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五行之金行背后的概念隐喻和借代

2013-01-19贾冬梅蓝纯

山东外语教学 2013年6期
关键词:借代金代古汉语

贾冬梅, 蓝纯

(1. 南开大学 外国语学院 外国语言文学博士后流动站,天津 300071;2. 北京外国语大学 英语学院,北京 100089)

五行之金行背后的概念隐喻和借代

贾冬梅1, 蓝纯2

(1. 南开大学 外国语学院 外国语言文学博士后流动站,天津 300071;2. 北京外国语大学 英语学院,北京 100089)

本文是我们从认知语言学角度分析五行概念的系列研究之一。语料分析显示,古汉语中的[金]背后存在概念借代[金代金的特征]、[金代金属]、[金代金属制品]和[金代财富],概念隐喻[具有金(属)的特征的事物/现象是金]、[美好是金] 、[人是金]以及[历运更替是五行更替]。现代汉语中的[金]体现出对古汉语中的[金]的批评性和选择性的继承和发展,主要表现为概念借代[金代金的色泽]、[金代金属]、[金代金属制品]和[金代钱财],概念隐喻[具有金的特征的事物/现象是金]、[人是金]以及[好是金]。

五行;金行;概念借代;概念隐喻

1.0 研究对象

五行是中国传统哲学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关五行的最早记录见于《尚书·洪范》:“一、五行:一曰水,二曰火,三曰木,四曰金,五曰土。水曰润下,火曰炎上,木曰曲直,金曰从革,土爰稼穑。”五行之间存在相生相克关系,即金生水,水生木,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克木,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这套生克关系被古代思想家运用到自然界、人和社会领域,构建起一个庞大复杂的体系,用于解释宇宙万物的发生、发展和消亡。在一定程度上我们可以说古代思想家认为宇宙以五行为基点,五行的运转带动宇宙的运转。

五行思想体系对当代中国人也产生了潜移默化的影响,并在古代和现代汉语里都留下了印记。本文是从认知语言学角度对五行进行的系列研究之一,着眼于金行在古代和现代汉语里的体现,在认知语言学的概念借代和概念隐喻理论框架下探索存在于语言现象背后的古今中国人的认知机制,以期发现古代中国人和当代中国人在认知世界的方式上所表现出的内在联系及发展变化。

本研究的古汉语语料来自《汉语大词典》(罗竹风,2001)中“金”词条下的古汉语例证,共2927条例句;现代汉语语料来自北京大学中国语言学研究中心建立的CCL语料库现代汉语部分,随机取样①获得3708条例句。《汉语大词典》对古汉语语料一律采用繁体字以免误读,本文在引用时未做简化。

2.0 理论框架

大量研究已经证实,概念隐喻和概念借代是人类基本的认知机制,源自人类的生活体验,并在语言层面体现为隐喻表达和借代表达(Lakoff & Johnson 1980, 1999; Lakoff, 1987; Lakoff & Turner, 1989; Gädenfors, 1996; Radden & Kövecses, 1999; Croft, 2002; Taylor, 2001; Barcelona, 2002; Evans & Green, 2006;Kövecses, 2010)。认知语言学理论认为,在语言和客观世界之间存在一个中间层次“认知”(鞠方安、张丽华,2013),因此借助语言中的隐喻和借代表达,我们可以追溯人类思维中的认知机制,考察人类如何认识外部世界。

概念借代发生在理想认知模式(ICM)内,指的是我们借助借体来理解处于同一模式中的目标的一种认知方式(Radden & Kövecses, 1999)。借体与目标既可以由整体理想认知模式充当,也可以由其组成部分充当,因此概念借代既可能发生在整体理想认知模式与其组成部分之间,也可能发生在理想认知模式的各个组成部分之间。

概念隐喻由从始源域到目标域的跨域映射建立(Lakoff & Johnson, 1980)。一个始源域可以对应多个目标域,一个目标域也可以对应多个始源域。映射的发生与人类的身体经验、社会经验和文化经验相关(Lakoff & Turner, 1989: 67-72)。隐喻映射具有系统性,较低层级的映射有时会继承较高层级映射的结构(Lakoff, 1993: 222-224)。

3.0 研究发现

无论是在古汉语还是在现代汉语中,[金]的语义均以深黄色、有光泽、有一定的硬度、为贵重金属等典型特征为出发点,向自然界、人和社会这三个认知域辐射,形成各自的网络体系。支撑起这个网络的是一系列有着内在联系的概念隐喻和借代。

3.1 古汉语中[金]的语义拓展

[金]在古汉语中的语义拓展一方面遵循概念借代[金代金的特征]、[金代金属]、[金代金属制品]和[金代财富],另一方面遵循概念隐喻 [具有金(属)的特征的事物/现象是金]、[美好是金] 、[人是金]以及[历运更替是五行更替]。

3.1.1 古汉语中[金]的概念借代

古汉语中大量存在以“金”转指金的物质特征,尤其是金的色泽的现象。例如:

(1)“卷臟蓮蓬吊搭嘴,耳如蒲扇顯金睛。”(《西游记》第八回)

(2)“金房緑葉,素株翠柯。”(晋 傅玄《芙蕖》)

例(1)中的“金睛”指猪八戒闪着金光的眼睛,例(2)中的“金房”指金色花冠。此类拓展发生在范畴-特征理想认知模式内,是以范畴转指范畴的定义特征。

“金”在古汉语中既可用于总称金属,又可用于指称具体的金属,如银、铜、铁、锡等。例如:

(3)“《説文·金部》云:金,五色金也。黄爲之長;銀,白金也;鉛,青金也;銅,赤金也;鐵,黑金也。……”(孙诒让正义《周礼·秋官·职金》:“掌凡金、玉、錫、石、丹青之戒令。”)

(4)“高門有閌,列坐金狄。”(《文选·张衡<西京赋>》)

(5)“使申生伐東山,衣之偏裻之衣,佩之以金玦。”(《国语·晋语一》)

(6)“分府庫之金,散倉廪之粟,以鎮撫其衆。”(《吕氏春秋·怀宠》)

(7)“被毛褐之森森,振金策之鈴鈴。”(《文选·孙绰<游天台山赋>》)

(8)“春來不飲兼無句,奈此金旛綵勝何。”(宋 范成大《立春郊行》)

“金”在例(3)中出现了九次,皆是对金属的统称。此类用法发生在范畴-成员理想认知模式内,是以范畴成员转指范畴。反之,以范畴转指范畴成员的现象也大量存在,比如在例(4)中“金”指铜,“金狄”是铜制的人像;在例(5)中“金”指青铜,“金玦”是青铜制的有缺口的环;在例(6)中“金”指铁;在例(7)中指锡,“金策”是僧人所持的锡制禅杖;在例(8)中“金”指“银”,“金旛”是用银箔制的幡胜,用于装饰或馈赠,藉此庆祝春日的到来。

“金”在古汉语中还可以转指金属制品,包括礼器、乐器、武器、饰物、刑具等生产生活工具。

(9)“堅如撞羣金,眇若抽獨蛹。”(唐 韩愈 张籍 等《会合联句》)

(10)“堅懼爲冲所獲,乃擊金以止軍。”(《晋书·苻坚载记下》)

(11)“爲外刑者,金與木也;爲内刑者,動與過也。”(《庄子·列御寇》)

(12)“砥石不利而可以利金。”(《淮南子·说山训》)

(13)“衍少事名賢,經歷顯位,懷金垂紫。”(《後汉书·冯衍传下》)(李贤 注:“金謂印也,紫謂綬也。”)

(14)“玉腕重,金扼臂,淡梳妝。”(五代 和凝《山花子》)

“金”在例(9)中指青铜或纯铜铸造的钟鼎;在例(10)中指军队用作信号的乐器钲;在例(11)中指刀锯斧钺等金属制的刑具;在例(12)中指刀剑等武器;在例(13)中指金印;在例(14)中指金制首饰。

“金”还可指钱币,例如:

(15)“公孫閈乃使人操十金而往卜於市。”(《战国策·齐策一》) 高诱 注:“二十兩爲一金。”

(16)“世俗謂一錢爲金,百金爲一鍰,與古甚異。”(宋 龚鼎臣《东原录》)

(17)“適豪家獄急,屬爲居間,願奉數千金爲壽。”(清 严有禧《漱华随笔·桑民怿》)

古代中国的钱币多以金属制成。在例(15-17)中,“金”是货币的计量单位,战国和秦代的“一金”为二十两,宋代的“一金”为一钱,明代至近代的“一金”为银一两或银币一元。

与此相应,[金]在古汉语中还进一步拓展出财富的意思。例如:

(18)“金户半入藂林影,蘭徑時移落蕊香。”(南朝 梁 沈君攸《薄暮动弦歌》)

在例(18)中,“金户”代指豪富人家。

我们认为,“金”指金属制品发生在构成理想认知模式中,是以构成某物体的材料转指该物体;以“金”指财富发生在范畴-成员理想认知模式中,其理据是用范畴成员转指范畴。

本节的例句及分析表明:在概念借代[金代金的特征]、[金代金属]、[金代金属制品]的作用下,[金]的语义拓展基本发生在[金属]范畴内;在概念借代[金代财富]的作用下,[金]的枝脉进一步向社会这一认知域延伸。

3.1.2 古汉语中[金]的概念隐喻

我们在古汉语语料中发现了[具有金(属)的特征的事物/现象是金]、[美好是金]、[人是金]以及[历运更替是五行更替]四条概念隐喻,在它们的作用下,[金]的语义拓展突破[金属]范畴,一方面继续在[自然界]这一认知域内延展枝脉,另一方面与[人]和[社会]产生交集。

古代中国人不但凭借“金”认知并表述金属的特征,而且通过“金”进一步认知并表述具有金属特征的非金属事物和现象。[具有金(属)的特征的事物/现象是金]蕴含着从概念借代到概念隐喻的渐进过程:由“金”所表征的金属的特点首先被突显,继而被跨域映射,隐喻具有该特点的非金属类事物。例如:

(19)“金音五:一緩鬭,二止鬭,三退,四背,五急背。”(《风后握奇经》)

(20)“西方金也……其神爲太白,有獸白虎。”(《淮南子·天文训》)

(21)“金星將婺女争華,麝月與常娥競爽。”(南朝 陈 徐陵《<玉台新咏>序》)

(22)“望舒離金虎,屏翳吐重陰。”(《文选·陆机<赠尚书郎顾彦先>诗》)(李善 注:“《漢書》曰:西方,金也……然西方七星,畢昴之屬,俱白虎也。”)

(23)“城外爲之郭,郭外爲之閬。地高則溝之,下則隄之,命之曰金城,樹以荆棘,上相穡著者,所以爲固也。”(《管子·度地》)

“金”在例(19)中指五音之商音,在例(20)中指西方。例(21)中的“金星”即太阳系八大行星之一,古代也称“太白星”。例(22)中的“金虎”是西方七宿奎、娄、胃、昴、毕、参、觜的通称。

这类拓展出自五行体系。五行家认为日落西方,而商音紧促清冷,西方和商殷具有与金相似的肃降的特点,因此用“金”来隐喻它们。而“金”与星宿的关联是五行家把“金”与其相应方位比附的结果。

在古汉语中金属的硬度和性质稳定的特征也可以被映射,用于理解坚固的事物。例(23)中的“金城”即指坚固的城墙。

基于金品质纯正的特点及其在社会经济生活中所享有的特殊地位,古代中国人还将“美好”这一含义赋予“金”,形成概念隐喻[美好是金]。例如:

(24)“瑞草生金地,天花照石梁。”(南朝 陈 张正见《从永阳王游虎丘山》)

(25)“文藻條流,託在筆札。既馳金相,亦運木訥。”(南朝 梁 刘勰《文心雕龙·书记》)

(26)“酒嬾傾金液,茶新碾玉塵。”(唐 白居易《游宝称寺》)

(27)“更吹羌笛關山月,無那金閨萬里愁。”(唐 王昌龄《从军行》之一)

(28)“只願主人留客,更從斟金葉。”(宋 朱敦儒《好事近·茶》)

(29)“寳刀刻頌登彝鼎,金硯揮毫撰樂章。”(元 成廷珪《送陈子山状元赴太庙署令》)

(30)“華堂静,松風竹雪,金鼎沸湲潺。”(宋 陈师道《满庭芳·咏茶》)

在这组例句中,“金”分别美称土地、文章、酒、闺阁、茶叶、砚台和鼎类炊具。可以说古人倾向于将自己认为美好的事物都冠以“金”的头衔。古汉语语料中还有不少带“金”字的与佛教和道教有关的语词,也可以说明这一点:

(31)“每口演金偈,舌摇電光。”(唐 李白《崇明寺佛顶尊胜陀罗尼幢颂》序)

(32)“於是金文暫啓,佇秋駕而雲趨;玉柄纔撝,披霧市而波屬。”(唐 于志宁《<大唐西域记>序》)

(33)“不似冥心叩塵寂,玉編金軸有仙方。”(唐 王建《武陵春日》诗)

(34)“金童擎紫藥,玉女獻青蓮。”(唐 徐彦伯《幸白鹿观应制》)

例(31)中的“金偈”指佛所说的韵语;例(32)中的“金文”指佛经经卷;例(33)中的“金軸”是对道教书卷的美称;例(34)中的“金童”指道家仙人的侍童。

佛教和道教所具有的教化功能被历代中国的统治者看重并扶持(王志跃,1995),两教均享有崇高的社会地位。因此,古人用高贵的金来装饰和比喻佛与道也就不足为奇。

古汉语中还有大量带有“金”的与人相关的语词,体现出概念隐喻[人是金]。通过这一隐喻,金属的硬度、性质稳定等特征被投射于人,表现人的品格及友情。

(35)“張浚聞之,語人曰:‘金給事真金石人也。’”(《宋史·金安节传》)

(36)“今足下雖自以爲與漢王爲金石交,然終爲漢王所禽矣。”(《汉书·韩信传》)

例(35)中的“金石人”指刚正不阿之人;例(36)中的“金石交”指坚不可摧的友谊。

金品质纯正、价值贵重的特点也被用于表现人的地位尊贵。

(37)“金面垂慈多喜色,史官書瑞奏年豐。”(宋 汪元量《湖州歌》之九三)

(38)“鄙人固陋,自潛幽藪,必枉話言,敬聆金口。”(南朝 梁 萧统《七契》)

(39)“果踐玉書,不移金諾。”(晋 顾云《代人上路相公启》)

(40)“門下莊頭烏進孝叩請爺奶奶萬福金安。”(《红楼梦》第五三回)

在例(37-40)中“金”都被用来抬升他人的地位,表达敬意:“金面”是对他人面容的敬称;“金口”是对他人之口或言语的敬称;“金諾”指珍贵的诺言;“金安”是对长辈或尊敬之人的祝福语。

[金]也可拓展为人体脏器:

(41)“栝樓,降火清金,滌痰結。”(明 李时珍《本草纲目·主治一·痰饮》)

例(41)中的“金”指人的肺脏。肺主呼吸、肃降,与金属清肃、收敛的特性相符,因而两者被古人关联起来。

在带有“金”的与人相关的语词中,有相当一部分与帝王有关。

(42)“卿月昇金掌,王春度玉墀。”(唐 杜甫《暮春江陵送马大卿公恩命追赴阙下》)

(43)“惟十有二祀四月,王告夢,丙辰出金枝。”(《逸周书·武儆》)

(44)“金鑑臨御,多士駿奔。”(宋 范仲淹《谢许守旧官表》)

(45)“欲得君王一回顧,争扶玉輦下金階。”(唐 王涯《宫词》之二)

(46)“一簇兒綵花金誥,耀龍文宫錦袍。”(明 金銮《出队子·早春宴徐王孙西园》套曲)

(47)“威承景曆,肅御金科。”(《南齐书·武帝纪赞》)

例(42)中的“金掌”指帝王的提拔;例(43)中的“金枝”指帝王子孙或者出身高贵的人;例(44)中的“金鑑”指明察的帝王;例(45)中的“金階”指帝王宫殿的台阶;例(46)中的“金誥”指朝廷的诰命;例(47)中的“金科”指朝廷颁布的法令。在古代中国人的心目中,金是地位最高的金属,帝王是地位最高的人。用“金”隐喻帝王是对其至尊地位的体现。

古汉语中还存在以“金”喻指朝代的现象,体现出概念隐喻[历运更替是五行更替]。

(48)“﹝麻叔謀﹞被開河副總管舉發,竟以金年金月誅於煬帝未死之前。”(《冷眼观》第十六回)

(49)“天命玄鳥,降而生商。是開金運,祚始玉筐。”(《文选·沈约<齐故安陆昭王碑文>》)

(50)“明皇天所以保祐金家,子愛陛下,屢見災異,殷勤無已。”(《晋书·郭璞传》)

五行体系中庚、辛属金,例(48)中的“金年金月”指干支纪年中有庚或辛的年月。例(49)中的“金運”指商朝;例(50)中的“金家”指晋朝司马氏。五行家用五德(即五行之性质)相生相克、终而复始的循环变化来解释朝代的兴衰更迭。晋取代魏,魏为木德,金克木,所以晋为金德。

图1是我们对古汉语中[金]的语义体系的总结。概念域[金]用圆形表示,概念拓展所指向的目标域用椭圆形表示,具体的语义置于圆角矩形内。

图1 [金]在古汉语中的语义拓展体系

3.2 现代汉语中[金]的语义拓展

与古汉语中的情况类似,[金]在现代汉语中的语义拓展也以概念借代和概念隐喻为主要机制,具体表现为概念借代[金代金的色泽]、[金代金属]、[金代金属制品]和[金代钱财],概念隐喻[具有金的特征的事物/现象是金]、[人是金]以及[好是金]。

3.2.1 现代汉语中[金]的概念借代

“金”在现代汉语中被频繁地用来指钱财。[金代钱财]以“范畴成员转指范畴”为理据,体现在下列例句中:

(51)而要解决好这个问题,又必须从理论上弄清市场经济和拜金主义的关系。

(52)拾金不昧者越来越少说明了什么?归还失物能不能要酬金?

“金”在例(51)和例(52)中指钱币或者其他财物。

“金”在现代汉语中有时也指金的色泽:

(53)席间,大家面对桂子飘香,金波闪耀的西湖,边品尝名扬中外的醋熘鱼,边高谈阔论。

例(53)中的“金波”指金色的波光。[金代金的色泽]体现的是“范畴转指范畴的定义特征”。

“金”在现代汉语中有时也用于通称金属,但不像在古汉语中一样还可指称某一种金属:

(54)【易熔合金】用铋、铅、锡和镉等元素制成的合金,熔点低,用于制造电器的保险丝和机车锅炉塞等。

(55)【粉末冶金】一种冶金方法。把金属粉末压制成型后再烧结成制品。

例(54)中的“合金”是将两种或两种以上的金属通过融熔结合在一起所形成的金属物质;例(55)中的“冶金”指用焙烧、熔炼、电解以及使用化学药剂等方法提取矿石中的金属,以减少金属中所含的杂质或增加金属中的某种成分,炼成所需要的金属。[金代金属]是用范畴成员转指范畴。

“金”在现代汉语中虽也偶尔指金属制品,但远不如在古汉语中那样频繁:

(56)或者事过境迁,像战士的金疮旧斑,脱衣指示,使人惊佩。

(57)北京国际象棋公开赛鸣金。

例(56)中的“金疮”是中医用语,指刀箭等金属器械造成的伤口,其中的“金”指金属器械。例(57)中的“鸣金”本义是敲锣,“金”指金属制成的锣。在古代中国“鸣金”是命令军士进退的信号,在现代汉语中多指活动结束,任务完成。[金代金属制品]是用构成某物体的材料转指该物体。

3.2.2 现代汉语中[金]的概念隐喻

在概念隐喻的作用下,[金]在现代汉语中更多地拓展为“好”的意思,包括地位最高、能带来财富以及品质最好等。[金]还拓展为人以及具有金的特征的事物或现象,但频率较低。

首先来看[具有金的特征的事物或现象是金]:

(58)今天在这里庆祝我们夫妇的金婚之喜。

(59)金风瑟瑟,吹动江波。

(60)石申和甘德已发现火星和金星的逆行现象。

例(58)中的“金婚”指结婚五十周年,喻义长久稳固的婚姻像性质稳定的金一样。

例(59)中的“金风”指秋风,“金”喻指秋季。例(60)中的“金星”指太白星,继承自古汉语。对于不了解五行体系的部分现代中国人而言,金的色泽特点可能对他们理解此类语词的帮助更大。实际上与“金星”是用金行的位置比附星宿的位置一样,用“金”隐喻秋季同样源于五行思想。中国古代五行家认为金属多用于制造武器,给人以肃杀的感觉,而秋季万物开始凋零,同样有肃杀之气,因而用“金”隐喻秋季。

(61)股评家成了万众瞩目的焦点人物,在人们的印象中,他们简直就是金口玉言。

(62)国营剧团的台柱子,一代名医的二妞儿,是大家闺秀,是金枝玉叶,是上等人,是天仙!

(63)火克金,是说“心火”克制了“肺金”,引起了呼吸系统的疾病。

在例(61)、(62)和(63)的背后可以观察到概念隐喻[人是金]。例(61)中的“金口”是尊称他人之口或他人的言语;例(62)中的“金枝”喻指人出身高贵。在这两例中,金作为贵重金属的特点被投射于人,帮助我们理解人的尊贵地位。

例(63)中的“金”指人的肺脏,这是五行家将金属与人体相比附的结果。这一拓展在现代汉语中虽然得以延续,但使用频率非常低,并且局限在与中医药有关的语境中。

与古代中国人相似,现代中国人也倾向于用“金”来表达地位高、能带来财富或品质高的含义。

(64)王晏清能坐上“御林军统领”这把金交椅,倒是他自己始料不及的。

(65)不久前举办的第三届国家专利技术展览会上,抗癌新药芦笋糖浆夺得金奖。

(66)高雅文化的从事者也一样能在自己投身的事业中找到经济出路,不必“捧着金碗要饭”!

(67)他们首先通过房地产市场,把地处黄金地段的厂区8万平方米土地转让出去,共得到出让金8000万元。

例(64)中的“金交椅”指的是最高的职位、座次;例(65)中的“金奖”指最高等级的奖项;例(66)中的“金碗”指能创造财富的职业;例(67)中的“黄金地段”指具有高昂市场价值的地区。“金”的这些用法背后共同的理据是,金无论是作为金属还是作为财富都享有令人瞩目的地位,这种地位由古人赋予,被今人认同,体现在语言中,就是“金”被大量用于隐喻位高质优、具有经济潜力的事物。

我们用图2总结现代汉语中[金]的语义拓展体系:

图2 现代汉语中[金]的语义拓展体系

4.0 讨论

比较[金]在古代和现代汉语中的拓展体系,可以发现尽管[金]在古代和现代汉语中的拓展都指向自然界、人以及社会这三个认知域,但是[金]在古汉语中的拓展更加细腻丰富。

“金”在古汉语中既分别指称金、银、铜、铁、锡等金属,又总称金属,还可指称种类繁多的金属制品,而在现代汉语中除单指金以外,仅通称金属。我们认为“金”的这部分语义的消失可归因于科学技术的发展进步所带来的金属语词的丰富。[金属]范畴目前的成员多达90种,如果单用“金”来指称它们显然不能满足社会生产生活的需要,因此,在现代汉语中“金”在[金属]范畴中的指称功能受到限制。

在五行思想体系影响下,[金]在古汉语中拓展为西方、商音以及朝代历运等,而此类拓展在现代汉语中大部分已经消失,只有“金星”、“金秋”等固定搭配和以金喻指肺脏的用法保留下来,不过后者的出现频率很低,仅局限于中医药语境中。现代汉语语料反映出五行思想体系流传下来的只是其自然观中的一小部分内容,这一思想体系对当代中国人的影响远不及对古代中国人的影响。

“金”在古汉语中可喻指给予人美好感情和向往的事物以及佛教和道教,还可喻指人的高尚品格,而这些在现代汉语语料中都没有体现。尽管金与财富的关联在古今中国人的思维中都存在,但语料似乎表明现代中国人更加看重金所包含的对于地位、品质和财富的暗示。如果说金对于古人而言既有精神的一面,也有物质的一面,那么对于今人而言金在更多情况下是物质的。

5.0 结论

对古代和现代汉语语料的分析表明:作为物质存在的黄金最贴近[金]概念的原型;当[金]向自然界拓展时,概念借代所起的作用大于概念隐喻;当[金]向人和社会拓展时,概念隐喻所起的作用大于概念借代。古汉语中带有“金”的表达与[金]在五行思想体系中承担的角色基本吻合:在古代中国人对世界的认知中,[金]代表自然的一个类别,人体的一部分,人的品格的一方面,人所处的社会地位、所信仰的宗教以及社会所处的历史时期。现代汉语中带有“金”的表达同样涉及自然、人和社会,但涵盖的内容缩小:在现代中国人对世界的认知中,[金]代表自然的一部分,人体的一部分,社会中地位高、品质高、财富多的事物。现代中国人对[金]在古汉语中的拓展做了批判性的、选择性的继承,我们认为这种批判和选择源于科技的进步和意识形态的改变。

注释:

①我们使用由北京外国语大学中国外语教育研究中心许家金博士与熊文新博士设计的随机提取语料软件Concordance Randomizer(2008)进行语料提取工作。在此特别致谢。

[1]Barcelona, A. Clarifying and applying the notions of metaphor and metonymy within cognitive linguistics: An update [A]. In R. Dirven & R. Pörings (eds.).MetaphorandMetonymyinComparisonandContrast[C]. Berlin: Mouton de Gruyter, 2002. 207-277.

[2] Croft, W. The role of domains in the interpretation of metaphors and metonymies [A]. In R. Dirven & R. Pörings (eds.).MetaphorandMetonymyinComparisonandContrast[C]. Berlin: Mouton de Gruyter, 2002. 161-205.

[3] Evans, V. & M. Green.CognitiveLinguistics:AnIntroduction[M]. Edinburgh: Edinburgh University Press, 2006.

[4] Gädenfors, P. Conceptual spaces as a framework for cognitive semantics [A]. In A. Clard (ed.).PhilosophyandCognitiveScience[C]. Kluwer: Dordrecht, 1996. 159-180.

[5] Kövecses, Z.Metaphor:APracticalIntroduction[M].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10.

[6] Lakoff, G.Women,Fire,andDangerousThings:WhatCategoriesRevealAbouttheMind[M]. 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87.

[7] Lakoff, G. The contemporary theory of metaphor[A]. In A. Ortony (ed.).MetaphorandThought[C].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3. 202-251.

[8] Lakoff, G. & M. Johnson.MetaphorsWeLiveBy[M]. 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80.

[9] Lakoff, G. & M. Johnson.PhilosophyintheFlesh:TheEmbodiedMindandItsChallengetoWesternThought[M]. New York: Basic Books, 1999.

[10]Lakoff, G. & M. Turner.MoreThanCoolReason:AFieldGuidetoPoeticMetaphor[M]. Chicago: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89.

[11] Radden, G. & Z. Kövecses. Toward a theory of metonymy [A]. In K. Panther & G. Radden (eds.).MetonymyInLanguageandThought[C]. Amsterdam: John Benjamins, 1999.17-59.

[12]Taylor, J.LinguisticsCategorization:PrototypesinLinguisticTheory[M]. Beijing: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2001.

[13]罗竹风(主编).汉语大词典[Z]. 上海:汉语大词典出版社, 2001.

[14]王志跃. 从文化传统看中国宗教的人文化倾向[J]. 世界宗教研究,1995,(2): 21-27.

[15]鞠方安、张丽华. 沃尔夫语言相关性思想解读[J]. 山东外语教学,2013,(1):30-35.

Conceptual Metaphors and Metonymies behind JIN (GOLD) in the Five Elements

JIA Dong-mei1, LAN Chun2

(1.Foreign Languages and Literature Post-doctoral Research Center, Foreign Languages College,Nankai University, Tianjin, 300071; 2.School of English and International Studies,Beijing Foreign Studies University, Beijing, 100089)

This is a part of our research from a cognitive linguistic perspective on the Five Elements (GOLD, WOOD, WATER, FIRE and EARTH) in Chinese. The ancient Chinese data reveal the existence of a series of conceptual metonymies and conceptual metaphors behind GOLD, namely, GOLD FOR FEATURES OF GOLD, GOLD FOR METAL, GOLD FOR METALLIC PRODUCTS and GOLD FOR WEALTH, and A(N) PHENOMENON/OBJECT WITH FEATURES OF GOLD IS GOLD, BEING GOOD IS GOLD, HUMAN BEING IS GOLD, and REPLACEMENT OF DYNASTIES IS REPLACEMENT OF THE FIVE ELEMENTS. The modern Chinese data uncover a critical and selective inheritance of the ancestors’ cognitive mechanisms by the contemporaries. Behind GOLD in modern Chinese stand the following conceptual metonymies and metaphors: GOLD FOR THE COLOR OF GOLD, GOLD FOR METAL, GOLD FOR METALLIC PRODUCTS, and GOLD FOR FORTUNE, and A(N) PHENOMENON/OBJECT WITH FEATURES OF GOLD IS GOLD, BEING GOOD IS GOLD, and HUMAN BEING IS GOLD.

the Five Elements; JIN (GOLD); conceptual metonymy; conceptual metaphor

2013-02-10

贾冬梅,博士后流动站博士后,讲师。研究方向:认知语言学,英语教学、语用学等。 蓝纯,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认知语言学,语用学,修辞学等。

H0-05

A

1002-2643(2013)06-0026-07

猜你喜欢

借代金代古汉语
古汉语疑问句末“为”字补证
初识借代手法
金代张楠墓志考释
说借代
金代吏员服饰浅探
对金代提点刑狱的几点认识
长白山册封始于金代
借代句
上古汉语“施”字音义考
谈谈古汉语的翻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