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上市公司内部审计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建议

2012-08-15赵炎高扬

对外经贸 2012年11期
关键词:独立性内审职能

赵炎 高扬

(哈尔滨商业大学,黑龙江 哈尔滨150028)

一、上市公司内部审计现状

由于上市公司筹资的广泛性和特殊性,内部自我控制和评价成为上市公司的一项重要任务,通过公司的内审机构对公司的经营者进行内部监督,并对企业的内部控制体系进行评审,对经营活动进行管理,对企业财务制度进行审核和监督。

由于一些上市公司资产的经营者和所有者对内部审计缺乏主观要求,从而对内审的认识不足,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其发展。同时,因我国内部审计起步较晚,虽已取得了很大的成绩,给上市公司带来了可观的经济效益。但是,仍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首先由于上市公司不同于一般的股份公司,由股东承担所有权、经营权,是在董事会和监事会管理监督下运营的。审计委员会与监事会、内部审计共同组成我国上市公司的内部监控体系。目前我国相关法律、法规对监事会、审计委员会与内部审计之间的关系协调问题均未做出明确规定,仅有针对单个监督部门的职能规定散见于不同的法规中。所以很多企业的监事会、审计委员会与内部审计部门职责规定存在相似甚至重叠,而且,监督机构的具体职能与其组织地位不相匹配,明显不利于其行使监督职责。同时,有些企业在内部人控制严重的情况下,很难保证外部审计的独立性。其次,企业内部审计工作的性质在于独立行使监督职能,是在国家审计的指导和监督下进行。而有些企业中的部门对内审工作不给予配合,反而认为是阻碍了各部门的正常工作,其结果导致内部审计工作开展难度加大或是内部审计部门形同虚设。

二、上市公司内部审计存在的问题分析

(一)内部审计独立性差

1.内部审计机构缺乏独立性

我国上市企业内审机构不具备独立性,依托于财务审计,将内部审计机构定位为内部财务审计,使审计范围受到局限。这种定位将内部审计机构归属财会部门,由财会部门领导负责并报告内部审计计划、审计报告等。这虽然能使内审机构充分发挥财务审计的职能,但内部审计机构的设置却不具备独立性,使内部审计职能流于形式,难以提高内审的质量,不利于给管理层提供真实、可靠的决策信息。

2.审计人员缺少完整的独立性

内部审计机构缺乏独立性必然会导致内审工作人员的地位不明确,定位不清晰。企业的内部审计应该是由企业内部专职的机构或者人员所组成的,依据国家的法规和公司的有关规章制度,客观地监督评价企业内部的成员工作活动及相关经济活动的真实性与合法性,更是对企业内部控制制度效益的一种评估。而目前我国大部分上市企业过度注重财务审计,且内审人员一般都是由财务人员或一些管理人员担任,这对内审工作具有一定的限制性,在制定审计计划,实施审计程序的时候,往往会受到各方面利益个体的牵制,直接受企业领导的影响和制约,与内审工作的职能背道而驰,从而不能形成完整的独立性,对内审工作不利。

3.在经济上缺乏完整的独立性

企业工作的开展离不开资金的支持,内审工作也如此。但是企业的内审工作地位和执行效果取决于企业的管理层,有些领导片面地认为对内审工作的投入不能换来同等的经济效益,不能为企业带来丰厚的利润,所以对内审部门的经费有所限制,因此影响内审工作的顺利开展,使得很多内审计划无法实施,难以发挥其监督职能作用。

(二)内部审计人员整体素质不高

目前企业大部分从事内部审计人员学历层次整体偏低,无形中降低了企业内审工作的效率。而且许多企业的内部审计人员来自于本企业的财会部门,对审计知识缺乏了解,实际的审计经验和审计技巧有限,只能对会计与财务方面进行审计,而忽略了对企业生产活动、经营、管理等方面的审计,而内部审计人员业务水平偏低导致其不能全面履行内审职能,严重制约了我国内部审计事业的发展,同时也加大了内部审计成本,助长了某些企业非法经营行为的滋生,影响了社会经济秩序稳定。

(三)缺乏健全的内部审计质量保证体系

目前我国的一些上市公司内部审计工作缺少完整有效的章程,没有既定的评价标准,工作无章可循,监督过程缺乏依据,导致相当部分上市公司的内部审计方式较为被动,企业的其他部门或多或少抵触这种审计行为,使得内审部门监督不力,阻碍工作的正常进行。

(四)内部审计工作不规范

审计工作应该是一种规范性很强的工作,但是多数的上市企业内审工作人员都未能按照规范性的审计程序开展业务工作,主要表现在:1.没有按照规定制定审计计划;或者制定审计计划流于形式,不切合企业实际。2.审计工作的编制不完整、过于主观,不能如实记录并反映应执行的程序及所发现的全部问题。3.内部审计的工作报告缺乏权威性的指导,且存在与审计证据不一致,报告建设性意见少,缺乏实用价值,没有后续审计等问题。

(五)内部审计重点与成效不突出

目前,我国大部分企业的内部审计工作重点是监督企业成员财务状况和经济活动,未能很好地对企业内部制度的效益性进行有效评估,这种传统的审计方式缺乏力度、广度和深度,没有在内部控制评审及管理审计方面作出重点突破,不但不能促进企业的经济效益,反而会限制上市企业的进一步发展。同时,在审计方法上也缺少风险管理。企业内部审计机构应通过对公司内部的调查分析,对企业内部控制机制提出可行性建议、不断促进企业进一步发展。但是,现在的内审工作多是事后确认风险或损失形成时才去报告,不是所有内部审计工作都能做到对企业作出客观的分析,任何企业的经营都会面临各种不可预知的风险,所以提早调查分析并预防对完善企业的经营管理有着很重要的作用。

三、完善内部审计工作的对策建议

(一)建立独立性较强的内部审计机构

健全、完善、有效的内部审计是现代企业管理的重要方法和内在需要。它既是企业内部控制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监督其他环节的主要手段。要想完善企业的内审机制,就必须健全企业内部审计体制,建立独立性较强的内部审计机构,配置高素质、专业性的人才。要使企业内部审计机构在专业人员的带领下独立行使审计职权,不受其他部门的干预、从而使内部审计工作客观进行,同时也能保证内审工作的公正性和有效性。

(二)清晰定位内部审计工作职能

在我国上市企业中,内审机构的设置趋向于董事会主管。事实上在内部审计机构的设置上应明确企业文化和具体情况,按照其服务对象和功能作用制定相应的内控制度,由总经理主管,它可以使内部审计更接近经营管理层,并直接为总经理日常经营服务,可以发挥内部审计在公司经营管理过程中的作用。在公司内部控制体系中发挥监督、评价、咨询和控制职能,使内部审计的职能和范围有了较大的拓展,有利于实现内部审计为提高公司经营管理水平、提高经济效益服务的目的。

(三)注重内部审计的实效性

在财务审计基础上,同时开拓责任审计、绩效审计及经济效益审计等领域,并做好相应增值管理咨询服务工作。内部审计是对公司的发展运行过程进行全面的监督,对公司的经营管理及经济效益做出及时性的评价并提出有效的建议,为公司增加价值服务。内部审计人员应及时与管理者交流自己的审计结论,并与管理者的目标及股东目标一致,同领导团队一起追求企业价值增值,帮助公司实现生产经营及管理各个阶段的目标,协助经营者改善经营效益。

(四)建立内部审计风险管理机制

增强内部审计服务导向职能。内审的职能是监督和评价。企业的内审工作要做到对企业进行最客观的分析,并及时、准确地向公司董事会或股东大会报告企业现状,更重要的是针对企业管理和控制中的薄弱环节,提早调查分析并提出建设性意见和建议。要建立有效的内部审计风险管理机制,才能帮助企业增加效益,促进资源的合理配置。

(五)提高内审人员的综合素质

优化审计人员结构,提高审计人员素质。实行严格的审计责任制,以进一步明确审计人员的责任,规范审计人员的审计行为。其次,加强内审人员的培训和考核,只有这样才能让内审人员不断提高自身综合素质和职业判断能力,同时企业要注意培养和吸收优秀的内部审计人员,组成具有较高素质和较强职业能力的内部审计团队。

[1]肖华玉.强化我国上市公司内部审计职能的思考[J].湖南社会科学,2008(6).

猜你喜欢

独立性内审职能
聚焦内审转型升级 提升增值服务水平
培养幼儿独立性的有效策略
职能与功能
新监管框架下银行的风控和内审体系
浅论我国非审计服务及对审计独立性的影响
价格认定:职能转变在路上
考虑误差非独立性的电力系统参数辨识估计
浅谈会计职能是否应该进行拓展
内部审计的独立性与组织模式的构建
对建国以来我军履行对内职能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