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门冬胰岛素治疗初诊重度2型糖尿病的效果观察

2012-11-22董玉霞许文秀翁建平

中国医药导报 2012年24期
关键词:磺脲低血糖空腹

董玉霞 许文秀 常 翔 翁建平

1.甘肃省武威市人民医院内分泌科,甘肃武威 733000;2.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内分泌科,广东广州 510630

门冬胰岛素治疗初诊重度2型糖尿病的效果观察

董玉霞1许文秀1常 翔1翁建平2

1.甘肃省武威市人民医院内分泌科,甘肃武威 733000;2.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内分泌科,广东广州 510630

目的 探讨门冬胰岛素治疗初诊重度2型糖尿病(T2DM)的疗效。 方法 将我院2009年3月~2012年3月80例初诊重度T2DM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门冬胰岛素治疗,n=40)和对照组(口服磺脲类治疗,n=40),观察治疗前和治疗6个月后两组患者的空腹血糖(FBG)、餐后2 h血糖(2 h PBG)、糖化血红蛋白(HbA1c)、空腹C肽及餐后2 h C肽,并加以分析。 结果 治疗6个月后,观察组的FBG、2 h PBG、HbA1c、空腹C肽及餐后2 h C肽变化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的轻度低血糖发生率大体相当(P>0.05),重度低血糖发生率观察组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门冬胰岛素是控制初诊重度T2DM血糖水平的有效方法,值得临床推广。

初诊;2型糖尿病;胰岛素;口服降糖药;疗效

根据国际糖尿病联盟统计,目前全球糖尿病患者约为2.46亿,而且正以每年新发700万例的速度迅猛增长[1]。其中发展中国家是糖尿病增长最快的国家,其渐进性逐步恶化的并发症将极大损害眼、心、脑、肾等靶器官,这些并发症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是致残、致死的重要原因之一。许多研究都强调采用血糖的严格控制来预防慢性并发症,因此,对其早发现、早期积极有效治疗极为重要。笔者对我院2009年3月~2012年3月初诊T2DM患者随机分为短期应用胰岛素治疗组和口服降糖药治疗组并随访6个月,胰岛素治疗初诊重度2型糖尿病疗效满意,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80例均为甘肃省武威市人民医院内分泌科接收的初诊重度T2DM[2]住院患者,所有患者均符合1999年WHO诊断及分型标准[3],临床症状主要表现为口干、多饮、消瘦等,入选时患者的空腹血糖(FBG)>11.1 mmol/L,餐后2 h血糖(2 h PBG)>15 mmol/L,糖化血红蛋白(HbA1c)>10%,患者电解质正常,尿酮体阴性。按照电脑产生的随机数字表将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其中观察组40例,男21例,女19例,平均(53.02±9.61)岁;对照组 40例,男 17例,女 23例,平均(49.23±9.67)岁。两组患者年龄、性别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具有可比性。

1.2 研究方法

凡符合上述诊断标准,年龄18~65岁,签署知情同意书的患者方可纳入本临床试验;所有患者均未合并糖尿病慢性并发症,对于合妊娠或哺乳期妇女、过敏体质者、合并心肝肾等严重原发性疾病,不能按要求配合研究致无法判断疗效及资料不全等影响疗效或安全性判断者予以剔除。观察组应用门冬胰岛素30[批号:P20100325145342953,诺和诺德(中国)制药有限公司生产,规格:1 mL:3 mg×10支]餐时皮下注射,3次/d,胰岛素初始剂量按体重指数(BMI)计(BMI≥25 kg/m2者,胰岛素初始量为 0.6 U/kg;若 BMI<25 kg/m2,胰岛素初始量为0.4 U/kg);对照组从小剂量开始口服磺脲类药物格列齐特缓释片[批号:120261,施维雅(天津)制药有限公司生产,规格:30 mg×60 片/盒],每次 1 片,每日 2 次,若血糖仍控制不佳则,考虑加用双胍类药物盐酸二甲双胍片(批号:H20023371,中美上海施贵宝制药有限公司生产,规格:每粒850 mg)1次2片,1日3次。所有患者在治疗的同时,予以饮食控制并进行适当运动,高血脂患者同时酌情给予降血脂治疗。

1.3观察指标

入选时测患者的 FBG、2 h PBG、HbA1c、空腹 C肽、餐后2 h C肽等基础数据,治疗前4周根据患者血糖值调整胰岛素及磺脲类药物的剂量。每月2次测FBG和2 h PBG,并持续6个月。6个月后复查患者的FBG、2 h PBG、HbA1c、空腹C肽及餐后2 h C肽。

1.4 疗效判定标准

血糖水平控制目标为FBG≤6.5 mmol/L。末梢血糖不低于3.9 mmol/L,同时出现轻度心慌、出汗等症状,为轻度低血糖事件;出现明显心慌、出汗等症状,为重度低血糖事件[4]。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3.0统计软件。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s)表示,组内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治疗前后血糖指标的变化比较

两组治疗前的FBG、2 h PBG、HbA1c、空腹C肽及餐后2 h C肽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6个月后,两组上述指标较治疗前均有明显改善(P<0.05),但观察组的变化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见表1。

2.2 两组安全性比较

治疗期间,观察组7例共出现22次轻度低血糖事件,对照组出现6例19次轻度低血糖事件,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未发现重度低血糖事件,对照组发现5例9次重度低血糖事件,两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

3 讨论

近年随着生活方式的转变和生活水平的提高,我国糖尿病的发病率明显上升。研究提示,初诊重度T2DM患者的胰岛β细胞功能仅为正常人的一半,且随病程的进展进行性下降[5],而血糖的有效控制可预防急性并发症出现。因此,控制血糖对于初诊重度T2DM的患者十分重要,血糖控制的质量将直接影响患者以后血糖的稳定。

口服降糖药物在降低HbA1c水平上效果不明显,无法达到有效控制血糖的目标[6]。为将患者的血糖控制达标,目前的治疗趋势是对伴有严重高血糖的早期T2DM患者采取积极的胰岛素强化治疗,该治疗策略不仅可以有效地控制血糖水平,同时也可以尽早地逆转糖毒性对胰岛β细胞功能的损害[5]。国内外专家也认为“一个国家2型糖尿病患者使用胰岛素治疗的比例越高,说明这个国家糖尿病治疗水平越高”[6-7]。研究发现:T2DM患者体内胰岛β细胞功能衰竭在早期被发现时已超过半数,胰岛素短期应用的优势在于不仅补充内源性胰岛素不足,同时也降低糖毒性对β细胞功能的破坏,并使其分泌功能一定程度得以恢复[8]。因此,对于T2DM患者早期胰岛素治疗,可以在保护患者残存的胰岛β细胞的基础上,补充体内胰岛素,在有效控制患者的血糖水平基础上,以期获得T2DM症状的长期缓解[9]。翁建平等[10]的研究证实,短期胰岛素强化治疗初诊T2DM患者可以获得确切的降糖效果,患者的胰岛β细胞功能同时也得到改善。本研究通过使用胰岛素和口服磺脲类药物治疗前后比较发现,初诊T2DM患者在接受胰岛素注射治疗6个月后,FBG、2 h PBG、HbA1c、空腹C肽及餐后2 h C肽的变化明显优于口服降糖药。考虑原因可能由于长期严重葡萄糖毒性作用[11],造成β细胞分泌功能减退,使机体对磺脲类口服药物反应性及敏感性的降低。

表1 两组治疗前后血糖指标的变化比较(±s)

表1 两组治疗前后血糖指标的变化比较(±s)

注:与本组治疗前比较,▲P<0.05;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P<0.05

例数 FBG(mmol/L) 2 h PBG(mmol/L) HbA1c(%) 空腹C肽(pmol/mL) 餐后2 h C肽(pmol/mL)治疗前时间 组别治疗后观察组对照组观察组对照组40 40 40 40 14.23±1.15 13.59±1.18 5.36±1.85▲*6.27±3.48▲17.11±1.79 17.78±1.39 9.36±2.87▲*10.94±6.78▲8.37±2.15 8.24±1.64 5.63±3.45▲*6.16±3.61▲0.22±0.17 0.23±0.12 0.32±0.16▲*0.25±0.14▲0.48±0.24 0.52±0.17 0.72±0.35▲*0.50±0.26▲

国内研究提示:胰岛素是保护和恢复β细胞功能的有力武器,对于新诊断2型糖尿病严重高血糖患者,应采取早期强化胰岛素治疗[12]。通过天门冬氨酸替代胰岛素分子上β链第28位的脯氨酸获得的门冬胰岛素其皮下吸收速率更快,而且更符合胰岛素在人体生理环境下的分泌模式。由于皮下注射后15 min起效,1 h达到峰值且可以维持2~4 h[13],所以,餐时注射在模拟餐时基础生理胰岛素分泌模式的基础上,可更好、更快地对餐后血糖进行控制。同时由于门冬胰岛素在体内很少蓄积,在较少用量的前提下即可获得平稳的降糖作用,同时由于用量降低,低血糖尤其是夜间低血糖不良事件的发生率也随之降低。

本研究结果显示,两组患者的轻度低血糖事件发生率大体相当,但是对于重度低血糖事件的发生率,门冬胰岛素治疗组明显低于口服磺脲类治疗,提示门冬胰岛素注射在临床使用时更为安全可靠。

综上所述,门冬胰岛素对于初诊重度T2DM的血糖控制是一种有效的方法。在T2DM早期,短期胰岛素强化降糖治疗可以纠正糖毒性导致的β细胞葡萄糖失敏[14-15],该法简便易行,疗效显著,且安全更高,值得临床推广应用。但是考虑到本研究的观察患者有限,其作用机制尚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1]丁琼.门冬胰岛素注射液30强化治疗初诊2型糖尿病临床观察[J].吉林医学,2012,33(1):33-34.

[2]叶任高,陆再英.内科学[M].6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806-807.

[3]陈灏珠.实用内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2195-2201.

[4]The Diadetes Control and Complication Trial Research Group.The effect of intensive treatment of diabetes on the development and progression of long-term complications in insulin-dependent diabetesmellitus [J].N Engl J Med,1993,329:977-986.

[5]张梅,邓尚平.2型糖尿病早期胰岛素应用的几个问题[J].中国糖尿病杂志,2005,13:471.

[6]Kharroubi I,Ladriere L,Cardozo AK,et al.Free fatty acids and cytokines induce pancreatic beta-cell apoptosis by different mechanisms:role of nuclear factor-kappa B and endoplasmic reticulum stress[J].Endocrinology,2004,145(11):5087-5096.

[7]金世鑫,王小霞.改善β细胞功能适时早用胰岛素[J].实用糖尿病杂志,2005,1(13):8-11.

[8]张静,张建华.初诊2型糖尿病患者β细胞功能状况与血糖水平的相关性分析[J].临床内科杂志,2004,21(8):553-554.

[9]张波,安雅丽,巩秋红,等.短期胰岛素治疗诱导2型糖尿病患者的预测因素[J].中华内分泌代谢杂志,2007,2(23):134-138.

[10]翁建平,李延兵,许雯,等.短期持续胰岛素输注治疗对2型糖尿病患者胰岛β细胞功能的影响[J].中国糖尿病杂志,2003,11(1):10-15.

[11]郎江明,王莆能,陈发胜,等.短期胰岛素泵治疗初诊2型糖尿病患者的随访研究[J].中华内分泌代谢杂志,2008,24(2):135.

[12]祝方,纪立农,韩学光,等.短期胰岛素强化治疗诱导初诊2型糖尿病患者血糖长期良好控制的临床试验[J].中国糖尿病杂志,2003,11(1):5-9.

[13]Homko C,Deluzio A,Jimenez C,et al.Comparison of insulin aspart and lispro:pharm acokinetic and metabolic effects[J].Diabetes Care,2003,26(7):2027-2031.

[14]包玉倩,贾伟平,朱敏,等.快速相胰岛素分泌功能的评价[J].中华内分泌代谢杂志,2004,20(2):129-131.

[15]沈静雪,王奡搿,田坚.初诊2型糖尿病92例胰岛β细胞功能分析[J].临床荟萃,2010,25(19):1694-1696.

Observation of curative effect on Insulin Aspartate in the treatment of newly diagnosed type 2 diabetes mellitus

DONG Yuxia1XU Wenxiu1CHANG Xiang1WENG Jianping2
1.Department of Endocrinology,Wuwei People's Hospital,Gansu Province,Wuwei 733000,China;2.Department of Endocrinology,the Third Affiliated Hospital of Sun Yat-Sen University,Guangdong Province,Guangzhou 510630,China

ObjectiveTo investigate the efficacy of Insulin Aspartate in the treatment of newly diagnosed severe type 2 diabetes Mellitus(T2DM).Methods80 cases of newly diagnosed severe T2DM treated in our hospital from March 2009 to March 2012 were randomLy assigned to observation group(Insulin Aspartate treatment,n=40)and control group(oral sulfonylurea therapy,n=40).FBG,2 h PBG,HbA1cand fasting and 2 h postprandial C-peptide of the two groups before treatment and 6 months after treatment were observed and analyzed.ResultsAfter 6 months of treatment,FBG,2 h PBG,HbA1cand fasting and 2 h postprandial C-peptide in the observation group were significantly better than in the control group(P<0.05);mild hypoglycemia incidence was roughly the same in the two groups(P>0.05),while severe hypoglycemia incidence was significantly lower in the observation group (P<0.05).ConclusionThe Insulin Aspartate proves to be an effective way to control blood glucose levels in newly diagnosed severe T2DM,thus it is worthy of clinical application.

Newly diagnosed;Type 2 diabetes;Insulin;Oral hypoglycemic agents;Efficacy

R587.2

A

1673-7210(2012)08(c)-0076-03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81025005)。

2012-05-22 本文编辑:张瑜杰)

猜你喜欢

磺脲低血糖空腹
采血为何要空腹
低血糖的5个真相,你都知道了吗?
BMJ:糖尿病患者换药需谨慎,从二甲双胍更换为磺脲类药物增加不良事件风险
糖尿病患者当心酒后低血糖
糖尿病反复低血糖与认知功能障碍的研究
磺脲类降糖药你用对了吗
空腹喝水
2型糖尿病应用磺脲类药物的脑血管风险研究
新生儿低血糖108例临床分析
有些食物别在空腹时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