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职学生心理危机与体育锻炼的干预研究

2012-08-15滕海颖

湖北开放大学学报 2012年4期
关键词:体育锻炼危机心理健康

滕海颖

(浙江国际海运职业技术学院,浙江 舟山 316021)

高职学生心理危机与体育锻炼的干预研究

滕海颖

(浙江国际海运职业技术学院,浙江 舟山 316021)

通过对高职学生常见的心理危机现象的分析,提出体育锻炼不仅能促进身体素质和身体机能的发展,而且在培养学生健康心理品质和健全人格方面有独特的优势.

高职学生;心理危机;体育锻炼;干预

1.2 心理危机的分类

高职学生心理危机大体可以分为四类:一是发展性危机(developmental crisis),它是个人在正常的成长和发展过程中,急剧的变化或转变所产生的异常反应。大学生群体发展性危机包括因升学、就业、理想与现实、人际交往与环境适应、性需求等;二是境遇性心理危机(situation crisis)。它是指突如其来的、无法预料的和难以控制的心理危机。比如在生活中突然遭遇父母离婚、家庭经济来源突然中断、亲人发生意外、考试或干部竞选失败、失恋等情况;三是存在性危机(existential crisis),是指一些人生重要而根本问题,如人生目的、意义价值、责任、独立性等的出现导致的个人内心的冲突和焦虑; 四是内心危机(subconscious crisis),是指潜意识中某种心理问题的爆发。心理危机表现为静态与动态两种。静态心理危机强调的是一种状态,主要表现为:个体运用惯常的应对方式无法处理所面临困境时的一种不平衡心理状态,这是一种过渡状态。在危机状态下,个体会出现一系列负性的生理、情绪、行为反应,如果危机反应长时间得不到缓解,便会引发心理疾患或过激行为的产生。动态心理危机则强调的是一种心理过程,主要表现为:危机具有心理状态的失衡、个体资源的匮乏、认知反应的滞后性等特征,是个体发展中原有平衡状态被打破,而新的平衡尚未建立的过程。心理危机的动态和静态是相互转化的,当危机易感个体处于静态时,危机并未显示出来,当遭遇生活应激事件时,动态心理危机便爆发了。

2 .高职生常见的心理危机现象

高职院校学生,特别是新生,由于进入一个全新的社会环境,开始一种全新的学习生活,而这种环境和生活也许与自己原来想象的完全不同,加上个体特定成长阶段的心理特点,往往会产生以下心理矛盾和危机。

2.1 自卑心理

职业教育虽然是国家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目前中国整个社会对职业教育比较歧视,对职业院校的认可程度不高。职业教育长期以来被普遍认为是“二流的教育”,学生生源似乎是高考筛选下来的劣品。作为高等职业院校的学生,在普通高校的同学面前,觉得低人一等,没有考上理想的大学,读高职院校是不得已而为之,有无能与失败感;其次,由于高职院校大部分是由成人高校、职工大学或中等职业学校升格后建成的,无论是办学规模、校园环境和软硬件资源,还是学校的知名度都无法和本科院校相提并论。加上学习生活中遇到种种挫折,就容易走到另一个极端,产生自卑心理。由于高职院校学生对自己的特殊定位和特殊心理,在他们的潜意识中产生了困惑、彷徨的心理:既想攀比和求高求全,但又有自卑的情结;既想追求较高理想,但又缺乏足够的信心,没有勇气面对现实问题和困难;既想主动竞争,追求理想,又担心竞争失败,遭受挫折,影响学习和择业。许多学生就被自卑、敏感和焦虑、抑郁所深深困扰。

2.2 缺乏学习兴趣和动力导致的厌学情绪

与一般普通高校生相比,高职院校学生在结束紧张的高考学习进入大学后,多数学生失去了学习的动力和目标,学习的自觉性、主动性、刻苦精神明显不足,追求优秀与卓越者相对不多,他们普遍认为,学不学、学好不好并不重要,混一张文凭就可以了。相当数量的学生不知道自己毕业后想干什么、能干什么,即缺乏基本的职业规划和职业目标,直接导致较为严重的厌学情绪,具体表现为上课注意力不集中,迟到、旷课现象普遍。这些问题削弱了他们的进取心,造成了他们心理上的失衡。

2.3 人际关系难以适应的抑郁心理

人际关系对于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有很大影响,学生中出现的心理危机,常常是由于人际关系的不协调而导致。高职院校的大学生思想活跃、精力充沛、兴趣广泛,人际交往的需要极为强烈。但是大家来自不同的地域、家庭、不同的阶层,由于各自成长的环境不同、性格不同、生活习惯不同、行为方式不同,使同学之间的磨合成了的问题。有的学生认为自己的交往能力欠缺而害怕或不愿意参加社会活动;有的学生以自我为中心,独往独来;有的学生不知道如何接近他人,如何处理与同学的冲突;有的学生不知道如何与异性交往等。再加上青春期心理固有的封闭、羞怯、敏感与冲动,都使大学生在人际交往过程中不可避免地遇到各种困难,从而产生困惑、紧张、抑郁、孤独与不安全感这些问题,如果长此以往,心理上的各种危机就会产生。

2.4 家庭贫困引发的心理危机

高校中有一个特殊的群体:贫困大学生。他们正常的学习和生活费用得不保证,长期在贫困状态下求学,与那些家庭比较富裕的学生相比,生活方式习惯有所不同,往往存在着不可判知的心理空间。面对这种巨大的反差,缺少足够的心理承受能力和抗挫折能力,不能正确地面对现实,不能正视自我,不能自我接纳。这就使他们产生自卑心态、焦虑心理、忧郁心理、自我封闭心理、嫉妒心理以及内心敏感等。

这些心理的形成和长期压力,心理危机的出现是不可避免的。

2.5 恋爱与性方面引起的情感困惑

大学生的生理、心理发育机制渐趋成熟,已进入成人行列,有了性的欲望和冲动,渴望与异性交友、恋爱。但由于其心理未完全成熟,生活经验欠缺,性意识和理智感未完全形成,理想中的交友恋爱与现实中的具体问题经常发生矛盾,难免出现认知偏差,无法正确应对恋爱,失恋问题及性意识困扰和性压抑。如单相思而自困,因热恋影响学习而烦恼,因失恋而精神受挫,因多角恋爱难以自拔而内心焦灼,因看到周围的同伴成双成对而自惭形秽,甚至还有个别同学因恋爱发生越轨行为而懊恼、悔恨,因担心怀孕或已怀孕而不知所措,内心焦虑不安等。这会使他们在情绪、自我评价、交往、学习、生活方面受到打击干扰,由此引发诸多心理问题,甚至走向极端。

2.6 就业压力带来的恐慌

目前我国高校毕业生人数逐年递增,而社会对毕业生的有效需求却增幅不大。当前大学毕业生就业的总是供大于求的“买方市场”,部分用人单位提高了用人的学历要求,高职生属于大专层次,则明显处于劣势。因从入学开始,就有一种潜在的危机感,尤其是一些成绩和技能平平,家境一般的学生,压力更大。临近毕业时,表现尤为明显。不少人提起就业就感到束手无策,既想急于毕业,又害怕毕业,处于紧张、焦虑、怯懦状态,形成力,产生择业恐惧感。

3.体育锻炼对高职学生心理危机的干预作用

3.1 体育锻炼可缓解心理障碍

的确,锻炼有益于人的心理健康。《哈佛心理健康通讯》在总结了大量的研究后得出结论:体育锻炼对缓解抑郁、焦虑和其他慢性的心理障碍有很好的帮助。“虽然我们还没有明了体育锻炼有益于抑郁症和其他心理问题的具体作用细节,但是很多研究都证实了锻炼的良好作用,而且丝毫没有不利的影响。”哈佛大学的心理健康专家说。哈佛大学教授米勒举例说:经过3个月的严格体育锻炼程序后,参加锻炼患者的抑郁症状有明显的改善,与接受标准抗抑郁药物治疗的其他患者效果相似。即使对中学生的研究也发现,参加体育锻炼多的同学抑郁症状相对较少。其他研究也发现:锻炼可以改善诸如惊恐障碍、心理创伤和其他焦虑性心理问题。

3.2 体育运动调节情绪,振奋精神

体育运动可以调节人的情绪,改善心理的不良反应。神经心理实验研究表明。当人体进入运动状态时,在大脑主管情感的右半球立即兴奋起来,参加者进入一种愉悦氛围中,体会到成功的快感,以达到精神振奋。大学生由于持续、紧张学习,极易造成身心疲劳和精神衰弱。积极参加体育锻炼可以使他们的身心放松,消除疲劳。

3.3 体育运动可培养坚强的意志品质

意志品质是在克服困难的过程中表现出来的,又是在克服困难的过程中培养起来的。因为体育运动本身具有竞争性,要战胜对手,取得胜利,就得去拼搏、去奋斗。平时锻炼中要不断克服客观困难(如气候条件变化、动作难度或意外障碍等)和主观困难(如胆怯和畏惧心理,疲劳和运动损伤等),从事者越能努力克服主客观方面困难,也就越能培养良好的意志品质。这种坚强的意志品质能够迁移到日常的学习、生活和工作中去,提高对生活环境的适应性。

3.4 体育锻炼能增强人际交往能力

进入大学后,复杂的人际关系、激烈的竞争,使大学生易于自我封闭,不善与人交流合作。 同时沉湎于网络,在虚拟世界里遨游,与现实世界脱离,在现实世界的人际交往中就颇感困难重重,造成人格自我的不同一性。医学心理学家丁瓒指出:“人类的心理适应最主要的就是对人际关系的适应,故人类心理变态主要是对人际关系适应失调而来”。学校体育锻炼都是以群体活动形式居多,是锻炼人际交往能力的最好手段。著名学者麦亦尼和斯拉夫认为,游戏和竞争具有如下心理健康价值:(1)能产生安全感、自发感;(2)能提高独立性;(3)消除紧张;(4)提高价值观;(5)有助形成友谊和提高声望。可见体育锻炼在加强大学生人际交往,促进心理相容,培养心理适应能力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3.5 体育锻炼治疗心理疾病

美国科克凯尔迪等人1990年指出:体育锻炼已作为治疗心理疾病的一种方法。根据 1983年基因调查,在 1750名心理医生中,有60%的人认为应该将体育锻炼作为一种治疗手段来消除焦虑症(一种心理疾病,而不是一般焦虑反应);80%的人认为,体育锻炼是治疗抑郁症的有效手段之一。实验证明,这是因为锻炼可以降低肾上腺素能受体的数目或敏感性。此外,经常从事体育锻炼降低了心率和血压,从而减轻了特定的应激源对生理的影响。同时也锻炼了人的意志,增强了心理坚韧性和对挫折承受力,当前大学生由于学习和其他因素引起焦虑症和抑郁症的人数较多。通过经常参加锻炼可以减缓或消除这些心理疾病(如胆怯和畏惧心理,疲劳和运动损伤等),从事者越能努力克服主客观方面困难,也就越能培养良好的意志品质。

3.6 体育锻炼能转移注意力

鼓励学生参加体育活动,在运动中寻求最佳心境,在各项运动中去感受运动技术动作的快慰,充分享受体育运动的馈赠,从而陶冶情操,开阔心胸,形成豁达、乐观、开朗的良好心境。

4 .结语

体育锻炼不仅是身体健康的重要保证,同时更是心理健康发展的坚实的物质基础。高职学生在体育锻炼中要学会放松自己,学会耐受挫折,培养坚定的意志品质、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和健康愉悦的情绪特征。深化自我认识,增强自信心,改善适应能力,摆脱压抑、悲观等消极情绪,调节好自身心理状况,最大限度地减少心理危机感,使身心向健康的方向稳步发展。

[1] 秦赟. 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研究综述[J]. 芜湖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1).

[2] 王建国. 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的理论探源和策略研究[J]. 西南大学学报(社科版),2007,(5)

[3] 李峰. 高职生的心理危机探析及预防性认知行为干预[J]. 教育探索,2009,(7).

[4] 朱和慧,郝金魁. 高职学生心理危机成因分析及干预策略[J].天津职业院校联合学报,2009,(11).

[5] 米靖,周志刚. 论提升高职院校学生自我认同的教学策略[J].中国高教研究,2007,(12).

[6] 王纳新. 论体育与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关系[J]. 山东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2).

[7] 王元华. 学校体育中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整合模式[J]. 体育学刊,2003,(1).

[8] 王树明,张静. 大学生身心健康与体育锻炼的相关研究[J]. 体育科学,2003,(2).

[9] 曲毅. 体育运动与青少年学生心理健康[J]. 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3,(1).

G71

A

1008-7427(2012)04-0014-02

1 .心理危机的概念界定和分类

心理学家卡普兰(G.Caplan)的定义:当一个人面对困难情境,而他先前处理问题的方式及其惯常的支持系统不足以应对眼前的处境,即他必须面对的困难情境超过了他的能力时,这个人就会产生心理困扰,这种暂时性心理失衡状态就是心理危机。高职学生处在生理渐趋成熟而心理还尚未定型的特殊阶段,是心理危机的高发人群。面临或认为自己面临某种重大生活事件,并认为自己不能解决、处理和控制时会陷于极度焦虑、抑郁和冲动、失去控制的严重心理失衡状态。高职生心理危机一旦发生并出现后果,就会对个体自身、他人产生强烈的破坏性影响,近几年出现的高校学生伤人、伤害动物以及高居不下的自伤自残行为都在社会各个层面引起了巨大的震动。

2012-02-21

作者系浙江国际海运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

1.1 心理危机的概念

猜你喜欢

体育锻炼危机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怎样激发学生参与体育锻炼
如何培养中小学生体育锻炼的好习惯
高等教育的学习危机
“危机”中的自信
危机来袭/等
体育锻炼不能放寒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