不逾矩”的网络浏览乐趣,便是此时学生们的最大收获。而在此阶段,教师要做的很少,只需为学生们提供一个安全的网络浏览平台,并适度给予一些阅读援助,仅此而已。像2010届学生林某,他来自河南农村,以前没怎么接触电脑,刚进入网络教室,根本不知何从下手。如果此时老师硬要让他完成一些网络文本阅读任务,必然是强人所难,且很可能会造成他今后对网络阅读任务的戒惧。于是,我手把手耐心地教他开电脑、用网络,并提供了“新浪”网址,让他打开网站,点击他最喜欢的“体育”专栏(小林是个体育迷),一则则图文并茂的体育新闻、一张张熟悉的体育明星的脸庞,让小林激动得小脸通红,他高兴地对我说:“老师,这电脑(上网)真好玩!”

这种“浏览型”网络阅读虽没有明确的目标,但学生却在随性浏览(通常设置1—2课时)的快乐中,渐渐消除了对网络文本阅读任务的戒惧,感受到了与网络文本接触的亲切,在不知不觉中“习惯了”网络阅读,为今后的网络阅读教学积下“跬步”!

二、要把金针度与人——设定“程序”,教授方法

“寻找感觉,爱上网络阅读”,只是顺利实施网络阅读教学的基础。网络阅读教学的根本目标,是通过在相对简约的时间、空间内,不断地利用网络阅读体验来丰富学生的文本阅读量,以此进一步提高学生的查找、收集、理解和处理文本信息的能力。为此,必须进一步展开“程序型”阅读。

“程序型”阅读是指教师按照网络信息获取方式的特点,传授学生进行网络阅读的一般程序与方法,让学生的网络阅读过程有章可循,具体程序有:(1)设定简单阅读目标;(2)利用“google”、“百度”等搜索引擎进行“关键词”搜索;(3)根据自己需要进行阅读取舍;(4)熟悉操作word等文字处理软件,收集、整理阅读所得;(5)汇总、交流阅读所得等。

在这一阅读训练阶段,重点在于让学生能严格按规定程序操作。在训练过程中,教师要不断变更阅读目标(难度要低),且务必要限制完成阅读任务的所需时间,并在阅读过程中适时给予技术支援。这样,通过一定时间的反复训练,可以让学生能熟练掌握网络阅读的基本程序与方法,以提高网络阅读效率。

这种“程序型”网络阅读(通常设置1—2课时)能够有效地训练学生掌握网络阅读方法,让他们能在信息的海洋中快速寻获阅读主题,实现简易阅读目标,为今后的进一步阅读提供坚实的技术基础。

三、咬定青山不放松——设定任务,“主题”阅读

“主题型”阅读是网络阅读教学的进一步深化:教师为学生设置一定的主题阅读任务,让学生在掌握网络阅读程序方法的基础上,广泛收集与主题相关的信息,并展开充分的阅读与分析,从而达到研究并理解文本的目的。

“主题型”阅读是在任务驱动下,教师指导学生进行阅读探究、检索资料、研读文本所用的主要阅读方式。主要形式有3种:

一是指向检索,就是由教师设置固定的阅读主题,并对阅读活动提出指导意见,让学生有明确的阅读方向并检索具体的阅读内容。

如笔者在教《鲁提辖拳打镇关西》一文时,发现学生对鲁达这种嫉恶如仇、粗中有细的个性大为欣赏,于是就顺水推舟,在阅读课上安排学生通过网络去进一步了解《水浒》,去感受一下“梁山好汉”们各具独特性情的英雄形象,并向学生明确阅读要求:去找找《水浒》中还有哪些人物也有着与鲁达类似的性格?他们各有哪些精彩的故事?

于是,学生们马上利用网络检索工具进行“关键词”查找,他们有的输入“水浒”,有的输入“水浒经典人物”,有的干脆就直接输入“武松”、“李逵”等人物姓名,“弹指一挥间”,很多学生需要的文本信息即时出现在了他们的面前:“醉打蒋门神”、“血溅鸳鸯楼”、“大闹野猪林”、“风雪山神庙”、“真假李逵”……一个个梁山好汉的具体形象在精彩的故事中展开:武艺精湛、快意恩仇的“行者”武松,睿智忍让、遇挫愈坚的“豹子头”林冲,大智若愚、充满血性的“黑旋风”李逵……每个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都让学生们深深感受到了《水浒》人物刻画上的非凡造诣。

二是内化理解,就是让“阅读主体(学生)对信息进行具体加工的过程,这是主题型阅读教学的核心环节”。[2]

如笔者在教完《鲁提辖拳打镇关西》一文后,我又要求学生通过网络阅读《水浒》“武松醉打蒋门神”的精彩片段,然后梳理文章内容,将鲁达、武松两人的“打”先作一番归类整理,同学们在检索、阅读、交流后合作归纳如下:

通过整理比较,学生们进一步认识到了《水浒》“惩恶”这一主题,也更深刻地体会到了《水浒》人物刻画的角度、手法的丰富性。

三是交流生成。在网络阅读基础上,让学生继续利用网络,通过BBS等形式,展示自己的主题阅读体验,通过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让不同的视角、观点相互交流,不断完善。这样,教师将网络阅读的学习过程又延伸成为协作探究的学习过程,让学生们在切磋砥砺之余,不断有新的阅读体验生成,从而加深对阅读主题的认识。

同时,这种阅读交流又是一种“隐性交流”(学生可在论坛上匿名或换名发表观点,这样就不会有因错误见解而会受到他人当面否定的顾虑),学生对于此种交流的积极性十分高涨,因为即使回答不好,也不会心存忧虑;若能得到肯定,更会产生一种极强的“成功体验”,从而进一步“爱上阅读”。

还是在教《鲁提辖拳打镇关西》时,当学生们在比较讨论武松、鲁达两人的形象时,绝大多数同学都对这两位小说人物给予了褒奖:“粗中有细”,“伸张正义”,“都是大英雄!”“我们要学习他们这种见义勇为的精神!”一时间,论坛上好不热闹……

但突然有一个署名为“小不点”的同学发了这样一条帖子:

我认为鲁达比武松要可爱,因为鲁达才是真正的伸张正义,而武松只是一种哥们义气,施恩那家伙也不是什么好人,武松只是被利用了,这种行为根本不值得学习!

“一石激起千层浪”,“小不点”的帖子一下子引发了全班同学的热烈讨论:

细细看来也对,鲁达是惩恶——为公;武松只是报恩——为私!

对,有道理,武松的确是有点哥们义气,只是被利用了!

我们要学习鲁达的正气,可不能学习武松一时的义气!

……虽然一时还不知道“小不点”是谁,但同学们还是对他的精辟见解作了高度评价,同时又对自己的阅读过程进行了反思——为什么他会有这样的见地?我为什么没有?……

在交流阅读中,同学们渐渐提高了对网络主题阅读的要求,渐渐意识到了审美,渐渐趋向了追求有个性、有创意的思维……

四、天高海阔凭鱼跃——拓展宽度,“自主”阅读

“中国演讲人才训练机构”总裁、心理学教授、香港星洲国际文化产业董事长——张英雄讲过这样一个感人故事,他读书时曾因多门理科成绩不理想而将面临留级,但他的班主任哀求校长说:“我用生命担保,让张英雄继续跟班读书,他一定会成为国家的栋梁的!因为我看到他读《史记》的时候哭了。”在这个故事中,不可否认是那位教师的爱与宽容激发了张英雄求知的欲望;但更令人深思的是:阅读竟能“让人如此美丽”,在阅读《史记》的同时,张英雄的独特体验让老师看到了他的人性的发展,坚信了他的潜在力量!

2011版《语文课程标准》中也对“阅读”作了如下阐述:这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的确,在笔者看来,教师指导阅读的最高目标便是在阅读中完善学生的人性、发展学生的个性。因此,要顺应每个学生个性的合理需求,引导他们进行“自主型”的网络阅读。

这种“自主型”网络阅读,是指学生在形成一定网络阅读能力后,根据自己的情感体验需求,在“博览”的基础上,自觉地进行感知、取舍,充分利用网络文本信息的丰富性、网络浏览阅读(助读)的便捷性,有效选择某一类符合自己个性的文章进行“精读”与“品味”。通过自主性阅读,学生的阅读兴奋点大受刺激,选择文本信息、丰富情感体验也会变得更为主动,渐渐形成倾向性鲜明的个性化阅读。

经过近几年的实践探索,现在一到网络阅读课,课堂便成了孩子们欢乐的天堂:有人沉醉于金庸的“刀光剑影、侠骨柔肠”;有人徜徉于卫斯理的“神奇莫测、科幻离奇”;有人喜欢看哲理美文,有人爱上了朦胧诗歌;也有人真地受了张英雄的影响——尝试着研读《史记》;甚至有人已能背出大半部《论语》,在细细地咀嚼着先贤的“仁人之心”——此时此刻,他们陶醉于自己的天堂,每个人脸上都充满了睿智,每个人心中都饱含着温情——是网络,是阅读,让他们的神思飞跃“千里”,让他们的生命变得如此美丽!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2]王张萍.网络阅读教学探索[D].济南:山东师范大学教育学院,2005.

A Discussion of the Teaching Mode of Chinese Network Reading in Junior High School

CHEN Ru-hong
(The High School Affiliated to Changshu Institute of Technology,Changshu 215500,China)

With the popularity of network informatization,people's way of reading has changed substantially.More and more books are displayed in the form of electronic texts on the Internet.Online electronic books are widely accepted by many reading lovers with the advantages of abundant resources,easy operation,easy searching of text and relative materials.However,at the same time,as far as ju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 are concerned,the phenomenon of the paucity of their interest in reading,a deficient amount of reading and the poor quality of reading is going from bad to worse.Worse still,under the pressure of their workload,many of the students can hardly have such energy and interest to conduct traditional paper text reading.In order to change such a bad situation,it becomes a current stern task for Chinese teachers to stimulate students'interest in reading and help them to develop their reading habits by making full use of the advantages of network informatization,abiding by a certain program mode, and following the network-based reading instructions.

junior high school Chinese;network reading;teaching mode

G633.33

A

1008-2794(2013)06-0120-03

2013-09-25

陈汝虹(1975—),男,江苏常熟人,中学一级教师,主要研究方向为初中语文阅读与写作。

猜你喜欢

跬步武松初中语文
如何打造初中语文高效课堂
武松历史原型卞元亨
积跬步以致千里 积小流以成江海
在历史视域中探索法治的中国图景——评《跬步探微:中国法史考论》
例谈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微写作”
初中语文阅读理解解题技巧初探
打造初中语文高效课堂的几点做法
我家里的武松
积跬步至千里——访江苏省自行车电动车协会理事长陆金龙先生
武松:喝酒好赚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