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运用痛泄要方治疗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53例临床观察

2013-01-24仲怀中

中国民族民间医药 2013年7期
关键词:淋巴结炎白芍肠系膜

李 辉 仲怀中

吉林省双辽市中医院,吉林 双辽 136400

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常在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病程中并发,或继发于肠道炎症之后,其发病原因主要是呼吸道或者消化道的病毒或者细菌经过血液的循环或者淋巴系统侵犯肠系膜而引起急性炎症。此病当属祖国医学“腹痛”范畴,以7岁以下男孩多见。由于近年来高分辨率B超的普及,为此病的确诊提供了良好的工具,临床病例有上升趋势。笔者应用痛泄要方治疗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取得较好疗效,结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53例,均取自我院2010年5月至2012年4月肛肠科门诊病例。其中,男患儿32例,女患儿21例,年龄在3~11岁之间,平均年龄7岁。发病时间最短为24小时,最长时间为15天。所有患儿均经过临床体征、高频超声诊断确诊。

1.2 治疗方法

1.2.1 主方组成:痛泄要方加味。生白术10g,白芍10g,陈皮 5g,防风 5g,柴胡 5g,茯苓 10g,山药 10g,薏苡仁15g。

1.2.2 随证加减:①里急后重明显,腹痛甚,加木瓜10g,川楝子10g,甘草5g;②脾虚证明显,舌淡白,纳少神疲,面色萎黄,加党参10g,白扁豆12g;③腹部冷,四肢不温者,加炮姜10g,肉桂3g,肉豆蔻10g;④厌食重者,加鸡内金10g,焦楂曲各10g。

1.2.3 服用方法:每日1剂,水煎,取药汤150ml,早、中、晚分三次分服。7天为1个疗程。连续3个疗程无效,停止服用。

2 疗效标准与治疗结果

2.1 疗效标准 痊愈:恶心、呕吐、腹痛等症状消失,体温正常,食欲、大便正常,经高频超声复查后,肠系膜淋巴结恢复正常;有效:恶心、呕吐,腹痛等症状缓解,厌食好转,大便时干时稀,腹部经超声检查,肠系膜淋巴结相对缩小;无效:症状及体征均无明显改善,B超下,肠系膜淋巴结无明显缩小。

2.2 治疗结果 本组53例治疗患儿中,1个疗程治疗18例,2个疗程治愈11例,3个疗程治愈12例,其中10例有效,2例无效。

3 病例列举

病例1:汪某,男,6岁,初诊时间:2010年9月5日,主诉:母代述,患儿腰痛7天,伴恶心、呕吐,发热。现病史:母言7天前,患儿咳嗽,发热38.5℃,口服感冒药物好转。之后出现腹痛、恶心、呕吐,体温持续低热不退。检查:患儿腹平软,全腹压痛 (+)。无反跳痛。血常规、白细胞略高,余正常。腹部超声示:肠系膜淋巴结增大。

中医诊断:腹痛

西医诊断: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

治则:健脾抑肝,清热止痛

方药:痛泄要方加味。生白术10g,白芍10g,陈皮5g,防风5g,柴胡5g,茯苓10g,白薇10g,甘草5g,木瓜10g。四副,水煎取药汤150ml,早、中、晚分服。二诊,2010年9月10日,患儿来诊,体温恢复正常,恶心、呕吐缓解,腹痛好转。宗前方,减白薇,加白扁豆10g,肉桂3g,服法同前,四剂,水煎。三诊,2010年9月15日,患儿恶心、呕吐消失,腹痛略有,但腹胀,厌食明显,舌淡白,面色晄白,乏力,懒言。前方去肉桂,加党参10g,鸡内金10g,山药10g,服法同前,四剂,水煎。四诊,2010年9月20日,患儿腹痛、腹胀消失,食欲大增,面色转红润,精神健旺,唯大便溏稀。效不更方,照前方开四剂,水煎服。五诊,半月后,患儿超声显示:腹部肠系膜淋巴结正常,无异常表现。随访一年,未复发。

病例二:徐某,女,5岁,初诊时间:2011年7月3日。主诉:母代述,患儿腹痛15天,伴恶心、呃逆。现病史:母言半个月以前,患儿神疲倦懒,厌食,继而腹痛,便溏,不发热,曾口服消食导滞药,无效。近5天以来,腹痛加剧,呕恶时作,大便稀而不爽,无食欲。检查:患儿腹平软,全腹压痛 (+),无反跳痛。血常规大致正常,四肢冷,舌苔淡白,脉沉无力。腹部超声示:肠系膜淋巴结增大。

中医诊断:腹痛

西医诊断: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

治则:健脾抑肝,温阳止泻。

方药:痛泄要方加味。

生白术10g,白芍10g,陈皮5g,防风5g,干姜10g,甘草5g,山药10g,肉桂3g,鸡内金10g。四剂,水煎取药汤150ml,早、中、晚分服。二诊,2011年7月8日,患儿腹痛减轻,恶心缓解,手足转温,大便仍不成形。前方减肉桂,山药,加薏苡仁20g,扁豆10g,党参10g,服法同前,四帖,继续服用。三诊,2011年7月13日,前日,由于病情好转,患儿偷食冷饮,之后腹痛加重,伴腹胀,呕吐。昨天略有好转。患儿面色苍白,少气懒言,腹痛喜按,舌苔白润,脉沉迟。前方加柴胡5g,干姜5g,紫苏叶5g,四付,水煎服。四诊,2011年7月18日,患儿面色红润,手足转温,腹痛消失,大便成形,一天一次。食欲大增。由于患儿服药困难,前方研末装胶囊,服用10天,以巩固疗效。五诊,2011年7月30日,患儿超声显示:腹部肠系膜淋巴结正常,同时自觉不适症状消失,临床痊愈。随访一年,未复发。

4 讨论

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作为一种非特异性的炎症,是临床中较为常见的疾病,过去,由于临床缺少较为典型的症状以及特异性的诊断方法,常常误诊为胃肠道痉挛,肠易激综合征等。随着超声分辨率的提高,以及在县级医院的普及应用,使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的确诊率得以提高。古方新用一直是我们临床中医师倡导的方向。笔者运用痛泄要方治疗此病,体会如下:小儿脾胃薄弱,经脉未盛,易为寒邪、食积、湿邪所伤。伤之甚者,则气机不利,腹气失于调达,腑气不通,发为腹痛。其中,伤食,食积中州,则有恶心、呕吐,六腑以通为用,不能下达传输,则上逆作呕恶,是邪气逆上之故也。肝主调达,是五脏中气机调畅的枢纽。小儿的脾虚,则使肝相对亢盛,使脾土受克。痛泄要方,原名白术芍药散,本是为有怒即发生腹痛泄泻之证所设。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的腹痛正是“肝强”气机不畅所致,其他恶心、呕吐、大便不正常等是脾虚表现。虽然小儿没有主观“郁怒”的反应,而相对的脾虚,仍然造成相应的肝强。所以,白芍养血柔肝,缓急止痛,如此则脾虚不受肝之侮而痛自除。泻肝之亢,在于救虚脾之困。防风一味,是肝脾之间的和平使者,它祛风除湿,疏达肝气,有升发清阳之能,防风的辛散,使白术的健脾燥湿,白芍的柔肝养血,更加和谐统一。“风药能胜湿”是至理。配合陈皮,理气和中,消解气滞。《医方考》曰:“泻责之脾,痛责之肝,肝责之实,脾责之虚,脾虚肝实,故令痛泻。”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的临床表现符合此中医辨证特点,故应用效果满意。

[1]古旗,韦彩芬.小儿急性肠系膜淋巴结炎临床分析[J].中国误诊学杂志,2009,(19).

[2]罗笑容,许尤佳.儿科专病中医临床诊治[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2:129-161.

[3]马利明.中西医结合儿科学[M].陕西:陕西科技技术出版社,2003,8:125-130.

猜你喜欢

淋巴结炎白芍肠系膜
白芍-甘草药对及其主要成分抗缺血性脑卒中作用的研究进展
白芍炮制历史沿革及现代研究进展
白芍总苷调控Sirt1/Foxo1通路对慢性心力衰竭大鼠的保护作用研究
儿童组织细胞坏死性淋巴结炎临床分析
克罗恩病与肠系膜脂肪
白芍粳米粥 缓解颈椎不适
巨大肠系膜血管瘤1例
“肠系膜淋巴结炎”要治吗
腹腔镜下横结肠癌全结肠系膜切除术的临床应用
以门静脉-肠系膜上静脉为轴心的腹腔镜胰十二指肠切除术16例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