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巾帼木兰 花落谁家
——木兰故里辨正

2012-08-15

湖北开放大学学报 2012年4期
关键词:黄陂虞城县商丘

黄 蕾

(商丘师范学院,河南 商丘 476000)

巾帼木兰 花落谁家
——木兰故里辨正

黄 蕾

(商丘师范学院,河南 商丘 476000)

《木兰诗》取得了很高的艺术成就,在文坛、民间都产生了很大的影响。然而关于木兰故事及故里之真伪,都有着比较大的争议。关于木兰故里主要有河南商丘营廓说、湖北黄陂说、安徽亳州说、陕西延安说等,其中河南商丘说影响较大,也更为合理。本文拟就有关木兰的种种传说,以其故里为线索,进行逐个分析,以期达到木兰故里的准确辩正。

木兰;故里;辨正

花木兰,中国古代巾帼英雄,史书记载北魏人,以替父从军击败北方入侵民族闻名天下。唐代追封为“孝烈将军”,设祠堂纪念,流芳千古。对后世的影响非常之深远。花木兰的事迹历代被多种样式的文艺作品所表现,尤其近年来电影、电视剧多次重拍,甚至影响波及美国和全世界。由于花木兰其人其事的史料记载很少,且纵观南北朝、隋唐诸史并无太多记载,所以其生卒年和故里至今仍有很大争议。

“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不闻机杼声,惟闻女叹息……”《木兰辞》是我国南北朝流传在北方的一首长篇叙事民歌,讲述了木兰替父从军忠义孝悌的传奇故事,诗中讲述:木兰出生于军人家庭,自小习武读喜兵书。当时北方烽火四起皇帝下令北伐。父是老军人,按律亦要从军。木兰见父亲年岁已大且身染病疾,无法沙场杀敌,毅然女扮男装替父从军。木兰从军的这十二年间,由于骁勇善战、屡获战功,渐渐从士兵成长为一名将军。大军结束战争凯旋而归,皇帝论功行赏封木兰为尚书郎。木兰思念故乡,不愿做官,请辞返回故里。再次见到军中伙伴,才被发现木兰原来是个女郎。于是,木兰的故事就在民间传开、成为佳话。

历史上是否真有木兰这个人的存在呢。白居易和杜牧均有诗为证。木兰其人虽然没有在正史中明确记载,但在民间有不少的传说故事,各地还有有一些纪念遗存。全国尚有安徽亳州、河南虞城、陕西延安、山东任城等几处木兰纪念遗存地。这说明花木兰此人在历史上确实存在。若只是一个虚构的文学人物形象,在中国漫长的历史、广阔的地域,很难给人们留下这么深刻的印象。

据史学家和考古学家的反复考证,木兰确有其人其事。关于木兰故里主要有河南商丘营廓说、湖北黄陂说、陕西延安说、安徽亳州说等,影响较大为河南商丘说和湖北黄陂说。

关于湖北黄陂说的主要记载见于明代的焦紘的《焦氏笔乘》卷三《我朝两木兰》:“木兰,朱氏女子,代父从征,词中有‘可汗点兵’语,非晋即隋唐也。今黄州黄陂县北七十里,即隋木兰县,有木兰山、将军冢、忠烈庙,足以补《乐府解题》之阙。”作者虽并没明说木兰为黄陂人,但其叙述的语气已将木兰归于黄陂。明嘉靖《黄陂县志》载《木兰古传》记叙得更为详尽明确:“木兰将军黄陂西陵(黄陂)人,姓朱,父寿甫,母赵氏,无子,祷于建明山。”梦山神授女,“逐在娠,如期生女,是为木兰”。这一情节颇为离奇,与姜嫄“克禋克祀”以生后稷的传说有些类似,以下又提到“寿甫长男全思殁军”,不但与《木兰诗》古辞相矛盾,也与前文“无子,祷于建明山”不合,由此可见《木兰古传》的小说性质。然而这些说法却为清代的一些记载所沿袭,如《康熙黄陂县志》载:“木兰,本县朱氏女……假男子代父西征……至今其家犹在木兰山下。”由此可以看出将木兰归之于黄陂的一些端倪。首先,这里有木兰山,其次有木兰县的行政区划,第三,这里有关于木兰的一些冢、庙等遗迹。明代诗人徐承颐曾诗:“未有木兰先有山,山名偏借木兰补。木兰与山名俱存,山并木兰争万古。”木兰山原为建明山、又名青狮岭,后改为木兰山。这里的关键在于木兰山、木兰县的命名与《木兰诗》、木兰女到底有没有关系?就目前所见的资料来说,看不到任何联系。更让人疑惑的是木兰事迹广播于唐代,一些冢庙等遗迹也传说始建于唐,可偏偏在唐武德三年省并废除了木兰县,若木兰县的命名是为了纪念木兰,这种矛盾的现象又无从解释。且以木兰命名的地域不止一处,《隋书·地理上》记载巴西郡晋城县在萧梁时即为木兰郡,西魏占领后废郡改县。与此同时宋齐设置于黄陂的木兰县,却被改为梁安县,晋城县却成了木兰郡,而且这一名称一直沿袭到今,现在四川南充还有一个木兰乡。福建省莆田县南也有一座木兰山,并有一条木兰溪。只因这两处过于偏远靠南,与《木兰诗》所述木兰事迹格格不入,没被附会成木兰故里。

实际上,木兰县得名于木兰山,《太平寰宇记》、《大清一统志》、《湖北通志》、《黄陂县志》等皆持此观点。清光绪三十一年曾在黑龙江设置木兰县,即得名于境内的木兰达河,黄陂木兰县的得名有类于此。木兰山盖得名于木兰花,《离骚》有“朝搴阰之木兰兮,夕揽洲之宿莾”的诗句,屈原所述花草多具有浓郁的楚地色彩,这里提到的木兰即为楚地之物产,木兰山的得名或与盛产木兰花有关。这里的木兰之所以姓朱,也与黄陂双龙镇多朱姓人家有关,而实际上,黄陂朱姓人家大多是明代洪武年间,由江西吉安等地迁徙而来,文献上关于木兰朱姓的记载,也是最早见于明代,由此可以察见木兰朱姓之由来。古木兰县因何得名,《太平寰宇记》、《大清一统志》、《湖北通志》、《黄陂县志》等认为是,因木兰山得名。有趣的是,福建省莆田县南也有一座木兰山,并有一溪流经山下曰木兰溪。缘何以“木兰”为名?可见,木兰并非湖北黄陂人。

延安说的前提是木兰姓花,而延安城南有一座万花山,于是当地人便在山上修建了木兰陵园、祠堂、碑石,又将山顶的一块平地,传说为木兰练兵的跑马场。木兰花姓始于明晚期徐渭的杂剧《四声猿·雌木兰替父从军》,在这部戏里木兰姓花,祖上从西汉时便世居河北魏郡,其父名花弧,是一位有名的千夫长,其母贾氏,木兰年十七遇大魏拓跋可汗征兵,于是替父出征,十二年后,凯旋归乡与王朗结婚。徐渭性情放纵,恃才傲物,遭遇坎坷,颇有疏狂乖张之举。他写《雌木兰替父从军》也主要出于木兰事迹的奇异性,并借这一女英雄抒泄心中的块垒,显然以这部文学作品来印证木兰故里是不足为据的。因此,木兰并非陕西延安人。

关于木兰安徽亳州人的说法,较早见于在河北完县发现的《汉孝烈将军记》碑文.该碑文记载:“神姓魏,字木兰,毫州人。汉文帝时,单于侵境,大括天下民以御,神父当从戍。父极,痛无一男子可代己者,哀叹良久,竟行。神自闺中悯其父,志既洗铅粉,脱梳琪,变戎服,贯甲胃,趋赴军中。”此碑立于元代至顺三年(1332年),比侯有造《孝烈将军祠像辨正记》(元元统二年1334年立) 还早。可是,它将木兰故事置于汉文帝时,不免太早了,也让人怀疑所载是否与《木兰诗》有关。文帝时匈奴势力强大,经常侵扰汉之边境,汉文帝采取的是和亲政策,是否有大括天下之民以御敌是很可疑的。明代《重修汉孝烈将军庙记》中又说:“汉孝烈将军,唐时追封也。文帝时建首功,载书史。而孝烈颠末,且复见于汉之词、唐之歌、元之记焉。”这一记载更加可疑,唐、元代确实有关于木兰的诗文,至于汉代则不见任何有关木兰从军之事,何言“复见于汉之词”。因此,木兰并非安徽亳州人。

商丘营廓说的主要依据是元代侯有造《孝烈将军祠像辨正记》,该文称木兰魏氏女,亳之谯人。“世传可汗募兵,孝烈痛父玄赢.弟妹皆稚呆,慨然代行,服甲胃,佩鞭囊,操戈跃马,驰神攻苦,钝锉戎阵,胆气不少衰,人莫窥非男也。历年一纪,交锋十有八战,策勋十二转。朝觑,天子喜其功勇,授以尚书。隆宠不赴,恳奏省视。拥兵还谯,造父室,释戎服,复闺装,举皆惊骇。咸谓自有生民以来,盖未见也。卫兵振旅还,以异事闻于朝。召复赴网,欲纳宫中,将军曰:‘臣无媲君礼制。’以死誓拒之。势力加迫,遂自尽。所以追赠有孝烈之谥也。”又云:“睢阳境南,东距八十里曰营廓,即古毫方域,孝烈之故墟也。亦建祠像,土人亦以四月八日致祀,乃将军生朝,沿习古老之云也。”所载故里先说“亳之谯人”,又说“营廓,即古亳方域,孝烈之故墟也。亦建祠像”,让人觉得木兰祠像有两处,一处在木兰故里,即“亳之谯”,一处在属于古亳州行政区域的营廓,而侯有造《孝烈将军祠像辨正记》的碑文正立于营廓,似乎营廓的木兰祠像后来居上,影响力超过了“亳之谯”,反成了木兰真正的故里了。其后的《嘉靖归德府志》却已明确记载为营廓镇人,该书卷七云:“木兰姓魏氏,名木兰,营廓镇人。恭帝朝,边鄙交侵,大发兵御之。木兰以父病弟幼,代父从征,建武功,赐赏弗受,惟愿送还,始知其为女子。欲纳之入宫,木兰遂自尽死。唐封为孝烈将军,乡下立庙祀之。”宋州是唐代商丘一带的行政名称,隋代还称为梁郡,而且隋恭帝在位仅两年便禅位于大唐,由此来看木兰事迹、木兰庙宇都是始盛于唐。

关于木兰河南商丘人的说法,《商丘县志》记载:“木兰,魏氏,改装事露,帝欲纳入宫中,木兰目尽。帝惊悯,追赠将军,溢孝烈,今商丘营郭镇有腼,盖其故家云。”其今查,此诗最早著录于陈释智匠《古今乐录》,此书今已不存。现在所能见到的保存此诗的最早文籍是唐人编篡的《古文苑》。另外据历史资料记载:商丘为古阏伯的封地,周时为宋国,隋置宋州,金时为归德府,自民国改为商丘县至今,清《河南通志》载:“木兰,宋州人,姓魏氏,唐封孝烈将军”等。清《归德府志》说:“将军魏氏,名木兰,本处子,慨然代父出征,今商丘营廓有庙存。”《商丘县志》更有详细的记载。此地1954年已划归给虞城县。今虞城县营廓镇不仅有唐、宋、元、清等历代修建的祠堂,且至今还有元、清两代的记事碑,详细记载了木兰的家世、事迹及历代建祠的概况。金泰和年间在此重修了大殿、献殿,名曰“昭烈”,称“娘娘”庙。元统二年,(1334年)立《孝烈将军祠像辩证记》碑,详细记载了木兰的籍贯、身世、事迹及年代考证等,改“昭烈”为“孝烈”,改“娘娘庙”为“木兰祠”。每逢农历四月初八木兰生日,地方官吏率领当地民众前往致祭,缅怀英灵,沿袭成每年四月初八前后三天的香水大古会,豫、鲁、苏、皖四省交界百余里的群众纷纷前来赶会烧香,盛沉至今不衰,清嘉庆十一年,(1806年)对祠堂又进行了大修,立了《孝烈将军祠像辩误正名记》碑,到40年代初,殿房已增至200余间,占地十余亩,周围祠地400亩。外地有关志书上和多处的报道中,也都与虞城县的说法相一致,河北《保定志》 ,安徽《亳县志》 ,山东《曹县志》等都作了记载,与虞城县元代孝烈将军碑记的记载相吻合。综上所述,木兰为虞城县人,不论从文献记载上或实物上,根据都是可靠的。

《木兰诗》中“可汗大点兵”、“可汗问所欲”、“策勋十二转”,说明木兰是北魏人。可汗是我国北方少数民族君主的称号。无论是河南虞城,还是湖北黄陂,都不是西汉时匈奴的管辖地,故匈奴可汗不可能到汉朝的腹地去征兵。“转”是北朝评功的专册,因此木兰是北魏时人。再从花木兰征战到“黑山”(今内蒙古呼和浩特杀虎山)、燕山(今蒙古国杭爱山)来看,木兰参加的战争不是西汉与匈奴的战争,而是北魏鲜卑人与北方柔然人的战争。因此,木兰不是西汉人,而是北魏人。武汉黄陂在南北朝时属南朝,不属北朝,难道北朝可汗能到南朝的宋、齐国去多次征兵?显然,木兰不是武汉黄陂人。《木兰诗》中有:“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木兰辞别爹娘,当晚住在黄河边,她的家一定在离黄河不远的地方。从诗中方言“卷卷有爷名”、“阿爷无大儿”、“旦辞爷娘去”等诗句来看,爹被称为“爷”,豫东一带自古有这一方言,至今,辉县,兰考等县还把爹叫做“大爷”。因此可断,木兰是豫东一带黄河以南人,虞城县地处豫东,距黄河不远,且有唐代祠庙,碑文等文物,所以木兰应当是河南虞城县人。

2007年11月30日,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在人民大会堂将“中国木兰之乡”的牌匾正式授予虞城县。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副秘书长赵铁信说:“花木兰的出生地只有一个,我们组织专家反复论证,最终认定花木兰的故乡在虞城。花木兰的家乡在虞城,这是个非常严肃的事情,也是个学术问题。”2008年3月26日,中国民间文艺协会组成的木兰故里专家考察验收组到虞城县考察、论证,后一致同意授予商丘虞城县为“中国木兰之乡”。 最终,关于木兰故里种种争议的结果,商丘虞城说胜出。

[1] 萧子显. 南齐书[M]. 北京:中华书局,1972.

[2] 四库全书研究所整理. 钦定四库全书总目[M]. 北京:中华书局,1997.

[3] 郭茂倩. 乐府诗集[M]. 北京:中华书局,1979.

[4] 魏收. 魏书[M]. 北京:中华书局,1974 .

I276.3

A

1008-7427(2012)04-0096-02

2012-03-07

河南省科技厅软科学立项课题《商丘市木兰文化产业的现状及发展规划研究》(项目编号:112400410038)的阶段性成果。

作者系商丘师范学院现代艺术学院讲师。

猜你喜欢

黄陂虞城县商丘
商丘师范学院美术作品选登
商丘师范学院美术作品选登
河南虞城:春节里的暖心“饺子宴”
河南虞城:春节里的暖心“饺子宴”
在黄陂乡下 三首
商丘之旅
让更多企业在商丘长得大、飞得高
城市中小河流生态治理探索——以武汉市黄陂河道治理工程为例
一部城乡文化交融发展的乐章
传说的语言结构分析——以黄陂木兰传说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