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谈高职德育的模式——生活德育

2013-02-15任巨凤

天津商务职业学院学报 2013年1期
关键词:道德德育高职

任巨凤

天津商务职业学院,天津 300221

一、生活德育提出的背景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要求高校必须革新德育旧教材,建立和完善以全面提高学生素质为目标的课程体系,根据时代发展的要求,不断充实德育新内容。进一步改进德育工作的方式方法,寓德育于各科教学之中,加强学校德育与学生生活和社会实践的联系,讲究实际效果,克服形式主义倾向。

高职教育是为国民经济的生产、管理与服务第一线培养人才的教育形式,它所培养的学生直接与社会经济对接,能够快速适应工作环境。当前,高职院校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在校生人数也迅速增加,高职院校的生源呈现多样化的特点,在生源构成上有普通高中毕业生和普通中专、职业高中、技校毕业生、初中起点的五年一贯制大专生,学生素质参差不齐。据笔者的多年从教观察,当前高职学生思想道德状况总体上是健康向上的,表现出积极的一面:比如遵纪守法、文明礼貌、助人为乐等行为特征。但是也存在着一些不良表现:他们价值取向趋于实惠,社会责任感淡薄,自我意识彰显,公德素养较差,认知与行为脱节,求职和学习目的功利化等等。遵守校纪校规观念淡薄,在自由与纪律中,自由是大学生较容易接受的,对纪律方面不怎么在意,纪律约束少,自由散漫多;个人卫生习惯较差;眼高手低,好高骛远。高职院校的学生道德水平的提升更多的依赖于学生在自己的实践活动中自主、能动的生成、建构。针对这样的实际,德育的实施者对道德教育的生成更加强调实践性,强调实际动手能力的培养,在教学中,强调的是“先学会做,再问道理”。因此,高职德育工作的推进与开展在形式和内容上更加注重真实地经历、感受和体验生活的自我教育过程,这样才更容易打动学生。从而达到国家的教育目标。

二、生活德育的内涵

生活和德育的关系是密不可分的。生活是德育的深厚土壤,德育也要深深扎根与生活中,生活既是德育的逻辑起点,也是德育的现实起点。正如杜威曾经讲过:“道德同存在的事实性密切相关,而不是同脱离实际的理想、目的和责任相关。作为道德基础的事实,来源于人们相互之间的密切合作,来源于人们在愿望、信仰、满足和不满的生活中相互关联的活动结果”。现在我们重新审视生活德育的含义,就是提倡德育应该回归生活。生活德育指从学生的现实生活、现实存在、现实活动出发,采取感性的、实践的方式,让学生在他自己所需要的活动中去经历,去感悟,去建构自己的价值理想,去提升自己的生命质量。生活德育具有生活性、实践性、过程性、整体生成性等鲜明特征。它最大的特点在于把人引向人的真实的、具体的、完整的生活。

生活德育是在“教育即生活”,“学会生活”、“学会学习”之类的理念下重新提出来的。伟大的教育学家陶行知早在20世纪20、30年代就提出了生活教育的思想。“拿全部生活去做教育的对象,然后教育的力量才能伟大”。“没有生活做中心的教育就是死教育,没有生活做中心的学校就是死学校,没有生活做中心的书本就是死书本。”中国传统文化和中国传统德育教育一向只是情感伦理,强调情感德育,重视仁爱孝敬等的研究与培育。儒家《论语、学而》说,“孝悌也者,其为人之本欤!”。王守仁的“学校之中,惟以成德为事,而才能之异,或有长于礼乐,长于政教,长于水土播植者,则就其成德,而因使益精其能于学校之中。”提出了德育优先的主张。其特点是一,强调个人、家庭、学校和社会要共同参与,有“全民参与”的思想。二,强调个体在日常生活中进行,使道德教育渗透到生活的方方面面。三是终身教育的思想。

时代发展到今天,教育局面在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德育随之被解放出来。汪凤炎等在2005年《德化的生活》一书中介绍:从2002年开始,在部分的小学德育课程中开始了新一轮的生活德育的模式研究。2010年以来德育教育也迎来了发展的春天。在大学德育的研究中生活德育活跃起来。生活德育要解决的最基本最核心的问题是做人的问题,是一种成人的教育。以前高校德育中许多教师在德育过程中往往是机械的从社会化的角度,以事或任务为本,主要采取系统道德知识灌输、对受教育者采取“管卡压罚”等强制措施,以期约束学生的行为,认为将学生管顺了,良好的道德随之自然形成了。我们认为:道德教育不是对学生的控制和约束,而是帮助学生个体人的自主实现,是个性与人格的完善和发展。现实中道德教育只是要求学生“遵守”,只关心学生的外在行为习惯,而不注重他们的内心感受,不能充分调动起学生饱满的参与热情。我们提倡的道德教育是这样的:通过行为规范训练、重视现实生活中榜样典型人格示范,集体影响和舆论的扬抑以及奖励措施强化等方法,将学生个体对道德教育的认识水平的提高、情感态度的培养和行为习惯的养成圣诞各方面有效地结合起来,增强道德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如果我们在德育培养中帮助学生自己去发现提高道德素质的重要性并使其在不知不觉中改变自己的观念,道德的提升将是顺理成章的,提高道德素质的自觉性也就会自然产生,这种方法是德育和生活相结合的产物。

三、高职学生的生活德育的内容

(一)做一个有责任心的人,推动社会向前发展

百度百科是这样解释责任的:对责任的理解通常可以分为两个意义。一是指分内应做的事,如职责、尽责任、岗位责任等。二是指没有做好自己工作,而应承担的不利后果或强制性义务。责任心是一个人十分重要的一项道德素质,是个人发展的动力基础,一个有责任心的人往往能意识到并下决心履行自己应当承担的社会角色,能做到:凡是在积极做的事情,不论结果好坏,自己都会勇于承担责任,这样他们往往在学习工作和生活上会认真负责,兢兢业业。培养责任意识首要的是培养诚实守信。责任体现于细节,诚信产生于习惯。因此培养责任心意识,就是从小事中讲责任,以小见大。20世纪80年代,一些大学里的环境卫生基本上是学生轮流打扫,小到清扫教室走廊,大到草坪的修整,都由学生完成。学校每个月发给适当的物质奖励,那时的学生并没有觉得这样做浪费时间,反而觉得很快乐、很有意义。当时大学生践行“振兴中华,从我做起”,因而他们被称为有强烈责任心的一代。而在现代环境下,独生子女在家庭中的实践活动减少,父母包办较多。养成了他们自我思想较重,形成只顾自己感受的现象。2012年3月份,一名大四学生网名“走饭”,在宿舍自缢身亡。感觉自己是妈妈养的宠物,父母只给衣食后,各自忙自己的事情了。“走饭”感到自己没有生活存在的价值,于是选择了死亡。可见一个人一旦缺乏责任心,不仅会阻碍其品德的健康发展,也会严重影响到其全面发展,特别是可持续性发展。

著名学习理论家奥苏贝尔的自我增强驱力是指要求凭自己的才能和成就获得相应社会地位的愿望,高职学生正处于自我增强驱力这个心理发展阶段,他们希望通过大学学习而有所作为,这种驱力直接影响其学业成绩和职业生涯。对自我增强、社会地位的追求和希望凭成就获得褒奖以及对职业的远大抱负,使高职生十分在乎社会态度。为此,整个社会都要关注学生“德”的培养,在以德治国思想指导下,大力宣传公民道德基本规范和社会主义荣辱观,在引进新人、上岗就业、提拔重用中都要重视道德素质表现,形成重德、树德,修德的社会风气,造成道德培养的外部宏观环境。

在德育教育过程中,适当的教导学生要处理好“舍得”的关系,以此使学生认识到正当的需求与所要取得的目标之间的关系。反对和抵制那种为了得到想要的东西不择手段的做法。

有责任心的另一个表现是做一个有主动性意识的人。主动性是一个人积极进取的主要内在动力。教育的实施者要不断引导学生发现社会的发展中个人不仅需要专业知识专业技能更需要高尚的道德品质,从而提高追求高尚道德的主动性。

从调查中发现所有就业岗位都希望有德能兼备的人才加入,在招聘就业中就要重视道德品质的表现。使主动提高道德素质的学生能首先找到理想的职业,受到社会重视,激励学生追求高尚道德的主动性和自觉性。在职业生涯中职业道德成为聘任、升职、职称评定的重要标准,而那些违反职业道德,自私自利以丑为美不能遵守道德规范的人则成为择业困难户,以警示那些不注重道德学习和道德培养的人。在就业方面形成全社会的道德共识、道德氛围、甚至行文规定,成为所有就业人员共同遵守的准则。

(二)做一个懂得尊重的人,有利于人际发展

在美国,一个颇有名望的富商在散步时,遇到一个瘦弱的摆地摊卖旧书的年轻人,他缩着身子在寒风中啃着发霉的面包。富商怜悯地将8美元塞到年轻人手中,头也不回地走了。没走多远,富商忽又返回,从地摊上捡了两本旧书,并说:“对不起,我忘了取书。其实,您和我一样也是商人!”两年后,富商应邀参加一个慈善募捐会时,一位年轻书商紧握着他的手,感激地说:“我一直以为我这一生只有摆摊乞讨的命运,直到你亲口对我说,我和你一样都是商人,这才使我树立了自尊和自信,从而创造了今天的业绩……”不难想像,没有那一句尊重鼓励的话,这位富商当初即使给年轻人再多钱,年轻人也断不会出现人生的巨变,这就是尊重的力量。尊重是传统美德的最基本的部分。尊重他人是一个人的政治思想修养好的表现,是一种文明的社交方式,是顺利开展工作、建立良好的社交关系的基石。对上级、同事、下级、平民百姓尊重,有利于对上负责和对下负责一致性,有利于密切党群关系、干群关系,有利于团结合作,提高工作效率。对家人的尊重,有利于和睦相处,形成融洽的家庭氛围;对朋友的尊重,有利于广交益友,促使友谊长存。总之,尊重他人,生活就会多一份和谐,多一份快乐。

现实生活中,有的人常常有意无意做出不尊重他人的行为。比如说,认为朋友关系密切,就不给对方留下足够的心理活动时间,与人交谈时,只顾自己侃侃而谈,不给对方插话机会;在听别人倾吐心事时,东张西望,左顾右盼,心不在焉;对诚恳批评自己的人耿耿于怀,做出不文明不符合身份的举动,让对方感到难堪,等等。这些都是不尊重他人的表现。

懂得尊重的人能够做到5个方面:尊重自己、尊重他人、尊重社会、尊重自然、尊重知识。

1.“尊重自己”,实现“自立”。尊重自己是一个人灵魂中伟大的杠杆。人虽然有年龄、性别、体貌的差别,但人有一个相同点,就是都希望获得尊重。人首先要尊重自己,才能尊重他人和社会,也才能获得外界对自己的尊重。常言道:送花的人周围满是鲜花,种刺的人身边都是荆棘。凡是爱祖国、爱人民的人,在自己岗位上兢兢业业工作与劳动的人都值得我们尊重。尊重,在具体内容上通常包括“认识自己”、“接纳自己”、“维护自己”、“发展自己”,即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要到哪里去;接受现实中的我,还要善待;每个人的基本权利都应受到尊重,每个人都有权利捍卫自己的人格尊严,人格是自己的脊梁,尊严能使人高尚起来,人格尊严是人的第二次生命;发展要靠自己,促进学生自我意识的发展,每个人都可以是一盏灯,自己点亮自己,德育工作者引导学生面对发生在身边的大大小小的事情进行认真思考,自己解决自己的问题。这种开放的教育为学生留出了自主发展的空间。

2.“尊重他人”实现“平等”。“尊重他人”的内容是:平等待人、诚实守信、善于助人,不窥探、干涉他人隐私,宽容大度等。尊重他人,并不是失去自己。在彰显个性基础上对他人的人格尊严的尊重,实际上是“开放的我”、“自立的我”的延伸,更是平等人格的表现。

3.“尊重社会”遵守“规则”。人的权利和义务最起码的体现就是树立规则意识。社会是人和人发生关系的场所,人们为了更好的生活,需要制定和遵守共同的规则。遵守规则是尊重社会的底线,因为这是法制社会的基准。权利和责任意识是尊重社会的根本内容,没有不承担责任的权利,也没有无权利的责任。“尊重社会”的教育内容是:遵守规则、维护权利、承担责任。

4.“尊重自然”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拓展道德教育的内容,把生态道德教育放到重要位置。将保护、爱护环境和学生自身文明修养结合起来,通过活动培养学生的环境意识,提高学生的文明素质。教育学生以一个“开阔的‘人’”的胸襟来关注、保护和爱护环境,从我做起,从身边小事做起。

5.“尊重知识”鼓励“探索”。创造并不是无中生有,创新能力的形成不仅需要有知识做支撑,还需要求实求真的科学态度和勇于探索的科学精神。在生活德育中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引导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现实中,单方面的说教、灌输已越来越引起学生的反感,学生不可能接受老师传授的全部,而老师本人的认识和知识面如不能全部满足学生,就会限制学生。教育应是更有利于人的潜能开发,使人更合理地健康地发展。

在高职教育中应该重视尊重教育:尊重自己、尊重他人、尊重社会、尊重自然、尊重知识。在与社会结合中建立起职业文明的道德情感,进而建立职业道德基础。

(三)做一个懂得合作的人,增强个体的职业竞争力

罗斯福曾经说,“在成功的公式中,最重要的一个因素是懂得如何跟别人相处。”高职德育应从深化尊重理念入手,提高学生与人沟通、协作的能力,同时养成了秩序意识。在学生走向社会时能做到:遵守职业道德,懂得合作;严格按照国家法律、国际惯例和行业规范办事,为增强竞争力打下基础。

(四)做一个懂得感恩的人,在生活中将关心传递

感恩教育,是构建高职思想道德教育模式的一种思路。也是高职院校德育在生活寻找的对接点。它有益于高职学生合作精神的培养、职业道德的养成及社会实践能力的提升。感恩意味着责任,感恩是合作的基础。感恩是一种人际交往的基本准则和后续合作的必要前提。学会感谢,懂得向别人表达谢意是尊敬与礼貌最高的表现方法,也是建立与维系人际关系的最安全方法。

(五)做一个文明上网的人,实现人的健康发展

2011年中国网民已经达到4.85亿人,作为国家建设接班人的高职生,电脑基本普及。网络可以使人们快速传递信息,可以促进电子商务的发展,可以丰富生活,但是网络也给不法分子提供了温床,恶俗文化,不良知识泛滥,尤其是沉迷网络游戏的年轻人往往不能自拔。因此,文明健康的使用网络,发挥网络的优势,是年轻人要培养的良好品德。中国互联网协会2006年4月19日发布 《文明上网自律公约》,号召互联网从业者和广大网民从自身做起,在以积极态度促进互联网健康发展的同时,承担起应负的社会责任,始终把国家和公众利益放在首位,坚持文明办网,文明上网。

四、生活德育在高职学生中施行时注意的问题

1.重视德育价值观的培养。重视德育对生命成长的意义、过程、价值的阐述,使学生的生活世界与经验世界联系起来,使德育充满鲜活的生活气息。德育实际上是一种价值观的教育,是人们通过经验获得的指导人们行为的一般准则。德育的价值之一是唤醒、弘扬、不断提升人们对善的追求,另一方面的价值是减弱或减少人性中的“恶”。通俗讲就是,人的向善之心,是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美丽人生的追求。受什么样的教育过什么样的生活。谈赚钱、议当官、论消费、讲享受风气日盛。在这种社会价值多元的形势下,以我为尊随心所欲;外面的世界太精彩,他们受到的诱惑太多;相比之下道德变得乏味而辛苦。因此学生不知道为什么而学习道德,为谁而学,没有学习动力,缺乏提高道德素质的主动性成为时下学生中存在的比较普遍的问题!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提出了“以学生为本”的口号,主张教师与学生在人格上是完全平等的。教师要充分信任和尊重学生。这种尊重表现在接纳学生的独特的个性行为和需要的满足,还表现在教师能够创设良好的条件让学生充分自由的发现自我的存在,体验到做人的一种荣誉感和幸福感。

价值澄清理论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式。这种理论认为,在充满困惑和不确定的事物时期,教育的目的通过鼓励学生惊醒全面的思考,从而澄清自己的价值观,清楚什么路不能走,什么路不能回头。

教师在帮助学生德育价值观澄清过程中,应积极引导学生发表自己的意见,表现出对学生价值的认可,通过这种讨论的方式,合理的尊重和满足,使学生建立起正确的德育价值观。学生根据已有的生活经验,与对道德的认知结构,对事情进行思考。答案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如何思考这样的问题,促使学生进行探究,教导学生在深思熟虑中对事情本身做出理性的选择。这样做既克服了说教式的空洞,又增加了生活的活力,并有助于学生对自己的行为负责并承担后果的责任感。

2.德育的灵活运用。诚信待人,任何道德规范只有在一定的到达情境中才具有意义。如果一味的诚信待人,就会有东郭先生的愚蠢举动。因此,教给学生灵活的待人待事,从而摆脱德育死板的印象。学校是小社会,社会是大学校。教导学生充分认识社会,善恶共生,美丑共存,真假相伴,将社会上重要的事情融入到学校中,使学生为将来立足社会打好基础。

3.以活动为载体的德育教育效果好。学生在实践中,通过活动加强了交往,有利于正确的交往。比如学生的社团活动中发扬学生主体自主组织和管理的作用,使他们在活动中体悟道德的力量。

总之,提高高职生的道德素质单凭理论和课堂说教是远远不够的,与生活相结合增强学生提高道德素质的自觉性,充分发挥内因的主导作用是搞好高职德育工作的有效途径。

[1]汪凤炎,等.德化的生活[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

[2]周小李,论生活德育理念及其现实困境[J].三峡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3).

[3]胡旭华,冯夏根.生活德育的理念创新及其现实建构思想政治工作研究[J].2012,(5).

猜你喜欢

道德德育高职
德育要在“善”处留白
《中国德育》
头上的星空与心中的道德律
高中英语教学中德育的渗透
跟踪导练(五)(2)
道德是否必需?——《海狼》对道德虚无主义的思考
微型演讲:一种德育的新形式
高职应用文写作教学改革与创新
用道德驱散“新闻雾霾”
高职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