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血液标本运输和保存对检验结果的影响

2013-01-24

中国民族民间医药 2013年8期
关键词:血样血细胞血浆

张 玲

四川省眉山市中医医院检验科,四川 眉山 620010

血液标本运输和保存对检验结果的影响

张 玲

四川省眉山市中医医院检验科,四川 眉山 620010

本文根据作者多年工作经验,从血样运输、血样贮存原则和血样预处理三个方面探讨了血液检验过程中需要注意的相关事项和处理办法,希望能为同行提供帮助。

血液运输;血样贮存;预处理

1 血样运输

一般情况下,在完成采血过程后,血液样本要尽可能的缩短贮存和运输过程的时间,尽快进行各种相关检验,采血到进行检验的时间越短,检验出的结果更加可信。一些过程可能会影响到血液样品的质量,比如气体扩散、微生物降解、蒸发作用和升华作用、化学反应、光学作用、渗透作用、血细胞代谢等。

1.1 近距离运送 如果实验室就在附近,血样的运送并不构成很大困难。众所周知,血液是具有生物危险性的液体,就算只是从门诊或者住院处送到检验科,只采用普通的试管收集的话也有可能会导致血液外溅造成传染,倘若用真空采血管就能避免外溅,现在大一点的实验室都用这种采血管。

1.2 长途运输 如果血样必须送到很远的实验室,或标本等待检测的时间预计大于2小时,应该在采血后1小时内离心血样,制成血浆或血清,血涂片应该在采血后2小时内完成制片。在运输血液样品的过程中,一定要按照血液运输的要求密封包装。一般情况下,采集到检验的时间越短,血液样本温度越低 (高于0℃),检测的结果越可信。

运送过程中应严防剧烈振动和日光直射。血液样本在运输过程中,为防止蒸发、异物感染和气体交换,一定要密封保存。密封保存还可以保护工作人员不受感染,维持医院良好的环境。光感强的样品要进行避光处理。

1.3 注意事项 由于在室温下Na+、K+、ATP酶的活性较低,红细胞释放K+进入血清或血浆的效应较小;当温度低于4℃或高于30℃时,Na+、K+、ATP酶的活性增强,血钾会假性升高。医院如能建立物流的负压传送系统,对检验标本的快速、及时和安全送检将非常有益。

2 血样贮存原则

2.1 为了防止蒸发,血液样品要放在密封的容器里,即使是放在冰箱里,还是存在蒸发的危险。真空采血管可克服此缺点。

2.2 血样贮存的浓度越低,血样可有效保存的时间越长。但需注意的是:对于有些检验指标,血样不能冷冻保存。如做血液形态学检验的ED-TA抗凝全血,做脂蛋白电泳的血清或血浆,测载脂蛋白A及B、脂蛋白X及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的血清或血浆、纤维蛋白单体阳性血浆等。

2.3 惰性分离介质 (如真空采血系统中介绍的金黄色头盖的惰性分离胶促凝管)能够提高血清或血浆的有效分离量,而且可以让血清保留在原管中。

2.4 避免晃动血样,产生溶血。

2.5 贮存时注意避光,尽量隔绝空气。

2.6 血液样品如果冷冻了,需要进行检验的时候应当在化冻后再重新摇动,使血液成分分布均匀。

2.7 推荐贮存期限 生化检验:4~8℃冰箱贮存1周;免疫学检验:2~8℃冰箱贮存1周;血细胞分析:室温 (15~25℃)2天;血液凝固功能检验2~8℃冰箱贮存1天;毒理检验:-15到-20℃冰箱贮存6周以上。

3 血样预处理

3.1 标本离心 通常血液离开人体,进入未加添加剂的采血管后会自然凝固析出血清,时间往往为60~90分钟,添加促凝剂的惰性分离胶黄色头盖管可在30分钟充分凝固,利用添加促凝剂凝血酶的橘黄色头盖管采集的血液在采血后5分钟凝固并析出血清。血液凝固完全后,应在1200~2000g离心力下离心10~15分钟,以获得高质量血清。若离心时间太短、离心力太小,都将导致血清与血细胞分离不完全,不仅增加再次离心的工作量,而且会破坏血细胞。血清或血浆离心次数越多,标本溶血的现象越明显,原则上所有的血清和血浆标本只能离心1次。血样离心后最理想的工作状态为:分析仪的吸样针直接刺入真空管头盖,自动吸取血液进行检测,可最大限度减少血液与外界发生交叉污染的危险,保证结果的准确性 (如SST黄头管内含惰性胶体,离心后在血细胞与血清间形成隔离层,可以直接上机,实现原管操作)。然而大多数情况下,由于仪器自动化程度低,不得不将血清或血浆转移到其他容器中进行检测,这时应严格注意血源性感染的危险。

3.2 标本混匀 全血试验如血液细胞学检测和血沉试验等标本在试验前必须混匀。最理想的工作状态为仪器对标本进行自动化混匀。若仪器需要手工加样,加样前应将封闭状态的标本采用上下温和的颠倒5~10次的方式进行充分的混匀。

4 结语

血液样品在运输过程中需要注意的问题很多,不同的路况、不同的季节、不同的距离都会有相应的措施;血液在贮存的时候也有很多需要注意的地方;检测前的预处理等很多情况都会影响血液检测的结果。

[1]张俊凤,崔翠翠,肖琛.血液标本采集与处理的质量控制 [J].临床输血与检验,2005(2).

[2]陈爱英.标本采集和运送过程的质量保证[J].实用医技杂志,2004(01).

[3]曲利萍.正确采集血液透析标本做好检验质量控制 [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0(15).

R446.11

A

1007-8517(2013)08-0120-01

2013.03.02)

猜你喜欢

血样血细胞血浆
糖尿病早期认知功能障碍与血浆P-tau217相关性研究进展
社区管理精神病人全血细胞分析
血常规样本采集时间、分装时间及放置时间对患儿凝血发生率的影响
血浆置换加双重血浆分子吸附对自身免疫性肝炎合并肝衰竭的细胞因子的影响
甲氨蝶呤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发生全血细胞减少不良反应分析
枫叶
细菌感染血液标本对微生物检验结果的影响
末梢血样与静脉血样行血常规检测的差异性探讨
施氏魮(Barbonymus schwanenfeldii)外周血液及造血器官血细胞发生的观察
血浆corin、NEP、BNP与心功能衰竭及左室收缩功能的相关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