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我院2009~2011年门诊癌症患者麻醉药品应用分析

2012-10-26角灿武郭首兵左拥军张风林胡湘玉

中国实用医药 2012年34期
关键词:麻醉药品吗啡癌痛

角灿武 郭首兵 左拥军 张风林 胡湘玉

我院2009~2011年门诊癌症患者麻醉药品应用分析

角灿武 郭首兵 左拥军 张风林 胡湘玉

目的调查我院门诊癌症患者麻醉药品应用情况,为临床合理使用麻醉药品提供参考。方法对我院2009~2011年门诊癌症患者麻醉药品处方信息进行统计分析,包括处方诊断、药品名称、剂型、规格、剂量、金额等。结果门诊癌症患者麻醉药品涉及5个品种,销售金额及用药频度逐年递增,吗啡缓释片消耗量和用药频度均居第一位且逐年递增,吗啡注射液用量相对稳定,均居第2至第3位,盐酸布桂嗪片剂用量逐年增加,哌替啶仅少量应用,已不作为癌痛治疗的选择。结论我院门诊癌症患者麻醉药品应用基本合理,但还存在不足,应进一步加强对麻醉药品的干预和管理,按照癌痛规范化治疗原则促进麻醉药品的合理应用。

麻醉药品;癌症患者;用药频度;应用分析

麻醉药品广泛用于临床癌痛患者镇痛治疗,但长期使用或应用不当易产生身体依赖性,对患者及社会造成严重危害。为此,国务院、卫生部先后颁布了《麻醉药品和精神药品管理条例》、《处方管理办法》、《麻醉药品临床应用指导原则》等,对麻醉药品的管理和使用提出了:“既要严格控制,又要保证临床需求”的指导思想。为了解我院门诊癌痛患者麻醉药品应用情况,促进癌痛规范化治疗示范病房的创建,笔者对我院2009~2011年门诊癌痛患者麻醉药品处方进行统计和分析,为临床合理应用麻醉性镇痛药物及其科学管理提供参考。

1 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来源 调查2009~2011年我院门诊癌痛患者麻醉性镇痛药物处方,对患者姓名、性别、诊断、药品、剂型、规格、剂量、数量等进行分类统计和分析。

1.2 方法 采用WHO推荐的限定日剂量(delined daily dose,DDD)法分析用药频度,各种药物的DDD值参照《新编药物学》(第 16 版)、药品说明书及相关参考文献确定[1,2]。用药频度(DDDs)=该药销售总量/该药DDD值,DDDs反映该药在临床的使用频率,DDDs越大,说明用药频次越高,限定日费用(delined daily cost,DDC)=该药销售总金额/该药DDDs值,DDC代表药物的总体价格水平,表示患者应用该药的日均费用。

2 结果

2.1 各年度销售金额、构成比及其排序 门诊2009~2011年癌痛患者麻醉性镇痛药销售金额逐年增多。硫酸吗啡缓释片销售金额3年中均居第一位。具体使用情况见表1。

2.2 各年度消耗量、处方分布及构成比 2009~2011年门诊癌痛患者麻醉药品处方逐年增多,分别为578、642、741张。硫酸吗啡缓释片处方最多,见表2。

2.3 各年度麻醉用品DDDs、DDC及其排序 硫酸吗啡缓释片在各年度DDDs排序中均居首位,且逐年增多,盐酸哌替啶注射液已不作为癌痛患者常规镇痛药。见表3。

表1

表2

表3 各年度门诊癌症患者麻醉药品DDDs、DDC及其排序

3 讨论

癌痛是恶性肿瘤最常见的相关症状之一。据统计,约1/3接受癌症治疗的患者出现疼痛,超过2/3晚期癌症患者伴有疼痛症状,50%的疼痛为中度疼痛,其中30%为难以忍受的重度疼痛。近年来,随着对WHO提出的让恶性肿瘤患者无疼痛生存观念的认识不断加深,我院麻醉性镇痛药物用量也逐年增加。

3.1 门诊癌痛患者麻醉药品应用情况及趋势 吗啡是WHO推荐的治疗恶性癌痛的首选药物[3],并认为一个国家吗啡消耗量是衡量该国肿瘤疼痛改善的一个重要指标。吗啡使用量的大幅增长,基本说明恶性癌痛治疗用药方向是正确的。我院吗啡类制剂2009~2011各年度总用量均远大于其他品种,且逐年增多,说明我院在恶性癌痛治疗方面用药符合WHO要求。

缓、控释剂型较即释剂型镇痛作用维持时间长,效果好,与注射剂相比不易产生依赖性,不良反应小,而且口服给药也是WHO三阶梯止痛原则的要求。我院2009~2011各年度门诊吗啡缓释片销量总金额、DDDs及处方量构成比均排第一位,吗啡即释片仅在住院患者药物剂量滴定时应用。

濮阳地区经济较为落后,大多癌症患者来自农村,吗啡注射液因其适中的DDC及良好的镇痛效果而为医师和患者接受,我院临床仍有较大用量。2011年销量总金额、DDDs均居第二位,处方量2009年居第一位,2010~2011年均居第二位。但门诊患者长期使用注射剂,既不符合无创给药原则,也增加了患者其他购药成本。

羟考酮控释片较吗啡有更高的生物利用度,是吗啡缓释片的3倍以上,其血浆浓度稳定,药物峰谷波动小,具有双相吸收模式(即释成分-控释成分),口服安全性高,不良反应少,临床推荐剂量下无成瘾性[4],但其价格远高于其他镇痛药物,销量总金额2009~2010年居第2位,2011年居第3位,处方量2009~2011年均居第3位,显著增加了患者经济负担。

目前,低剂量起始的强阿片类药物逐渐用于中度疼痛的起始治疗用药,克服了传统剂型非甾体类药的天花板效应,便于调整剂量,而且当病情进展,疼痛加重时,患者也不必进行阿片类药物转换。因此,我院强阿片类药物(吗啡、羟考酮)用药金额占总镇痛药物金额比例逐年增加,2009~2011年分别达96.8%、97.74%、97.83%,两药的DDDs占总量分别达86.16% 、87.71% 、87.60% 。

可待因、布桂嗪均属于第二阶梯药物。可待因镇咳作用强而迅速,镇痛效价为吗啡的1/12~1/7,我院主要用于伴有剧烈无痰干咳的肺癌患者镇痛治疗,各年度用量略有起伏。

布桂嗪为速效镇痛药,镇痛强度虽为吗啡的1/3,但因价格低廉,我院临床2009~2011年用量逐年增长,2011年布桂嗪的DDDs已超过羟考酮。

盐酸哌替啶镇痛强度为吗啡的1/10~1/8,镇痛作用维持时间短,有轻微的阿托品样作用,可使心率增加,其代谢产物去甲哌替啶半衰期长,肝肾功能不全者可增加其神经毒性和肾毒性,因此,WHO已将哌替啶列为癌痛患者不推荐用药,我院仅在2010年有极少量应用。

3.2 存在问题及分析 门诊注射剂使用比例较高。事实上,决定疗效的是血药浓度,而非给药途径。静脉给药的优势在于首剂起效更快或剂量滴定,只要剂量相同,口服与静脉给药同样有效,但静脉用药更容易产生不良反应。

个别处方给药方法不合理,如:硫酸吗啡缓释片10 mg tid,po。缓释剂的特点在于药物缓慢释放,维持时间。一天三次给造成患者服药时间不确定,存在时间叠加或缺失。

个别患者的处方剂量增减随意性大,或随意更换药物。事实上,如果阿片类药物剂量不足,只会带来没有任何收益的风险,长期疼痛刺激会在患者中枢神经系统形成疼痛记忆,并建立病理性背角反射,导致外周伤害性感受器的敏感性增强。需减少或停用阿片类药物时,则应逐渐减量,即先减量30%,两天后再减少25%,直到每天剂量相当于口服吗啡30 mg的药量,继续用药2 d后可停药。

4 结论

我院门诊癌痛患者麻醉药品使用基本合理,对癌痛患者进行了按阶梯及个体化给药,但也存在不足,如注射剂用量仍较大,不符合无创给药原则;处方未标明疼痛程度,难以对用药合理性进行判别;个别处方开具不规范;随意增减剂量;未根据滴定法进行剂量调整;缺乏对疼痛及药物效应进行动态评估等。

应进一步加强《麻醉药品临床应用指导原则》、《癌症三阶梯止痛指导原则》等知识的培训和学习,加强对麻醉药品处方的干预和管理,提高患者对癌痛治疗的认知度和用药依从性,提高癌症患者的生活质量。

[1] 胡文俊,周丽琼,黄文涛,等.我院2008-2010年麻醉药品应用分析.中国药物警戒,2012,9(1):35-37.

[2] 石春生.2009~2011年我院麻醉药品应用分析.中国医院用药评价与分析,2012,12(7):594-596.

[3] 孙 燕,顾慰萍.癌症三阶梯止痛指导原则.第2版.北京:北京医科大学出版社,2002:1.

[4] 李春燕,孙呈祥.奥施康定片镇痛效果的临床观察.现代肿瘤医学,2006,14(5):611-612.

457000濮阳市人民医院

猜你喜欢

麻醉药品吗啡癌痛
氢吗啡酮对肝癌患者肝动脉化疗栓塞术后的镇痛效果
不同的护理合作模式在癌痛患者中的临床应用观察
盐酸氢吗啡酮国内外研究文献综述
医院麻醉药品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褪黑素和吗啡联合使用能提高吗啡镇痛效果
四川省40所医院癌痛规范化治疗示范病房癌痛护理现状及影响因素
基于精益管理模式的癌痛护理质量指标的构建及其在癌痛规范化治疗示范病房管理中应用
戒毒瘾丸对大鼠吗啡戒断症状的影响
癌痛药物管理政策亟待优化
2012~2014年我院门诊麻醉药品使用情况调查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