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少年女子篮球运动员核心力量训练的实验性研究

2013-03-02毛伟红黄启能高晓发陈雪琼

当代体育科技 2013年29期
关键词:增幅受试者显著性

毛伟红 黄启能 高晓发 陈雪琼

(1.广州体育职业技术学院篮球队 广东广州 510650;2.广州体育职业技术学院附属学校 广东广州 510650;3.中国人民解放军特战学院 广东广州 510075;4.广州体育职业技术学院体育运动系 广东广州 510650)

核心力量是我国竞技体育界近年引进的先进理念,它是稳定人体核心部位(肩至膝关节)、控制身体重心和传递上下肢力量为目的力量能力,它存在于所有运动项目中。少年运动员由于身体发育尚未成熟,人体核心支架——脊椎和骨盆的力量较差,如何通过适当有效的训练,发展肌肉力量,使其在运动中充分发挥稳定平衡和对抗外力冲击的作用,本文通过对少年女子篮球运动员进行核心力量实验训练,试图验证和总结出一些适合少年运动员核心力量训练的方法,使其成为提高专项水平的后盾。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广州女子篮球队29名运动员,年龄11.8 ~17.5岁;训练年限0.8 ~5.7年。

1.2 研究方法

测试法、实验法、对比法、统计法和资料分析法。

1.2.1 实验训练时间分配

实验期共24周。每周6次/2.5 ~3h的训练课,5次训练课结束前的30 ~40min均为核心力量实验训练时间,1次全堂体能训练课。

1.2.2 实验训练方式与内容

用克服自重的徒手训练项目和遵循小负荷多次数的方式,训练内容见表1。每次训练项目需进行交叉组合;全堂体能训练课需把表1的训练项目全部完成1次。

1.2.3 效果检验

据1992年体育科学成果《运动员科学选材》“儿童少年篮球运动员选材标准”中身体素质指标:100m、800m(11 ~13岁测)或1500m(14 ~17岁测)、助跑摸高、收腹举腿、十字跳,对受试者进行实验前、中(12周)、后(24周)3次测试。

1.2.4 数理统计

数据采用SPSS 13.0统计软件完成,数据以平均值±标准差(±s)表示,实验前、中、后数据比较采用T检验,P<0.05表示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表示不存在显著性差异。

2 实验结果与分析

2.1 实验结果比较

由表2可以看出,受试者经过12周的实验训练后:反映速度和耐力水平的100m、800m和1500m与实验前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反映腰腹力量及协调灵敏的收腹举腿和十字跳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从实验前的21.72次和25.38次,提高至实验后的23.38次和26.80次,其增幅分别为7.64%和5.60%;而反映弹跳能力的助跑摸高则存在非常显著差异(P<0.01),从实验前的274.44cm,提高至283.90cm,其增幅为3.44%。

表1 核心力量实验训练项目、做功肌群及做功量一览表

表2 受试者实验前、中、后专项素质测试情况一览表

24周实验训练后的测试结果为:11 ~13岁受试者800m,实验前为190.2s,实验后为187.4s,增幅为1.47%,不存在显著性差异;14 ~17岁受试者1500m,实验前为345.23s,实验后为330.84s,增幅为4.16%,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其余项目的实验变化:100m从实验前的15.38s,提高至实验后的14.70s,增幅为4.42%;助跑摸高从实验前的274.44cm,提高至实验后的288.35cm,增幅为5.06%;收腹举腿从实验前的21.72次,提高至24.65次,增幅为13.48%;十字跳从实验前的25.38次,提高至实验后的28.66次,增幅为12.92%,以上反映速度、弹跳、腰腹力量和协调灵敏能力的4项目均存在非常显著差异(P<0.01)。

2.2 实验分析

实验表明:实验期越长,显效率越高;腰腹力量、协调灵敏和弹跳素质的显效率较速度和耐力素质的显效率更高。该结果说明:动用较多核心肌群作为支撑才能完成的技术动作,通过核心力量强化训练,其提高效果明显高于动用核心肌群相对较少的技术动作。

另外,本次实验根据少年运动员的生理特征,设计了小负荷多次数及克服自重徒手训练的方式,动作组合上除采取稳定与非稳定、动力与静力练习穿插法外,还采用了斜向、旋转和屈伸结合的复合多维练习手段,有效调节和减轻了做功肌肉的疲劳度和僵硬感,让肌肉在力量训练的间歇及训练后均能得到主动调整,避免影响下次训练效果的同时,肌肉力量在遵循小负荷多次数、多变化的训练原则中, 达到了循序渐进、逐渐积累之储备目的。

3 结论与建议

3.1 结论

(1)本研究采用的核心力量实验训练方法在提高女子少年篮球运动员的专项素质方面效果显著;实验训练期越长,显效率越高。

(2)经过两个阶段的实验训练后,各专项素质的显效度最高为腰腹力量,其次为协调灵敏、弹跳力、速度,较差为耐力。

(3)小负荷多次数,克服自重的徒手训练方式适合发育尚未成熟的少年运动员,其不仅有效避免负重力量训练带来的过度刺激使少年运动员肌肉产生过早劳损的同时,又能使肌肉在无损伤的情况下,力量得到逐渐积累储备,符合少年运动员循序渐进的训练原则。

3.2 建议

根据训练期越长,效果越显著的实验结果,少年运动员的核心力量训练宜作为长期训练内容渗透到每次训练课中,每课的积累储备,既免伤又长效。

[1]孙文新.现代体能训练——核心力量训练方法[M].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10:11-108.

[2]黎涌明,于洪军,资薇,等.论核心力量及其在竞技体育中的训练之起源、问题、发展[J].体育科学,2008:19-29.

[3]马成顺,隋远杰,刘凯,等.竞技排球后备人才“核心力量训练”实践研究[J].中国体育科技,2012(6):19-24.

[4]董德龙,王卫星,梁建平,等.振动、核心及功能性力量训练的认识[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0(5):43-47.

[5]陈洁星,梅雪雄.动态瑞士球练习对游泳运动员躯干核心区肌群AEMG激活程度的影响[J].体育科学,2012,32(10):56-62.

猜你喜欢

增幅受试者显著性
涉及人的生物医学研究应遵循的伦理原则
涉及人的生物医学研究应遵循的伦理原则
浅谈新型冠状病毒疫情下药物Ⅰ期临床试验受试者的护理
一种结合多尺度特征融合与像素损失加权的显著性目标检测方法
2020年墨龙舌兰酒出口创14年来最大增幅
视频序列中视觉显著性图像区域自动提取仿真
疫情下普通患者应如何进行肺功能检查?
基于显著性权重融合的图像拼接算法
欧盟法院判决明确欧盟商标通过使用获得显著性的地域认定标准
2016年汽车产销双双超过2800万辆增幅比上年较快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