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文化单元的参与式村级农村居民点调整方法——以重庆市燕坝村为例

2012-09-24吕国玮蔡玉梅郭旭东张衍毓

中国土地科学 2012年1期
关键词:居民点调整农户

吕国玮,蔡玉梅,郭旭东,张衍毓

(1.北京师范大学地理学与遥感科学学院,北京100875;2.中国土地勘测规划院,北京100035;3.国土资源部土地利用重点实验,北京100035)

农村居民点指建制镇以下农村居民的聚居地[1]。农村居民点的布局调整是协调农村人地关系、增强村域经济、统筹城乡发展的重要手段。目前对于农村居民点如何调整的研究大多集中在县或乡镇尺度上,主要有两种调整方法:一是构建指标体系评价农村居民点迁并潜力并优化布局,如李建伟[2],甄延临、李忠国[3],宋小冬、吕迪[4]等;二是按照农村居民点发展影响因素划分区域、类别,优化农村居民点布局,如管驰明等[5],谢炳庚等[6],刘晓清等[7]。本研究尺度在行政村内部,其自然、区位本底几乎没有差别,现有的农村居民点调整方法不具有指导意义。目前国内利用公共参与的方式调整农村居民点的布局的研究极少,如吕斌[8]、宋伟[9]等,且这些研究仅针对村民调研,忽视了政府、企业及其他利益相关者,并且往往忽视了农村居民点调整对乡村文化的冲击与破坏。本研究要求村民、政府部门、企业主体、相关专家全程参与到行政村内部农村居民点布局调整中,以重庆市燕坝村农村居民点布局调整为例,探讨公共参与下旨在协调利益相关者的利益和维护乡村文化的农村居民点调整流程及方法。

1 重庆市燕坝村概况

2009年末,燕坝村辖6个村民小组,2042户,总人口6311人,劳动力4489人,农民人均纯收入6357元。农村居民点用地2459.19亩,占全村土地面积14.7%,比重较大。农民普遍“离土不离乡”,一部分农民已从事非农业生产,进入小城镇居住,却不愿放弃农村住宅,空置房屋占6.3%,造成了宅基地的浪费。

燕坝村经济基础薄弱,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缺位,农业生产结构落后,农业效益不高,土地利用缺乏统一规划和管理,土地集约利用度低,影响和制约该村新农村建设。随着新农村建设的深入和江津区农业生态园的建设,大量农业生态旅游、休闲旅游、农业体验旅游企业入驻,燕坝村为统一管理,统一招商,拓展经营门路,促进土地规模化、集约化经营,在村民自愿的前提下,整村推进农村承包地土地流转给入驻公司。

2 数据来源

(1)基础数据:2009年调绘的燕坝村1∶2000的地形图、水系图等。(2)土地利用现状图:2011年5月份0.2m分辨率无人机航摄正射影像为基础底图,矢量化并辅以野外补调、验证获取。(3)房屋质量及利用情况:通过与村民的访谈、问卷与野外踏勘,调查了燕坝村559个农村居民点中1959个房屋现在所在社别、20世纪70年代生产小队队别、住地(屯名)、房屋建筑结构、房屋楼高、房屋是否空置、房屋所有者,建立了燕坝村房屋基础信息库。(4)土地流转情况:农村承包地是否流转给公司以及流转给什么公司等信息,通过到村委会查阅档案及访谈获取。(5)各利益主体对居民点调整的意愿:获取了582份有效的入户访谈问卷,50余次与村民、企业代表、政府代表及专家代表的座谈笔录以及相关文档资料。

3 研究方法和过程

本研究采取全过程参与方法,主要分为5个阶段,具体包括确定利益相关者、确定调整目标、分析农村居民点现状、分析农村居民点调整因素、形成居民点调整结果并反馈。

3.1 选择利益相关者

前期调研和座谈表明,燕坝村农村居民点调整主要受政策影响。作为重庆市城乡统筹示范点和现代农业产业园区示范点,容纳300多户的巴渝新居工程(2008年动工)已完成(吸引村民退出现有宅基地),12家国内外农业企业已经拥有了全村1/3以上的农用地承包经营权(签订了土地流转合同)。因此,农村居民点调整的利益相关者包括政府相关部门、入驻企业、燕坝村居民。参与的过程中,针对不同的参与主题,选择不同的参与者。

3.2 确定农村居民点调整目标

农村居民点多是3—4户人家聚集在一起,还有相当一部分是单户分布。居民点分布的密度很大,每平方公里散布着近50个农村居民点,土地利用的集约化水平很低。

582份有效入户调查问卷表明,外出务工农户的比例达到了43.5%,如果考虑全家外出务工而不能入户调查的农户,燕坝村外出务工的农户比例将更高。通过与村民、入驻燕坝村企业代表、各级政府代表(江津区政府、龙华镇政府、燕坝村委会)的座谈,发现燕坝村除了上了年纪的农户不愿搬离故土外,年轻的农户特别是20世纪80年代前后出生的农户大多不在燕坝村安家立业,他们更多地选择到附近的城镇安家。燕坝村居民流出现象严重,而入驻燕坝村的企业大多是生态农业公司和休闲旅游公司,对农村劳动力的吸纳不强,人口流入较少。近年来燕坝村人口自然增长率较低,而村民从农业人口转为城镇人口而流出的每年有40—50人,且有逐年增长的趋势。通过与农户、企业、政府相关利益者的座谈,本研究预测未来10年燕坝村人口有减少的趋势,并经过统计分析预测到2020年燕坝村人口将减至5500人。

对农户调查问卷分析表明,燕坝村有25.3%的居民对现有的居住状况不满意,有63.7%的居民表示愿意搬迁集聚居住。政府相关部门按照统筹城乡发展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要求,希望在燕坝村只保留和发展2—3个大的聚居点,以集中力量办大事。入驻企业希望农地能规模化经营,极力赞成农户搬迁到聚居的居民点。通过与各个利益相关者的座谈,认为95%的村民未来10年逐步搬迁至所设立的10—20个居民聚居点是可行的。

3.3 编绘文化小区图

农村居民点迁并时要照顾村民熟人网络的分割及村民的地方性情感。访谈表明燕坝村熟人网络的分割与人民公社时期生产队的分割大体一致。目前的燕坝村包括2005年前原燕坝村、白龙村和丰农村,每个村被划分为10—12个队,由此形成了队内紧密、队间松散的熟人网络。虽然这个熟人网络在改革开放后的30多年,由于合并生产队成小村,合并小村成大村,在组织形式上不断被打破与融合,但其传统的邻里、经济协作关系仍有一定的持续性,生产队的分割仍然存在。从地方情感上,原白龙村的村中心是现在燕坝村的村中心,故而原白龙村(现莲花和石桥社)的村民愿意迁往现在的村中心聚居,原燕坝村(现新街和中房社)、原丰农村(现彭家山和井坝社)的村民则更愿意向各自原村中心聚居。因此,本研究恢复了20世纪70年代的生产队界,并以此为基础把燕坝村划分成了44块文化小区。

3.4 建立农村居民点调整指标

对燕坝村农村居民点的评价包括对自然、经济、社会和文化的评价。评价指标及结果如表1所示。

座谈表明农村居民点调整与村域自然条件关系不大,与村内经济、社会和文化的分异关系密切。在燕坝村1∶2000土地利用现状图和燕坝村房屋基础信息库基础上绘制出了燕坝村农用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图、燕坝村基础设施分布图、燕坝村房屋品质分布图和燕坝村房屋使用状况图等,对村内经济社会分异进行了评价。

截至2011年3月,燕坝村村委会存档的流转合同中确认的已流转农用地面积达到261.39 hm2,占全村耕地的33.1%,2011年4月实地调绘土地流转面积已占全村耕地面积的41.0%。农村土地流转后,农户直接收取流转土地的租金。农户也不再被自己的承包地“牵绊”,可以自由选择工作环境。然而农户居住的房屋却成为了农户自由选择居住环境,搬迁入新居民点或城镇的“羁绊”。一般说来村民现有的房屋品质越好,居住环境越好,越舍不得搬离,而村民的房屋若品质不好或长期空置,则更希望被复垦,搬入当地政府提供的巴渝新居或周边城镇中。

3.5 编绘农村居民点拆并方向图

在房屋拆并方向上,政府与企业一致认为村民应该都搬迁至燕坝现在的村中心白龙场,政府愿意为村民在村中心建设更多的巴渝新居工程,企业也乐意村民的搬迁,有利于企业经营土地的规模化管理。但村民由于熟人网络的分割以及对地方的情感,部分居民更愿意就近搬入保留发展的居民点而不是村中心。对582份入户调查问卷分析表明有60.7%的居民更愿意搬入就近的居民点,12.0%的居民会选择搬入城市生活,5.2%会选择搬入附近的城镇。由此中心村对村民的吸引力不大,特别是在中心村没有熟人的村民更不愿意搬到中心村。具体说来,新街社和中房社的村民更愿意搬到沿江的几个居民点,彭家山社和井坝社的居民更愿意搬迁到彭家山、曾家山、水井坝和李家庄等居民点。莲花社和石桥社的村民大部分愿意搬到新的村中心。因此对于特定的文化小区,当这

个文化小区里没有保留发展的农村居民点时,这个小区里的村民更愿意搬到与他们文化分割不大,地方认同感强的文化小区里。以维护乡村文化,兼顾企业经济利益和政府社会效益为原则,采用问卷与走访方式,绘制出了村民搬迁主导方向图(图1,封三)。

表1 燕坝村农村居民点评价表Tab.1 The table of evaluating the settlements in the Yanba Village

表2 燕坝村农村居民点调整方案Tab.2 Schemes of allocating the settlements in the Yanba Village

4 研究结果

通过协调与整理最终确定了燕坝村农村居民点调整方案(表2),该方案主要考虑村民及乡村文脉的传承,确定未来10年要保留和发展18个农村居民点,其中鼓励发展的只有白龙场居民点,适当发展的有彭家山、燕坝街两个居民点,其余15个居民点建议保留。这18个居民点以外的农村居民点建议拆除、搬迁。

采用该方案,调整后农村居民点用地62.91 hm,相比调整前减少用地88.08 hm2,节约集约利用了农村土地。农村居民点由分散到集中也有利于政府为保留发展的居民点配套基础和公共服务设施。对于企业而言,农村居民点调整与农地流转伴随,有利于企业规模化经营,更考虑了乡村的熟人网络和地方情感,易于实施。

5 讨论

(1)乡村文脉和在村级农村居民点调整中起重要作用。村尺度由于地域范围小,农村居民点调整的影响因素和镇、区(县)以至市的尺度不同,首先是受自然条件的约束较少;其次由于村人口少,社会活动主要以镇为中心,居民点调整受公共服务设施影响较少;第三,考虑乡村熟人文化的作用,村级尺度行政调整较多,乡村文脉在居民点调整中占重要地位;(2)村级农村居民点调整应更多采用全过程公众参与的方法,充分尊重村民意愿,不仅仅是在完成调整结果后和村民进行沟通,同时充分选择利益相关者,比如入驻的农业企业等;(3)由于燕坝村外出务工人员较多,对村民的问卷调查与访谈,不能完全反映村民的意愿,入住的企业短时间也不能完全说清楚未来10年的经营需求,而政府部门往往更多地考虑现届政府的意志,因此,充分全面的公众参与任重而道远。

(References):

[1] 李元.中国土地资源[M].北京:中国大地出版社,2001.

[2] 李建伟,李海燕,刘兴昌.层次分析法在迁村并点中的应用——以西安市长安子午镇为例[J].规划师,2004,(9):98-100.

[3] 甄延临,李忠国.村庄布点规划的重点及规划方法探讨——以浙江海盐县武原镇村庄布点规划为例[J].规划师,2008,(3):24-28.

[4] 宋小冬,吕迪.村庄布点规划方法探讨[J].城市规划学刊,2010,(5):65-71.

[5] 管驰明,李昌峰,熊国平.江阴市新农村建设中村庄调整规划研究[J].中国土地科学,2008,(2):62-68.

[6] 谢炳庚,曾晓妹,李晓青,等.乡镇土地利用规划中农村居民点用地空间布局优化研究——以衡南县廖田镇为例[J].经济地理,2010,(10):1700-1705.

[7] 刘晓清,毕如田,高艳.基于GIS的半山丘陵区农村居民点空间布局及优化分析——以山西省襄垣县为例[J].经济地理,2011,(5):822-826.

[8] 吕斌,杜姗姗,黄小兵.公众参与架构下的新农村规划决策——以北京市房山区石楼镇夏村村庄规划为例[J].城市发展研究,2006,(3):34-38,42.

[9] 宋伟,张凤荣,陈曦炜.土地利用规划中“迁村并点”的公众参与——以北京市海淀北部地区为例[J].资源科学,2008,(11):1694-1699.

图1 燕坝村农村居民点拆并方向Fig.1 The direction of relocating the settlements in Yanba Village

猜你喜欢

居民点调整农户
基于GIS的金海湖居民点空间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农户存粮,不必大惊小怪
夏季午睡越睡越困该如何调整
让更多小农户对接电商大市场
工位大调整
基于遥感技术的轩岗矿区农村居民点时空格局变化研究
沪指快速回落 调整中可增持白马
粮食日 访农户
农户存粮调查
三江源玉树藏族自治州寺院和居民点分布特征与土地利用变化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