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经济空间分异下河北沿海地区与京津T型发展新模式研究

2012-11-05张亚明唐朝生孙瑞佳

关键词:区位商沿海地区京津

张亚明, 唐朝生, 孙瑞佳

(燕山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河北秦皇岛066004)

区域经济空间分异是区域经济研究的一个重要领域,研究区域经济空间分异的态势及机制,对区域开发、区域经济空间结构调控和优化乃至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均具有重要意义[1]。本文从经济空间分异下研究河北沿海地区与京津的发展战略,就是要以落实国务院《河北沿海地区发展规划》为契机,以京津双核为发展轴,秦、唐、沧为支撑的“双轴”T型发展新模式,从而发挥河北沿海地区在区位、港口、资源和土地等方面的组合优势,进一步增强河北沿海地区出海大通道的综合功能,加速京津冀同城化和经济一体化发展,促进与辽宁沿海经济带、天津滨海新区、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等区域的良性互动和协调发展,全面增强环渤海地区综合实力,确保我国沿海地区经济总体战略部署的顺利实施。

一、河北沿海地区与京津的经济空间分异

分析河北沿海地区与京津的区域经济空间分异,就要准确把握区域间资源禀赋、要素结构、产业结构和功能等方面所存在的客观差异。因此,宏观上要确定该地区经济联系的整体结构,微观上要从一体化视角具体分析区域发展差异。

1.河北沿海地区城市与京津的城市群网络结构

采用社会网络分析方法[2]4-5,以城市间经济联系量矩阵为基础,利用UCNET软件分析京津与河北沿海地区城市群密度与中心性,从而全面探寻该区域的城市群结构。其中,经济联系量计算采用王欣等[3][4][5]的方法对城市的经济联系,为两城市市区非农业人口数,为两城市市区的 GDP,为两城市距离,表示城市对的贡献率。

城市群密度是各城市之间联系的紧密程度,城市间连线越多,城市群的密度就越大,城市间联系就愈强。河北沿海地区城市与京津城市间经济联系呈现出两翼松散、中间紧密的网络结构。就经济联系强度而言,京津之间的经济联系强度最大,唐山市、秦皇岛市、滦县、迁安市、沧州等地经济联系也较为密切,其他地区之间的经济联系则较为松散。

城市群的中心性采用点度中心度来衡量。其中,点出度表示目标城市对周边城市的辐射影响,点入度表明目标城市对外部资源的整合能力。各城市的点度中心度见表1。

表1 京津嵌入前后的河北沿海地区点度中心度

可以看出,一方面,京津“双核”有效发挥了区域经济发展的带动作用,提高了河北沿海地区主要城市的点度。其中,唐山市和玉田县的点出度分别提升了37.8%和16.7%,表明京津两市对河北沿海地区经济发展具有显著的推动作用。同时,沧州市、唐山市的点入度分别是原来的4倍和10倍,反映出这两个城市受京津的影响,增强了外部资源的吸收和整合能力。另一方面,北京、天津、唐山市、沧州市在城市群发展中居于核心地位,是京津冀区域发展重要的辐射扩散结点。京津作为我国北方极具效力的两大直辖市,在知识、技术、产业等方面对河北沿海地区进行有效的溢出,并产生外部经济性。与河北其他城市相比,唐山市和沧州市拥有的巨大发展潜力,是推动河北沿海地区发展的重要“次核心”。

2.河北沿海地区与京津的市场一体化

对相邻市场一体化和地区产业专业化的测算,可以充分掌握经济一体化程度,进而全面分析区域发展的所存在的客观差异。

设P0是a,b两地t时间某商品的平均价格,Pat,Pbt为t时间a,b地区该商品的价格,则相邻市场一体化计算方法为若两地价格与平均价格差距VAR(P)减小,就表明两地区的价格趋于一致,两地之间贸易壁垒降低,区域市场一体化程度增强。为客观地衡量区域市场一体化程度,选取1993-2010年的商品零售价格指数作为研究对象。由于使用算数平均对指数求平均值不合理,所以分别以两地GDP与总GDP的比值为权重,求加权平均P0。

图1 河北沿海地区与京津的相邻市场一体化

图1 表明了河北沿海地区与京津相邻地区的市场一体化变化情况,表明该地区并未呈现出明显的一体化趋势。但是,京津两地的标准差波动范围在 [0,2.5]之间,远小于京冀与津冀两组的标准差区间 [0,5],故京、津两地的市场整合状况优于其他相邻地区市场一体化程度。同时,相对价格标准差均有整体变小的趋势,但整个曲线图在趋势线周围变动幅度较大,因此从价格波动水平来看整体市场整合趋势表现不明显,说明京津冀区域相邻地区的市场一体化进程较为缓慢。

区域产业发展专业化的测算主要采用区位商的方法。区位商主要用于分析区域要素的空间分布情况,用以确定某一区域在更高层次区域中的地位和作用,通常用来反映区域某产业部门的专业化程度和区域优势产业。本文测度的区位商主要是指某地区某工业行业产值占该地区工业总产值的比重和全国该行业产值占全国比重的比值,计算公式为:表示工业行业产值。区位商小于1就表明该行业不具有专业化意义,反之表示该行业有一定的专业化水平。同时,第三产业区位商则以某地区与全国第三产业的总产值为基准进行比值处理,得到的北京、天津、河北三地的分行业区位商见表2。

表2 京津冀区位商大于1的产业

表中序号代表某一地区产业区位商的排名。可以看出,京津冀三地区具有一定专业化的所有行业中,煤炭开采和洗选业、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是三地区均存在专业化的行业,虽然专业化水平都呈现北京、天津、河北递减的状态,但三地区的专业化水平相差不大,无较为明显的比较优势。京、津两地在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医药制造业和金融业4个行业存在一定程度上的趋同现象,但北京在这些行业中的专业化水平均高于天津,说明北京在这些行业中比较优势较为突出。北京与河北两地在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黑色金属矿采选业都具有专业化水平,但河北省黑色金属矿采选业专业化水平远远高于北京,具有独特的区位优势,北京的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这一基础性行业专业化水平较高。天津与河北两地在黑色金属冶炼及延压加工业和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区位商水平较高,且河北明显高于天津。北京的仪器仪表及文化、办公用机械制造业和专用设备制造业以及天津的批发和零售业均已形成专业化,另外天津的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是地区行业中区位商值最高的产业,因此该产业具有独特的高专业化水平。

从区域专业化分工来看,京津冀三地在采选业的专业化总体水平较高。天津在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河北在黑色金属矿采选业具有独特的区位优势,三地的煤炭开采和洗选业均已形成专业化,说明京津冀地区的采选业具有一定的互补性,区域内部专业化分工较为明显。此外,京津冀各地的优势产业中制造业均占据了大半部分,表明制造业始终是该区域的主导产业,但是制造业的区域分工并不明显,天津与河北的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和金属制品业、北京和天津的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以及三地的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的专业化水平相当,存在一定程度上的产业同构。就第三产业的发展而言,天津与北京虽然发展较快,但两地的城市定位不同,其第三产业的发展也各有侧重,天津市在批发和零售业、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优势比较明显,北京的金融业以及其他服务业较为发达,两个城市的第三产业发展具有一定的互补性,但两地第三产业的区位商均低于本地第二产业的区位商,因此第三产业的专业化水平与第二产业相比并不具备明显的优势。河北省第三产业在产业结构上虽显示仍以第二产业为主导,但服务业中的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已具有明显的专业化优势。

二、经济空间分异下河北沿海地区发展面临的困境

当前,囿于长期以来所形成的区域行政管理体制、经济发展方式、资源要素禀赋和城市基础设施等差异,河北沿海地区与京津在发展过程中呈现出明显的分异现象,进一步的发展仍然面临着错综复杂的形势。

第一,从区域经济联系紧密度来看,京津嵌入的河北沿海地区,城市间的经济联系愈加紧密,中心城市对整个区域经济发展的扩散效应得到了强化,城市群的集聚优势和规模效应得到了进一步提升。但是,北京、天津、唐山和沧州与其他城市之间的联系最多,其余城市间联系相对稀疏。就经济联系强度而言,北京和天津之间的经济联系强度最大,唐山、秦皇岛、滦县、滦南、玉田、迁安、遵化、沧州、沧县等地经济联系也较为密切,其他地区之间的经济联系则较为松散。因此,河北沿海地区的发展,需要在《规划》和《纲要》指导下,充分利用国家在产业转移、土地审批、金融政策方面的优惠,提高城市间经济联系强度,大力推进区域经济一体化。

第二,从经济发展的一体化进程来看,河北沿海地区与京津的不均衡现象十分突出。一方面,三地经济水平落差较大。2010年河北省人均GDP比全国平均水平低4.5%,而北京和天津分别是河北的2.65倍、2.55倍。也就是说,京津两地已进入后工业化阶段,河北则处于工业化中后期,河北与京津经济水平差距明显。另一方面,京津的空吸作用显著,主要表现在北京、天津两地的集聚效应大于辐射扩散效应,导致河北省人才、资源等优质要素向京津两地逐渐集聚,造成周边地区发展较为迟缓,区域二元经济特征尤为明显,甚至在北京、天津周边出现了一条罕见的环京津贫困带,加剧了河北的落后,阻碍了京津冀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进程。

第三,从城市群的整体层次来看,京津嵌入的河北沿海地区具有“非典型”的核心——边缘结构,亟需消弭核心城市与非核心城市之间的“鸿沟”。首先,区域经济权力因素集中于北京、天津、唐山和沧州,边缘地位城市的资金、技术和劳动力等资源要素不断向核心城市流动,造成优质的生产要素和科技创新资源在四个城市的聚集,使核心区的城市发展优势继续扩大。其次,除核心城市外,其他非核心城市之间的经济联系过于分散和微弱,不利于河北沿海地区的整体发展。例如,京津在区位上“横切”,造成秦皇岛、唐山与沧州市在地域上的分隔,客观上削弱了区域间的联系强度。沧州地区的经济发展则明显地呈现出两条轨迹,一是以沧州市为中心的任丘、河间等地处华北腹地,内陆经济特点在短时间内仍然比较明显;二是渤海新区则依托黄骅港,推进石油化工、装备制造、电力能源、港口物流四大产业的发展,有着明显的沿海经济特征,这两大经济轨迹交汇能力不足,造成沧州的沿海地区与广阔的内陆联系较弱,不利于地区整体竞争力的提升。

三、河北沿海地区与京津的T型发展新模式

河北沿海地区发展是我国沿海地带战略资源组合条件最优良的区域之一,促进这一地区的发展不仅是“十二五”期间我国区域发展顶层设计的重要目标,也是加速京津冀一体化、提升环渤海区域竞争力的重要战略途径。因此,要达成全面拓展河北沿海地区城市群功能这一战略目标,必须从以下三大方面着手进行战略模式设计:

第一,协调优化区域发展顶层设计,深化京津冀全方位战略合作,大力提升河北沿海城市群经济联系强度。在河北沿海地区发展过程中,要以区域间利益协调和补偿机制为核心,在国家顶层设计中创新京津冀政府合作共赢的科学发展新机制,进一步发挥京津的辐射带动作用,推进金融、交通、物流等公共服务资源的区域平等共享,降低资源要素的市场交易成本,进一步密切河北沿海地区城市群经济联系强度,从而以《规划》的全面落实为契机,促进京津冀一体化,形成“十二五”环渤海地区良性互动和协调发展新格局。

第二,推行T型发展的新模式,打造我国北方地区“临海驱动”、“双轴支撑”的区域发展新格局。京津嵌入的河北沿海地区城市群具有“非典型”的核心——边缘结构,在发展过程中,要继续发挥核心城市京、津、唐、沧的引领作用,提升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整体层次。同时,在次区域上,以秦皇岛、唐山、沧州为主体,全力培育北戴河新区、曹妃甸新区、渤海新区3个新的经济增长极,形成环渤海发展轴,进而依托秦皇岛—曹妃甸新区—天津滨海新区—沧州渤海新区之间的铁路、公路等综合交通设施,使京—津发展轴和“秦唐沧”环渤海发展轴交汇对接,形成临海经济与内陆腹地协同发展的新态势。

第三,以产业结构升级和发展方式转变为主线,通过探索新兴工业化道路,全面建设河北特色滨海经济走廊。秦唐沧作为临海城市,要充分利用区域内铁矿、油气、焦煤、非金属矿产等资源,深入挖掘秦皇岛港、曹妃甸港和黄骅港对城市发展的支撑和引领能力,全面推进循环经济、低碳经济为特色的产业链和产业集群在秦唐沧临海工业区和临港经济区的发展,加速承接京津城市功能拓展和产业转移,在河北沿海地区形成以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和特色农业为主的产业结构,探索新型“港腹互动”、“港-产-城”联动的区域社会经济发展新模式,从而以新兴工业化道路实现重化工业转型升级,加速“在沿海地区再造一个河北”。

[1] 顾朝林.城市群研究进展与展望 [J].地理研究,2011,30(5):771-784.

[2] 刘军.社会网络分析导论 [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

[3] 王欣,吴殿廷,王红强.城市间经济联系的定量计算 [J].城市发展研究,2006,13(3):55-59.

[4] 侯赘慧,刘志彪,岳中刚.长三角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的社会网络分析 [J].中国软科学,2009(12):90-101.

[5] 李响,严广乐.长三角城市群网络化结构特征研究及实证分析 [J].华东经济管理,2012(1):42-46.

猜你喜欢

区位商沿海地区京津
影响防城港市沿海地区母乳喂养相关因素分析
海陆风对广东沿海地区秋冬季污染物的影响研究
慈善工作者文艺作品展示:韩京津绘画作品选
地方政府赶超行为对消除贫困的阻碍分析
地方政府赶超行为对消除贫困的阻碍分析
北京冬奥会背景下沿海地区冬奥项目发展的研究
基于区位商的合肥市产业结构分析及主导产业选择
文化产业集聚对经济增长的效应研究
基于区位商视角下的海南物流需求初探
基于区位商法的新疆现代农业产业空间布局优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