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文化建设

2012-08-15邱琳

关键词:价值观经济建设

邱琳

(吉林大学哲学社会学院,长春130012)

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文化建设

邱琳

(吉林大学哲学社会学院,长春130012)

当代中国提出的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方针政策不是一般意义上的文化建设,而是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提出的文化建设。这一特定的历史条件概括起来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因此,文化建设必须要围绕当代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展开。文化建设作为上层建筑的自我完善,要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以人为本的根本原则。否则,文化建设就容易偏离我们提出这一方针的宗旨。

文化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了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决议。当前我们正在积极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那么,需要强调的是:当前中国的文化建设不是一般意义上的文化建设,而是“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文化建设。这就要求文化建设要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观为基础。离开这一核心价值观基础,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就容易偏离正确的政治方向。

一、文化建设是上层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

马克思曾经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指出:“意识在任何时候都只能是被意识到了的存在,而人们的存在就是他们的实际生活过程。”[1]马克思的这一论断表明,文化作为人类的精神活动,一定是建立在某种具体的特定时代的“实际生活过程”基础之上的。观念的东西不是凭空产生的,而不过就是对社会存在的一种客观的反映而已。所以,马克思又说:“道德、宗教、形而上学和其他意识形态,以及与它们相应的意识形态便失去独立性的外观。它们没有历史,没有发展;那些发展着自己的物质生产和物质交往的人们,在改变自己的这个现实的同时也改变着自己的思维和思维的产物。不是意识决定生活,而是生活决定意识。”[1]由此我们可以得出结论:当代的文化建设一定要基于当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从实践出发来思考当代的文化价值观建设问题。这不是一个单纯的理论问题,而是一个实践问题。

文化是有阶级性的,这是我们首先需要明确的。按照我们对学科门类的划分,人类的文化可以分为两个组成部分,一部分是以自然科学的方式表达的人对自然的认识所形成的“自然科学”;另一部分是人对真善美等价值的认识所形成的“人文社会科学”。两者共同构成了人类文化的基本形式。在这两种文化形式当中,前者以客观真理为对象,它所形成的判断是“事实判断”,它力求排除一切主观的价值因素,单纯追求客观事物的规律。比如,物理学的规律,是不以人的价值意志为转移的。后者则以主观的价值为对象,它所形成的判断是“价值判断”,它不可避免地包含认识者的主观倾向,即我们把什么视为“善”的取决于我们对事物的理解。比如,西方式的民主政治自由在西方人看来就是善的,但在其他国家看来并不一定是善的。

以上对文化的两种基本形式的区分表明,作为文化组成部分的人文社会科学并不是对客观事实的判断,而是主观的价值判断,因此,它必然带有阶级性。自然科学一般说来就其本身来说是没有阶级性的,比如物理学就没有阶级性,无论是哪个阶级都要遵循物理学的规律。但是,物理学一定是“为人所用”的。我们把物理学知识用在什么地方,为谁使用等却是一个价值问题。这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科学技术本身是价值中立的,但科学技术的使用则是必然要以价值判断为前提的。在这个意义上,自然科学也与阶级性必然发生关联。

对于作为人文社会科学的文化来说,则本身就具有了阶级性的特征,因此,人文社会科学被看做是国家的“上层建筑”的组成部分,是有道理的。人文社会科学总是要为国家的政治、法律等意识形态提供理论支撑。文化总是要通过哲学的、政治学的、法学的、经济学的甚至艺术的方式,来表达统治阶级的核心价值观。也就是说,文化并不是单纯的人们用来娱乐的手段,而是承载着一定的政治价值取向、塑造和引导时代的政治价值观念的精神工具。正因为上述文化所具有的阶级性特征,我们必然要提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核心价值观基础问题,以此来指导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否则,如果偏离这一核心价值观的引领,文化建设就容易破坏国家上层建筑的根基。

二、文化建设不能违背经济发展第一要务

当前,我们提出了文化建设的工作任务,还需要明确的一点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提出,并不是要否定科学发展观所提出的经济建设“第一要务”。我们仍然要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这是不可动摇的。在此基础之上,我们要正确处理经济建设与文化建设之间的辩证关系。

首先,根据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因此,当前提出的文化建设,作为上层建筑的组成部分,同样要以经济建设为基础。经济的发展为文化的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和保障。目前,我们发展文化事业离不开经济领域的支持。比如,诸多文化设施建设,文化产品的研发以及文化产品的制造,都需要有强大的经济实力作为保障。没有经济上的支持,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就会仅仅停留在观念当中,各种文化发展的实践都无法得到落实。而且,进一步来说,文化总是在一定的物质生活水平基础之上才能发展起来的,因为文化需要对社会生活的反省。文化不是抽象的观念的自我生长,而是根植于现实生活世界本身。人的生存首先是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而在这其中必然蕴含着人们对待社会生活的价值理想和生产观念,这些理想和观念决定了人们的社会文化素养。

因此,当代中国社会的文化建设,要从经济建设这一中心出发,文化建设不是要把人们从市场经济的经济生活秩序当中解放出来,而是要人们如何以文化的方式来反思市场经济生活秩序所存在的种种弊端,进而改进市场经济的有效性与合法性。

其次,当前中国面临的主要社会矛盾仍然是广大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与落后的生产力之间的矛盾。社会矛盾往往以文化价值观的方式表现出来,从而构成了文化观念的冲突。改革开放虽然取得了一定的经济成就,但是,仍然存在着地区发展不均衡、经济增长结构不合理、贫富差距等社会问题。这一系列的社会问题都要从文化价值观的冲突当中表现出来,因此,如何协调社会矛盾,是我们解决文化价值观冲突的根本手段。马克思当年批判费尔巴哈的原因就在于,费尔巴哈没有把解决人们的“精神危机”的问题诉诸于“经济危机”。所以,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把人的异化区分为两种,一种是“精神异化”,另一种是“经济异化”。“宗教的异化本身只是发生在意识领域、人的内心领域中,而经济的异化是现实生活的异化,因此对异化的扬弃包括两个方面。”[2]在马克思看来,解决经济异化问题是解决精神异化的前提,而不是相反。文化作为一种精神性和观念性的东西,要以经济生活作为自己的发展源泉。比如,我们诚然可以从理论上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但是,如果背离我们的时代精神,那么,这种对古典文化的传统就失去了生活世界的支撑。因此,我们站在当代经济社会发展的规律基础上,来反思传统文化与当代文化的融合问题,就成为文化发展繁荣的一项重要的工作,归根结底,要掌握当代中国人的现实的生存命运。

就国际方面来说,我国尚面临着来自世界资本市场体系的巨大考验,在提高国际竞争能力,开拓世界市场方面仍然存在着很大的压力。这就决定了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当中,仍然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当前,学术界探讨的一个热点问题就是究竟什么是中国道路?中国道路首先是一条发展经济的特殊道路。这条道路既不同于西方的自由主义市场经济道路,又不同于此前的计划经济的道路,而是一条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这条道路是我们区别于西方国家社会发展的有本质区别的道路。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并不完全支持中国道路的选择,因此,必然要从世界经济贸易的经济关系当中提出一系列的有分歧性的国际政策。面对复杂的国际经济形式,尤其在面对世界性的经济危机方面,当代中国道路必须要认清这一严峻形式,继续开拓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经济发展道路。比如,我们意识到了科学技术和金融货币政策的发展方向等。因此,只有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探索出一条有效的经济发展道路,中国在国际社会中的地位才能稳定。而这无疑需要我们做出经济政策上的调整。文化建设要从这一宏观的国际经济形式出发,而不能背离这一时代要求。

最后,文化建设要为经济建设提供智力支持。目前,我国的经济增长方式存在着一个重大问题就是,产品的文化科技含量不高,这直接导致了两个后果,第一是建立在高耗能高投入的基础之上,过度依赖自然资源,从而导致资源的匮乏和环境的破坏;第二个后果就是导致产品缺乏国际市场的竞争力。因此,我们发展社会主义文化,并不仅仅是追求精神文化的提升,也不仅仅是追求社会生活中的道德水平的提高,而是要通过文化建设来提升国家发展的“软实力”。这其中包括,就自然科学来说,应该加大科技成果向生产力转化的力度,继续坚持“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方针,提高物质产品的文化科技含量。就人文社会科学来说,应该塑造和引导社会的政治价值观念,提升广大人民群众的集体主义精神和爱国主义精神,积极投身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事业当中。人文社会科学要立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经济建设提供高质量的上层建筑和意识形态的人文环境,从而促进我国经济建设的发展。

总而言之,文化建设与经济建设并不矛盾,不是发展文化就忽视经济建设,恰恰相反,两者是相互促进的。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准确把握文化建设与经济建设的辩证关系,是我们当前文化建设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根本要求之一。

三、文化建设要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除了上述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还要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这同样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文化建设提出的一项根本要求。

人的本质问题是哲学所关心的基本问题,不同的哲学家对人的本质做出不同的理解,比如,亚里士多德认为,人与动物的区别在于“人是有理性的动物”。马克思则认为:“可以根据意识、宗教或随便别的什么来区别人和动物。一旦人们自己开始生产他们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时候(这一步是由他们的肉体组织所决定的),他们就开始把自己和动物区别开来。”[1]而德国哲学家卡西尔则认为,人是由符号所构成的“文化的动物”。他指出:“人不再生活在一个单纯的物理宇宙之中,而是生活在一个符号宇宙之中。语言、神话、艺术和宗教则是这个符号宇宙的各部分,它们是织成符号之网的不同丝线,是人类经验的交织之网。”[3]因此,从文化哲学的角度来看,人是一种文化的存在。这意味着,文化必然是以人为本的。

文化这一概念的基本含义表明,文化是“以文化人”,也就是说,文化建设的最终目的是要提升国民的人文素质,提升广大人民群众的文化自我意识,提升对中华民族文化的自觉和自信的能力。当前,我国改革开放取得了经济上的重大成就,但是,我国在世界政治文化中的地位还有待提升,国家意识形态还面临西方价值观的挑战。如何在文化领域里获得世界的认同是我们文化建设必须予以考虑的重大问题。历史证明,一个民族的强大不仅仅是要有强大的经济实力,而且也要有强大的民族精神。民族精神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存在的文化根基。因此,我们必须要创造出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在科学的、哲学的、政治的、经济的、文学的、艺术的领域当中,形成自己民族特色的理论体系。只有在人类文化思想史上留下中华民族自己的作品,中华民族的文化才能立足于世界之林。

科学发展观提出了以人为本的原则,这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也就是要坚持以人为本的根本原则。这一原则同样适用于当前的文化建设。文化建设的以人为本就是要以广大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为本。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要符合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这就需要我们不断推进社会主义文化的时代化和大众化。我们处在全球化的时代,世界各个民族的文化发生着深刻的碰撞和交流。马克思指出:“各民族的精神产品成了公共的财产。民族的片面性和局限性日益成为不可能,于是由许多种民族的和地方的文学形成了一种世界的文学。”[1]这意味着全球化必然出现文化价值观的融合问题。中国文化的人文主义精神要准确地反映我们时代的精神,要处理好古代文化和现代文化的冲突,挖掘其中深刻的文化底蕴,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相融合,从而形成中国特色的、中国气派的社会主义文化体系。

以人为本的原则要求文化发展必须要进入大众化阶段。文化并不是高高在上、脱离人们实际生活的精神观念。相反,文化是人们生活观念的反映。当代,要塑造符合时代精神的文化作品,以此来引领我们时代的意识形态和思想价值观念的潮流。在当代社会思潮激烈碰撞当中发展文化建设,要从广大人民群众对文化自我意识的觉醒开始。文化自我意识是把文化建设提升为一种自觉行为的关键。一方面,我们要发展精英文化,比如在高端的科学领域、思想领域都要培养中华民族自己的科学家和思想家,发挥他们的在世界文化领域中的影响地位;另一方面,也要把精英文化的成果不断大众化,向广大人民群众传播先进的文化模式和先进的文化理念。文化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如何推进文化建设的大众化是当前文化建设中的一项重大的任务。

总之,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要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基础,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才能使我们的文化建设不至于偏离正确的方向,进而走向光明的文化世界和民族精神的未来。

[1]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30-31,25,255.

[2] 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82.

[3] 卡西尔.人论[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5:33.

Cultural construction guided by socialist core values

QIU Lin

(The Philosophy School of Jilin University,Changchun 130012,China)

The cultural prosperity in the development of policy is not a general sense of cultural construction,but in the specific historical conditions of culture construction in contemporary China.The specific historical conditions are summed up in the practice of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Therefore,culture construction must center on contemporary“the core values of socialism".Cultural construction as the superstructure,self-improvement,to persist in taking economic construction as the center,insists on the basic principles of human nature.Otherwise,it is easy to deviate from the cultural construction we propose the policy objectives.

cultural construction;core values of socialism;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book=4,ebook=161

D64

A

1009-8976(2012)03-0013-03

2012-04-30

邱琳(1958—),男(汉),吉林长春,副研究员主要研究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

猜你喜欢

价值观经济建设
“林下经济”助农增收
我的价值观
图说 我们的价值观
增加就业, 这些“经济”要关注
自贸区建设再出发
基于IUV的4G承载网的模拟建设
民营经济大有可为
《人大建设》伴我成长
保障房建设更快了
知名企业的价值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