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紫砂陶刻艺术浅谈

2013-02-15林天红

陶瓷科学与艺术 2013年2期
关键词:底子紫砂陶陶刻

文/林天红

江苏宜兴 宜兴 214221

中国陶都宜兴的紫砂,向来以造型多变、泥色古雅丰润、功能特殊出众、有“世间茶具称为首”的美誉。而闻名中外的紫砂陶刻更是一门融合文学、书法、绘画、篆刻等学问如一体的“刀”的艺术,有“字以壶传,壶随字贵”来传颂。

所谓的紫砂铭刻,即是在制成的紫砂泥壶上,以刀镌刻正、草、隶、篆、魏碑、汉瓦、古今石索和钟鼎铭文等各体书法,或山水、花卉等国画题材,一方面有着装饰的作用,另一方面也可反映历代文人的生活情趣。初始,文人品茗赏壶辄有赏茶诗之作。但赏茶诗归赏茶诗,终究只是精神上的契合,尚未能成为壶上艺术。直到元代始有陶刻于紫砂器上的发明。早期陶刻以署名为主,铭文多刻在壶底成壶盖口圈之外沿不甚明显处。

明清时期,宜兴紫砂蓬勃兴起,紫砂茶壶成了文人墨客达官贵人爱好并珍藏,清初由于铭刻紫砂壶的风气大盛,审美意识更间接地提高了创作的层次。从壶底的署名转为壶身上的雕刻诗词、书画。铭刻的时兴,带动了制壶艺人对书法艺术的追求,讲究刀笔下的功夫。于是在创新壶艺的同时,书法艺术的技巧也成为了赏壶者严格要求的项目之一。由于书画雕刻已成紫砂艺术的一个重要环节,并且影响到紫砂器的整体表现风格,因而当时人在品评紫砂器优劣时,亦以书画技巧之高低,作为评定的标准之一。这样符合了“壶随字贵,字以壶传”的说法。

紫砂陶刻是融文学、书画、篆刻等艺术为一体,在保持书画原有的“笔味”时,还须发挥刀刻的“刀味”,下笔须注意轻重、虚实、精细、顿挫,用刀更须注意拿、捏、指、腕的时间,转移与快慢、浮沉、宽窄,利钝的功夫,镌刻多在坯体未干前或干湿合宜时进行,以竹尖刀和铁制刀刻之。在“供春”时期之前皆刻于坯体未干时,特征是在刀路两侧有微高于坯面的高埂。到了“曼生”时期,紫砂陶刻与紫砂壶完美结合形成了一个完美的字体,使紫砂陶刻艺术达到了一个顶峰。

传统的镌刻方法分刻底子(双刀刻法)与空刻二种。刻底子与空刻的最大不同在于刻底子是用笔墨书画,再循墨迹镌刻,俗称印刻、写刻,而空刻则不受墨迹限制,可自由游走。但必须是在人的脑海中有好的构思, 因而字面、画面也就更加整体,美观。此外刻底子多以二面入刀,空刻则单刀行走为多。也可以适当部位加刀,以达到完美的效果。操刀方法异于一般冶印,镌刻刀稍薄且小,可插入中楷笔管粗的竹管方便操作,如握毛笔状下刀。传统的刻法分为“双刀直入法”、“单刀侧入法”、“刻刀五分法”、“冲刀法”和“琢砂地”俗称“挑砂”法数种。双刀正入法(刻底子)先画墨稿后遁其迹而运刀,上刀下刀运用自如,顺刀、逆刀不拖沓松驰,行刀时一刀到底,轻重深浅恰到好处。充分发挥指、腕、臂的力度,使之一气呵成,有了明快果断,气脉相连的技法,才能使作品有神韵。另单刀侧入法则不易掌握,须具备双刀正入法的基础,有了这运刀技巧,才可为之。操刀时必胸有成竹,意在刀前,构思布局要精确,下刀要大胆,准而干练,干净利落才能悟到“刀中见神采,刀下见神韵”的功夫。走刀自在如神,充分表现刀法的精神与刀痕呈现出特制的质感,以达到书画在紫砂壶上的最佳效果。

陶刻艺术作品并非限于紫砂茶壶,种类极广,如花盆、瓶、罐、餐具、挂盘、壁画、壁饰均不乏陶刻名作。

“刻刀作笔走龙蛇,千姿百态名陶间”。陶刻艺术包含了中国书法的刚柔并济,绘画的点、线、面及墨色的浓淡,用刀的深浅,线条的粗细,力度的刚柔,画面的方圆,章法的曲直,刀路的交叉诸多变化,以此来表达作品的整体意念和思想感情。艺术的精华经过历代多少文人墨客、能工巧匠的精益求精,投注心力,才形成今日的艺术风格与成就,今后在工具的改革、泥色的选用与技艺的创新方面还可作更深入广泛的研究探索,以求陶刻艺术再次达到新的高峰。

猜你喜欢

底子紫砂陶陶刻
陶刻“汉韵对瓶”的创作及评析
紫砂陶刻“稚子垂纶瓶”的创作及评析
简析陶刻作品《枫桥花瓶》的刀法特色
浅析紫砂陶的造型与审美表达
陶刻作品《十八罗汉拜观世音》的造型意蕴
6月,鸟语蝉鸣绿树成荫
论紫砂陶刻的装饰与发展
开宗立派 重构传统——吴鸣紫砂陶艺历史价值之再认识
要面子,更要底子
底子和面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