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学的应然与实然

2012-08-15程水源

黄冈师范学院学报 2012年4期
关键词:理想冲突现实

程水源

(黄冈师范学院,湖北 黄冈438000)

大学的应然与实然

程水源

(黄冈师范学院,湖北 黄冈438000)

大学的应然与实然之间的关系,本质上体现为人们的大学价值理念、理想与现实的大学教育之间的距离、差异和冲突。要继续从应然的角度对大学教育进行思考、探究与设计,坚持大学教育理念的理想性、超前性和引领作用,使之与现实的大学教育实践之间保持必要的张力;同时,要积极促进实然的大学教育的发展与变革,使之朝着人们所期待亦即应然的目标和方向前行。

大学;应然;实然;关系;应对

一、大学的“应然”与“实然”

大学的应然,是人们对什么是大学以及应该怎样办大学的问题形成的认识与看法。就其内涵来说,应然的大学包括了人们对于大学教育的属性与规律的理性认识,和对当下的大学教育实践的检视与反思,以及基于特定的价值理念对大学教育进行的理想的设计与追求,它体现着理性与实践的结合以及理想与现实的统一。

大学的应然是主体对于大学教育的本质属性和基本规律的一种理解和把握。譬如大学具有教学、科研和服务社会的基本职能,这是迄今为止人们对于“大学之大”所形成的比较清晰和一致的认识;尽管对于大学的这些教育职能人们在理论和实践的层面上都还存在分歧,但当今时代世界各国的大学教育都在沿着这样的基本轨迹在运行,这一点则是毋庸置疑的。然而,关于大学的应然亦即所谓的“大学之大”,人们的认识并没有停滞在这样的层面上。如果说关于高等教育的基本职能的研究,是从宏观的层面上对大学教育本质属性和规律的把握,那么,高校教育工作者更多的是在学校办学的层面上对大学教育规律与价值理念进行思考与探究。众所周知,梅贻琦先生的“大学之大”的宏论,就是他在主政清华大学时提出的关于清华大学办学宗旨的一个重要观点。基于此,我们可以这样理解,所谓大学的应然,实际上包括人们在宏观层面上对大学教育一般价值规律的把握,以及立足于大学教育实践对于高校办学规律的认识。

大学的应然是人们对当下的大学教育实践进行检视与反思所形成的认识成果。如果我们进一步把应然的大学亦即关于大学教育的基本理念做一个性质或层面上的区分,那么它大致可以分为两个部分,一是已经为实践所印证了的前人关于大学教育规律的认识与总结,其次是一定时代的人们对当下大学教育实践进行的检视与反思及其认识成果。这也就是说,关于应然的大学的探讨既包括前人积累的关于大学教育的认识理念,也包含着教育工作者对当下的大学教育所进行的思考与探索。其实,人们关于大学的应然这一问题的研讨从来就不是无的放矢的,而都是基于现实的高等教育的“有感而发”。在世界高等教育史上,一些著名的大学教育理论的提出,无一不是那些杰出的高等教育专家基于当下自身参与的教育实践而形成的科学认识与理念。美国的高等教育在继承欧洲大学教学、科研的基本职能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确立了大学服务社会经济发展的功能。威斯康星大学校长范·海斯指出,“教学、科研和服务都是大学的主要职能。更为重要的是,作为一所州立大学,它必须考虑每一项社会职能的实际价值,换句话说,它的教学、科研和服务都应考虑州的实际需要”。[1]而曾任普林斯顿大学校长弗来克斯纳则明确地提出:“大学的职能是增进知识和培养人才,社会服务的合同与责任如果超出了一定范围,对大学是有害的,因而对社会也是有害的。”[2]显然,关于大学服务社会的职能,美国的这两位大学校长在认识上并不一致;但是,有一点则是共同的,即他们的这些教育理念都是建立在对时下的美国大学教育进行深刻反思的基础上的。

从这样的意义上说,人们关于应然的大学教育的思考与设计,具有现实的批判价值和反思功能。当代大学教育在知识经济的牵引下从内涵到外延都在不断地发生着深刻、显著的变化,它使得过去人们关于应然的大学教育的理念与设计经常落后于现实的大学教育的发展,大学教育发展的现状需要并敦促着人们根据发展变化的教育及社会现实,不断地对大学教育的价值目标和运行规律进行新的调整和概括。正因为如此,应然的大学从来就不是一个静止、僵化的观念体系,在人们的心目中,应然的大学既是永恒的,又是不断刷新的,它总是会体现着人们某些变革和发展的大学教育的理想和理念。在今天人们关于大学教育的憧憬和设计中,既保持着有史以来关于大学教育的一些具有恒久魅力的理念,又有呼应着当下社会和教育发展的实际不断地推出的新的价值理念。这也表明,应然的大学实际上体现着不同时代社会的发展变化和教育的实践需求,由于社会和教育的不断变革与发展,人们关于应然的大学的探索也必然是永无止境的。

应然的大学体现的是人们关于大学教育的价值理想。大学这样一个从事高等教育的机构和载体,自其诞生之日,人们就对其寄托了许多美好的愿望和遐想。“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新民,在止于至善”。这大概算是人们最早的关于大学教育的一种价值期望,其中又尤以“止于至善”一说最能体现人们对于大学教育的理想与期待。中国现代大学制度的奠基人、北京大学校长蔡元培说:“大学者,研究高深学问者也。”这里,“研究高深学问”既是基于社会以及教育发展的现实需要对于大学教育性能的解说,同时也体现了人们对于大学教育的一种高远的期待。雅斯贝尔斯说:“大学是个公开追求真理的场所,所有的研究机会都要为真理服务,在大学里追求真理是人们精神的基本要求”。[3]将大学的属性或职能定位为追求真理和为真理服务,而不仅只是满足社会的某些现实的需要,显然,雅斯贝尔斯所看重的是大学教育的终极的价值目标。虽然现代大学经历了200年的发展历程,仍然没有真正或完全地达成、实现人们所预期的理想目标,但这丝毫无损于那些应然的大学教育的理想和目标的价值,相反,正凸现了先哲们为大学发展设计的这些理想目标所具有的永恒的魅力。

而所谓大学的实然,是指特定的历史时期里大学教育所呈现出的实际的现状、面貌,它包括现行的高等教育制度和机制、相应的大学教育模式和方法,以及人们在大学教育中的各种实践活动。同样,大学的实然,既是一个集合性概念即一个时代或一个区域里大学教育的一般状态,也可能是指某一单个的大学实际运行发展的轨迹与现状。

大学的实然作为一种客观存在的事实和现象,一个最基本的特点,就是这种现实的大学教育,是与学校的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需求与愿望以及特定时代的社会运行与发展的状况和趋势密切相联系的。大学的实然本质上是一定时代社会生活的现状,以及作为这种社会生活一部分的大学人的教学活动的客观反映;这种实然的大学教育常常会在现实的社会与教育的互动中按照自己的轨迹运行,而置人们关于大学教育的种种期待、理念和设想于不顾。同时,大学的实然总是具体的、特定的、不可重复的,因为大学的实然是特定的时代生活和大学生活的反映,无论是作为一般意义上的大学的实然,还是某一单个的大学实际运行发展的轨迹与现状都体现了这样的特质。总之,大学的实然,其意义就在于它是由特定的时代氛围以及在这种时代氛围和环境中的大学师生的共同生活所决定的,客观性、现实性是大学的实然最本质的特征。大学的实然当然并非与大学的应然即人们关于大学教育的基本理念完全没有关联,相反,可以说,任何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大学教育、任何一所大学的办学实践都是在一定的大学理念的指导和支配下进行的,因此,大学的“应然”与“实然”二者之间必然存在着一定的关联性和一致性。但是,大学的实然毕竟不同于大学的应然,作为实然的大学教育制度和机制、相应的大学教育模式和方法,以及人们在大学教育中的各种实践活动,与人们基于各自的价值理念所形成的关于大学教育的认识亦即所谓的大学的应然是根本不同的两个概念范畴,这不仅是由于二者的性质及存在方式不同,同时,二者的出发点及其依据也并不完全相同。

二、大学的应然与实然之间的冲突

大学的应然与实然之间的距离、差异和冲突,首先是大学教育的理念与实践、理想与现实之间的矛盾冲突的反映。大学的应然,是人们关于大学教育的基本认识和价值理念,是人们就什么是大学以及怎样办大学等事关大学教育的根本问题所形成的理性认识和理想的设计,大学的应然这种理论形态和理想性的特征,决定了它与大学的实然亦即现实的大学教育的实践之间的距离、差异及冲突。从大学教育的理念与实践的关系看,一方面,抽象的大学教育理念难以全面、准确地概括和反映人们的大学教育实践及其规律,因此,大学教育理念的局限与偏误通常在所难免;另一方面,实然的大学教育所反映出的教育价值也存在着一定的或然性,实然的大学教育既有可能因为某些实践偏差而使之背离科学的大学教育理念,也有可能因为其中所蕴含的改革创新的属性而与那些落后陈旧的教育理念构成冲突。同样,从大学教育理念的理想性与现实的大学教育的运行和发展的关系看,既有现实的大学教育的局限性与人们教育理想之间的冲突,也存在人们某些关于大学教育的理想设计脱离现实的社会和教育发展实际的问题。需要强调指出的是,作为大学的应然两个层面的内涵,即人们关于大学教育的基本认识和价值理念是相互融合的,这也就是说,在人们关于大学教育的理性认识中通常包含着较多的关于大学教育的理想设计的成分,这是因为在高等教育领域里,人们更加注重这种教育实践活动的理想化的属性和特征。简而言之,大学的应然不仅是对现实的大学教育实践规律的概括,同时也包含着人们对于大学教育的理想期待;大学的应然不仅需要反映和指导现实的大学教育的实践,同时也包含着人们关于大学教育的许多超现实的理想设计,亦如人们所说的终极价值目标,譬如中国古代关于大学教育的“止于至善”说,以及马克思主义关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学说等。正因为如此,那些先进的大学理念总是既能够指导和引领现实的大学教育的实践,又会为这种现实的大学教育提出一些超越性的理念和目标,包括不断地对现实的大学教育进行批判与反思。

其次,大学的应然与实然之间的距离、差异和冲突也是大学教育理念作为一种观念体系自身的矛盾。所谓应然的大学其实是人们各不相同甚至彼此冲突、相互悖反的大学教育理念;尽管在什么是大学以及如何办大学的问题上,特定环境下的人们往往会有一些共识,但总体上看,关于应然的大学人们更多的则是见仁见智,各执一端。无论是关于大学的根本职能还是在大学办学实践的一些重大问题上,我们都可以看到人们的教育理念之间的碰撞与冲突。大学理念的这种差异与冲突,归根结底是由大学教育发展目标和功能的多元结构及其冲突所导致的。大学教育具有多重发展目标和社会功能,这些发展目标和社会功能又在一定意义上彼此冲突,人们对于大学办学理念的认识冲突,从本质上反映了大学教育内在的这些价值冲突。在大学发展史上,我们可以看到许多著名的教育家发表的各不相同或彼此相悖的教育理念,而且,当我们对这些教育理论进行分析和评价时还会发现,这些学术或理念都有其各自的科学内涵与价值,这正应了一句俗语,即“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呢?其根本原因就在于,这些大学教育理念都只是也只能从某一个特定的层面上揭示大学教育的内涵与规律,而大学教育发展目标和功能的多元性及其相互冲突,决定了从某一特定的侧面或视角对于大学教育进行的理论概括,不可避免地会与其他相应的理论学术产生分歧和冲突。当然,在这一过程中,作为主体的人们各自的价值准则和观念上的差异也会造成他们大学教育理念的分歧与冲突。这就说明,所谓应然的大学,亦即人们的大学理念、理想本身就是多元的或者是具有多样性的,作为实然的大学教育很难完全满足人们关于大学教育的多元价值期待。特别是在当代中国,现实的大学教育不仅没有能够较好地满足和适应人们的多样性的价值期待,相反却一直在朝着趋同化、一律化的方向发展,这一现状进一步加剧了富有幻想色彩的大学价值理想与趋同发展的大学教育现实间的距离和差异。因此,大学的应然与实然之间的距离与差异,还在一定意义上体现为多样化的大学教育价值理念与趋同化的大学发展趋势之间的差异与冲突。

另外,大学的应然与实然之间的距离、差异和冲突还反映了大学教育在其运行与发展过程中的矛盾冲突。换言之,是作为实然的大学教育运行与发展过程中的矛盾冲突,导致了大学的应然与实然之间的冲突。实然的大学教育客观存在着多重矛盾与冲突,在宏观层面上有国家、社会关于大学教育的制度及管理方面的矛盾冲突;中观层面上有大学自身在管理和运行机制方面的矛盾冲突;在微观层面上,各种教育主体之间、各种教育教学和管理活动中的矛盾冲突更是无处不在。这种实然的大学教育中的矛盾冲突,反映了大学教育实践不可避免的局限性,并因此而与人们关于大学教育的理性认识之间形成冲突。同时,这种大学教育实践中的矛盾冲突及其所蕴含着的多元的价值取向,还会与人们某些特定的教育价值理念形成冲突;这是因为对于特定的主体而言,其大学教育的价值理念总是具有一元的属性,这种一元的大学理念必然会与大学教育实践中的多元价值取向构成冲突。

三、冲突的应对

大学的应然与实然之间的距离、差异与冲突,是大学教育内在规律的反映,特别是那些先进的大学理念与现实的大学教育的局限性之间所产生的矛盾冲突,更是体现了大学教育本身所具有的价值取向,以及作为教育主体的社会和教育工作者对于大学教育所应当具有的积极的教育理念和精神境界;为此,我们首先应怀着崇尚的心境去体认这样一种教育现象。相反,如果现实的大学教育只是按照某一种指令或理念在那里悄无声息地运作,那么就恰恰体现了这种大学教育的可悲,中国大学教育就曾经经历过这样的年代。从这样的意义上说,在当今高等教育理论研究中,在关于“大学之大”的问题上,人们众说纷纭,各种教育理念和认识精彩纷呈,这一现状透露出的正是当代中国大学教育变革、发展过程中的活力与生机。

首先,我们的时代,特别是高等教育理论研究应当继续鼓励和引导人们对“大学之大”亦即关于大学的应然的探究,尤其要注重通过优秀的大学文化理念的建构,努力保持大学在人们心目中的理想形象和尊严,防止大学观念和大学实践活动的庸俗化。要鼓励人们对理想中的大学进行畅想,并按照各自心目中的理想模式,对大学的现实和未来进行设计和构想,进而让这些美好的设计和构想引领和激励着现实的大学教育实践。就像共产主义的蓝图一样,它激励着无数的人们为之而奋斗、献身,人类社会因此而谱写出了一曲曲荡气回肠的英雄主义的壮歌和凯歌,共产主义事业也在这壮歌和凯歌声中虽然是曲折但仍然在大踏步地前行。大学教育研究当然应当面对现实,注重研究和解决现实的大学教育实践中亟待解决的一些重大课题,但这并等于说大学教育研究的任务就只是为了解决现实的大学教育实践中的问题;恰恰相反,关注和解决大学教育中的现实问题的目的、旨归,就是为了引导大学教育超越当下的教育实践的局促,更好地实现大学教育的理想。诚如温家宝总理的诗作《仰望星空》题记中所说的那样:“一个民族有一些关注天空的人,他们才有希望;一个民族只是关心脚下的事情,那是没有未来的。”[4]大学教育尤其需要仰望天空,关注天空,关于大学的应然的探究所履行的正是大学教育仰望天空、关注天空的职能。

探究和坚持大学教育的理想价值目标,是现阶段中国理论研究与教育工作者的共同任务和神圣职责。有人说,转型期的中国大学教育纷乱如麻,这种紊乱或者说是混乱,关键亦在于人们的大学教育理念的茫然与混乱。因此,在当前我国社会转型和教育急剧变革飞速发展的年代里,我们首先要做的就是从高等教育内在的价值目标和社会发展的现实需要这样两个维度,对应然的大学教育进行重新思考和定位,包括对传统的大学教育观念体系进行反思,对现实的大学教育实践亦即大学教育面对社会的现实需要所作出的一切新的抉择进行深刻的检视,以便在此基础上真正建立与大学教育的价值规律和社会发展的现实需求相契合的教育的理念。同时,当代中国的大学教育正在受到强大的功利主义和现实主义的牵引,如何通过坚持崇高的大学教育理想目标,使我们的大学教育得以保持其内在的张力与平衡,是一个十分严峻和紧迫的问题。潘懋元先生曾就当代大学教育问题精辟地说过,“自由是崇高的,功利是强大的,人们只能在崇高与强大之间徘徊。20世纪如此,21世纪恐怕也是这样。”[5]如果我们放弃或削弱了关于大学教育应然的探索,那么,现实的大学教育就难以继续在崇高与强大之间徘徊了,随之出现的可能是愈演愈烈的功利主义倾向所导致的大学教育根本理念的颠覆。

其次,要在应然的大学教育的价值目标的引导下,努力促进大学教育实践的积极变革与科学发展。大学的应然与实然之间的距离与差异,反映的是现实的大学教育的局限性及其与人们的大学理想之间的反差,这种反差体现了理想与现实之间的一般规律性,也是激励教育人不断地变革现实,促进教育事业发展、创新的机制和动力。正视大学的应然与实然之间的距离与差异,其意义就在于激励人们努力通过大学教育的主动变革与科学发展,去缩小实然的大学教育与应然的大学教育目标之间的距离。

坚持大学教育的价值理想,促进现实的大学教育的变革与发展,当前我们所面临的最大的挑战和困惑,就是既要坚守大学教育所固有的目标理想和价值理念,同时又要深深地扎根于现实社会,在服务社会的过程中谋求大学教育的生存与发展;而大学教育所固有的目标理想、价值理念与现实的社会发展的要求之间的牴牾,常常使大学教育工作者陷于两难的困境之中。正如潘懋元先生所描述的那样,从事大学教育的人们徘徊于崇高的理想与强大的功利之间,这种徘徊既有因理想和信念的扭曲而承受的精神理念上的拷问与煎熬,也有在教育实践中抉择与行动的茫然与两难。然而,基于当代中国大学教育的实际,作为教育工作者应当更加坚定和自觉、更为旗帜鲜明地用自己的教育实践去捍卫大学教育的价值理想,因为,现实的功利主义的“强大”动力正在牵引着大学教育朝着与其崇高的价值理想相反的方向倾斜。雅斯贝尔斯说:“教育须有信仰,没有信仰就不能成其为教育,而只是教育的技术而已。”[3](P44)为了教育的价值与尊严,徘徊在大学教育的崇高理想与强大的功利之间的人们,必须始终自觉地把重心放在践行和捍卫大学教育的价值理想方面,因为现实的教育功利价值取向过于强大,而且这种教育价值取向的背后有着强力的社会机制的支撑;只有作为主体的教育人自觉地坚持把重心放在践行和捍卫大学教育的价值理想方面,才有可能从整体上维持教育的内在张力与均衡。同时,要引导大学教育朝着多样性和多元化的方向发展。大学原本就应当是多元的、多彩多姿的,进入大众化阶段的大学教育更应当如此。当代中国大学过于单调和整齐划一的办学模式,既难以满足人们对大学教育的多元的价值期待,也从根本上制约着大学教育自身的发展。坚持和推动大学教育实践模式的多元发展,是引导当代中国大学教育朝着理想、应然的方向发展,不断缩小实然的大学教育与应然的大学教育目标之间距离的根本策略。

[1]康建.“威斯康星思想”与当今高等教育改革[J].外国教育,1988,(4).

[2]李芳.高等教育三大职能的重新定位[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版),2005,(1-2).

[3][德]雅斯贝尔斯.什么是教育[M].邹进译.北京:三联书店,1991.

[4]温家宝.仰望天空[N].人民日报,2007-09-04.

[5]陈兴德.大学,所为何事——弗莱克斯纳大学理念评析[J].外国教育研究,2004,(12).

G64

A

1003-8078(2012)04-0001-05

2012-05-17

10.3969/j.issn.1003-8078.2012.04.01

程水源(1965-),男,湖北天门人,黄冈师范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责任编辑 袁小鹏

猜你喜欢

理想冲突现实
理想之光,照亮前行之路
耶路撒冷爆发大规模冲突
2021款理想ONE
理想
你是我的理想型
我对诗与现实的见解
“三宜”“三不宜”化解师生冲突
一种基于Unity3D+Vuforia的增强现实交互App的开发
现实的困惑
“邻避冲突”的破解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