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实现青岛海洋新兴产业可持续发展对策研究*

2012-11-06陈东景

海洋开发与管理 2012年3期
关键词:新兴产业青岛海洋

于 婧,陈东景

(青岛大学国际商学院国贸系 青岛 266071)

实现青岛海洋新兴产业可持续发展对策研究*

于 婧,陈东景

(青岛大学国际商学院国贸系 青岛 266071)

作为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中心城市的青岛,凭借自己的科研优势、区位优势和良好的政策环境,大力发展海洋新兴产业,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其发展过程中也存在着对海洋新兴产业的重要性认识不足、缺乏完善的政策体系、自主创新能力比较薄弱、成果转化不足等制约问题。为了实现海洋新兴产业的可持续发展,青岛应重视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①提高公众对海洋新兴产业的认识,营造良好的发展氛围;②构建完善的海洋新兴产业政策体系,支撑海洋可持续发展;③加快海洋新兴产业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增强产业竞争力;④合理布局海洋新兴产业区,带动产业全面发展;⑤实施“走出去”战略,促进海洋新兴产业发展国际合作。

海洋新兴产业;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蓝色经济区

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做出“发展海洋产业”的战略部署以来,海洋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受到国家高度重视。2009年4月,胡锦涛总书记视察山东时指出,山东要大力发展海洋经济,科学开发海洋资源,培育海洋优势产业,打造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2010年10月18日,国务院正式对外发布了《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对加快培育包括海洋产业在内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作出了总体部署,海洋产业被列入“十二五”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之中。2011年1月,《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规划》得到国务院批复,半岛蓝色经济区正式上升为国家发展战略。因此,以海洋经济为主体,以海陆统筹为基础,以科技创新为支撑,以生态文明为重点的开放型、可持续发展的蓝色经济即将在山东半岛崛起。被定位成未来的“国家级中心城市”之一,处于山东半岛蓝色经济核心区的青岛,其肩负的重要职责不言而喻。在有利的政策条件和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下,青岛应把握机遇,发挥自身优势,大力发展海洋新兴产业,实现海洋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提升青岛在山东乃至国家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

1 海洋新兴产业的内涵及发展意义

1.1 内 涵

相较传统海洋产业,海洋新兴产业不仅是利用高新科学技术的海洋产业,而且是低污染、低耗能和高效率的海洋产业[1]。目前,海洋新兴产业主要包括以下8种类型:①海洋生物育种与健康养殖业;②海洋生物医药和功能食品业;③海水利用业;④海洋可再生能源电力业;⑤海洋高端船舶和工程装备制造业;⑥海洋新材料业;⑦海洋监测仪器设备制造业;⑧海洋生产服务业。

1.2 发展意义

进入21世纪,发展海洋经济日益成为各个沿海国家的一项重要任务。近十几年来,人类开发海洋资源的能力不断提高,但随之也出现海洋资源开发利用不合理的问题,海洋环境恶化和海洋生产力衰退等问题。因此,珍惜海洋资源、保护海洋环境以及可持续发展海洋经济势在必行。发展海洋新兴产业是转变海洋经济发展方式,实现可持续发展海洋经济的一个重要途径。

发展海洋新兴产业不仅可以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需要,更有利于提升我国的海洋经济竞争力。通过海洋生物育种与健康养殖业可以丰富海产品种类与数量;通过海洋生物医药和功能食品业可以部分解决健康问题;通过海水利用业、海洋可再生能源电力业可以缓解社会快速发展过程中资源与能源短缺的问题;通过海洋高端船舶和工程装备制造业、海洋监测仪器设备制造业可以增强维护国家海域权益与安全的能力[2]。

2 青岛发展海洋新兴产业的优势与现状

2.1 发展优势

2.1.1 科研优势

青岛素有“中国海洋城”的美誉,聚集了全国1/3的海洋科技开发机构,拥有28家有关海洋的科研和教育机构。例如,中国海洋大学、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国家海洋局第一海洋研究所以及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黄海水产研究所等[3];拥有5 000多人的海洋科技人才队伍,包括17位海洋领域的两院院士、200多位博士生导师、1 000多位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的海洋科技工作者,海洋科研人员占了全国科研人员总数的2/3。青岛的科研人才在数量和层次上都占有很大的优势。“十五”以来,驻青单位科研人员承担了国家“863”计划中55%的海洋科研项目和“973”计划中91%的海洋科研项目,荣获的国家海洋创新成果奖数量占全国总数的一半。

表1 青岛海洋科技实力状况[4]

2.1.2 区位优势

青岛位于亚欧大陆与太平洋的海陆交汇地带,是山东半岛沿黄河流域的主要出海口岸之一,更是上海与天津之间中国最大的沿海经济中心城市和外贸港口城市。作为区域性国际航运中心,青岛港拥有目前国内最大的集装箱、铁矿石、原油码头和国际一流的煤炭、散粮码头,是中国内地门类最齐全、具备装卸所有种类散杂货及大型成套设备能力的综合性亿吨大港,位居世界前10强。同时,青岛海港与世界150个国家和地区的450个港口有经贸往来。

2.1.3 政策环境

2008—2009年,国务院颁布了10余项国家级沿海区域经济发展规划,其中对青岛意义最重大的是2009年11月23日正式批复的《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农业经济区发展规划》。该规划中提出,“培育海洋生物医药、海洋功能食品、海洋工程材料和海水综合利用等海洋高技术产业,加快形成一批高成长、带动能力强的骨干企业,开发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产品”。这对具有海洋人才优势和区位优势的青岛进一步发展海洋新兴产业是一次难得的机遇。2011年1月,《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规划》更得到国务院批复,半岛蓝色经济区上升为国家发展战略。山东省正积极推进以大力培育海洋新兴产业为核心任务的蓝色经济区建设,各项有利于蓝色经济区建设的政策和措施为青岛大力发展海洋新兴产业创造了良好的政策环境。

2.2 海洋经济发展状况

2.2.1 发展现状

得天独厚的海洋优势是青岛海洋经济发展的强劲动力。近年来,围绕“环湾保护、拥湾发展”的战略,青岛实施多项海洋科技项目。如今,海洋生物医药业、船舶制造业和海洋新材料业等海洋新兴产业异军突起,成为青岛经济的新增长点。世界海洋产业产值对国民经济的贡献率平均为4%左右,海洋产业产值对国民经济贡献率最高的国家是澳大利亚——8%。2005—2010年,青岛海洋产业增加值对GDP的贡献率均在10%以上,可见海洋产业对青岛的国民经济有着重要影响。

表2 青岛市海洋经济发展状况[5]

青岛的海洋新兴产业中,海洋生物医药业一直保持着良好的发展势头。随着国家生物产业基地落户青岛,青岛市崂山区已拥有海洋生物相关企业100余家,海洋生物产业年产值以平均30%的速度增长。作为我国率先进行海洋药物研究与开发的城市,目前青岛已有10多种海洋药物新品种和一批海洋保健品实现了产业化,并有一批市场潜力巨大的海洋药物正在研制、试生产之中。

凭借水深港大的优势,青岛着力发展船舶制造业,建设了海西湾、即墨和胶南3个船舶工业基地[6]。2010年上半年,青岛市船舶制造业实现增加值21.3亿元,同比增长22.2%。现在,与长兴岛、龙穴一并称为我国三大造船基地的海西湾,能够建造10万吨级以上船舶及海洋工程装备,这不仅能够解决山东造船业的需求,还能有效缓解国内船用发动机依赖进口的局面。

青岛的海水利用业发展一直位列全国前茅。青岛直接利用海水的企业有30多家,年均海水利用量为12亿t余,海水利用总量折合淡水约为6 000多万m3,约为城市年供水的1/4。电力行业利用海水约占全市海水利用总量的95%,其次是化工行业,占全市海水利用总量的4.8%左右,有效地缓解了本地区淡水资源供给紧张的局面。目前,青岛有黄岛发电厂、隆华电青岛发电厂和青岛发电厂三大海水淡化工程,海水淡化处理能力已达2.9万t/d。青岛现已成为我国热法海水淡化和大生活用海水的海水综合利用示范基地。

总体来说,青岛市在加大科技创新、加强环境保护和提升政府扶持力度等方面都作出了巨大努力,优化了海洋经济结构。2009年海洋三次产业比例由2005年的15∶41∶44调整为10∶36∶54,与产业理论中的高级阶段,即第三产业主导、第二产业次之、第一产业为基础的模式相符。属于第三产业的海洋新兴产业发展最为迅速,平均每年提高2个点,为青岛海洋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基础。

图1 2009年青岛海洋三次产业比例[5]

2.2.2 制约因素

公众对海洋新兴产业的重要性认识不够。青岛海洋新兴产业虽然已经纳入发展规划,但其环境效益、社会效益以及经济效益尚未充分展现,使得公众对其发展关注度不高,未能形成全社会积极参与、支持的良好环境[7]。而我国有些沿海地区或城市已经达成海洋经济对未来发展至关重要的共识。2008年3月,广东省省委书记带领该省沿海城市负责同志专门赴国家海洋局共商海洋经济发展战略。深圳市政府也于2008年年底召开首次海洋工作会议,部署海洋强市工作。宁波市在第十届党代会上把建立海洋经济强市确定为全市重大战略。为营造良好发展环境,青岛有待加强海洋知识普及,积极宣传发展海洋新兴产业的重大意义,开展与海洋有关的活动,提高公众对海洋的认识度,使公众越来越关注海洋新兴产业的发展。

缺乏推动海洋新兴产业发展的完善的政策体系。由于青岛乃至全国海洋新兴产业尚处于发展初期,各项政策法规都不完备。相较而言,有些地区或城市的政策比较完备,能够保障本地区海洋经济的发展。如,广东省出台的《关于促进海洋经济科学发展的决定》;深圳市制定的《关于加快海洋产业发展建设海洋强市若干意见》和《扶持远洋渔业发展的若干规定》;宁波市颁布的《关于建设海洋经济强市的意见》。青岛虽然也编制了《青岛市海域使用管理条例》《胶州湾及邻近海岸功能区划》和《青岛市海洋功能区划》等法规,但在海洋新兴产业方面仅完成了《关于大力发展海洋经济加快建设蓝色经济区的意见》征求意见稿,缺乏针对海洋新兴产业的规章制度,不能有效激励、促进青岛海洋新兴产业的健康发展,这在很大程度上就减缓了青岛海洋新兴产业的前进步伐。

海洋新兴产业自主创新能力薄弱、成果转化不足。首先,受到国内科技发展水平的制约,青岛海洋新兴产业自主研发能力不强,科研人员主要从事基础理论研究,在工程技术、宏观战略研究方面的科研人员较少,科研成果研发及转化不足[8]。例如,2008年,青岛海洋产业增加值超过550亿元,其中海洋科技产业产值仅占17.8%,科技含量高的海洋产业比重很小,而且大多海洋科技应用于传统海洋产业,未能促进海洋新兴产业的发展。再者,高昂的成本阻碍了科研成果大规模推广及应用,使之未能很好地产生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例如,海水淡化的成本大约是7元/m3,而自来水3元/m3,价格高出一倍多,没有比较优势,阻碍了海水利用业的推广普及。

3 青岛发展海洋新兴产业的对策建议

3.1 提高公众对海洋新兴产业的认识,营造良好发展氛围

通过报纸、电视、广播和网络等媒体,通过海洋节、海洋科普讲座以及海洋科技成果展等活动,广泛宣传海洋新兴产业的有关知识,使公众对海洋新兴产业有基本的认识与了解,增强公众对海洋新兴产业的发展意识,提高公众对海洋的责任感、紧迫感和使命感,逐步认识海洋新兴产业对于青岛海洋经济乃至整个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意义,自觉参与并协助政府保护开发海洋,使海洋新兴产业更好地发挥效益。

3.2 构建完善的海洋新兴产业政策体系,支撑海洋可持续发展

以海洋新兴产业规划为基准,建立科学完善的政策体系。从科学研究、成果转化、项目推广、招商引资和财政税收等方面,出台配套政策法规,支持和规范海洋新兴产业的发展。按照“优化一产,突破二产,提升三产”的发展思路,实施多渠道、市场化的投资融资方式,鼓励社会资本进入海洋新兴产业部门;并且,制订切实可行的海洋生态保护总体规划,加大对海洋循环经济的投入,确保“绿色”利用青岛海洋资源,避免海洋环境破坏成为阻碍青岛海洋新兴产业发展的因素。海洋行政部门也要统筹、协调政策的宏观管理,准确把握发展方向,为企业提供广阔的发展平台,努力成为海洋新兴产业坚实可靠的后盾,保证青岛海洋新兴产业有条不紊地持续健康发展。

3.3 加快海洋新兴产业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增强产业竞争力

提高海洋科技的创新能力,力争在若干海洋新兴产业科技领域有所突破。通过设立奖励基金和成果表彰等方式,鼓励科研人员对海洋高新技术的探索,以及科研成果的转化与推广。不断提高先进技术对海洋传统产业的渗透能力,尽快研发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先进技术和产品,培育一批有特色、有竞争力和有较强辐射力的优势产业[9]。加快产、学、研一体化发展,增强科技进步对海洋新兴产业发展的带动作用。凭借高新技术的推动,突破传统的技术瓶颈和产业发展路径,在海洋船舶、海洋工程装备制造、海水利用以及海洋生物医药等领域加快与世界先进水平对接的步伐,增强青岛海洋新兴产业竞争力[10]。

3.4 合理布局海洋新兴产业区,带动产业全面发展

结合城市发展具体规划,在沿海地区建立分工明确、布局合理的产业园区和基地。推动董家口港口及临港产业区、胶州湾西海岸经济区、高新区胶州湾北部园区、胶州湾东海岸现代服务业区、鳌山海洋科技创新及产业发展示范区等5个蓝色经济核心带动区建设。在产业园区内,培育和扶持一批具有实力的龙头企业,通过规模示范效应,带动整个产业园区的发展,形成相互衔接的产业链、产业集群,打造具有青岛特色的海洋新兴产业区。

3.5 实施“走出去”战略,促进海洋新兴产业发展国际合作

鼓励和支持有条件的海洋新兴产业企业加强与外国企业的互惠合作。以独资或合资的方式建立生产基地和贸易合作区,在优秀外国企业的带动下,使本地企业快速发展,提高经济效益;同时,在法律法规允许的前提下提供有利于引进外资和外来人才的优惠条件和环境,吸引外国技术研发机构落户青岛,加强本地企业学习、消化外国先进技术知识的能力,积极进行科技创新,提升青岛海洋新兴产业科研软实力,更深层次地增强青岛海洋经济竞争力[11]。

[1] 徐质斌,牛福增.海洋经济学教程[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3:45.

[2] 刘容子,张平.“十二五”海洋新兴产业发展思路与建议[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0,20(增刊):149-152.

[3] 李翠红.青岛海洋经济发展问题浅析[J].现代经济,2008,7(8):57-58.

[4] 吴加琪,尹正德.青岛市蓝色经济发展状况评价及分析研究[EB/OL].(2010-04-07)[2011-04-05].http://www.stats-qd.gov.cn/tjxuehui/news/20104711011158994.asp?id=247&parentid=1128&videos=&typeid=1152.

[5] 青岛市统计局.2010年青岛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EB/OL].(2011-03-11)[2011-04-05].http://www.stats-qd.gov.cn/statsqd/news/201131110083154862.asp?id=230&parenti d=968&videos=&typeid=990.

[6] 刘曙光,赵明,王百峰.青岛市海洋产业结构分析及优化对策[J].沿海都市,2006(8):117-121.

[7] 王长征,刘毅.论中国海洋经济的可持续发展[J].资源科学,2003,25(4):76-77.

[8] 仲雯雯.我国战略性海洋新兴产业发展的思路与对策[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0,20(增刊):153-156.

[9] 刘洪滨,刘康.青岛构建国家级海洋高技术产业基地发展战略初论[N].中国海洋报,2005-10-11(3).

[10] 徐长乐,向云波,张艺钟,等.上海海洋经济发展战略[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09,18(6):501-507.

[11] 姜军.我国沿海省市海洋产业分析[J].中国渔业经济,2007(4):11-16.

科技部海洋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200805082).

猜你喜欢

新兴产业青岛海洋
上合,从青岛再启航
青岛如何引进人才
爱的海洋
第一章 向海洋出发
青岛明月申牌?
战略性新兴产业与大国崛起
新兴产业市场绩效提升的现状及建议
在新兴产业看小元件如何发挥大作用
——An Idea From "Etudes Metro"—the Work of Pierre Schaeffer">Electroacoustic Music Is a "Subversion" to the Form of Traditional Music
——An Idea From "Etudes Metro"—the Work of Pierre Schaeffer
广东省战略性新兴产业重大项目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