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状况对专业建设的借鉴意义

2012-11-08丁世勋

文教资料 2012年18期
关键词:状况印刷毕业生

龚 果 丁世勋

(中山火炬职业技术学院,广东 中山 528436)

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状况对专业建设的借鉴意义

龚 果 丁世勋

(中山火炬职业技术学院,广东 中山 528436)

当前中国高职院校的发展证明,只有主动适应区域、行业经济发展需要,有针对性地建立以重点专业为龙头、相关专业为支撑的专业群,才能有效增强毕业生就业能力。当前我国部分高职院校专业建设与社会发展实际需求还存在差距,在专业设置、课程设定与课程内容等环节上与毕业生就业关联不大。本文以某国家骨干高职建设院校所属特色专业为例,对分析毕业生就业分布状况,为专业建设提供借鉴这一问题进行了探索。

高职院校 毕业生就业状况 专业建设

当前我国高职院校面临的社会竞争压力越来越大,专业设置与建设关系到高职院校自身的生存和内涵的提升。国家教育部在 《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提出,高职院校必须主动适应区域、行业经济发展需要,建立以重点专业为龙头、相关专业为支撑的专业群,切实增强毕业生就业能力。

目前我国部分高职院校专业建设与实际需要尚有差距,主要表现在专业建设与毕业生就业之间的关联不够,大部分专业群和专业在建设过程中对毕业生就业情况的借鉴都不多,专业建设与就业关联的途径基本局限于邀请就业单位人员担任兼职教师,或者对部分课程提出意见和建议,等等,真正对专业建设有相当借鉴意义的就业信息并未得到充分重视,更谈不上以就业情况为依据调整专业建设内容与形式。

笔者所在的某国家骨干高职建设院校下属某特色专业一直以来坚持以行业和企业需求作为人才培养的方向,初步探寻了专业建设借鉴毕业生就业状况分析的方式方法,通过近几年的尝试,有效促进了专业群建设,提升了就业竞争力,调动了就业单位的积极性。

一、当前高职院校就业状况对专业建设的影响

随着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压力的日趋增大,越来越多的高职院校开始重视毕业生就业状况对学校专业建设的影响,部分院校也开始尝试用毕业生就业情况指导甚至决定专业的建设,但总体来说前者对后者的影响力有限,影响途径还比较狭窄。

1.聘请企业和行业人员担任兼职教师。这不仅是国家对高职院校专业建设的基本要求,也是目前绝大多数高职院校普遍推行的措施。企业和行业人员参与授课能促进学生了解本专业一线实际情况,加深对专业知识和技能应用的认识。但企业和高职院校在管理体制上的根本区别,导致兼职教师队伍存在选拔渠道不畅通,管理机制不完善,身份定位不清晰,以及利益分配不透明等一系列问题。

2.邀请企业和行业人员部分参与专业建设。例如对专业设置提出意见和建议,共建专业,参与教材编写、课程设置、科研项目合作,等等。这样能够一定程度地吸纳企业和行业的意见,从而提高人才培养的针对性。但由于校企双方目标任务的差异,在实际操作中难免存在“两张皮”和“校热企冷”等现象。

3.与重点就业单位合作,加强宣传与交流。主要形式包括与长期合作单位形成稳定的交流机制,单位定期到学校进行宣传,学校定期组织学生到单位实习实践。这在部分依托某企业或行业进行的专业建设中体现得尤为明显。

上述影响措施和途径大都基于 “先专业后就业”的思路,即专业建设在就业工作之前,毕业生就业情况是专业建设的成果体现之一。这一模式的最大弊端就在于就业状况的好坏不能决定专业的生死,从而使专业建设比区域经济发展要求滞后甚至相悖,进而与高职院校的责任使命不符。

二、影响专业建设的毕业生就业状况分析

依据“先就业后专业”的思路,既要全面、整体的分析毕业生就业的整体状况也应有微观的分析内容,以我院为例,对专业建设产生关键影响的信息主要有以下几项。

1.毕业生就业分布状况。主要包括毕业生就业的地域、行业、专业、单位和职位的分布,这些有助于对毕业生就业的基本情况建立宏观认识。其中行业、专业、单位和职位属于核心内容,能很好地反映出各行业对毕业生的吸引力,就业单位的规模、实力和行业地位等,从而为专业设置提供重要借鉴。

2.毕业生就业质量。主要包括毕业生就业岗位、薪资、专业对口率、职业规划等内容,全部属于动态信息,通过收集整理可以看出毕业生职业成长状况,尤其是就业质量的提升情况,从而为培养方向、专业设置、课程安排及师资队伍建设的调整提供重要依据。

3.专业吸引力。主要包括学生是否了解所学专业,通过何种途径了解,对专业发展前景的认识,对就业前景的认识以及是否愿意从事本专业相关工作等(表1),这些有助于建立起学生对本专业态度的直观认识,从而对专业设置、课程改革、师资队伍建设及就业指导的调整提供重要依据。

表1

三、专业建设借鉴毕业生就业状况实例分析

我院地处珠三角西岸某国家级高技术产业开发区,学院采取“主干专业对接主要产业”的专业建设思路,以职业岗位或岗位群为依据设置专业及专业群。其下属包装印刷系对接开发区国家包装印刷基地而设立,目前已初步形成了包装技术与设计专业群,对应包装印刷材料、包装印刷设备、环保包装产业群的格局。近几年该系在借鉴毕业生就业状况倒推专业建设方面进行了以下尝试。

1.以毕业生就业分布状况作为专业设置主要依据。包装印刷系成立之初下设包装技术与设计、印刷技术和广告设计与制作等三个专业,2007年首届毕业生就业率达到94.6%;2007年该系即根据首届毕业生就业分布新增印刷图文信息处理和产品造型设计两个新专业;2008年新增视觉传达专业;2010年新增复合材料加工与应用专业,取消视觉传达专业。在专业设置与取消的决策上,毕业生的就业分布成为主要的依据之一。

2.拓展校企合作途径,建立订单培养机制。该系利用就业资源的积累不断突破校企合作途径。2009年与某大型包装机械生产企业合作建立订单培养模式,企业从全院新生中选拔若干人组成“订单班”,该班学生同时成为该企业员工,拥有双重身份。包装印刷系与该企业共同对订单班进行管理,其中该系主要负责日常管理和基础教学,企业重点负责课程安排和实习实训,所有课程结束后由企业安排订单班学生就业。2010年该系又和另一家大型印刷企业开展了类似合作。这类培养模式基本实现了“先就业后专业”的思路,在推进专业建设与调动学校、学生和企业三方积极性等方面都取得了显著成效。

3.建立系级毕业生就业资源库,作为专业建设重要依托。

从2008年开始,包装印刷系着手建立毕业生就业资源库,涵盖毕业生、就业单位和行业协会等内容,具体包括毕业生本人信息,就业单位、行业、地域、岗位和职业规划等详细信息。经过两到三年的完善,目前资源库已成为该系各专业在系企合作、实习实践基地建设,教育教学改革等方面的重要参考。2009年至今根据资源库提供的数据该系相继与中山、深圳和东莞几家大型包装印刷企业建立了合作关系。

总结近几年专业建设借鉴就业状况的实践,笔者深感“先就业后专业”思路对专业建设的重要影响。只有将就业状况分析环节前置,才能正确把握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方向,进而引导并深化高职教育教学改革,推进学院专业建设,提高毕业生就业水平,真正实现学校、学生、企业和社会等各方的“多赢”。

[1]王天行,高职专业设置影响因素探析[J].职业技术教育,2006,(4).

[2]张振元,高等教育办学特色及其本质特征[J].职业技术教育,2003,(16).

[3]冯向东,学科、专业建设与人才培养[J].高等教育研究,2002,(3).

本论文为广东中山火炬职业技术学院院级教研教改课题 《以就业质量为导向的专业结构优化途径与对策的研究——以包装印刷类专业为例》研究成果。

猜你喜欢

状况印刷毕业生
9岁的高中毕业生
声敏感患者的焦虑抑郁状况调查
印刷+智能=?
印刷智能化,下一站……
2019年中国国际收支状况依然会保持稳健
一个没什么才能的北大毕业生
第五节 2015年法学专业就业状况
最“叛逆”的毕业生
把心交给印刷
“十五大”前夕的俄共组织状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