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浙江省旱粮生产现状及发展对策

2012-12-24蔡仁祥王岳钧吴早贵

浙江农业科学 2012年12期
关键词:播种面积番薯鲜食

蔡仁祥,王岳钧,吴早贵

(浙江省农业厅 农作物管理局,浙江 杭州 310020)

旱粮历来是浙江省粮食生产的重要组成部分,20世纪80年代在政府的重视和引导下,浙江省旱粮生产达到了最辉煌的时期,后随着人民温饱问题的逐步解决,旱粮的地位和作用也日显低微,种植面积大幅度减少。近几年,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饮食结构的变化,种植效益的提高,旱粮生产又出现了新的机遇,旱粮不仅已经成为浙江省稳定粮食生产面积和产量、保障粮食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也在浙江省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1 生产现状

广义上的旱粮,是指水稻以外的所有粮食作物,主要包括大豆、玉米、大麦、小麦、蚕 (豌)豆、番薯、马铃薯、杂豆 (如赤豆、绿豆等),以及其他谷物 (包括高粱、荞麦等)。图1-2看出,浙江省2011年旱粮种植总面积为36.223万 hm2,比2010年增加0.934万hm2;总产粮食134.2万t,比2010年增加10.58万t,占当年粮食播种面积的29.07%,粮食总产量的17.23%,各比2010年增加1.00个百分点。

1.1 大豆

图1 浙江省2011年旱粮作物的播种面积

图2 浙江省2011年旱粮作物的总产量

大豆是浙江省重要的旱粮作物之一。从1990年以来,浙江省的大豆生产呈快速发展态势,到2000年面积达到近10年的最大,为12.9万 hm2,此后逐步回落,目前稳定在5.3万hm2左右。2011年浙江省大豆播种面积为 5.106万 hm2,单产2.745 t·hm-2,总产14.03万 t,约占浙江省当年粮食产量的1.8%。浙江省大豆按种植季节有春、夏、秋大豆之分,但春大豆面积要远远大于夏秋大豆,约占总面积的70%;按用途有鲜食和粒用之分,鲜食大豆与粒用大豆面积基本上是各占1/2。浙江的大豆主要分布在杭州、宁波、丽水和衢州。嘉兴、萧山、上虞、慈溪等钱塘江沿岸地区以鲜食大豆为主,淳安、丽水、衢州等山区以粒用大豆为主。

近几年鲜食大豆生产发展迅猛,使浙江省一跃成为全国鲜食大豆种植面积和产量最大的省,据农业部门的统计,2011年鲜食大豆面积为7.3万hm2、单产鲜豆荚7.515 t·hm-2、总产量达55.04万t,其中萧山 (1.07万 hm2)和慈溪 (0.77万hm2)两地成为全省最大的鲜食大豆生产、加工和出口基地。

1.2 玉米

玉米是浙江省又一重要旱粮作物,近几年种植面积稳定在2.7万hm2,并逐年增加。2011年浙江省玉米种植面积为3.904万 hm2、单产4.725 t·hm-2、总产14.59万 t,比上年面积增加0.367万hm2、单产增加 36.6 kg·hm-2、总产增幅达20.1%,玉米总产约占浙江省当年粮食产量的1.87%。玉米的生产季节和类型与大豆极为相似。在季节上有春、夏、秋玉米之分,在用途上有饲料玉米与鲜食玉米之分。饲料玉米可分为粒用饲料玉米和青贮玉米,鲜食玉米又可分为普通鲜食玉米、鲜食糯玉米、鲜食甜玉米以及笋用玉米。与大豆类似,鲜食玉米主要分布于钱塘江沿岸交通、经济发达地区,而饲料玉米主要分布于山区、半山区。

1.3 小麦

小麦曾是浙江省最重要的冬播粮食作物。2000年以前,小麦年播种面积基本上都在20万 hm2。随着种植制度的调整,种植结构的优化,以及粮食购销的市场化,浙江省小麦曾一度退出了粮食定购任务之列,播种面积随即出现迅速下滑,至2008年浙江省小麦仅为5.417万 hm2,为最高年份的17%(1991年为31.841万hm2);2009年后宁波、嘉兴、湖州等地再次把小麦纳入粮食定购之列,实行最低保护价收购,小麦面积出现恢复性回升;2011年小麦播种面积为7.263万hm2,比2010年增加9.76%。小麦主要分布于杭嘉湖绍的麦稻二熟区和台州等地山区,主要作为农民的口粮。

1.4 大麦

大麦也曾是浙江省最重要的冬播饲料和工业原料作物。2000年以前,大麦年播种面积基本上都在7万 hm2,最高的1984年播种面前曾达到31.827万hm2。从2001年开始,随着种植制度的调整,种植结构的优化,播种面积迅速下降,至2011年大麦播种面积只2.569万hm2。大麦主产区为嘉兴市,占全省当年播种面积的81%,主要用于饲料,部分用作啤酒工业的原料。

1.5 番薯

历史上番薯曾是浙江省重要的粮食作物,为解决人民的温饱问题发挥过重要的作用,播种面积最大时曾达2 244万hm2(1958年)。随着杂交水稻的推广应用以及“旱改水”的发展,番薯播种面积逐年下降,并逐渐从居民的口粮消费中退出。目前,番薯主要用作饲料、食品、淀粉和酒精加工,少量作为粗粮搭配用于日常生活消费。2011年全省播种面积为3.758万hm2,主要分布于各山区县市,如淳安、温岭、苍南、开化等地。近年来,随着城乡居民消费习惯的改变,番薯生产出现了一些新的变化,由传统的单一饲料型向饲料型、加工型和鲜食型等多方向发展,如淳安的番薯粉丝加工,遂昌的烤薯加工和安吉的番薯酒精加工,以及供应超市和宾馆饭店的鲜食迷你番薯等,并引进和培育出了一批专用型番薯新品种。

1.6 蚕 (豌)豆

蚕 (豌)豆是粮、饲、肥兼用作物,也是浙江省较重要的冬播作物。2011年全省播种面积为3.103万hm2。目前蚕 (豌)豆主要以鲜豆菜用为主,栽培面积较大的县 (市、区)有慈溪、松阳、温岭、宁海和苍南等,尤以慈溪最多,年播种面积7万hm2。栽培品种以日本大白蚕、慈溪大白蚕和慈溪大粒1号为主。产品除在本省市场销售外,还远销上海、江苏等大中城市,并有部分加工出口。特别是松阳鲜食蚕豆,由于上市早,品质优,在上海市场享有很高的知名度,该县现有鲜食蚕 (豌)豆基地1.333万hm2,是当地重要的冬季农业支柱产业。兰溪、义乌等地根据市场需求积极发展秋播鲜食豌豆,生育期短,效益高,也已形成了一定的规模。

1.7 马铃薯

马铃薯是传统的粮食作物,与番薯类似,以前主要用于口粮,目前则主要用作蔬菜。近几年,由于耕地冬季抛荒比较普遍,马铃薯作为主要的冬播作物,栽培面积亦逐年下降,2011年全省播种面积为5.918万 hm2,主要分布于宁波、温州、丽水、金华等地的山区县市。

1.8 其他旱粮作物

其他旱粮作物主要包括赤豆、绿豆、乌豇豆等杂豆类和高粱、荞麦等小宗谷物类。这类旱作的面积不大,受市场需求的影响也较小,且利用的都是田间地头和山坡旱地,因此年度之间比较稳定。近几年随着人们消费习惯的变化以及追求新、奇、特的心理,小宗旱杂粮的面积有小幅增加的趋势。2011年全省播种面积为2.880万hm2,主要有绿豆0.633万 hm2、赤豆 0.587万 hm2、高粱 0.527万hm2。如松阳“大红袍”赤豆、诸暨“红高粱”高粱等已初具生产规模和产业化生产基础。

2 生产特点

2.1 高效

高效是浙江省旱粮生产这几年最显著的一个特点,也是种植面积扩大的基础。各地涌现出一大批大豆、玉米、番薯、马铃薯、蚕 (豌)豆、高粱等旱粮作物高产高效生产典型。如小番薯产值6万元·hm-2,鲜食大豆和玉米产值可达4.5万元·hm-2,鲜食马铃薯产值3万元·hm-2,再生高粱一种二收产值达36万元·hm-2等高效模式,纯收入都在1.5万元·hm-2以上。

2.2 种类多,选择余地大

除番薯、马铃薯、大小麦、玉米、大豆等主要旱粮外,还有蚕豆、豌豆、高粱、荞麦、绿豆、赤豆等,农民可以根据生产季节、土壤类型、气候条件、消费习惯、以及市场行情,选择种植不同的旱粮作物种类和品种。

2.3 适应性广,生产季节长

旱粮对土壤、灌溉等条件要求较低,适应性广,无论是水田旱作,还是一般旱地、山坡地、幼龄园地等均可种植,甚至田间地头也可以充分利用,如田塍豆。由于旱粮种类非常多,一年四季都有相应的旱粮在播种、收获,是周年性生产的一类粮食作物,可充分利用当地的光、温、水、土等自然资源。

2.4 向鲜食化、加工化和特色化发展

鲜食化是近年来浙江省旱粮发展的一个主要趋势。主要有鲜食大豆、鲜食玉米、鲜食蚕豆和鲜食豌豆,还有马铃薯及迷你番薯等。鲜食型旱粮发展十分迅速,如鲜食大豆从2003年全省2.06万hm2,发展到2011年的7.3万hm2,10年间面积扩大了近4倍,成为全国鲜食大豆种植面积和产量最大的省份。2011年鲜食玉米、蚕豆、豌豆的种植面积也达到 4.6万 hm2、3.567万 hm2、1.507万hm2。旱粮加工不仅拓宽旱粮消化渠道,扩大市场容量,提高种植附加效益,并进一步促进了浙江省旱粮生产的发展。近几年旱粮的加工量越来越大,据不完全统计,浙江省鲜食玉米每年加工量就超过1万t。加工产品也越来越丰富,如速冻鲜食玉米、大豆和蚕 (豌)豆,玉米、大麦加工成饲料,高粱、荞麦用于酿酒,番薯用于生产酒精、淀粉、粉丝、烤薯等。加工企业也越来越多,如海通集团、浙江银河、慈溪蔬菜、金华天元等农业龙头企业都开展旱粮的速冻、深加工等业务,产品销售全国各大中城市,及出口日本和欧美等国家。特色化也是浙江省这几年旱粮发展的一个方向,如遂昌的舟农白皮番薯、松阳的大红袍赤豆、临安的心香迷你小番薯、诸暨的再生高粱等就是在当地独特的地理、气候、市场条件下形成的,特色明显,产品销路通畅。

3 发展前景

浙江省多样性的生态资源是旱粮生产的地理优势。浙江省地理特征非常丰富,从浙北地区水网密集的冲积平原,到浙东地区的沿海丘陵,再到浙南地区的山区,另还有沿海岛屿的海岛地貌,形成了“七山一水二分田”,大量的山地、海涂、冬闲田等资源,是浙江省发展旱粮生产的基础。气候温和、热量丰富、雨量充沛,温光水热同期,也十分适宜发展种类多种多样的旱粮品种。

长期以来种植旱粮的传统习惯是旱粮生产的产业优势。浙江省旱粮种植历史悠久,在长期生产中,农民具有种植旱粮的传统和习惯,种植经验丰富,这对旱粮生产的进一步发展至关重要,只要适当的政府引导和合理区域规划,就能实现旱粮的产业化生产。

产品市场前景广阔是旱粮生产的销售优势。浙江省近临上海及长三角城市群,交通便捷,消费习俗相同,文化相近等,为浙江省旱粮产品的销售打开了广阔的市场。

4 存在问题

4.1 产量水平低

浙江省的粮食生产格局是以水稻为统治地位的,旱粮生产始终处在附属地位。旱粮大多种植在瘠薄坡地、靠天田、田头地角,以及在林园地间套种等,种植零星分散,耕作粗放,广种薄收十分普遍,规模有限,单产水平不高。2011年主要旱粮作物单产水平比较高的番薯、高粱在6 t·hm-2左右,大多数品种在2.25~3.00 t·hm-2,旱粮平均单产为3.69 t·hm-2,与水稻7.26 t·hm-2相比,相差很大,仅为水稻的1/2(图3)。

图3 浙江省2011年旱粮作物与水稻产量的比较

4.2 栽培技术粗放

由于旱粮的地位低下,没有得到各级政府、科研机构和生产者的应有重视,因此种植技术落后,科技含量极低,大部分种植旱粮的耕地田间基础设施基本没有,靠天、靠水、靠自然,能收多少是多少,产量低,经济效益差。

4.3 品种混杂退化严重

浙江省旱粮生产上大都沿用地方品种。近年来,除大豆、玉米、番薯及大小麦等品种外,浙江省的许多特色旱粮作物都没有相应的科技单位和人员从事品种选育工作,几十年一直种植传统品种,致使品种严重混杂,导致产量品质低下。即使已经审定的几个旱粮品种,受重视水稻生产而轻旱粮的思想影响,推广力度不大,应用面积也较小。

4.4 缺乏大规模的产业化与营销

旱粮的产加销脱节,产后加工严重滞后,造成市场营销力度不大。

5 建议

5.1 加强政府政策引导,重视发展旱粮生产

充分利用旱粮作物的多样性,积极利用山坡杂地、塘边堤地、田埂路边和各类园地等旱地资源,以及冬闲田等,大力发展旱粮生产,减少耕地抛荒,千方百计种足种好旱粮作物。省政府和各级政府每年都要安排一定数量的财政资金,用于旱粮生产。

实施旱粮产业提升项目。参照浙江省水稻和蔬菜产业提升项目实施的要求,对有条件、有特色旱粮品种、有一定规模的旱粮种植面积的县 (市、区)实施“旱粮产业提升”项目。通过项目实施,建设并完善浙江省旱粮生产的田间基础设施,建成一批装备先进、实用高效、服务面广的现代化集中育秧育苗中心等旱粮生产社会化服务项目,推广应用优质高产高效旱粮良种和省工节本增产技术,提高项目区内旱粮生产规模化经营、机械化作业、社会化服务、标准化生产水平,全面提升旱粮产业综合生产能力、市场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提升浙江省粮食生产和供给水平,保障粮食安全。

开展旱粮高产创建活动。近几年来,农业部在浙江省实施的粮食高产创建万亩示范片活动,为浙江省提高粮食单产,增加粮食总产,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为深入开展粮食高产创建工作,加快推广应用高产品种和高产技术,进一步提高浙江省粮食单产水平,在继续实施好农业部高产创建项目旱粮的小麦、大豆和马铃薯的同时,建议在旱粮主产县的主要乡镇建立多个省级旱粮高产创建千亩示范片,全面开展全省粮食高产竞赛活动,对产量名列前茅的旱粮高产示范方和攻关田给予表彰和奖励,广泛营造开展粮食高产创建的良好氛围。

实施旱粮饲料工程。浙江省拥有饲料加工规模企业300余家,年生产配合饲料300万t多,年消耗玉米170万t以上。而本省自己只能生产区区几万吨,几乎全部都要从省外、国外进口,运输成本、外汇额度及汇率变化等的限制,制约了企业的快速发展。因此,在浙江省部分旱地资源较多的山区、半山区县,可以发展高产作物饲料玉米的种植面积,大型饲料加工企业直接订单收购,解决农民的后顾之忧,加快山区、半山区农民的脱贫致富。

推进旱粮产业化行动。大力发展各类旱粮生产合作经济组织,提高农民生产组织化程度,增强市场竞争力。通过农户与加工企业、专业合作组织签订订单等形式,千方百计解决农产品市场销售问题。积极鼓励引导农业龙头企业搞好薯类、豆类、玉米等储藏保鲜与加工利用,增加旱粮综合利用效益。同时,加强旱粮产品的市场营销和品牌建设力度,提高产品附加值。

实施绿色冬季项目。扩大冬季大小麦、蚕(豌)豆、马铃薯等作物的种植面积,减少冬闲田,实行绿色过冬,充分利用冬季的光温水地等资源。鼓励耕地实施季节性流转,对冬季流转出来的耕地用于种植大小麦、蚕 (豌)豆、马铃薯等粮食作物,各级政府要按季按面积进行良种、农机作业、化肥、农药、农膜等财政补贴。

推广套种旱粮计划。大力推广“幼龄四园”套种旱粮作物,即在茶园、桑园、果园和幼林(统称四园)的隙地套种各种旱粮作物,不仅能增加每年1季以上的粮食收获,而且也能养地,用养结合。各地应当大力推广应用,并实行财政补贴政策,以鼓励农民多套种。对套种面积按种多少面积直接计算多少面积进行财政补贴,不打折扣。

5.2 因地制宜,突出重点,推广优良品种

根据当地生产实际,因地制宜建立具有地方特色的旱粮高产、高效示范基地,提高种植效益。要以基地为依托,有针对性地开展粮经型特色作物技术试验,积极搞好新品种引进、示范与推广,辐射带动周边农民。重点推广鲜食玉米的苏玉糯1号、苏玉糯2号、浙凤糯2号,菜用蚕豆的日本大白蚕、慈溪大粒1号,马铃薯东农303、中薯3号,小番薯的心香、金玉等。大力推广应用间作套种和换作换茬等技术,实现旱粮生产面积、产量、效益有一个明显的提高。积极引进、试验、示范、推广适合浙江省种植的旱粮新种类、新品种、新技术和新机具,高产高效,省工节本,增加效益。

5.3 依靠科技,提高单产与效益

加强旱粮生产技术宣传、培训与指导,重点推广大小麦免耕栽培技术、迷你番薯双季栽培技术、大豆分期播种技术、马铃薯免耕覆草覆膜栽培技术、糯高粱再生栽培技术等实用技术。同时,各有关科研单位要加强对旱粮新种类、新品种、高产高效栽培新技术、新农机具的研究与开发。

[1] 陈叶平.浙江省粮食生产现状及发展对策思考 [J].浙江农业科学,2010(增刊2):1-8.

[2] 吴早贵,蔡仁祥.浙江省马铃薯产业现状及发展对策探讨[J].浙江农业科学,2010(增刊2):67-68.

[3] 蔡仁祥,孙健.粮油生产知识读本 [M].杭州: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2012.

[4] 何建清.丽水旱粮 [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8.

[5] 柴岩,万富世.中国小杂粮产业发展报告 [M].北京: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出版社,2007.

[6] 柴岩,张洪程,程映国,等.中国特色作物产业发展研究[M].陕西:西安农林科技大学出版社,2008.

猜你喜欢

播种面积番薯鲜食
国家统计局发布关于2022年夏粮产量数据的公告
早春种好鲜食玉米有诀窍
种好鲜食玉米有诀窍
母亲的凉拌番薯叶
早春种好鲜食玉米有诀窍
土库曼斯坦土豆播种面积创纪录
2021年俄罗斯油籽播种面积或创下历史最高纪录
不只是甜蜜的番薯
美国大事和玉米播种面积将提高
超甜糯鲜食玉米育种有了新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