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预防、转化与合作:让国人的心脏更健康——访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心血管病医院院长胡盛寿教授

2012-11-22文图中国医药导报刘志学

中国医药导报 2012年24期
关键词:心血管病心血管教授

文图/《中国医药导报》记者 刘志学 特约记者 胡 洋

预防、转化与合作:让国人的心脏更健康
——访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心血管病医院院长胡盛寿教授

文图/《中国医药导报》记者 刘志学 特约记者 胡 洋

我国慢病的快速增长主要集中在未来10年

2012年8月9 日至12日,由中华医学会和国家心血管病中心联合主办的“中国心脏大会(CHC)2012”在北京国家会议中心举行。据了解,本次大会以 “健康的心脏·更好的生活——预防、转化与合作”为主题,全面展示心血管病临床防治和基础研究方面的新成就,介绍转化医学研究的新进展,探索未来的个体化诊疗、防治与科研发展趋势,从而进一步促进我国心血管病学的发展。

国家心血管病中心主任,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心血管病医院院长、心血管病研究所所长、外科管理委员会主任,卫生部心血管疾病防治中心主任,卫生部心血管疾病再生医学研究重点实验室主任胡盛寿教授担任本次学术盛会主席。这次学术盛会计有7000余名国内外心血管病相关领域的专家参与,可见身为大会主席该有多么繁忙。但在繁杂的会务工作间隙,胡盛寿教授仍抽出宝贵的时间,接受了本刊记者的采访。

采访一开始,胡盛寿教授首先说:“在改革开放后经济高速增长的短短30年间,中国的流行病模式已经从传染病和母婴疾病为主,转换为以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和伤害为主。其中,心血管病已经成为我国高死亡率、高致残率、高医疗风险和高医疗费用的第一大慢病,严重影响了广大人民群众的健康。正如卫生部部长陈竺所言,慢病是‘社会传染病’,要高度重视慢病预防和控制工作。为此,我们需要采取积极有效的预防措施,并行动起来,纠正日益增加的危险因素,遏制愈发严重的心血管病和其他慢病的流行。正是基于这些原因,自2004年以来,中国心脏大会已连续成功举办了8届,会议规模与学术影响力不断提升。2011年,会议组织架构进行了重要调整,首次由中华医学会和国家心血管病中心共同主办,取得了巨大成功。目前,在众多伙伴和医界同仁的大力支持和积极参与下,中国心脏大会已经发展成为我国乃至亚太地区最具影响力和教育意义的心血管病学术盛会。”

谈到这次大会,胡盛寿教授详细介绍说:“今年的大会内容丰富,包括一场全体大会、10场心血管病热点峰会、42场分论坛、1140个专题发言及22场卫星会。通过多种形式,对心血管病的基础研究、预防与流行、影像、介入治疗、外科治疗、护理等方面进行了详尽的讨论。来自我国和世界各地的专家学者将在CHC 2012大会上分享最新学术研究成果,讨论实践中的热点问题,交流心血管医、教、研、防的各种信息,以共同勇敢面对心血管病的挑战。我相信,本届大会能够成为我国心血管病防治学术交流的重要舞台,也希望参会代表们能够学有所得,增进友谊,并探讨未来的合作机会。”

据记者了解,由国家心血管病中心编制的 《中国心血管病报告2011》(以下简称《报告2011》)已经正式出版发行。身为国家心血管病中心主任,胡盛寿教授为记者介绍了《报告2011》的要点。他说,《中国心血管病报告》是迄今为止第一部反映我国心血管病流行趋势、防治现状和临床研究的综合报告,也是一部评价我国心血管病防治研究进展的信息量较大的信息交流平台,其主要内容涉及有关心脏病、脑卒中等相关疾病和危险因素等的流行趋势、诊疗现状以及医疗费用等,参考了最新的全国范围内的相关研究,对科研人员、政策制定人员、媒体和公众都有一定的参考意义。该报告每年更新一次,目前已连续编辑出版7年。

谈及《报告2011》的要点,胡盛寿教授分三部分做了简略介绍——

首先是我国心血管病患病和死亡情况。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第一,《报告2011》估计我国心血管病(冠心病、脑卒中、心衰、高血压)现有患病人数2.3亿,每10个成年人中有2人患心血管病。其中,高血压患者2亿,脑卒中700万,心肌梗死200万,心衰420万,肺心病500万,风心病250万,先心病200万。第二,《报告2011》估计我国每年死于心血管病的约350万人,其中一半以上与高血压有关。心血管病死亡占总死亡原因的41%,居各种死因的首位。中国人总死亡中,每死亡5个人中就有2人是心血管病。我国每天心血管病死亡9590人,估计每小时心血管病死亡400人,每10秒钟心血管病死亡1人。农村居民心血管病死亡率增加速度高于城市居民。第三,《报告2011》显示,2009年我国城市居民冠心病死亡粗率为94.9/10万,农村为71.27/10万。第四,《报告2011》统计,2008年我国城市居民脑血管病患病率为13.6‰,农村居民为8.3‰,城乡合计9.7‰。2009年中国城市居民脑血管病死亡粗率为126.27/10万,农村为152.09/10万。估算我国2009年死于脑血管病的城镇居民为84万人,农村居民85.1万人。总体上看,农村地区脑血管病死亡粗率高于城市地区,城市、农村地区的男性均高于女性。

其次是我国心脑血管病的患病情况和医疗费用问题。《报告2011》载明,1980年至2010年间,中国心血管病(包括脑血管病)患者出院人次数年平均增长速度为9.54%,快于同期出院总人次数(包括所有住院病种)的年平均增长速度(6.00%)。其中,心血管病各病种年平均增长速度排位依次为脑梗死(12.12%)、缺血性心脏病(11.37%)、颅内出血 (10.58%)、急性心肌梗死(8.92%)、 高血压 (7.87%)、 肾脏病(4.95%),而风湿性心脏病(1.14%)患者出院人次数未发生明显变化。此外,1980年至2010年间,我国糖尿病年平均增长速度为14.06%。而2010年,我国心血管疾病(包括脑血管病)中,急性心肌梗死的次均住院费用为15773.5元,颅内出血为11019.8元,脑梗死为7143.3元;扣除物价影响因素后,自2004年以来,年均增长速度分别为8.05%、6.02%和 2.37%。

胡盛寿教授继续介绍说,《报告2011》还预测了我国心血管病的变化趋势。根据中国冠心病政策模型预测,2010到2030年仅考虑人口老龄化和人口增加的因素,中国35岁至84岁人群中心血管病(心绞痛、心肌梗死、冠心病猝死和脑卒中)事件数增加将大于50%;如果考虑血压 (收缩压年上升0.17~0.21 mmHg)、 总胆固醇 (上升至5.4 mmol/L)、 糖尿病 (患病率上升15%)、吸烟(下降)的因素,心血管病事件数将额外增加23%;2010到2030年心血管病事件数增加约2130万,死亡增加约770万。

同时,《报告2011》还载明了世界银行关于中国心血管疾病的预测情况:在40岁以上的人群中,包括心血管疾病(心肌梗死和卒中)、慢性阻塞性肺病(慢阻肺)、糖尿病以及癌症在内的慢病患者人数未来20年内将增长两倍,甚至三倍。慢病的快速增长主要集中在未来10年。2010年到2030年,心肌梗死、卒中、糖尿病和慢阻肺的负担(生命年损失)预计将增长近50%。心血管疾病(包括心肌梗死和卒中)比重将超过50%。卒中对患者的健康和生命造成的危害最大。此外,世界银行关于中国心血管疾病的预测还认为,中国的心血管病死亡率高于日本和欧美发达国家,卒中死亡率是日本、美国和法国的4~6倍。中国的糖尿病死亡率也高于日本和英国。如果不改善应对措施,2005年至2015年,心血管疾病、卒中和糖尿病将会给中国造成5500亿美元的经济损失。

最大规模,我国首次启动心血管病情况调查

记者在这次大会上了解到,受科技部和卫生部委托,国家心血管病中心将在“十二五”期间,承担我国第一次重要心血管疾病的患病率调查。调查将涉及高血压、冠心病、血脂异常、糖尿病、脑卒中、心房颤动、心力衰竭、先天性心脏病、瓣膜病以及周围血管病等疾病。这无疑是该领域最为重要的一次“顶层调查”。记者就此问题采访胡盛寿教授时,他首先透露说,这个项目已于近日启动。

“以往的调查,大多针对单一疾病或心血管危险因素,本次调查则同时包括先天性心脏病、外周动脉疾病、冠心病和脑卒中等多种重要心血管疾病。这是有史以来涵盖面最广的调查,预计将在近300个点调查50万对象。”胡盛寿教授接着指出,“了解我国城乡居民重要心血管病和心血管危险因素的流行现状和变化规律,是开展我国心血管病防治工作的‘风向标’,对于制定相关政策和疾病防治措施,及时颁布调查结果,并据此制定和评价相应的社会发展政策,必将发挥不容置疑的积极作用。”

据胡盛寿教授介绍,心血管病的危险因素包括高血压、血脂异常和肥胖等,但目前有代表性的全国数据还是2002年的《中国居民2002年营养与健康状况调查》,距今已有10年,而且基于大规模人群的冠心病、脑卒中调查相对较少,至于瓣膜性心脏病、先天性心脏病更是几乎阙如。

胡盛寿教授继续说:“陈竺部长曾多次提到,中国慢病已成‘井喷’态势;而心血管疾病是我国高死亡率、高致残率、高医疗风险和高医疗费用的第一大慢性疾病。心血管病包括心脏病和中风,其后果严重,轻者致残,重者死亡。我国现患人数2.3亿,每10个成年人中有2人患心血管病,在我国城乡人群死亡原因中位居第一。相关医疗费用给国家、家庭和个人带来了巨大的经济负担,并以年均倍速于国民生产总值的增幅增长。因此,此次中国重大心血管疾病调查项目是关系到国民未来健康的基础性建设,要为国家制定卫生政策提供基础性数据,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历史意义。”

胡盛寿教授详细介绍说,业已启动的这次最大规模的调查项目,主要包括以下几部分内容:一是在50万人群中调查高血压、超重肥胖、冠心病事件、脑卒中的患病率及分布特点;二是在7万人群中调查空腹血糖异常、血脂异常、心房颤动、慢性心力衰竭、瓣膜性心脏病、外周动脉疾病的患病率及分布特点,并了解高血压患者的肾损害;三是在出生28天内的4万名新生儿中调查先天性心脏病的患病率;四是对3万名在职人员开展心血管病一级预防干预,并管理3000名在职高血压患者。”

学术履历中的多项“率先”研究

此前据记者了解,胡盛寿教授是目前国内心血管外科学术带头人之一。他个人完成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手术数千例,手术死亡率在1%以下。1996年成功开展国内首例非体外循环下的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手术和左胸骨旁小切口冠状动脉搭桥术,并率先实施国内首例胸腔镜辅助下冠状动脉搭桥术和联合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手术等系列微创冠状动脉搭桥术的临床应用,同时承担了科技部《心血管和肺肿瘤诊治技术操作规程融为一体评价体系研究》之专项研究。建立了国人冠状动脉搭桥危险因素评估模型,提出了体外循环下和非体外循环下国人冠状动脉术后的危险因素及其对策,完成国家“十五”重大项目《急重症冠心病外科治疗方案优化的临床研究及推广》,首次成功将左心辅助装置运用于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抢救、并过渡到冠状动脉搭桥或心脏移植,完成急重症冠心病搭桥合并左心辅助、搭桥+细胞移植+左心辅助,左心辅助过渡到心脏移植等各种组合术式40余例,并提出了急重症冠心病患者外科治疗方式的选择摸式。1995年,胡盛寿教授在国内将“双孔”技术运用于二、三尖瓣修补,并结合应用自主研发的成形环,改进了二、三尖瓣的成形效果。承担科技部创新基金和国家“十五”攻关相关课题,成功研制出了我国第一代牛颈静脉带瓣管道并完成一期临床试用,开展了生物脱细胞材料的组织工程心脏瓣膜及带瓣管道的基础研究。

同时,胡盛寿教授承担的国家“十五”攻关课题《Hybrid技术在心血管外科的应用研究》,率先在国内开展了Hybrid技术在婴幼儿复杂性心脏畸形治疗中的应用。成功开展改良的Nikaidoh手术和REV手术,为治疗伴左室流出道狭窄的复杂型大动脉转位提供了新的术式选择,并在国外进行了报道。通过对先天性心脏病合并肺动脉高压大组病例的血流动力学,肺小血管病理改变、临床各项检测指标的评估以及手术后近、远期跟踪随访结果的对比分析研究,率先在国内提出了不同于传统的病理和临床的、新的肺动脉高压患者四级分类法。系统地阐述了先心病肺动脉高压的可复性标准与术后疗效的关系有关研究,并以此荣获中国医学科学院科技进步一等奖。

而就在最近,胡盛寿教授领衔开展的另一项研究显示,我国大医院的心脏外科搭桥技术水平已达世界领先水平,但也存在一定的问题,如,各医院以及各地区间存在明显差距:死亡率最低的医院仅0.7%,而某些医院死亡率高达5.8%,这提示我国不同心脏中心手术质量存在巨大差异,同时也预示着我国整体冠脉旁路移植术水平仍有较大提高空间。

谈及此话题,胡盛寿教授介绍说:“这项研究的数据来源于我国17个省市、43家医院的8739例患者,这些患者约占我国接受搭桥手术患者总数的1/4。从结果上看,我国搭桥手术的结果比较满意,手术死亡率2.2%,并发症发生率的发生率6.6%。”

胡盛寿教授认为,这项研究的意义和价值在于首次对我国冠脉外科医疗质量进行了科学的评价,同时也是首个反映我国冠脉旁路移植术概况的研究,其研究结果将为我国构建医疗评价体系、制定相关医疗政策提供第一手材料。

胡盛寿教授继续阐释说:“我国不同医院死亡率差异巨大,正在严重地影响着我国冠脉外科治疗整体水平的提高,如何发现临床结果不同层面的差异并消除差异,是进行临床质控、实施以患者为中心的医疗模式的坚实保障,同时也是政府制定相关医疗政策的理论依据。然而,我国目前仍处于照搬国外固有经验的阶段,并没有针对国人的、具有代表性的、真正意义的全国搭桥数据库。因此,在已有研究基础上,整合当前已具备的临床科研力量、纳入具备区域代表性心脏外科中心,建立全国性搭桥数据库势在必行。”

国家心血管病注册数据库即将建立

在采访时胡盛寿教授还透露,受科技部和卫生部委托,国家心血管病中心承担的 “十二五”国家科技支撑课题——“心血管病关键技术临床多中心研究信息平台”已正式启动。这个课题的主要目的是构建我国多种心血管疾病的临床研究数据库,且不同的医疗机构能够对该数据库共享。第一批构建的疾病数据库有五个,包括急性心肌梗死、心力衰竭、心律失常的介入治疗、心血管影像和心脏搭桥手术。

为什么建立数据库非常重要?胡盛寿教授认为,通过建立数据库,可以对不同医院的诊疗规范以及治疗结果进行比较和评价,这是目前提高医疗质量的最重要手段,但我国目前在此方面尚属空白。此类数据库的建立,对提高我国医疗服务水平、合理化医保支付、规范医疗行为至关重要。胡盛寿教授说,“如果我们不对治疗效果进行评价,那么改善医疗质量从何谈起?”

据胡盛寿教授介绍,阜外心血管病医院的杨跃进教授是这个课题的牵头人。这个数据库将收录不同地区、不同级别医院收治的心血管病患者,分析其诊治流程中的关键环节、影像诊断技术和救治方法,并了解诊疗环节与疗效和费用之间的关系,发现差距、原因和存在的难点问题,提出符合我国国情、患情和医情的优化诊治流程、诊治技术和方案,以期进一步提高心血管患者的疗效,改善预后,降低医疗费用。

胡盛寿教授认为:“我国心血管病防治存在以下问题:急性心肌梗死、心力衰竭和心律失常等心血管病的发病率仍在快速上升,并已显现年轻化、老年化和农村化的趋势,病死率在一些地区和医院仍较高;另一方面,包括冠心病介入和搭桥手术、射频消融和起搏器植入在内的治疗手段的治疗效果还存在较大的差异;而且影像学检查方法众多,缺乏统一和规范的诊断技术路径,一方面严重影响了心血管病的早期、及时而准确的诊断,另一方面又会出现过度医疗而增加费用和负担。这些问题若现在解决不好,对于一个有近14亿人的人口大国来说,未来的不良后果可想而知。因此,在我国心血管病发病率与病死率上升的严峻形势下,要科学解决目前上述诸多重大临床问题,根据国际成熟经验和我国的初步探索,优先建立我国心血管病的疾病数据库是先决条件,十分必要,且迫在眉睫!”

他还认为,与过去相比,我国心血管病患者的发病特点和临床表现规律等均已发生了很大变化;而且,我国地域宽广,经济发展不平衡,生活方式多样化,不同地区不同年龄的心血管病患者临床特点又可能有所不同。数据库的建立在了解我国心血管病发病情况的基础上,有望了解和掌握我国心血管疾病的危险因素、诱发因素、临床发病和表现特点,提出我国心血管病突发的临床预警指标。

胡盛寿教授还说,由于我国科研数据库存在建设标准不统一、建设各自为政、数据交换困难、信息孤岛现象严重等问题,该课题组还将采用按照国际临床研究数据交换标准对临床研究数据库中的变量进行命名,能够使不同数据库中的数据进行交换和对接,进而建成一组标准化、完整性高的高质量的注册登记数据库。

采访结束了,胡盛寿教授急匆匆地寒暄了两句,便站起来走进了另一场学术论坛。在这场盛大的会议上,他有太多的活动要出席,有好几场学术会议要主持,庞杂的会务工作尽管使胡盛寿教授略显疲惫,但他的步履依然坚定、从容……

专家简介

胡盛寿,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任国家心血管病中心主任,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心血管病医院院长、心血管病研究所所长、外科管理委员会主任,卫生部心血管疾病防治中心主任,卫生部心血管疾病再生医学研究重点实验室主任。从事心血管外科专业20余年来,在冠心病外科、瓣膜外科和先心病外科有极高学术造诣,是目前国内心血管外科学术带头人之一。发表各种学术论文180余篇,培养博士后、博士、硕士研究生30余名,同时兼任《中国循环杂志》等多家学术期刊的主编、副总编、常务编委、编委。主编《冠状动脉外科治疗学》等多部专著,并参加了多部教材的编写。先后获国家科技进步奖、卫生部科技进步奖、中国医学科学院科技进步奖、中华医学会科技进步奖、北京市科技进步奖等多种奖项。

猜你喜欢

心血管病心血管教授
“心血管权威发布”公众号简介
《心血管病防治知识》征稿启事
《心血管病防治知识》征稿启事
《心血管病防治知识》征稿启事
COVID-19心血管并发症的研究进展
田教授种“田”为啥这么甜
《心血管病防治知识》征稿启事
刘排教授简介
lncRNA与心血管疾病
胱抑素C与心血管疾病的相关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