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中西称谓语看其文化内涵

2012-10-26

关键词:西语中西汉语

杨 洁

(西安外国语大学西方语言文化学院,陕西西安710128)

从中西称谓语看其文化内涵

杨 洁

(西安外国语大学西方语言文化学院,陕西西安710128)

在汉语和西方语言中,称谓语的使用有极大的不同。在亲属称谓方面,汉语比西语更加细化,不但讲究礼数,区分谦辞和敬辞,还区分直旁系远近亲等。在社会称谓方面,汉语的表达方式也更加丰富。造成这种差异的原因主要可以归结为中西不同的历史、观念和宗教信仰。只有掌握其文化内涵,才能正确理解和使用两种语言中的称谓语,从而顺利完成跨文化交际。

亲属称谓语;社交称谓语;文化内涵

称谓即称呼方式,是指人们由于亲属或其他方面的相互关系,以及身份、职业等而得来的名称。称谓语是人们在进行社会交际活动特别是语言交际活动时最基本的工具,不仅能够作为人称指示语指称受话人,也能在交际活动中起到礼貌的作用。因此,称谓语已经不仅仅是一种语言现象,它的选择和使用更多地反映出不同语言所属的文化内涵。

中西称谓语一般可分为亲属称谓和社交称谓两大类。亲属称谓是以本人为中心确定亲族成员和本人关系的,基于血亲姻亲基础上的相互称呼的名称、叫法;社交称谓是指除去亲属称谓以外的,反映人们在社会生活中相互关系的称谓习俗。

一、中西亲属称谓语的异同及其文化内涵

汉语亲属称谓语是一个繁杂而庞大的系统,从不同的角度反映着复杂的亲属关系。汉语对直旁系、血姻亲、长晚辈、男女性、近远亲、年长幼都加以区分,家族中的每个辈分每个人都有对应的称谓。《中国古今称谓全书》共收录出现在书面上的古今称谓一万两千三百多条,其中“家族·亲属”类有1800条,《中国称谓辞典》收录“古今称谓六千余条”,《亲属称谓词典》共收录包括古代称谓和现代方言称谓在内的亲属称谓3500条。[1](P16)

对于汉语亲属称谓,我国已有学者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如赵元任在其著作《中国人的各种称谓》中就曾列举了114种不同的亲属称谓,并且每种称谓又可根据语气不同再细分为几种小的类型,如正式称谓、较文气的称谓及直称。胡士云博士在其著作《汉语亲属称谓研究》中也对汉语亲属称谓进行了系统的研究,不但探究了从先秦到现代我国亲属称谓的演变,也探讨了我国各地不同方言区域亲属称谓的异同。

与汉语亲属称谓有个称无通称的特点相反,西语的亲属称谓则是有通称无个称,具体比对参见下表1。[2](P113)

表1 西语通称与汉语个称比对表

我国亲属称谓之所以庞大繁杂如浩瀚大海,不仅与我国拥有悠久的历史紧密相连,还因为我国幅员辽阔,民族众多。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使得封建思想在人们的脑海中根深蒂固。语言作为社会文化的写照,清晰地反映出当时社会的特点。陈原在其著作《社会语言学》中指出:“封建主义结构重视这些亲属特性,因此有严格区分亲属关系的称谓语词——无论哪一方面的社会交际,都必须严格按照亲属称谓的规定;不论是丧礼婚礼,承继遗产,以至一人犯罪,波及九族,都要按这个亲系树的等级办理。”[3](P179)

传统的中国文化要求我们讲礼貌,尚谦让,遵循上下有义,贵贱有分,长幼有序,亲疏有别,讲求礼数的原则。礼是中国古代社会的典章制度和道德规范,是统治阶级用以维护其统治的行之有效的政治制度。其内容繁多,范围广泛,涉及到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礼记》中记载:“以之居处有礼故长幼辨也,以之闺门之内有礼故三族和也,以之朝廷有礼故官爵序也,以之田猎有礼故戎事闲也,以之军旅有礼故武功成也。”可见其范围之广。这些礼数要求我们在说话时要尽量卑己尊人,故汉语里有众多谦辞和敬辞。例如,称自己的作品为“拙著”,而称对方的作品为“大作”;称自己的意见为“愚见”,称对方的意见为“高见”;称自己家为“寒舍”、“茅舍”,称对方家为“贵府”等等。[4](P127-131)有如此之多的礼数,汉语称谓语才浩如烟海,纷繁庞杂。而西方对礼数则没有太多要求。从历史原因来看,西方自文艺复兴之后,才开始出现关于礼数方面的书籍,比中国要晚两千多年,因此对人们思想观念的影响不如我国深远。另外,由于等级观念并没有深入人心,汉文化中“满招损,谦受益”的思想在西方并不适用于所有的场合。与中国的礼数相对应,西方更强调法治。西方人通常看重自我,注重人人平等,认为个人利益至高无上,在思维模式上是由小到大,从微观到宏观,这一点从信封上地址的写法便可见一斑。因此与汉语相比,西语中的亲属称谓语结构显得相对贫乏而松散,对于家庭成员,除去关系最亲的父亲母亲外,一般都是直呼其名,以表现其地位平等。对于父母亲的称呼,西班牙和拉美国家家庭中有很多种,正式的可称为“padre”、“madre”,亲昵的可称为“papá”、“mamá”、“papi”、“mami”、“papita”、“mamita”、“papaíto”、“papacito”、“pachuchi”、“mamaíta”;另外,一般家庭里男孩多用“jefe/jefa”、“viejo/vieja”,女孩多用“papi”、“papuchi”、“papito”称呼父母亲,虽然“viejo∕vieja”本意是“年老的”,但这样称呼不仅不会显得不礼貌,反而会增添一种亲切之感。[5](P79-82)

在中西两种文化中,一般来讲,语言组合性单位的相对长度与其文化重要性成反比。也就是说,指称同样的内容,若第一种语言用比较简短的语言片段就可表示,则说明该内容在第一种语言中处于较重要的地位;相反,若第二种语言需要用比较长的语言片段来表示,则说明其在第二种文化中处于边缘地位。例如,汉语用“哥、姐”和“弟、妹”表示比自己年长或年幼的同胞,体现了汉文化中长幼有序的原则。而在西语国家家庭和家族内部,称谓仅以辈分划分,既无父系母系之别,又无姑姨表亲之分,在同一辈分中,也没有大小排序的习惯。若要称呼与汉语对等的“哥、姐、弟、妹”,则分别需要用短语hermano mayor、hermana mayor、hermano menor和hermana menor来表示,这体现出西语国家文化中同辈之间不强调长幼关系的特色。[6](P52)

在汉文化中,亲属称谓不仅局限在本家族内部,还扩展到整个社会。如本来用“奶奶”、“爷爷”称呼自己的祖父和祖母,但遵循中国社会尊敬老人的传统美德,对于陌生的老年人我们也称呼其为“爷爷”、“奶奶”,有时为了凸显尊敬的意味,在之前还冠以“老”字,称其为“老爷爷”和“老奶奶”。如此一来,受话者就能体会到被尊重的感觉。再如原本用“叔叔”称呼自己父亲的弟弟,可是在现实生活中,对于比自己年长一定年龄的陌生男性,都可称之为“叔叔”,如老师从小就教育我们说“有困难找警察叔叔”。汉语亲属称谓的泛化即社会化体现出家庭文化在汉文化中的重要性,整个社会相当于一个大家庭,每个人都是这个家庭当中的一员,因此对于陌生人也采用亲属称谓语,给人一家人的亲切之感。在我国传统文化中,家庭处于极为重要的地位,家庭利益也位于个人利益之上。易中天曾经说过:“一个传统社会中的中国人,他的身份、地位、价值、权利、义务和责任,都是和他的家庭、家族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一损俱损,一荣俱荣,一个人,如果家庭的‘门第’高,家庭是‘名门望族’,他的地位也就高,价值也就大。”[7](P240)与汉文化注重家庭不同,西方国家注重人的独立能力,一般儿女成年后,无论其结婚与否,都离开父母单独居住。在西方国家,个人构成社会的基本单位。与中国社会相比,西方国家人情看似显得有些许淡薄,但这正体现了西方国家崇尚平等、自由和独立的思想观念。因此,面对陌生的年长者,西语也只简单地加以区分性别地称之为“señor”或“señora”。

二、中西社交称谓语的异同及其文化内涵

汉语中,无论称呼自己还是他人都是先称其姓,再称其名。在一些较正式的场合,可以根据性别简称为“X先生”或“X女士”,其中X代表其姓。对于关系相对熟悉一些的人,则可根据其年龄简称为“老张”、“小王”、“老李”等等,这些简称也都是直接称姓,把名省略。另有一类是根据被称呼人的职业而定其称谓,即被称呼人的姓加上其职业构成对其的称谓语,如“马老师”、“陈大夫”、“范编辑”、“张导演”等等,这一类称谓也是只取其姓,略去其名。除了职业,还可以根据被称呼人的职务和职称而定其称谓,即被称呼人的姓加上其所对应的职务或职称,如“贾院长”、“龙主任”、“陶教授”等。除此之外,在给新生儿起名字时,家长会尽量避免选择与长辈相同的名字,以示对长者的尊重。

西语在称呼方面跟汉语有相同也有不同。不同之处在于,首先,西语国家人名的排列方式为名在前姓在后,还区分父姓和母姓,如菲德尔·卡斯特罗·鲁斯(Fidel Castro Ruz),其中菲德尔为名,卡斯特罗为父姓,鲁斯为母姓;其次,对于新生儿名字的选择随意性很大,由于宗教原因,许多新生儿的名字是其出生之日的守护神或者基督教圣徒的名字,另外也可以是亲友或者长辈的名字,这一点与中国大相径庭,如西班牙国王全名叫做胡安·卡洛斯·维克多·曼努埃尔,其中胡安来自其父亲,卡洛斯来自其外祖父,维克多·曼努埃尔来自于当时意大利的国王维克多·伊曼纽尔,因为当西班牙王室在罗马流亡之时受到过其许多帮助。相同之处有:在某些正式官方或公务场合,可以简称父姓,省略名,再在前面加上“先生”或“女士”即可,或者直接用官职加上“先生”或“女士”,如“议长先生”、“部长先生”等,但只有对部长以上级别的高级官员才如此称呼,对于一般上下级,领导与员工之间都直呼其名,体现出崇尚民主与平等的观念;在西语国家也存在“姓+职称”的表达方式,如冈萨雷斯博士(doctor González)等。[8](P106~111)

中西社交称谓的不同源自于不同的文化和观念。首先,传统的汉文化要求我们以集体为重,国家和家族观念比较浓厚,个人应处于集体之下。在中国人的姓名中,姓代表家族,代表整体,名只代表个人,因此我们把名放在姓之后;而西语国家则与之相反,他们强调个人,崇尚自由和独立,因此将代表个人的名放在姓之前。其次,中国经历了几千年的封建社会,其森严的等级制度、悠久的亲属宗法制度和官本位思想根深蒂固,为了强调官位,人们往往在称呼对方时带上其官职以示尊重;而西语国家文化则追求人人平等,一般人们对话不论年纪大小与否,总是以名字相互称呼,以此表示地位平等。另外,西语国家人们重视学术头衔要远远高于重视职务头衔,因为学术头衔意味着一个人的知识储备水平和专业技术能力,是一种长期的积累,因此在称呼时为表尊敬多称呼为“X博士”,即“姓+职称”,而对于官衔,除非是在某些极其正式的场合或交谈双方地位差距悬殊时,才会带上官职来称呼对方。

综上所述,由于历史、宗教、民族、价值观念等众多因素,导致中西在亲属称谓语和社交称谓语的选择和使用上有众多不同。在跨文化交际过程中,只有了解这两种语言称谓语的文化内涵和差异,才能对其进行正确选择,并加以熟练运用,从而顺利地完成整个交际过程。

[1]胡士云.汉语亲属称谓研究[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7.

[2]赵士钰.汉语西班牙语双语比较[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9.

[3]陈原.社会语言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4.

[4]胡文仲.跨文化交际学概论[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1.

[5]何晓静.西班牙语中的称谓方式与言语礼貌[M].北京:旅游教育出版社,2010.

[6]赵惠霞,周憬.语言与文化阐释[M].西安:西安出版社,2011.

[7]易中天.闲话中国人[M].北京:华龄出版社,1996.

[8]朱凯.西班牙-拉美文化概况[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

On the Culture Connotatio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Western and Chinese Address Forms

YANG Jie (College of Western Language and Culture,Xi’an International Studies University,Xi’an Shanxi 710128)

There is a great deal of differences between western and Chinese languages for the using of address forms..In the form of kinship terms,Chinese is much detailed than western languages.Chinese not only pays attention to etiquette,discriminating modest words from honorifics,but also stresses on immediate &extended family members and nuclear &distant family.In social terms,Chinese expressive pattern is much plentiful.Differences in histories and concepts and religious beliefs between east and west bring on difference in social terms.Only when one masters the culture connotation,can he understand and use address forms properly and communicate interculturally smoothly.

kinship term;social term;culture connotation

H04

A

1673-1395(2012)05-0173-03

2012-03-16

杨洁(1983-),女,陕西勉县人,助教,硕士,主要从事跨文化交际研究。

责任编辑 韩玺吾 E-mail:shekeban@163.com

猜你喜欢

西语中西汉语
学汉语
轻轻松松聊汉语 后海
影響中西的波希戰爭
2019年拉美西语国家热带花卉园林景观研修班结业
殡葬展
《习近平喜欢的典故——平“语”近人》(西语版)全球上线
追剧宅女教汉语
汉语不能成为“乱炖”
An Examination of the Main Characters in Heart of Darkness With Freud’s Theory
“味其道”与“理其道”(一)——中西诗与思比较谈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