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公做公摊石屋坑

2013-01-04郑建新

茶博览 2013年4期
关键词:石屋木桶

■ 郑建新

石屋坑,一个可谓土得掉渣的地名,一座名不见经传的村庄,藏掖在皖南腹冲的大山深坳中。确切方位,黄山市新安江源头的休宁县汪村镇。这里群山簇拥,森林环抱,泉水迸溅,山径蜿蜒,倚山而立的古民居层层叠叠,仿佛遗世的世外桃源,恬静安然。举凡乡村该有的一流禀赋,石屋坑都有。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唐人诗句的意境,用于石屋坑,也是有过之而无不及,丝毫不为夸张。

亦土亦小的村庄,诗情画意的环境,然而也曾有过血雨腥风的岁月。当然那是上世纪三十年代,这里为中共皖浙赣省委的驻地,一大批叱咤风云英雄将士在此云集,方志敏、关英、刘毓标、李步新、倪南山等,英雄先烈书写了共和国的历史,留在党史上,是红彤彤的坐标,今人称其为皖浙赣的井冈山。石屋坑从此也留下了不朽传奇,其时村居36户98人,为掩护红军,支持革命,村民冒死援手,三次被迫迁徙,20余人被抓坐牢,7人英勇捐躯,侠肝义胆的气节演绎出石屋坑红色的出身,即使近年,仍有当年的将士来村中走动,“人民功如繁星,恕我未能叙就。今日有幸尚存,更加怀念战友。”这是刘毓标老将《忆石屋坑往事》的留诗。村中当然流传着更多动人的故事,老人诉说着当年将士的名字,亲切得如同家人。这是血乳相融、生死相依的情感铸就的友谊,牢不可破,时代铭记。

战争远去,和平走来,尤其改革开放年代,石屋坑在美丽岁月中安身立命,奉献禀赋资源成为自然之举。深山独有是山珍,乡村独有是灵气,集山珍灵气于一身者,茶叶也。石屋坑环村皆茶,高山长,云雾育,茶姑采,农家做,那茶那香那味,褐黑醇厚爽口,无与伦比。

我爱茶,去石屋坑多次,每次总要去看那座水动木桶揉茶机,那可是当今难得一见宝贝。山泉屋后入,水推磨盘旋,盘带木桶转,桶揉茶叶香,咿咿呀呀,在山村吟唱,春天石屋坑有此一道风景,人间罕见,此村独有。我一直想为村里的茶事写篇文章,然总总没有动笔,惰笔之因,似乎是写作的冲动没有到位。

终于在壬辰季冬的一天,我再次来到石屋坑,徜徉村中,不意间看见墙上一张红纸黑字告示,随便瞥一眼,“茶柴”二字猛然跳入眼帘。我十分敏感,盯紧看,原是“2012年各户交队茶柴公布”,数点名单,共有26人,交柴多者3966斤,少者300斤,且告示下方另有文字:合计37423斤,去年各户交柴合计13685.4斤。小小一张纸,其内容之奇,透明度之高,精确度之细,信息量之大,令人震动。再看落款日期,竟是2012年11月25日,无疑,这是为2013年茶事而备。我更震惊,急忙问身边的老支书。支书告知,这是我们村做茶的办法,即村人各自种茶,各自交柴,各自采摘,而后统一过秤,统一制做,统一外售,售后结算,刨去电费,刨去人工,刨去杂用,所获利润,人均公摊,我们叫公做公摊。这是人民公社时的做法,但我们村一直保持至今。在眼下农村,估计也只有我们村了……我很震撼,深为乡村所保持最原始的经济合作模式所折服,敬佩之情油然而生,黑暗中仿佛一缕亮光,兀地点燃心中久积的冲动,动笔的灵感迸发而来。

公做公摊,无疑是山里人一种质朴的绝唱。石屋坑人带着光荣的革命传统穿越,将历史延伸到现实,契合为一种境界,托付在茶之身上,表现为安然淡定、彼此无猜制茶的模式,既可看做是战争年代无私牺牲精神的延续,亦可视为和平时期勤劳忘我品格的写照。更贴切说,是人与人之间彼此信任,互帮互助美好情操在美丽中国的生动体现,三者交相辉映,相互渗透,相互融合,在物欲横流的年代,其精神海拔始终处于高位,因而显得格外珍贵和稀绝。

一种既古老又崭新的生产方式,被石屋坑人不声不响地收藏着传承着,暗香浮动,韵味隽永,释放是永远的芬芳,历久弥新的正能量。

木桶揉茶机

猜你喜欢

石屋木桶
石塘石屋
高山流水·松林里的红色石屋
我来讲故事
基于建筑基因理念的滨海渔村石屋聚落改造模式研究
——以温岭石塘五岙村为例
石屋(散文)
木桶兄弟
木桶和篮子
木桶兄弟
山林石屋,北京城边的田园生活
前功尽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