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内经》“胃不和则卧不安”理论的临床运用

2013-01-24吴国正

中国民族民间医药 2013年8期
关键词:水谷卫气内经

吴国正

四川省隆昌县卫校,四川 隆昌 642150

《内经》“胃不和则卧不安”理论的临床运用

吴国正

四川省隆昌县卫校,四川 隆昌 642150

笔者在 《黄帝内经》“胃不和则卧不安”理论的指导下,临床以和胃为法治疗一些失眠患者,取得了一定的疗效。证明相距久远的经典理论,在现实中仍有其重要意义,临床上仍当重视。

胃不和;卧不安;临床运用

1 对胃与胃和卧安的认识

1.1 关于“胃” 胃与胆、大肠、小肠、膀胱、三焦同为六腑之一,为一空腔器官,与脾同为 “后天之本”。其主要功能为:①主受纳、腐熟水谷。有 “水谷之海”、“太仓”之称。②主通降。通降即降浊,是受纳的前提条件且以降为顺。其生理功能具有 “泻而不藏”,“以通为用”,传化物而不藏,实而不能满,实满有度,通降为顺,其气下行的特点。脾与胃通过经络相互络属而构成表里关系;胃主受纳,脾主运化,为营气、卫气等气血津液生命物质生化之源。脾主升,胃主降,为人体气机升降之枢;营气卫气的交汇、气血的循行、阴阳的调和,都与之密切相关。

1.2 胃与睡眠的关系 睡眠乃人的一生命活动形式,与体内阴阳、气血、脏腑等息息相关;腑脏和谐,阴阳调和,气血充盛,气机升降有序,营卫运行有度,则人得以安卧而不至于失眠。《灵枢·营卫生会第十八》“人受气于谷,谷入于胃,以传于肺,五藏六腑,皆以受气,其清者为营,浊者为卫,营在脉中,卫在脉外,营周不休,五十而复大会,阴阳相贯,如环无端。卫气行于阴二十五度,行于阳二十五度,分为昼夜”,“气血盛,其肌肉滑,气道通,营卫之行不失其常,故昼精而夜瞑”。《素问·逆调论》:“阳明者,胃脉也,胃者,六腑之海,其气亦下行,阳明逆,不得从其道,故不得卧也。《下经》曰:胃不和则卧不安,此之谓也。”

从两段经文可知:人的睡眠、尤其是 “夜瞑”:①与水谷有关;②与源于水谷,出于中焦的水谷精微之营卫二气相关;③与胃有关。

六腑之一阳明胃,其气从其道下行而不上逆;作为水谷之海的胃处于 “和”的状态即可卧安。需要说明的是:此 “胃’非六腑之实体胃,实取 “中焦脾胃”之意。

营卫二气来源于水谷,为脾胃运化受纳所得之水谷精华,“清者为营,浊者为卫”,“气血盛,其肌肉滑,气道通,营卫之行不失其常,故昼精而夜瞑”。

营卫二气的运行也有赖于气机升降之枢脾胃,“营在脉中,卫在脉外,营周不休,”。“营卫之行不失其常,故昼精而夜瞑”。

已知气机的升降出入为人体生命运动基本形式,而中焦脾胃为气机升降之枢,居中通联上下,脾气升,胃气降,气血的循行、营卫的交汇、阴阳的调和,都与脾胃气机的升降密切相关。

胃之纳运健,阳明不逆,其气从其道下行,“气血盛,其肌肉滑,气道通,营卫之行不失其常”,处于空、降、通、“和”的状态,人即得卧;胃得和则卧安。

胃腑在内外因素的干扰下,纳运失度,阳明逆,其气不下行或下行不从其道,气血弱,肌肉涩,气道不通,营卫之行失其常”,空、降、通都处于不 “和”状态,人即不得卧,“胃不和则卧不安。”

2 “胃不和则卧不安”与临床

从《素问·逆调论》:“阳明者,胃脉也,胃者,六腑之海,其气亦下行,阳明逆,不得从其道,故不得卧也。《下经》曰:胃不和则卧不安,此之谓也。”可知人不得卧时,是因为阳明逆,不从其道,气不下行,胃的 “泻而不藏”、“空”、“通”、“降”等功能变化,胃处于不 “和”状态,导致营卫二气不能正常运行交会。

2.1 导致 “胃不和则卧不安”的因素 外因、内因都可导致胃不和;但临床上卧不安因于胃不和所致者以饮食、热、痰、湿等邪为患者多一些。

据《素问·五藏别论》 “夫胃、大肠、小肠、三焦、膀胱,此五者天气之所生也,其气象天,故泻而不藏,此受五脏浊气,名曰传化之腑,此不能久留输泻者也。……六腑者,传化物而不藏,故实而不能满也”。内外因素导致脾胃纳运失调,升降失常,糟粕不能下行,胃腑处于既满且实的状态,气机升降受滞,影响营卫二气的运行与交汇,卫气该出而不出,当入而不入,人不得卧。

2.2 “胃不和则卧不安”病理病机治疗上的特点 在病因的内外上:以内因为多。在病因的因素中:以食滞与邪热二因为多。在气机的升降上:以升有余、降不及为主。证候类型上:在阴阳之间,以阳证为多;在虚实之间,以实证为多;在寒热之间,以热证为多。

2.3 “胃不和则卧不安”在治疗上的特点 在治疗上以和胃为法,通腑降气;在此基础上对因祛邪;总趋势为给邪气以出路,清胃肠以复其空、灵,恢复胃的 “实而不满”,“泻而不藏”,“空”,“通”,“降”,“和”。

2.4 治疗胃不和卧不安的代表方药 笔者常将《灵枢》卷十之半夏汤运用于胃不和失眠患者的治疗中,在其基础上再据其证之虚、实、寒、热及病因的不同而配伍其他方药。例如:虚证——六君子汤;实证中的食滞——保和丸,痰湿、二陈汤;寒证、热证、或寒热交错之证——半夏泻心汤。

半夏汤出于 《灵枢·邪客第七十一》:“夫邪气之客人也,或令人目不瞑者,何气使然?伯高曰:五谷入于胃也,其糟粕津液宗气,分为三隧,故宗气积于胸中……营气者……卫气者……昼日行于阳,夜行于阴……今厥气于五脏六腑,则卫气独卫其外,行于阳不得不得入于阴……阴虚故不得瞑。”“补其不足,泻其有余,调其虚实,以通其道而去其邪;饮以半夏汤一剂,阴阳已通,其卧立至”。“此所谓决渎雍塞,经络大通,阴阳得和者也”,“其汤方:以流水千里以外者八升……置秫米一升,治半夏五合……饮汁一小杯,日三,稍益,以知为度。故其病新发者,复杯则卧,汗出则已矣;久者,三饮而已也。”该方为 《内经》仅有十方之一,专为不寐而设,验之于临床,效果肯定,不可因其简单和与半夏有毒之说而弃之不用。但此方中的半夏当以旱半夏为选,用量在三十克以上,不用水半夏;秫米用高粱或者薏苡仁。

结语

《黄帝内经》,其面世距今虽久远,验之今日在临床上仍有其重要意义。其中 “胃不和则卧不安”的理论,提示我们在临床上诊疗失眠患者时,尤其是用其他治疗法则效果不很理想时,可以关注六腑之一的胃,注意胃不和与失眠的相关性,谨守病机,审因论治,在治疗用药中注意采用和胃保胃,调理胃腑,恢复胃的 “泻而不藏”、 “空”、“通”、“降”、“和”正常功能态,从而改善营卫二气的运行质量,提高对失眠的疗效。

[1]张迎春,焦锟.对 “胃不和则卧不安”的理解 [J].医学信息 (中旬刊),2011,02:760.

[2]罗海鸥,杨明会,李绍旦. “胃不和则卧不安”辨治失眠研究现状[J].中华中医药学刊,2011,03:613-615.

[3]张压西,石松.中医 “胃不和则卧不安”理论与消化系疾病及失眠的关系[J].世界华人消化杂志,2012,05:26-30.

R221.09

A

1007-8517(2013)08-0038-02

2013.02.28)

猜你喜欢

水谷卫气内经
从卫气与经脉关系论“审察卫气,为百病母”*
《内经》“脾(胃)-脑”神识系统的理论滥觞及内涵延伸
论“卫出三焦”与脏腑的关系※
秋天失眠、嗜睡,《黄帝内经》提醒你注意肠胃保健
水谷隼接抢段技战术分析
《内经》之“并精而出入者谓之魄”新解
关于《内经》“七损八益”研究的思考
从文论医评《内经》
水谷雅子的草根儿“驻颜术”
浅析卫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