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320排螺旋CT对中晚期胃癌诊断的应用价值

2013-01-22刘桂锋赵永生

中国实验诊断学 2013年3期
关键词:胃体胃壁胰腺

马 晶,刘桂锋,孙 微,赵永生

(吉林大学中日联谊医院 放射线科,吉林 长春130033)

胃癌位于消化道肿瘤死因的首位,是我国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螺旋CT检查主要观察胃与周围组织的界限、侵犯及远处淋巴结转移等情况,有利于制定术前方案、放射治疗及术后的随访。本文对我院24例胃癌的螺旋CT表现进行分析及研究。

1 材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文收集我院130例经胃镜及手术病理证实的胃癌患者,回顾性地分析了24位患者的术前多层螺旋CT平扫、动态增强及多平面重建(MPR)的扫描图像。其中,男16例,女8例。年龄40-72岁,平均63岁。临床症状大多为上腹部隐痛不适,少数有呕血、黑便等。其中贲门癌12例,胃体癌4例,胃窦癌6例,胃体及胃窦浸润癌2例。

1.2 仪器和方法

检查前所有的受检患者均禁食12h,仪器采用本科室的日本东芝320排螺旋CT(Aquilion one)扫描仪。嘱患者检查前半小时饮水800-1 000ml,常规仰卧位,根据病变位置不同加扫俯卧位和侧卧位。先进行CT平扫检查,之后进行动态双期增强扫描。检查范围:右膈顶至十二指肠水平段。仪器扫描参数为管电压120kv,电流300-350mA。增强扫描时采用MEDAD VISTRON CT高压注射器,造影剂为非离子型造影剂碘海醇(300mg/ml),经肘前静脉注射约80ml,流率为3.0ml/s。采用示踪扫描方法,动脉期约为延迟20-30s,静脉期约为延迟40-60s。

2 结果

2.1 诊断结果 肿瘤的部位:胃底贲门癌12例,胃体癌4例,胃窦癌6例,胃体及胃窦浸润癌2例。病理诊断:低分化腺癌13例,中分化腺癌2例,腺鳞癌1例,粘液腺癌1例,印戒细胞癌4例,管状腺癌3例。转移征象:淋巴转移17例,肝转移4例,肾上腺转移2例,卵巢转移2例,腹腔广泛转移3例。

2.2 胃癌的影像学检查

2.2.1 肿瘤的形态及直接征象 胃壁局限性或弥漫性增厚16例,常超过1.0cm,胃壁内缘常凹凸不平。胃壁内可见软组织肿块向腔内突出6例,呈结节状、分叶状;胃壁呈环形强化,胃腔变窄,胃壁广泛增厚形成“皮革胃”2例。增强扫描:肿瘤呈均匀强化者4例,不均匀强化者20例,较大肿块者中央可见更低密度坏死液化区,本组共7例。

2.2.2 肿瘤向周围浸润 肿瘤向腔外侵犯8例,肿瘤可突出正常轮廓外,延伸至腹腔,与邻近的肝左叶、胰腺等组织界限不清,边缘不规则;胃周围脂肪间隙线消失,甚至融合,表明肿瘤已突破胃壁;其中,3例贲门部软组织肿块与肝左叶融合。5例侵及胰腺,其中胰头2例,胰尾3例。12例胃轮廓形态失常,与周围脂肪层模糊不清或消失。

2.2.3 腹腔与腹膜后淋巴结肿大 淋巴转移是胃癌的主要转移途径,进展期胃癌的淋巴结转移率高达70%左右[1],本组17例,表现为胃周、肝胃韧带及腹膜后圆形或分叶状软组织影,最大直径1.0-2.5cm不等,其中最大直径介于1.0-1.5cm者4例,1.5-2.0cm 者6例,>2.0cm 者多数融合成团,此类患者7例;强化特征示最大直径介于1.0-1.5cm者均呈均匀强化,介于1.5-2.5cm者呈不均匀强化,其余部分呈环形强化。其中胃底小弯侧淋巴结转移者6例,腹腔动脉旁转移者4例,腹膜后淋巴结转移者3例。

2.2.4 远处转移 胃癌容易转移至肝、胰腺、肾上腺、卵巢等部位。其中肝转移8例,可见肝实质内分布大小不等的类圆形低密度影;肾上腺转移2例,表现为肾上腺侧结节状稍高密度影,边缘清晰;卵巢转移2例,表现为卵巢区较大的不规则肿块影,边缘清晰,密度均匀。

3 讨论

3.1 胃壁增厚与软组织肿块

3.1.1 胃壁增厚 胃壁正常为4层结构:黏膜层、黏膜下层、肌层及浆膜层。在良好的检前准备下即空腹、运用低张药物和在阴性造影剂(水)的充分充盈情况下,胃壁厚度正常一般在5mm以下,大于5 mm多倾向于异常表现。胃壁于CT平扫图像中呈现单层结构,而增强扫描可以表现为3层结构。其对应关系分别为①明显强化的内层—黏膜层;②中间低密度层—黏膜下层;③轻微强化的外层即为肌层和浆膜层。正常黏膜在动脉期强化较为明显,持续至实质期,在平衡期时消退;而有病变的胃壁则有明显不同的强化表现,这为病变的检查提供了理论依据[3]。本文作者所收集的部分胃癌病例CT表现为黏膜层的明显强化和增厚,而黏膜下层的相对低密度存在。

3.1.2 软组织肿块 是肿瘤向腔内外生长所形成的,软组织肿块的表面不平滑,有些可形成溃疡。邻近胃壁均可见不同程度的增厚,少数患者软组织肿块边界清晰。增强扫描显示肿块均有明显不同程度强化,部分肿块中央可见更低密度坏死区。

3.2 胃癌的侵犯与转移

3.2.1 肿瘤直接侵犯 肿瘤侵犯可超出正常轮廓之外,表现为胃壁边缘不规则,胃周脂肪间隙模糊、消失,此现象表明肿瘤已突破胃壁;Minami根据肿瘤对浆膜的侵犯并结合动态CT扫描,把肿瘤病灶分为四级:S0病灶周围有清晰脂肪界面;S1病灶周围脂肪界面模糊;S2脂肪层内有线状或网状阴影;S3肿瘤与邻近组织无明显分界或有侵犯邻近器官的征象。因通常在CT上难以区分S1和S2,而将二者并为一组[3];本文S0级者3例,S1和S2级13例,S4级者8例。

胃癌时肿瘤向邻近器官侵犯,最常见的是大网膜受累,其次是胰腺、肝脏、食管下端、横结肠和十二指肠等周围脏器,其中胰腺体尾部位于胃的后方,最容易受侵犯。胰腺受侵表现为胃的肿块与胰腺紧贴,胃与胰腺之间的脂肪界面消失,肝的直接受侵发生在肝脏与胃紧贴部位,绝大多数于胃底、胃体与肝左叶相邻部位,表现为二者间脂肪间隙消失,两器官缺乏明确界限[4]。

3.2.2 淋巴结转移 淋巴结转移是胃癌扩散的主要方式,胃癌癌细胞常转移至腹腔其他脏器组织,其中胃体与胃底小弯侧多见。一般认为淋巴结直径大于15mm时可诊断为转移,膈肌角后淋巴结直径大于8mm,其敏感性为81%。10-14mm时其敏感性为58%-74%,特异性为45%-81%,其中孤立性肿大48%为转移,团块状96%为转移。需注意有假阴性及假阳性[5]。

3.2.3 远处转移 胃癌可转移至肝脏、胰腺、肾上腺、肾脏和卵巢等脏器,最为常见的转移部位是肝脏。也可种植转移至网膜、肠系膜和盆腔,随之表现为网膜、系膜的异常增厚,盆腔内的肿块影和积液。

综上所述,多层螺旋CT对中晚期胃癌的检出及定性诊断明显优于普通钡餐透视,结合多期增强扫描更能明确病变对腔外组织的侵犯程度和病灶的强化特征,有无淋巴结及远处脏器转移,为临床提供更实用的影像学资料,从而协助制定更合理的治疗方案。因此,术前进行螺旋CT检查对中晚期胃癌患者的术前诊断、治疗以及术后随访具有一定的临床应用价值。

[1]黄志杰,王 博,林军生.胃癌的螺旋CT诊断[J].中国实用医药,2012,29(7):98.

[2]时 冰.CT仿真内镜辅助临床诊断胃癌12例分析[J].中国当代医药,2011,11(8):84.

[3]冯 琪,庄治国,许建荣.多层螺旋CT判断胃癌胃壁浸润深度的价值[J].中国医学影像技术,2006,22(2):257.

[4]Kim HJ,Kim AY,Kim JS,et al.Gastric cancer staging at multi detectorrow CT gastrography:Comparison of transverse and volumetric CT scanning[J].Radiology,2005,236:879.

[5]Man NBi,Sudha Suri,Sanjay Gupta,et al.Two-phase dynamic contrast-enhance.Computed tomography with water-filling method for staging of gastric carcinoma[J].J Clinicl Imaging,2001,25:38.

猜你喜欢

胃体胃壁胰腺
胃蛋白酶原在慢性萎缩性胃炎筛查中的价值
《中华胰腺病杂志》稿约
CT,MRI诊断急性胰腺炎胰腺内外病变价值比较
双能CT迭代重建技术联合虚拟平扫对胃壁图像质量及辐射剂量的影响
内因子及壁细胞抗体阴性的自身免疫性胃炎1例及文献复习
超声胃功能检测诊断糖尿病胃轻瘫的临床研究
慢性萎缩性胃炎胃镜像与藏医四诊表现的相关性研究❋
胃会被撑大饿小吗?
桑椹提取物对胰蛋白酶的抑制作用及对小鼠胰腺组织的损伤
空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