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健身运动风险理论体系的构建

2012-09-20刘晓军

渭南师范学院学报 2012年10期
关键词:运动体育研究

刘晓军

(渭南师范学院教育科学学院,陕西渭南714000)

0 引言

公元前490年,为传递击败波斯军队的胜利喜讯,年轻的希腊战士长跑至雅典而猝死,这是运动风险有文字记载的最早案例.20世纪以来,关于士兵、学生、普通民众、康复患者等群体发生运动风险的报道开始增多[1-5],尤其是近年来对明星运动员风险事件的报道和由各类体育竞赛引发的运动风险日益受到关注.“运动风险”一词的频繁出现和被广泛关注,验证了玛丽·道格拉斯和威尔德韦斯的研究结论:当代社会和以前的社会相比风险实际并没有增多,也没有加剧,只是被意识到的风险确实是增多和加剧了.因此,从风险的视角审视“运动”的本质是体育科学研究伴随现代性风险社会发展的必然.随着我国全民健身运动的蓬勃发展,进一步加强健身运动的科学性和安全性研究,开展运动风险基本理论和评估关键技术研究已经成为当前体育科学研究的热点.但遗憾的是,纵览国内外文献,并没有关于运动风险研究的系统理论.本研究在梳理国内外研究历史、现状的基础上,结合国内健身运动风险事件现状调查,初步阐明健身运动风险研究的理论体系范畴,为后续研究奠定理论依据.

1 国内外运动风险研究历史与现状

1.1 研究历史回顾

于文谦[6]对2005年北京马拉松比赛猝死事件进行个案分析,提出应加强健身运动的科学性研究;刘青健[7]通过文献综述的方法对我国大学生发生运动猝死的原因进行了分析,提出应该从风险制度层面加强体育教学管理;王苗[8]在总结归纳小学生运动安全问题的基础上,提出应强化循证研究在运动安全研究中的作用;李瑛[9]对太原市老年人健身运动的现状进行了调查,并在循证研究的基础上提出加强制度化管理的建议;安楠[10]采用生理机能评定实验,提出老年人应加强健身运动负荷选择的科学性;王正珍[11]提出健身运动安全防范应强化早期研究.R.J.谢波德[12]发现:长时间的、激烈的运动,会促使体内因多芬(Endorphin)分泌增多,使人在运动中的痛觉敏感度下降,对心脏病发作时引发的胸部剧痛难以感知.美国和德国的研究人员发现[13-15]:平时缺乏运动,突然面临剧烈运动应激时,心脏病发作的危险性会增大6~100倍.国外有关文献报道[16-18]:运动屈膝时的膝痛、膝软可能是由于股内肌的劳损而非是髌骨软骨软化引起.而随着年龄增长,骨质逐渐缺失,面临运动冲击载荷以及周期性负荷的作用,会使应力性骨折发生的风险大大增加.而且发生应力性骨折的风险度与骨质缺失的状况以及运动负荷所带来的影响呈现高度相关[19].这些研究均以健身运动安全事件的主体为对象,或侧重于从人的自然本性,或侧重于从人的文化本性探讨健身运动的风险问题.

以健身运动安全事件的客体为对象,马金玉[20]从运动项目特征入手对运动安全事件进行分析研究;Howatson G[21]发现肌肉拉伤最常见于需要高速度或快速加速的运动项目(短跑、足球和篮球);罗素玉[22]讨论了冷环境与运动安全事件之间的关系;洪长青[23]对热应激和运动安全的关系进行了阐述.

梳理历史研究发现,运动训练、竞争性体育活动乃至各类休闲体育活动,运动风险已成为影响健康的重要因素,其中许多因素已得到研究证实,更多的则需要进一步研究,而年龄、性别、运动水平、运动环境等是最显著风险因素.

1.2 研究现状

1.2.1 医学视角下的研究

医学视角下的运动风险研究均以促进健康,预防疾病为主要目的.探讨各类疾病,尤其是各种慢性疾病患者在健身运动中的风险诱发机制、防范以及干预措施.其基本特点为研究对象、研究内容和研究手段的特殊性,在健身运动风险研究中属于特殊性研究.

1.2.2 体育学视角下的研究

体育学对运动风险的研究主要分为三大领域,竞技性体育风险、学校体育风险和社会体育风险.

无论是哪一个领域,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是运动风险研究的内涵界定不明晰,研究内容过于广泛、宏观,操作性还有待于进一步加强.尤其是没有很好地与以健康促进和体质增强为目的全民健身服务指导体系和国民体质健康监测工作有机联系.

1.2.3 生物学视角下的研究

从生物学视角审视运动风险的文献研究的共同点是都与体质这一人体的生物学属性有关.研究主要侧重于体质构成要素与健身运动风险关系的广泛探讨.运动诱发心脏风险导致的猝死受到国内外研究人员的普遍关注,相关研究已深入到分子水平.同时,关于生物适应性与运动风险的相关研究也取得了一定进展,生物复杂性是后续研究不可避免的重要研究问题.

1.2.4 管理学视角下的研究

管理学视角关于运动风险的论述有着浓厚的程式化痕迹,其理论依据为各种风险理论和管理理论,为运动风险管控提供了较为清晰的程序化、规范化、系统化操作流程,后续研究应该侧重于细节和微观操作层面,进一步完善相关理论研究.

1.2.5 经济学和法学视角下的研究

经济学和法学关于运动风险的研究实质上是对运动风险事件既成事实的研判,是对社会现象和人生存发展的研究.用经济学和法学视角审视运动风险是人本理念的贯彻和落实,是运动风险研究不可规避的现实问题.

盘点运动风险的研究现状,具有明显特征:(1)不同学科之间界限明晰,缺乏整体性;(2)不同学科研究均以人的生存和发展为基本出发点,是构建研究体系的立足点;(3)亟待构建以学科融合为基础的运动风险研究理论体系,明确学科研究重点和研究的整体性、实用性.

2 国内健身运动风险事件发生现状

2.1 调查对象

从北京、西安与广州3个不同地域选取不同年龄、性别的1200位健身人员,通过问卷发放调查全民健身中的运动风险事件发生现状及背景,筛查健身运动风险因素,为构建理论研究体系奠定依据.

2.2 健身风险事件现状分析

2.2.1 年龄、性别与健身运动风险

不同年龄之间的健身运动风险事件发生率随年龄增长呈高发趋势,同年龄不同性别之间亦存在差异,说明健身运动风险与体质健康水平之间有明显的逻辑关系,不同性别间体质以外的因素也值得关注.

2.2.2 环境、背景与健身运动风险

健身运动风险事件与健身人员所处的时间、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健康状况等有密切关系.不同时间段、季节背景下风险事件发生之间有差异,不同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和健康状况下风险事件发生也存在差异.

2.2.3 健身项目、方式与运动风险

不同运动项目的技术特点对机体机能有着不同要求,从而也决定了项目本身风险的类型,即运动项目存在固有风险.调查结果进一步验证了理论分析,为健身运动风险防范提供了依据.

进一步探讨不同人群适宜从事的运动项目,进而确定健身运动项目风险等级是运动风险理论研究要着重解决的问题.

3 健身运动风险理论体系的构建

运动风险从其构成要素讲,包括风险主体、风险客体以及风险诱因;从形成上讲,是风险内因与外因共同作用的结果;从分类上讲,可分为内部风险和外部风险.鉴于运动风险研究的范畴和领域过于分散,本文仅对健身运动风险理论体系中的内部风险的相关研究问题进行探讨.

3.1 健身运动主体自然本性下的风险

体质健康水平是健身运动主体重要的自然本性.健身运动中主体的运动风险主要来源于肌肉、骨和关节以及心血管系统.随着年龄的增长,机体的机能水平逐渐发生退行性变化,导致不同年龄、体质水平和健康状况的个体对同一种运动负荷刺激的生理应激和耐受能力出现差异,诱发肌肉、骨骼和心血管系统运动风险的程度不同.在防范和干预运动风险过程中,首先应该按照健身运动的主体的年龄、性别、体质水平和健康状况分组,探讨运动诱发健身主体肌肉、骨骼和心血管系统风险的等级.

3.2 健身运动主体文化本性下的风险

现代风险社会中,人的文化本性已经影响到人类的生存与发展.分析健身运动主体重要的文化本性(生活方式)与健身运动参与意识和运动风险认知的关系,发现其有三种表现形式:运动不足型;运动适量型;运动过量型.其中,运动不足型生活方式对健康的危害性已经得到公认,其诱发健身运动的高风险特征也日益受到关注.运动过量型生活方式折射出对“生命在于运动”理念的偏执和极端,其与运动性损伤(脱臼、骨折等)、运动性疾病(休克、心肌炎、心肌梗塞等)和运动性猝死的关系逐渐受到重视.以健身主体自然本性和运动参与风险等级的研究为基础,进一步探讨不同地域、文化、经济背景下健身运动主体的文化本性和运动参与风险度之间的逻辑关系是健身运动风险理论体系的重要内容.

3.3 健身运动项目的固有风险等级评价

当健身主体的自然本性和文化本性条件齐同时,健身运动的风险主要来源于运动项目.由于不同运动项目对健身主体的体能、运动技能和身体机能有着不同的要求,从而决定了运动项目存在固有风险,也间接决定了其诱发运动风险的类型和规律,如篮球膝、网球肘、足球踝等运动性损伤就是运动项目存在固有风险和运动风险具有发生规律的佐证.通过研究运动项目特征,探讨其与运动性损伤、运动性疾病和运动性猝死的逻辑关系,进而确定运动项目风险等级是构建健身运动风险理论体系需要解决的问题.以健步走、健身跑、篮球、足球、羽毛球、网球、太极拳、登山、健身操等全民健身中常见运动项目为例,划分健身项目的运动风险等级,探讨不同自然本性和文化本性背景人群适宜参与的健身运动项目是践行健身运动风险理论正确性不可或缺的补充内容.

3.4 环境与健身运动风险研究

不良自然环境(如冷环境、热环境)在不同健身主体运动参与过程中诱发运动风险的机制,制定出健身运动风险的防范和干预措施;加强健身社会环境(如健身站点有无规范的管理,管理水平,有无健身指导员,持证健身指导人员的数量,监控仪器等)与健身运动安全事件发生关系的研究讨论.

3.5 健身运动风险理论体系的框架

健身运动风险理论体系(图1)主要包括:健身运动风险的概念界定;健身运动风险的研究内容;健身运动风险的研究方法;健身运动风险的评价体系;健身运动风险的管理和控制等.

图1 健身运动风险理论体系的内容框架

4 结语

健身运动风险事件的发生不仅仅是生物学因素的作用.虽然体质水平的不同使人们在承受运动负荷时出现不同的生理反应,严重者会出现生理机能异常反应,导致运动风险发生.社会文化环境以及人们对运动项目固有风险的认知水平差异也是运动风险事件发生的主要原因.在充满风险的现代社会中,人的社会属性对人的生存与发展所起的作用越发重要.健身运动作为一种社会文化现象,其异化现象——运动风险事件的发生更应该考虑社会学因素对其的重要影响.

构建健身运动风险理论体系,是科技体育服务民生的重要体现,有利于促进国民利用科学的手段和方法进行健身,最终实现“我锻炼、我健康”的目标.有利于预防运动风险危害带来的身体危害、精神损害和经济负担,是构建和谐社会、服务型社会的重要举措.

[1]Koskenvuo K.Sudden deaths among finish conscripts[J].British Medical Journal,1976,(2):1431 - 1451.

[2]Lynch P.Soldiers,sport,and sudden death[J].Lancet,1980,8180(1):1235 -1237.

[3]Kabisch,Funk.Deaths in organized and supervised sports[J].Deutsch Festschrift Fur Sportmedizin,1991,42(10):464 -470.

[4]Ades P A.Preventing sudden death:Cardiovascular screening of young athletes[J].Physician and Sportsmedicine,1992,20(9):75 -89.

[5]Myerbury R J.Sudden cardiac death:Epidemiology,transient risk and intervention assessment[J].Annals of Internal Medicine,1996,119:1187 -1197.

[6]于文谦,王乐,刘小溪.2005年北京国际马拉松比赛猝死事件给我们的思考[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6,29(9):1160-1170.

[7]刘青健,王清生,刘永祥.我国大学生运动猝死调查及教学对策研究[J].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08,20(5):28-41.

[8]王苗,石岩.小学生体育活动的安全问题与风险防范理论研究[J].体育与科学,2006,27(6):36-40.

[9]李瑛.太原市老年人参与体育锻炼的风险研究[D].太原:山西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

[10]安楠,王松涛,王安利,等.中老年女性健身锻炼适宜强度的研究[J].体育科学,2005,25(8):62-66.

[11]王正珍,田野.运动负荷试验和健身锻炼前的危险评价及防范措施——美国运动医学学会关于健身活动中的健康监测及危险分层的应用[J].中国运动医学杂志,2005,24(3):374 -377.

[12]田麦久,许小冬.运动医学百科全书(第二卷):运动耐力[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6.

[13]Michael C,Koester A.Review of Sudden Cardiac Death in Young Athletes and Strategies for Preparticipation Cardiovascular Screening[J].Journal of Athletic Training,2001,36(2):197 -204.

[14]Sally A,Shumker,Judith K.Ockene,Kristin A.The Handbook of Health Behavior Change[M](3th Edition).New York:Springer Publishing Company,2009.

[15]Paffenbarger RSJr,Hyde RT.Physical Activity,other Life-Style Patterns,Cardiovascular Disease and longevity[J].Anta Med Scand Supple,1986,711:85 -91.

[16]卢鼎厚.人体运动功能和肌肉损伤[J].体育与科学,2006,27(5):65 -70.

[17]Tee J C,Lambert.Metabolic consequences of exercise-induced muscle damage[J].Sports Med,2007,37(10):827 -836.

[18]Nikolaidis M G,Amurtas A Z,Paschalis V,et al.The effect of muscle-damaging exercise on blood and skeletal muscle oxidative stress:magnitude and time-course considerations[J].Sports Med,2008,38(7):579 -606.

[19]Brazel E,Taylor D.Predicting the structural integrity of bone defects repaired using bone graft materials[J].Compote Methods Biomes Beamed Engine,2009,12(3):297 -304.

[20]马金玉,杨桦.男子冰球运动员运动损伤调查分析[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7,30(7):931-932.

[21]Howatson G,Someren K A.The prevention and treatment of exercise-induced muscle damage[J].Sports Med,2008,38(6):483-503.

[22]罗素玉.冷环境对运动员身体功能的影响[J].中国临床康复,2005,9(20):215-217.

[23]洪长青,严翊,谢敏豪.热应激与运动[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4,27(4):496 -498.

猜你喜欢

运动体育研究
FMS与YBT相关性的实证研究
辽代千人邑研究述论
提倡体育100分 也需未雨绸缪
视错觉在平面设计中的应用与研究
EMA伺服控制系统研究
不正经运动范
2016体育年
我们的“体育梦”
古代都做什么运动
疯狂的运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