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以学生为主体实施艺术设计专业教学

2012-08-17邱毅琳

关键词:艺术设计创作教学模式

邱毅琳

我国艺术设计教育起步较晚,相较于高校中的传统学科,它集艺术、技术、文化、时尚于一体,与社会发展紧密相关。作为社会改革开放的同龄产物,艺术设计教育发展迅猛、成绩斐然,艺术设计学科已成为我国学科建设中不可或缺的部分。艺术设计专业的教学模式仍沿袭文理科专业框架模式,老师讲、学生听的家长式教学方法,缺乏必要的对话研讨。“大一统”的教学模式不仅忽略专业特点,也给学生自我学习设置了不必要的障碍。要改变以教师为教学中心的课堂教学,构建学生为主体教学模式需要三个方面的突破。

一、确立学生为教学中心

(一)传统的教学模式

在传统的课堂组织过程中,以教师为主体的教学模式占据着主导位置。教师在课堂上唱主角,按照自己的思维模式、行为模式组织教学,习惯性地将学生分为三类:

1.“好”学生。教师准备的教案、设计的课堂进程非常适合他们学习,使得他们在课堂上能很快地产生“共鸣”,能很快地完成教师布置的任务。实际上,仅是由于这类学生与教师的思维结构体系(或称之为固有的教育体系)恰好吻合,才表现出得心应手的面貌。而当他们遇到异于他们思维模式的教师,他们就不再是“好学生”了。

2.“中等”学生。在课堂上,这类学生貌似理解了教师讲课的内容,表现出默许、认同的学习态度。但课后的作业情况并不理想,与课堂表现相去甚远,可见他们并没有真正领会教师讲课的主旨、要领。师生之间思维结构的差异性导致的错位,使得他们从课堂上接收的知识无法固化,更无法转化。

3.“差”生。这类学生仅是与教师拥有不一样的思维结构,并非真“笨”,在课堂上却表现得“不合时宜”,不仅不能与教师“心领神会”,也无法按照教师的要求完成作业。时日一长,师生双方都失去了信心。

将学生“三等分”,不仅过于片面,对于具有不同思维模式的学生也失之公允。

(二)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

首先,充分信任。课堂组织得好,应以师生之间良好的互动关系为前提。教师应在课前充分了解、分析学生的情况,做到知己知彼。其次,因材施教。应将授课内容按几个大方向分解,因地制宜地预备不同的方案,以备不时之需。最终目的是让每个学生都能发挥各自的主观能动性。第三,改变教师在课堂中唱主角的状态,将“主场”让位给学生。教师的职责是注重学习过程甚于结果,灵活调整进度,认真地观察学生真实的行为、过程,从而看出、得出结果。最后,教师要有静待花开的耐心,期待在计划的时间内逐步完善教学过程。

(三)以学生为教学中心的优势

由此可见,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尊重了人的思维结构的差异性,采用了这一教学模式的教师自然会受到学生们的欢迎与爱戴。学生在教师的指引之下执行具体的任务,在任务导向中去发现、去解决问题,从而发现自己的独立性为学习带来终身收益的创造力。

二、构建自我学习的思维模式

(一)通过角色转换,还原学习原貌

学习是一个个性化的活动,不要剥夺学生自我学习的机会,教师应该打通学生的知觉力与理解能力,这是与学习主体相关的、建设性的过程。让学生独立创造和构建事实,才能够把教师的指示转换为自身的体系结构。

在传统的“告知式教学”模式中,教师的学习控制和指示在教学中占了很大的篇幅。我们知道,人与人的语言交流中,存在着一个“漏斗原理”:一个人通常只能说出心中所想的80%,但对方听到的最多只能是60%,听懂的却只有40%,结果执行时,只有20%了。讲述者心中的想法也许很完美,但对方得到信息并执行起来却差之千里,这是由"沟通的漏斗"造成的(图 1)。

图1 沟通的漏斗

图2 获取知识的途径与概率

漏斗的特性就在于“漏”,呈现出由上至下逐渐减少的趋势。如果教师用“教学漏斗”单方面地控制和主宰课堂,学生能真正内化的知识又有多少?信息发送与接收的严重失衡导致的教学影响将严重地妨碍学生的正常学习。如何防止漏斗现象?答案即改变原有教模式,以学生为主体,让教师话语权从属于学生自我学习,让学生在行动中收获更多的知识。

人的大脑接收知识的渠道来自几个方面。如图2所示,被动得到的知识是间接的,知识的获取率不会超过50%;与其他渠道相比,通过“自己做的”所获得的知识比重最大,甚或超过90%。由此可见,让学生通过自我构建思维,将书本的知识转化为具体的行动,独立完成工作任务,那么他获取的知识将极为牢固地转化,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以任务为导向,在行动中完善学习过程

通过执行具体的工作任务,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再进一步转化有效学习,共分为三个阶段[1]:(1)独立工作阶段:学生通过收集资讯,制定学习计划;教师则是布置任务、与学生探讨可行性方案的角色,最后要放手让学生独立寻求展开工作,并引导过程;(2)交换拓展阶段:学生以团队形式进行项目合作,在团队之下统一意见与能力分配,将有效增进学生之间的互动性,取长补短;(3)研究成果可视化:最后的可视化效果将是检验前两个阶段的成果的有效方式,同样有助于教师的有效时间管理。教师将各项能力分解,融入到学习过程之中,并制定合理的项目成果评价机制。

(三)在自我负责的学习状态中不断成长

学习深入到一定阶段,在课堂上教师的控制权不复存在的情况下,学生拥有了对自我负责,对课堂负责的主人翁态度。他们已经自觉地具有了有明确的学习目标和学习自觉,能够在教师的启发、指导下独立探索,进行自我调节和自我控制,追求最大限度地发挥自身潜能。

三、遵循专业特点,实现教学模式改革

如果说以上两个突破是各个专业教学中都必需具备的共性,那么强化自身优势、突出专业特色,则是专业发展的个性化要求了。笔者以艺术设计专业为例,着重探讨如何以发展专业特色为前提,实现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 。

(一)艺术设计的本质决定了必需建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

艺术的本质是创作。艺术设计教学要紧紧围绕着创作本身出发,将创意能力的培养放在核心位置,一切技能性的培养都围绕着开发学生的创意能力,启发学生的想象力展开。在授课过程中,教师应注重以下几种特质的培养:

1.颠覆性的思维。思维的定式是一种束缚,而创意工作者需要很多的自由空间,容纳他奇思妙想、独一无二的创意空间。教师应因势利导,开放思想,给予学生独立拓展思维空间。

2.勇于尝试的设计态度。培养学生树立有利于创造性思维发展的价值观,从“公式化指导”引入“自己的造舟能力和新的彼岸”,激发学生不拘一格、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胆识和勇气,通过对不同任务的探索,举一反三,创作出与众不同的作品。

3.以勤补拙的动手能力。把工艺与技术结合起来,将实际操作与设计理论教学结合起来;只有通过手眼并用,劳作训练和智力训练并进,才能获得高超的设计才干。教师要引导学生有目的地进行创作,以及不怕失败,不怕困难的决心和毅力。

4.良好的沟通能力。良好的沟通能力是成为设计师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条件。无论是关于作品自身的沟通力,还是与客户、与使用者、消费群体与公众的沟通力,都至关重要。

让学生学会用最简练的语言跟别人沟通,教师应设计演讲环节、课堂讨论、团队合作等任务,实现教师与学生之间、不同学生之间在课堂上的平等交流,实现充分互动。

(二)摆正师生之间的角色关系

1.引导者与创作者的关系。围绕着创作主题,教师负责创意的发布与控制进程的节奏,引导学生在创作中不断地挖掘自身的创造力。胡适在分析勤奋与创作的关系时说:用血汗功到了九十九分时,也许有一分的灵巧新花样出来,那就是创作了。颓废懒惰的人,痴待“灵感”之来,是终无所成的。”[2]当学生心无旁骛地发挥自身“血汗功”的时候,教师则要担负起将学生引入一个合理创作过程的领路人和伯乐的角色,要具备足够的耐心和慧眼。

2.主角与配角的关系。“有目的的创作行为,这就是设计。”[3]我们要明确创作过程的主次关系,明确学生是创作的主体。

我们常见,学生的创意行为以任课教师的审美取向为出发点,主要原因是由于教师在讲课过程中有意无意地流露出自身的喜好,并希望学生也往他偏好的方向发展。实际上,我们的课堂是让学生得以尽情自我创作的地方,教师在引领的过程应该是客观的、不带有个人成见的,莫以主观臆断干扰创作进程,影响自我学习的发展。

3.同行与朋友的关系。创意面前人人平等,教师与学生都是创意行业的同行。在课堂上,教师导入创意要求,促进学生之间相互启发、相互激励、相互弥补知识缺陷,引起创造性设想的连锁反应,并对提出的设想、方案逐一通过客观、连续的分析,找到切实可行的“黄金”方案。这样的课堂是客观的、积极的。师生之间有如朋友,互通有无,教学相长。

开明的教师甚至会让学生成为考核的主体,给予一定的自主权,验收创作成果;让学生站在公正、客观的角度,审视自己的作品,进行自我负责的学习。

(三)兼顾专业能力与社会能力的培养

包豪斯提倡客观地对待现实世界,主张以培养学生全面认识生活,意识到自己所处的时代并具有表现这个时代的能力为原则。艺术设计应该把各种不同的技艺吸收进来,成为一门综合性艺术。

艺术设计教学应走出象牙塔,将专业教学设置在行业发展的时代背景之下,有效地帮助学生理解什么是设计,什么是设计的核心价值;让设计创作来源于工作过程,回归于工作过程。在专业课程的开发方面,教师应按照工作过程系统化进行课程的开发,把社会能力培养作为纳入专业课程的一个重要的内容;在教学过程中,实施行动导向的教学过程,并把社会能力培养融入学习情景,使社会能力培养在专业课程教学中得到充分体现。如此,教师站在更为客观的角度,将主题式课程延伸到尽可能表达自我的范畴,达到最终的教学目标:独立、负责任地完成工作任务,将更有利于学生思维模式的自我完善。

教师虽然处于学习的配角,其作用却至关重要。正如禅宗所言,“一切言教无非为示机之方便而设,如以指指月,使人因指而见月。”教师便是这样的“指月之人”。

[1]胡格.德国职业教育教学法培训班会议资料[EB/OL].教育部新世纪教学研究所,2011-08-18-19

[2]胡适.天下无不可为之事[M].北京: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2009.

[3]魏来.设计密码[M].北京:中信出版社,2010.

猜你喜欢

艺术设计创作教学模式
群文阅读教学模式探讨
《星.云.海》
《花月夜》
《一墙之隔》创作谈
“一精三多”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创作随笔
环境艺术设计中的“混沌之美”解读
“导航杯”实践教学模式的做法与成效
5E教学模式对我国中学数学教学的启示
创作心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