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张之洞的争与不争

2013-03-20

共产党员(辽宁) 2013年7期
关键词:探花平生张之洞

争与不争的辩证关系是一个大境界,正是在争与不争上的超越,才造就了张之洞的伟业。

作为晚清重臣,张之洞当年参加科举考试时,名列第三,被誉为探花,这也该算是“高中”了。但是,据说他对此结果十分沮丧,甚至打算自杀。因为他有自己的目标,那就是高中状元。他曾有个口号,“平生不做第二人想”。意思是要做就做第一,决不屈居第二。因此,对他而言,考个第二名就是失败,考了个第三名,虽被美称为“探花”,但他认为自己太倒霉了。

前代科场偶然因素甚多,谁也不敢,也不须为自己设下“必中状元”的难关,但“不甘居人后”的张之洞却这样做了。这或许与他争强好胜的性格有关。从他日后为人、为政来看,这“不甘居人后”恐怕也正是推动他建功立业的动力。

这是张之洞的“争”,但他也有“不争”的地方。

张之洞经手筹建官办新式企业无数:在广东,就有枪弹厂、铁厂、枪炮厂、铸钱厂、机器织布局、矿务局等;调任湖广总督后,他以武汉为中心,先后创办了汉阳铁厂等一批近代工业企业,并开办内河航运和电讯事业。

别看他承办了这么多实业,可是他生活过得很清苦。他为官清廉,从不索贿受赂。因为家中人口多,日子过得很艰难。有时实在挺不过去,他就派人典当衣服。

张之洞在自我评价时说:“平生有三不争:一不与俗人争利,二不与文士争名,三不与无谓争闲气。”他的临终遗言中说:“人总有一死,你们无须悲痛,我生平学术治术,所行者,不过十之四五,所幸心术则太中至正。为官四十多年,勤奋做事,不谋私利,到死房不增一间,地不加一亩,可以无愧祖宗。望你们勿忘国恩,勿坠家风,必明君子小人之辨,勿争财产,勿入下流。”

这就是张之洞的争与不争。他争的是自强不息、不甘落后、奋发有为的信念;不争的是内敛孤傲、不染杂尘、清风廉洁的精神。毛泽东在谈到中国民族工业发展时曾高度评价张之洞:“提起中国民族工业、重工业不能忘记张之洞。”

(据《今晚报》)

猜你喜欢

探花平生张之洞
张之洞的“三不争”
甘为艺术付平生
张之洞治赌
假冒探花
探花
两字探花
平生无别欢,与卿长相守
平生情意,悉数与君
张之洞被“教育”
无 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