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模因论的一个评议性重估
——Distin《自私的模因》读后

2013-03-19广东外语外贸大学

外文研究 2013年3期
关键词:模因心智大脑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

何自然

吉林大学珠海学院

李冬梅

模因论的一个评议性重估
——Distin《自私的模因》读后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

何自然

吉林大学珠海学院

李冬梅

本文是阅读Kate Distin评议模因论的专著之后对该书所做的读书报告。这本对模因论重新做出评价的专著是2005年就出版的《自私的模因》(TheSelfishMeme)。尽管出版多年,它至今仍然代表着关于模因和模因论的一个全新视角和独特见解。该书首先指出文化是进化而来的,模因为文化进化提供了一种机制。通过对Dawkins模因假说的分析和评价,作者提出了文化DNA的假设,并分别讨论了复杂文化的保存、复制、变异和选择。然后基于对模因论中两种不同的模因观以及早期文化进化等问题的探讨,作者进一步揭示了模因论中DNA的内涵。该书充分展现了关于模因和模因论的一个全新的研究方法,首次呈现了一个成熟的、可行的文化DNA的概念,并提出模因中DNA的对等物可以是多个信息表征系统。该书将对模因、模因论尤其是语言模因论的深入研究提供一个新视角。

模因与模因论;文化进化;文化DNA;元表征能力;表征系统

1.引言

模因论是用新达尔文进化论的观点来解释文化进化规律的新理论。曾有一个时期,该项研究在西方学术界开展得如火如荼,创办了模因论网刊并成立了网络模因讨论小组(网刊曾停顿过一个阶段,后来“化整为零”转到热心学者的个人网页继续交流)。目前仍有模因研究中心及相关网页链接,设有模因实验室等。然而,十多年来,有国外学者(如Sperber 2000; Johansson 2005; Mameli 2005 等)认为,模因论还不成熟,还存在着诸多问题,如:模因是否存在?模因指什么?模因与基因的关系、模因与人的关系、模因的复制和储存的机制是怎样的?它在复制和传播过程中受到哪些因素的制约等。此外,也有国内学者(如雒焕国 2003; 雒焕国等 2004; 刘宇红 2006)提出对模因和模因论的质疑,认为人类是模因的主人,不是模因的机器;否认模因论作为学科的独立性及该理论本身的科学性,质疑模因论的研究对象、研究范围、术语体系等。而《自私的模因》一书的面世为这方面的研究和争议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该书还首次提出了文化中的DNA、元表征能力和表征系统等关键性的概念,对模因论的某些基本认识提出自己不同的见解,因而受到模因论研究者的广泛关注。

2.《自私的模因》的内容撮要

《自私的模因》是英国学者Distin(2005)对模因论颇具独立见解的一部专著。她仿效Dawkins的TheSelfishGene(1976/1989)将自己这本书命名为TheSelfishMeme,于2005年由剑桥大学出版社出版*该书的中译本《自私的模因》现由李冬梅等主持译出,可望2013年由北京世界图书出版公司出版。。正如出版社在扉页中添加的说明所提到的,该书通俗易懂,颇具可读性。作者在书中扩展和强化了Dawkins的理论,首次提出了所谓文化中的DNA的概念,并认为文化的发展既可被视为模因进化的结果,又可被视为人类创造力的产物;认为模因进化观与人类具有强自觉和高智慧的表现不谋而合。同时,她对模因论的一些基本认识提出了与模因首创者略有不同的看法,以致剑桥大学出版社未征得作者同意就为该书扉页上的书名TheSelfishMeme添加了一个副题:ACriticalReassessment,特意强调该书是作者对模因论所做的一个评议性重估*此提法引自该书最后的结论(Distin 2005: 205)。据作者告诉我们,剑桥大学出版社在该书扉页添加此副题前并没有知会作者本人,但因作者觉得可以接受,故对此不持异议。。

《自私的模因》一书的独特评论受到了哲学家、心理学家和社会学家的关注,也引起了众多其他读者的兴趣,得到了多方的中肯评价*见国外的Philosophy TODAY;Social Science;Information Journal of Biosocial Science (2008) 40;CAMBRIDGE (The Magazine of the Cambridge Society) No. 57;Scientific and Medical Network Review等网刊及正式出版物。http://www.distin.co.uk/memes/index.html.。该书的出版也同样受到我国学者的注意,出版后不久国内就有学者(李果红2007)发表过介绍Distin重新评价模因论的论文。

《自私的模因》的作者开章明义地提出这本书的研究对象和方法,指出模因与社会文化有关,文化是社会上被传播的信息整体(由想法、概念和技能构成的整个范畴)。Distin认为,文化是进化而来的,而模因则为文化进化提供了一种机制。与Blackmore和Dennett的观点不同,她认为模因进化与模因自由宿主所具有的意向观、意识观以及认真负责的观念非常一致。

作者为本书提出了一系列研究对象,如:文化进化与生物进化的过程究竟在哪些方式上是“相同的”?复制、变异或选择与文化可能存在什么关系?文化是由独立的单位构成的吗?什么样的遗传观念可以应用模因论来解释?人们在哪里才能发现模因?DNA的模因对等物是什么?模因和大脑、心智之间是什么样的关系?等等。

作者在书中采用了一种既实用又传统的研究方法,即通过观察来证实或否定一个新理论。她认为,捍卫模因假说的最好办法,就是证明它对一些重要文化领域的发展能够提供客观的、令人满意的解释。另外,她还推崇一种检验法,即首先关注新理论的内在潜势,检验它是否能成为实际应用的坚实基础。

2.1模因假说

《自私的模因》在谈论模因假说时,首先简要回顾了达尔文的遗传理论、Dawkins“自私的”基因的内涵,以及接受遗传理论的原因;接着解释了模因假说是如何产生的。Dawkins指出“一旦基因提供了能够快速模仿的大脑,模因就会自动占领”(Distin 2005: 10)。据此,作者点出主题:模因像基因一样是自私的:一方面,它利用宿主的交际能力和模仿能力获得自我复制;另一方面则为了自身的生存而对世界产生效应。

《自私的模因》深入探讨了每一种进化的方式,作者认为这些进化方式均可在生物界和文化领域中观察到。通过基因和模因的类比研究,作者提炼出它们各自的关键性特征。

首先作者探讨了文化领域中类似于遗传学中DNA的因素,指出保存文化信息的是模因,它就是文化中的DNA。作者认为,在任何形式的进化中,进化的内容基本上都是信息。在生物进化中,基因是保存生物信息的方式,它们所使用的载体是DNA。然而,在文化进化中情况就没有那么明显。但通过分析一些表征内容,作者认为文化进化类似于生物进化,文化中DNA的对等物正好就是信息的“表征内容”(representational content)。该书注意到模因的潜势,即潜在的模因。作者指出,唯有具备明确内容的、可复制的元信息表征内容才能充当模因。

2.2模因的复制与传播

基于对基因和模因复制的对比分析,作者认定,模因复制是信息表征内容的一个组合过程。模因的复制过程类似于构建拼图游戏,而基因的复制过程则像是拍照。不过两个过程的本质都是一样的。当然,基因传递的方式与模因起作用的方式会存在很多差异,特别是:基因是立即复制整个组合体,而模因则是逐渐地获取大脑组合体的内容;基因依靠生物体达到性成熟后才能被复制,而模因几乎一被拷贝就能再次复制。可见模因的复制速度要比基因快得多,模因的进化也就相应地比基因快得多。

关于文化信息在传播过程中如何变异、为何变异以及对于可能出现的变异是否有任何限制等问题,本书都有讨论。作者指出基因的变异方式是突变和重组。突变是“随机的”,重组尽管丰富,但却是有限的。作者认为文化领域中模因的突变和重组似乎比比皆是,并认为模因创新是一种心理过程,它依赖于人脑进行复制、创新和选择,在这些过程中的任何“偏爱”都仅仅是大脑能力的结果。模因变异通常是一个进化过程,而模因重组则可以发生在个体层面和社会层面上。模因重组可能是一种更重要的模因创新方式。

2.3模因成功的因素

模因成功的因素讲的是模因进化中的选择。它和成功复制、创新一样,成功的选择是模因进化的重要因素。《自私的模因》一书提出,选择取决于模因本身(元表征能力),取决于人的心理和让模因得以表征出来的环境。

所谓成功的模因取决于模因本身的元表征能力,就是说在文化领域中,模因之间为生存而竞相争夺人们的注意力。被选择的模因要获得并保持人们对它的注意力,自然取决于它自身表征的内容。我们可以设想,社会上某一个让人震撼的事物,甚或只是一句反映社会某一事件的特殊表达,都可以被选择而得到复制、变异和传播。其实,模因能否成功可能是相当随意的,因为要看人们的心理取向是否以它作为注意的焦点,更重要的是要看它得以表征的外界环境:模因环境指相互为争夺人们的注意力而表征的环境;基因环境指模因宿主的遗传特性,如影响模因成功率的跨文化因素;物理环境指文化的包容与产生模因效应的外部世界;而心理环境则指人们的大脑潜能,成长经历中的社会对模因的敏感度。

没有得到人们注意的模因,没有获取让模因得以表征、复制、创新和传播的环境,模因的形成是不会成功的。模因之间为获取并保持人们大脑心智对它的注意力而进行的相互竞争,其成败受环境的影响比受自身内容的影响要大得多。模因的选择取决于人们的注意力,模因的复制和新模因的形成取决于它们是否能与现存的文化、环境以及人的心理准则相适应。

2.4模因的表征内容——文化中的DNA

前面说过,在任何形式的进化中,进化的内容基本上都是信息。在生物进化中,基因是保存生物信息的方式,文化进化类似于生物进化,模因是保存文化信息的方式;基因以DNA为其载体,模因则以表征内容为基础。换句话说,模因就是信息的表征内容,是文化中的DNA,而文化中的DNA或模因的表征内容所涉及的正是模因的选择、复制和变异的内容。

但是,并非所有的表征内容都能充当模因。只有内容明确、可以复制的表征内容才能充当模因。模因通过各种复制的方式来保存它们的基本形式或核心内容。这些基本形式和核心内容就是模因的元表征,它们是我们思维整体中的一些信息组成部分。当这些模因元表征未被触发时,它们处于潜势,在人的大脑心智中占据着一定的位置。但作为元表征,模因及其效应也存在于大脑心智之外。不过,倘若只有外部的模因库,没有人的心理推动,模因也就无法被传播出去;同样,倘若大脑心智内没有可以将信息表征作为潜势模因而保存的系统,那么模因复制就会失去稳定性。作者设想,大脑心智和外部信息库(如图书馆和因特网)都有模因存在的位置。为了让模因可以被选择,它的复制品必须存在;如果说大脑心智是靠现存文化之间相互影响而发育起来的,那么信息的表征始终都是来自大脑心智的内在结构。大脑心智和外部模因库的结合为信息复制的稳定性以及信息传播提供了巨大的容量。

2.5模因的表征系统——模因中的DNA

除了信息的表征内容、信息的元表征外,《自私的模因》一书还提到模因中的信息表征系统(representational system, RS),认为那是模因中DNA的对等物:信息表征通常并非单一的,它往往呈现出复杂多样的特征,因而形成了多个信息的表征系统。与生物进化及其DNA不同,文化进化并没有与生俱来的固定的信息表征系统,但它却是一个具有学习和发展多种不同文化信息表征能力的系统。

作者在谈到模因的信息表征系统(RS)时,用了一定篇幅分析语言就是一个表征系统,语言使人类具有元表征能力,语言也是人类元表征能力的产物。在一定程度上,语词就是模因,语词就是元表征。由于模因中的DNA就是模因的信息表征系统,语词就是模因,语词模因的DNA自然是一个语言信息的表征系统了。除了语言表征系统之外,还有许多非语言表征系统,它们无论规则或结构都是多样的、复杂的。

2.6对模仿、文化进化的评议

《自私的模因》一书就模因论学者关于模仿的认识进行了评论。Blackmore(1999: 61-62) 在TheMemeMachine(《模因机器》)中区分了模因的两种不同的传递模式:“对结果的拷贝”(copy-the-product)和“对指令信息的拷贝”(copy-the-instructions)。但《自私的模因》的作者却认为这样的区分在复制和效应方面并无差别,这只是对同一模因的两种不同模仿方式。此外,Blackmore(1999: 116)还提出了“模因推动”(memetic driving)这个概念,认为模因传播的推动力在于模仿,只有模仿才能维持一个真实的进化过程。

与Blackmore持对立意见的学者则从根本上质疑文化信息到底能否被真实地复制。Sperber(1996)就提出过三重论断来否定Blackmore关于模仿的观点,后来(Sperber 2000)又发文反对以模因方法论对待文化,认为文化进化过程的复制现象只是偶然的,因为复制需要满足一些复制的最基本条件,而文化进化靠的是人类的创造、再创造。Boyd & Richerson (1985)则很早就指出复制因子不能解释文化进化,认为文化信息是通过观察其他人的行为才推断出来的。然而,《自私的模因》的作者却认为复制不完全等同于模仿,他们的例子和论据并不能有效地挑战模因论,因为模因论实际上预示着,作为文化信息表征的模因,其变体本身就存在着变异,显示出创造,而且不同的心理表征还可以导致相同的显性行为,显示出模仿。

关于文化进化,《自私的模因》的作者认为,进化不能无中生有,因此必须了解模因从何而来。她相信,在某种特定的、合适的刺激下,第一个文化复制因子就会出现在最早的心理活动中,这就是模因的祖先。然而,直到我们人类的祖先学会复制并产生各种不同的心理表征时,现代模因的进化才算真正开始。模因的出现不只是因为它能表征周围的世界,更重要的是因为它要依赖人类的心理能力来发展。作者认为,模因尽管是通过模仿才被传播的,但是元表征能力才是它获得传播的重要依据。

2.7模因和大脑心智

《自私的模因》探讨模因和大脑心智之间的关系。作者认为,我们天生的(即由基因赋予的)大脑心智潜能是因环境的相互作用而发展起来的,而环境中的一个关键的因素就是模因。这样说并没有否认文化进化的新颖性和自主性,没有否认它不同于自然界中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达尔文选择过程;这只是承认大脑心智的进化是完全依赖于基因的。在结论部分,作者指出模因与大脑心智相互分隔,心智既不是由模因复合体组成的,也不是像基因构建其生存机器那样由模因构建起来的。相反,大脑心智具有某种与生俱来的潜能,这种潜能的发展是心智与它的物质和文化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作者认为文化进化是由我们自己的思维能力驱动的,而不是由模因这个文化复制因子推动的。

2.8模因对科学宗教和社会的解释

《自私的模因》从模因论的视角考察了一些文化领域,探讨了模因论对科学、宗教和社会的解释。作者指出,模因论认为创新源于两个因素:重组和变异(recombination and mutation)。她首先从模因论的角度解释了新理论出现的原因和方式,指出模因论凸显的是科学家的主观世界和假想与验证的客观世界之间的互动。在探讨宗教问题时,她认为模因论就像基因论一样,不外是关于信息传播和发展的理论。在此,模因论很少谈及宗教信仰和其他信仰的真伪问题,而是提出“宗教的途径”与“宗教的可信性”两者互不相关,这样就维护了模因论认为宗教是思维病毒,而不是一种什么“好”模因的观点,同时又与信奉某种宗教的行为分开,不予涉及。最后,《自私的模因》的作者举例说明模因论能够成功地解释一些遗传学恰恰无法解释的现象,如自杀或避孕等行为。

要解释文化的内在变化,Dawkins建议应该探究文化本身的进化,他提议通过模因的复制、变异和选择来实现。文化的发展最终取决于模因和它们所处的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关于文化中的DNA和模因中的DNA,作者讲的其实就是模因的表征内容和模因的表征系统。

3.评议

《自私的模因》一书对国内外学界颇具争议的模因论的研究具有重大意义,因为该书详细且深入地探讨了模因论中的一系列核心问题,如:模因是什么?模因在哪里?模因的起源、模因和大脑心智的关系、模因的复制机制、模因适应性的先决条件是什么?模因论如何解释科学、宗教与社会?等等。该书提出模因是文化中的DNA,是信息表征的内容,也提出模因中的DNA是信息的表征系统,从而将模因的生成、复制、传播做了详尽的分析。

《自私的模因》一书的下述观点值得注意:在生物学中所有的物种都使用相同的表征系统——DNA。但在文化领域中各种文化却使用不同的表征系统:文化中的DNA。模因就是信息的表征内容,就是文化中的DNA。语言中的模因是通过词语来表征的,该书作者认为,模因中的DNA有一个强大的表征系统,与生物中的DNA不同,模因中的DNA并没有与生俱来的固定的信息表征系统,而是由多种文化信息发展起来的信息表征系统。《自私的模因》的作者认为自然语言的进化与人类的关系十分密切。人类有一种“元表征能力”(capacity of meta-representation),语言习得远非只限于普遍语法在起作用。为了学习一种语言,人类需要一整套思维能力。首先,必须能够表征,即从环境中提取信息,并且可以操作这些信息,复制和储存它们。要操作从环境中提取的信息,就要进行元表征,即从信息表征系统中提取信息作为表征样本。当我们熟悉了从表征系统中提取元表征,我们就可以利用提取元表征的能力去发展其他的语言以外的信息表征系统。可见,人的大脑心智具有表征信息的普遍能力,而且还有能力提取元表征,即有能力从信息表征系统中提取潜势模因(信息的元表征),并在语境驱动下通过复制、传播,让元表征发展为各种各样的表征内容,促进自然语言和文化的进化。

早在2003年我们首次在国内提出语言模因论(何自然、何雪林 2003),2005年我们更明确地指出,语言(字、词、句、篇等)本身就是一种模因,模因主要寓于语言之中,所以有语言模因(linguistic memes)之说。(何自然、谢朝群 2005)语言模因论主要是从模因论的视角审视语言的模仿、复制和传播。人的大脑心智中潜藏着的信息模因是信息的元表征。在语境的作用下,元表征得以模仿、复制,产生各种各样变异的信息表征内容,从而促使语言的进化和发展。我们可以开展模因与语言界面的研究,即在语言学领域内用模因论来解释语言,加深或改变我们对语言起源、语言习得、语言使用和语言进化发展等问题的认识。从模因论的角度看,语言模因揭示了话语流传和语言传播的规律。语言模因论的目的是为了从模因论的角度审视和解释语用现象,进一步理解与解释我们既熟悉又陌生的语言,进一步加深对人类自身的认识。(谢朝群等 2007)

4.启示

根据《自私的模因》中的模因观,语言是一个表征系统,且在众多表征系统中具有领先性。既然模因是具备明确内容的、可复制的表征,那么语言也就是一种模因。凭借着语言表征系统中的语境、语言中词序和构词的变化,语言的含义才会做出相关的改变。语言不仅是一种模因,而且是最重要的一种模因,因为语言不仅丰富了语言文化,更促进了非语言文化的发展和进化。语言是元表征能力的产物,正是语言促进了其他表征系统的发展。

我们可以结合《自私的模因》一书中的一些独特的观点和研究方法,继续深入开展模因论尤其是语言模因论的研究,不断充实和完善语言模因论的术语体系、研究范畴和研究方法等。国内有学者认为,在模因论与语言现象相结合方面,国外似乎没有多少人在研究;但是,正因为模因论对语言现象有强大的解释力,放弃这一极具开拓性和创新性的研究课题殊为可惜!况且,我们更不应因为国内外少数学者对模因论持怀疑甚至否认的态度而忽视《自私的模因》一书存在的核心价值。

Blackmore, S. 1999.TheMemeMachine[M].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Boyd, R. & P. J. Richerson. 1985.CultureandtheEvolutionaryProcess[M]. Chicago: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Dawkins, R. 1976/1989.TheSelfishGene[M].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Distin, K. 2005.TheSelfishMeme[M].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Johansson, S. 2005.OriginsofLanguage:ConstraintsonHypotheses[M]. Amsterdam & Philadelphia: John Benjamins.

Mameli, M. 2005.Notredamephilosophicalreviews(Anelectronicjournal)[OL]. [09-16]. http://ndpr.nd.edu/news/24865/?id=4001.

Sperber, D. 1996.ExploringCulture—ANaturalisticApproach[M]. Oxford: Blackwell.

Sperber, D. 2000. An objection to the memetic approach to culture[A]. R. Aunger (ed.).DarwinizingCulture:TheStatusofMemeticsasaScience[C].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63-173.

何自然. 2005. 语言中的模因[J]. 语言科学(6): 54-64.

何自然, 何雪林. 2003. 模因论与社会语用[J]. 现代外语(2): 200-209.

何自然, 谢朝群. 2005. 模因·语言·交际[R]. 第九届全国语用学研讨会大会发言. 复旦大学.

李果红. 2007. Distin对模因论的新评定[J]. 浙江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4): 420-425.

刘宇红. 2006. 模因学具有学科的独立性与理论的科学性吗[J]. 外国语言文学(3): 145-149.

雒焕国. 2003. 人类是谜米的主人,不是谜米的机器——对苏珊·布莱克摩尔《谜米机器》的批判[J]. 甘肃高师学报(1): 6-8.

雒焕国等. 2004. 关于谜米以及谜米学的另一些思考——对《谜米机器》的心理学批判[J]. 河西学院学报(4): 56-59.

谢朝群等. 2007. 被误解的模因——与刘宇红先生商榷[J]. 外语教学(3): 11-14.

H030

A

2095-5723(2013)03-0007-06

(责任编辑 任凤梅)

2013-07-27

猜你喜欢

模因心智大脑
《发现大脑:谁开启了我们的心智之旅》书评
默:从人生态度到审美心智
模因视角下的2017年网络流行语
甘露珠宝 匠心智造,创新引领未来
试论翻译中的模因*
基于模因论的英语听说教学实验研究
从强势模因和弱势模因角度看翻译策略
爱是开启幼儿心智之门的金钥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