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舟山海岛滩涂资源开发利用与可持续发展研究*

2012-11-06封薇薇周振觉倪航峰

海洋开发与管理 2012年3期
关键词:舟山市滩涂海岛

杨 升,梁 娟,封薇薇,付 禄,周振觉,倪航峰

(浙江海洋学院海洋科学学院 舟山 316004)

舟山海岛滩涂资源开发利用与可持续发展研究*

杨 升,梁 娟,封薇薇,付 禄,周振觉,倪航峰

(浙江海洋学院海洋科学学院 舟山 316004)

沿海滩涂是一种动态增长的后备土地资源,蕴藏着丰富的土地、港口、矿产、旅游和水生生物等资源。由于其特定的自然条件、复杂的生态系统和特殊的经济价值,长期以来,一直与人类社会发展密切相关。舟山海岛密布,岸线曲折漫长,港湾众多,具有丰富的滩涂资源。文章根据舟山滩涂资源的分布与特征,分析滩涂资源在围垦、养殖、盐业与旅游等不同方面的开发利用状况;阐述滩涂资源开发利用过程中出现诸如湿地减少、污染加剧、岸线冲淤变化及港航淤积等一系列生态环境问题;最后,从生态学角度出发,提出在进行滩涂资源开发利用过程中,应坚持以其自然属性为主,兼顾社会属性;因地制宜,突出滩涂的主要功能的同时,统筹规划;既注重近期开发,又考虑远期规划,以期达到资源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以及生态效益相统一,促进舟山海岛滩涂资源的可持续发展。

舟山海岛;滩涂资源;开发利用;可持续发展

舟山市位于长江口南端,杭州湾外缘的东海海域中,辖区内海岛众多,岸线曲折漫长,海域辽阔,海洋资源相当丰富(图1)。

图1 舟山群岛地理位置

在径流、波浪和潮流等水动力综合作用下,来自于长江、钱塘江以及甬江等河流和东海陆架的泥沙,在舟山海岛延绵曲折的海岸线发育形成了大量可开发利用的滩涂资源,成为舟山市重要的自然资源,也是海洋开发行业最多、密集度最大和活动频率最高的区域之一。舟山地区人多地少,随着社会经济发展、人口增长和城市的快速扩张,生产生活和建设用地需求量日渐增大,土地矛盾日益突出。面对人多地少的挑战,滩涂资源作为一种动态增长的后备土地资源,且具有继续扩张的潜力,对增加土地面积、缓解人地矛盾和实现区域可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

1 海岛滩涂资源分布与特征

1.1 滩涂资源的地理分布

滩涂,也称海涂,主要分布于大陆边缘海陆相互作用的地带,主要指处于浅海和内陆之间的过渡带,涨潮时淹没,落潮时露出,一般指大潮高潮面至理论最低低潮面之间的潮间带,广义的滩涂资源,还包括潮上带和潮下带[1-2]。据调查统计,舟山市现有-2.5 m(黄海高程基准面,下同)以上的海涂资源共有22 747 hm2,相当于陆域面积的18.1%,其中等深线-2.5~-1.5 m的面积有5 304 hm2,-1.5~0 m的面积有5 243 hm2,0 m以上的面积有12 200 hm2[3]。舟山海岛滩涂以淤泥质滩涂为主,主要分布在舟山海域西南部的一些陆域面积较大的海岛近岸,其中舟山本岛、普陀岛、岱山岛以及秀山岛的滩涂面积占全市滩涂总面积的80%以上。这些岛屿所在海域有大量的细颗粒泥沙供给,且海岸坡度平缓,波浪和沿岸流作用较弱,潮流动力较强,极易形成滩涂这种沉积地貌。

1.2 滩涂的底质沉积特征

舟山海岛滩涂主要由细粉砂—黏土级的细颗粒沉积物组成,底质的分布与潮滩的地带性分布状况有关。潮上带除强潮、风暴潮外,平时不被海水淹没,常受风的吹蚀作用,细粒物质被扬走,留有较粗的砂、砾等沉积物颗粒。潮间带泥滩以细粒淤泥质沉积为主,间夹粉砂层和粉砂质透镜体。低潮线附近的潮下带上部,由于潮波能量增强,粉砂质比重增加,自此而下,潮下带沉积物粒度又复变细[4]。在垂向剖面上,滩涂底层大部分为粉砂泥涂,部分为粉浆泥涂,还有少量的夹层泥涂[5]。滩涂上层呈微碱性,p H值在7.1~8.4,含氮量0.011%~0.105%,有机质含量0.75%~1.77%,含磷量0.073%~0.157%。涂质柔软肥沃,适宜多种生物栖息生长。

1.3 滩涂的生物组成特征

舟山海域潮汐属不规则半日潮,潮差相差较大,气候冬暖夏凉,四季分明,常年海水温度约17℃,海水盐度24~30,水体无机营养盐、有机质含量高,为海洋生物栖息、繁殖生长及群落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条件,形成了浅海多种鱼、虾、贝和藻类滋生,水产资源和生物多样性丰富。滩涂上主要生活着大量喜泥动物,多属内海动物群[6]。滩涂生物种类丰富,以软体动物为主,占总量的82.3%;甲壳类种类较少,仅占7.7%。经济价值较高的软体动物有牡蛎、泥蚶、毛蚶、青蛤以及泥螺等;低值贝类也很丰富,可作养殖鱼虾的饵料。滩涂生物分布具有分带性。垂向分布上,高潮带分布的大型底栖动物以适应干旱能力较强的种类为主,常见种为泥螺、珠带拟蟹守螺、日本大眼蟹和占氏滩栖螺;中潮带分布的大型底栖动物以软体动物和节肢动物为主[7]。

2 滩涂资源的开发利用模式

2.1 围垦造田

舟山海岛大部分滩涂资源地势平坦,土地肥沃,开发利用的条件十分优越,加上常年温暖湿润的气候条件,很适合滩涂的开发。丰富的资源优势加上良好的区位优势和气候条件,使得舟山市长期把围涂造地作为解决土地资源贫乏的重要途径。舟山滩涂资源围垦开发历史悠久。早期,舟山群岛居民依山岙而居,以渔樵农垦为生,后修筑分散、封闭的海塘,围涂成田、兴农或晒盐。围涂垦田起源于南宋时期,元《大德昌国州图志》载:“海滨涂汛之地,有力之家累土石为堤,以捍水。日月滋久,涂泥遂乾,始得为田。或遇风潮暴作,土石有一罅之决,咸水冲入,则田复为涂矣”。

舟山群岛滩涂的大规模开发利用开始于新中国成立后,至2002年底,全市已围垦造田339处,围垦总面积12 639 hm2,为舟山市人均增加用地120 m2,使64个小岛(礁)与大岛相连,扩大了海岛陆域面积。滩涂围垦为农业耕地、盐业生产基地、渔业养殖基地、城镇居民住宅建设用地以及机场、电力、港口和公路等公共设施提供用地等多种土地利用方式提供了宝贵的发展空间。另外,通过人工促淤,还有大批的滩涂可以围垦。滩涂资源的围垦开发有力地推动了舟山市海岛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为舟山市机场建设,港口发展,加快城市化进程,建设经济开发区和工业园区,促进渔业、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优质高效外贸渔业、农业基地建设作出巨大贡献。

2.2 水产养殖

由于附近海域自然环境优越,淤泥质滩涂土质较肥沃,营养物质较丰富,给不同习性的鱼虾洄游、栖息、繁殖和生长创造了良好条件,是我国海洋渔业资源蕴藏量最为丰富的渔场。近年来,随着渔业资源的衰退,开展了增殖放流和网箱养殖等作业。潮间带开展围塘养殖、滩涂养殖。舟山市围塘面积达4 300 hm2以上,年产量2 899 t;滩涂养殖有纯滩涂养殖和滩涂低坝养殖,目前的养殖品种主要是贝藻类,占滩涂养殖总面积的70%左右。

舟山海岛滩涂地势稳定、风浪小、有一定的水体交换能力,底质适合集中养殖海水产品的区域。1998年舟山市共有滩涂面积18 018 hm2,可养面积4 666 hm2,已养面积1 637 hm2,尚可养面积3 029 hm2。舟山市共有滩涂养殖区24个,总面积2 195 hm2。其中定海区5个,主要分布在舟山岛的西北部,面积323 hm2;普陀区7个,主要分布在六横岛、佛渡岛和朱家尖岛附近海域,面积557 hm2;岱山县12个,主要分布在岱山岛、大鱼山岛、衢山岛以及秀山岛等岛屿附近海域,面积1 315 hm2[3]。滩涂养殖的具体区域需随滩涂的动态变化作适时调整,有些滩涂养殖区已规划为围海造地区,在实施围海造地前,可列为临时滩涂养殖区,造地时转为造地区。

2.3 盐田开发

滩涂盐业原料海水和地下卤水资源丰富,是盐业及盐化工业发展的优良场所。舟山海岛滩涂条件相对较好,夏秋季节高温、少雨、日照充分,冬春季节风速较大,一年四季均可晒盐,且海水盐度相对较高、蒸发量相对较大,适宜盐业生产,是浙江省的最适宜盐业生产基地和重要产盐区。据调查,舟山的年均日照时数1 940.6~2 257.4 h,平均日照为44%~51%,与其他地区相比,属日照时数较多地区;年均不小于10℃的积温为4 784~5 120.8℃,是热量较优区;年降水量在927.3~1 620.1 mm之间,是全省雨量相对最小地区;蒸发量为1 208.7~1 446.2 mm,盐田区的蒸发量一般大于降水量;海水盐度为24~29[8]。

舟山海岛盐田区总面积约为3 576 hm2,根据土地、气候与海水等条件,可将全市划分为适宜、次适宜、比较不适宜3个区[3]。适宜区位于舟山中南部岛屿,主要包括舟山本岛东北部、岱山县秀山、大鱼山岛和普陀区的全部盐场,总面积约2 980 hm2;次适宜区位于舟山中西部岛屿,主要包括舟山本岛西部、长峙、长白、金塘、秀山以及大鱼山等岛屿,总面积约1 134 hm2;比较不适宜区位于舟山海域东部及北部,主要包括马鞍列岛、嵊泗列岛、川湖列岛和崎岖列岛等,总面积约50 hm2。

2.4 旅游开发

舟山海域滩涂不仅面积广阔,而且自然条件也较为优越,属于温暖带季风气候和北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具有气候温和、雨量适中、四季分明、光热充足以及无霜期短等优点。舟山海域海岸线漫长,有着独特的海岸风光。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们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提高,旅游业现在已是舟山第三产业中的一个重要支柱,对于区域经济的拉动作用日益突出。

舟山群岛旅游资源丰富,类型多样。区域内的人文、滨海综合旅游资源在全省乃至全国的旅游业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海涂是发展海洋旅游业的重要场所,无论是沙质海滩,还是泥质滩涂,都可发展具有特色的滨海旅游。舟山朱家尖海滨浴场,其海水条件、沙滩条件在全国已开发的24个重点海水浴场中分别属于第1级和第2级。此外,秀山岛滑泥主题公园也独具特色。第六届“我为泥狂”海泥狂欢节在秀山岛滑泥主题公园举行,来自海内外的游客在海泥中充分享受了泥所带来的欢乐。随着近年来国外风行海泥浴疗,滑泥公园也从滑泥乐园变为集旅游度假、休闲、疗养于一体的娱乐场所,设有现代泥瘦身、木桶滑泥、泥浴、泥钓等项目。

3 滩涂资源开发的生态环境问题

3.1 滨海湿地减少,生物多样性破坏

滩涂湿地是一个活跃的生态系统,它以其自身的生态优势维系大量生物的生存发育。由于滩涂围垦和滥捕掠夺,使海湾内海洋生物栖息地的水文和底质等条件发生变化,导致许多重要价值的海洋生物的种苗和繁殖地遭到破坏,生物多样性受到严重破坏。随着经济的发展,滩涂开发规模日益扩大,舟山沿海滩涂湿地面积也明显萎缩。大规模的滩涂围垦使滩涂各类动植物的原生境不复存在,直接影响了其自然演替,致使滩涂湿地生物资源加速退化、枯竭;使滩涂底栖生物的生存环境丧失,适宜于滩涂表面生活的生物种类的生存环境也遭到破坏,使生物数量和栖息密度下降。物种多样性被破坏,使生态系统趋向简化,削弱了生态系统自我调控能力,降低了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有序性[9]。

3.2 海域污染加剧,生态环境恶化

随着滩涂资源的加速开发,舟山海域环境污染状况日趋严重,成为造成沿海滩涂生态区生态环境恶化的主要因素。滩涂围垦成的耕田和水产养殖中农药化肥等物质的大量排放入海;沿海各种污染物质的入海以及海上活动的增多,尤其是海上航船、船舶含油污水的排放,造成了直接污染;污染工业被引进滩涂区,甚至把滩涂作为天然纳污场;再者,滩涂围垦使得海洋潮差变小,潮流的冲刷能力降低,港湾内纳潮量减少,水流交换速度减慢,海水的自净能力随之减弱,导致舟山海域的水体富营养化,水质恶化,赤潮发生的频率增加。这些因素导致滩涂生态系统健康受到损害,使得滩涂资源可持续利用面临挑战。

3.3 海域来沙变化,海岸冲淤状况骤变

沿海滩涂淤涨是土地增长的前提,滩地的冲淤变化与流域供沙量的变化密切相关。由于长江等流域水利工程设施的影响,进入海域的来沙量明显锐减;加上水土保持成效显著,水土流失大为减少,导致沿海滩涂淤积速率迅速下降。而围涂造地的力度却在不断加大,项目建设的推进速度更是不断加快,滩涂围垦的承载能力受到威胁。不合理的围垦活动在短时间内使岸线突然外伸,滩涂面积减小,改变了海岸自然演变的渐进过程,导致海岸冲淤状况骤变[10]。围垦工程通过海堤建设,改变局地海岸地形,影响着垦区附近海域的潮汐、波浪等水动件,导致附近泥沙运移状况发生变化,并形成新的冲淤变化趋势。

3.4 港闸淤积,航运功能受损

港闸等水利工程建筑物建造在防洪、御卤和蓄水灌溉等方面取得了良好的效益。通常在闸外保留一部分边滩,利用两侧边滩汇入河道内的落潮水流维护入海水道的水深,避免进入河道的潮汐变形,造成闸下淤积[11]。舟山海岛滩涂资源为港湾型滩涂,多位于港湾和岛屿之间,有时单片滩地围垦面积较小,需促淤围垦,或在岛屿间堵港建坝促淤。岛屿围垦或连岛围垦会明显改变陆岛附近的水沙环境,给港口航道带来不同程度的负面影响,主要表现为围垦改变了海湾的水动力状况,减小了海湾的纳潮量,影响到港湾水流动态和泥沙的运动变化,常使海港的航道淤积。

4 滩涂资源的可持续开发策略

沿海滩涂是个开放的生态系统,处于海洋与陆地过渡地带,其生态特征既受到陆地环境的制约,又受到海洋环境的影响;既受到自然因素的控制,又受到人类活动的干扰。人类的土地利用方式对滩涂生态系统会产生正面或负面的生态效应,并成为影响滩涂可持续开发利用的关键因素之一。针对滩涂开发利用过程中出现的生态环境问题,舟山海岛滩涂资源开发过程中应根据其生态效应进行相应的生态建设和修复,促进滩涂的开发利用向有利于可持续方向发展。

4.1 自然属性与社会属性相结合

自然属性为主,兼顾社会属性原则是依据海区的自然资源和自然环境条件,将自然属性放在首位,即坚持以自然属性为主。同时需考虑区域经济与社会发展需求,所以,必须兼顾社会属性。该原则是海洋功能区划最根本的原则。舟山海岛滩涂资源,其自然属性为滩涂生物的养殖和湿地生态功能的发挥,同时根据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也可将部分潮滩围塘或填海造陆,发展其他产业或行业。

4.2 综合开发与重点突出相结合

滩涂是一个多功能的综合体,同一区域往往拥有多种功能,但不同开发功能所需的资源环境条件有宽有窄。在具有多种功能的区域,当出现某些功能相互不能兼容时,优先安排对海区资源和环境等条件备择性窄的项目,以最大限度地、科学合理地开发利用资源。舟山群岛不同岸线的自然、资源和社会经济条件不同,应因地制宜地考虑各个岸段的滩涂资源特点和条件,科学合理地规划滩涂的开发利用方式,如围垦造田、渔业养殖、旅游业以及拉动经济建设的港口建设等,都可作为滩涂经济开发区的建设方式。此外,在划定滩涂的开发区域时,既要正确处理资源的开发利用和资源保护的关系,正确处理围垦、航运、养殖等之间的关系,又要统筹兼顾并保证重点功能得到充分发挥。

4.3 近期计划和远期规划相结合

舟山海岛众多,岸线复杂,形成的滩涂资源特征各异,在进行开发利用过程中,应根据海涂的自然环境和自然资源的状况,如,滩涂的气候、淡水来源、水利设施、岸线演变动态以及滩涂地貌类型等因素,结合当地人口、社会、经济以及环境的现状和未来发展趋势,科学地制定出舟山滩涂资源的功能区划,开发的近期计划和远期规划,优化滩涂资源配置,从宏观上进行调控。同时,还要考虑各行业的协调发展,注重近期开发与未来发展的需要,以保证滩涂区在今后的社会经济发展中起良好的促进作用。

4.4 四效益相统一原则

资源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相统一,是指在开发利用过程中,开发活动不超过环境容量和资源承受能力,从而实现可持续发展[12]。一切开发活动都会在一定范围内和一定程度上改变原有的生态环境系统,如果不遵循四效益相统一原则,过度地开发利用,不仅会导致生态平衡的破坏,而且使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减小,甚至出现负面效应。在舟山海岛滩涂资源的开发利用过程中,应坚持开发活动的强度不超过舟山海域环境容量和资源承受能力,开发与保护并重,以切实保护和改善近岸海域生态环境,保障海域可持续开发利用,实现四效益的统一,最终实现海洋资源的永续利用。

5 结束语

沿海滩涂作为海岸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今后舟山市缓解土地紧缺、增加土地后备和拓展经济发展空间的最重要的土地保证资源。随着舟山国家级海洋综合试验开发区的建立,沿海滩涂资源的开发已成为舟山海洋开发的战略重点。在滩涂开发利用过程中,需对区域的自然、经济和社会特征作比较全面、客观分析的基础上,遵循自然规律,研究自然和社会发展趋势,联系舟山实际,从全局和长远考虑来安排开发区。同时坚持以开发利用和合理保护相结合的原则,实行科学合理开发与保护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的战略,并在滩涂开发利用中注入生态学理念,实现自然环境和人类社会的和谐发展,实现舟山海岛滩涂资源的可持续发展。

[1] WANG Ying.The mudflat of China[J].Canadian Journal of Fisheries and Aquatic Sciences,1983,40(1):160-171.

[2] 任美锷.中国滩涂资源开发利用的现状与对策[J].中国科学院院刊,1996,6(6):440-443.

[3] 舟山市海洋与渔业局,舟山市海洋勘探设计院.舟山市海洋功能区划[R].2006.

[4] 胡日军,吴建政,朱龙海,等.东海舟山群岛海域表层沉积物运移特性[J].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39(3):495-500.

[5] 严钦尚,王慧中,项立篙,等.舟山普陀岛现代海岸带沉积[J].地质学报,1981(3):205-215.

[6] 李植斌.浙江省三大港湾区海涂资源的可持续利用研究[J].国土与自然资源研究,2001(3):48-50.

[7] 朱四喜,周唯,章飞军.舟山群岛不同底质潮间带夏季大型底栖动物的群落结构特征[J].海洋学研究,2010,28(3):23-33.

[8] 周松宽.舟山统计年鉴[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5:42-86.

[9] 赵学敏.湿地: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家园:中国湿地保护[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5:210-225.

[10] 周安国,周大成,姚炎明.海湾围垦工程作用下的动力沉积响应[J].环境污染与防治,2004,26(4):281-286.

[11] 陈吉余.中国围海工程[M].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0:34-109.

[12] 卞九群.沿海滩涂开发与保护中应重视的几个问题[J].江苏水利,2001(9):41.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科学基金项目(41001001).

猜你喜欢

舟山市滩涂海岛
浙江省舟山市南海实验学校
霞浦滩涂
上岸的鱼
冰与火共存的海岛
在海岛度假
我是小画家
滩涂评估方法适用性研究
海边滩涂软淤地基挡潮闸基础设计
舟山市美术教师新作选
绕口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