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黑龙江省实施小城镇发展战略与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研究

2012-08-15李沫愚李辉作

对外经贸 2012年11期
关键词:小城镇第三产业产业化

李沫愚 李辉作

(1.黑龙江生态工程职业学院,黑龙江哈尔滨150025;2.齐齐哈尔大学,黑龙江齐齐哈尔161006)

一、黑龙江省实施小城镇发展战略的重要意义

(一)推动小城镇吸纳更多农村剩余劳动力

目前,我国农业内部的就业压力正不断增加,农业内部转移消化劳动力空间有限,而中小城市受基础设施等条件的限制,不可能在短期内吸收大量农村人口。通过实施小城镇发展战略来转化农业剩余劳动力已被实践证明是一种极为有效的途径。小城镇地域分布广、数量多,新建和扩建潜力大,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难度和风险较低,其与农村经济、就业结构比较接近,二者容易协调互补发展,可以通过放开县城和中小城市的户口迁移限制,让农民进入小城镇务工、务农、经商具备可行性。

(二)加快农业产业化与现代化进程

农村现代化是城镇化的基础。小城镇的发展将扩大其人口规模,农产品市场需求量也随之增大,为农业产业化发展提供了市场原动力。推动小城镇建设可以为农业产业化的生产“龙头”——加工企业发展创造条件;为小城镇产业化的流通“龙头”——农贸市场的形成创造条件。专业农贸市场能吸引各地客商,集聚广大农产品的生产和销售者,发挥农产品集散地的功能,从而促进产业化生产基地规模的扩大;小城镇为农业科技信息和科技人才的集聚创造条件,形成农业产业化发展的科技“龙头”。大规模的农村劳动力转移将加速形成农业规模化、集约化经营,并同时提高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推进农业现代化进程。

(三)有利于优化农村就业结构,实现农业产业升级,扩大城市就业容量

通过优化就业结构推动产业结构调整是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重要手段之一。通过发展小城镇引导农村剩余劳动力向第二、第三产业等非农产业转移,不仅可以优化农业内部种植业、养殖业、畜牧业以及农副业结构,还可以发展壮大农村第二、第三产业,推动农业和农村经济产业结构升级。人口城镇化也是城市产业结构协调发展的“润滑油”。农村人口向城市转移可以推动城市第三产业的发展,扩大城市就业容量。

(四)刺激农民增加消费,扩大内需

内需不足已经成为制约黑龙江省经济持续快速增长的首要因素。改革开放以来,全省较多的农村人口到乡镇企业就业,收入明显提高,但由于其传统的消费观念和消费环境的限制,在很大程度上抑制了他们对工业品和服务产品的消费需求。通过实施小城镇发展战略,使农民“市民化”,可以使其消费需求和消费水平与收入水平同步提高,带动城市产业升级。实施小城镇发展战略成为促进黑龙江省经济快速增长的持久动力源泉。应加大城市的新建、改造、扩容、基础设施建设等投资,为外来务工人员建设廉租房及相应的配套公共服务设施。小城镇是农村工业、服务业发展的载体,对文化、科学、教育、娱乐、商业服务等产业都有明显的集聚作用。

二、实施小城镇发展战略与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应遵循的原则

农村剩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是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必然趋势。要逐步提高城镇化水平,坚持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走中国特色的城镇化道路。这是在科学分析我国国民经济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的基础上提出的,是解决“三农问题”、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战略。农村城镇化与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内在要求。发展小城镇与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应遵循以下几个原则:

(一)城乡一体化发展原则

城乡一体化是城乡协调发展的前提和基础,是整个国民经济健康发展的重要保证。要改变二元社会经济结构,必须在推进小城镇与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过程中遵循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原则,有效地消除城市与乡村之间在体制与政策上的二元现象,逐步消除城乡之间相互融合的体制和政策障碍,促进城乡生产要素的合理流动与优化组合,有利于经济建设的快速发展。

(二)多元发展小城镇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原则

从我国人力资源总量及其分布、现有城镇发展基础以及国民经济和社会结构水平与发展趋势来看,要解决大规模农村人口向城镇流动的问题,必须实行多元小城镇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原则,发挥好大中城市对农村的辐射带动作用,依法赋予经济发展快、人口吸纳能力强的小城镇相应行政管理权限,城镇建设由国家单一投资转变为国家集体、外资、个人等多元化投资机制。

(三)可持续发展原则

在推进小城镇和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进程中贯彻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在强调经济增长的同时,必须注重城乡经济质量的提高,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这是一种全新的城乡经济发展观。坚持可持续发展原则既要立足于城乡社会经济现状,又要着眼于城镇化与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未来发展趋势,应避免小城镇与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以环境质量的下降、生态平衡的破坏、后代生活水平的降低为代价,探索法律调节城镇化发展的方式和机制。

(四)产业化支撑原则

推进城镇化与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必须贯彻产业化支撑原则,注重培育主导产业和特色经济,提高城镇的经济活力,强化工商经济集聚效应,为城镇发展和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提供产业支撑,使广大城镇真正成为辐射带动当地经济发展的区域经济中心。首先,有利于非农产业向城镇集中;其次,有利于农村富余劳动力向城镇有序转移;第三,促进城镇的基础设施建设;第四,有利于进城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观念和生活方式的转变。

三、实施小城镇发展战略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有序转移的对策思路

对于黑龙江省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采取单一政策和专项措施效果并不显著,必须采取综合、多元和配套的政策和措施,通过多层次和全方位地拓展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空间,让农民既可以离土不离乡,也可以离土又离乡;既可以进厂不进城,也可以进厂又进城;既可以在农业内部转移,也可以在农业外部转移;既可以向小城镇转移,也可以向大中城市转移;既可以出县、出市、出省,也可以在国际间流动,真正做到逐步缓解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就业压力。

(一)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制定小城镇发展战略

实施小城镇发展战略必须统一规划、协调发展、全面升级,形成功能完善、布局合理、结构协调、规模适度的城镇体系,以使各类城镇间、城镇与农村相互依托、相互推动、协调发展。小城镇发展战略、发展规划应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形成小城镇和新农村建设互促共进机制。小城镇建设要充分考虑区位优势、资源条件和人口规模等因素,突破传统定势,高起点、高标准地做好城镇规划,在保持城镇数量相对稳定的基础上,重点突破和促进城镇规模扩大、功能完备和质量提高,尤其要优先发展城镇中区位较优、实力较强、对周边农村和乡镇具有较大吸引辐射能力、发展前景广阔的农村中心城镇。同时,要以产业和市场开发来促进农村城化镇建设,不能过分强调大城市的重要性,而忽视中小城市和小城镇的作用,不要忽视农村的发展作用,应将繁荣农村经济作为创造更多新的就业岗位的重要途径。

(二)通过农业综合开发来带动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

黑龙江省各级政府应根据当地资源特点,积极引导农民走农、林、牧、副、渔综合发展的道路,大力发展名、特、优、新、珍农产品,达到以深化农业内涵生产来消化农村剩余劳动力的目的。政府每年可投入一定的资金,同时还可通过吸引外来资金,建立和完善水利基金制度和劳动积累工制度,采取以工代赈、以工补农、以工建农等形式,来加大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力度,即引导农民在平整土地、兴修水利、改良土壤、提高肥力、加快荒山绿化和加强农村交通建设等方面投工投劳,达到既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又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的目的,拓宽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空间。鼓励城市企业和个人向农业投资进行综合开发,鼓励毕业生到农村创业,引导和鼓励农民工返乡创业,可以用土地流转经营权,商品权、农村宅基地、房产、农业生产用房等作为抵押担保方式为农民工返乡创业提供贷款。

(三)加快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培育农村剩余劳动力充分就业的内部载体

农业产业化就是要把农、工、贸有机地结合成一个利益共同体,实现农业生产、加工、销售等环节的一体化经营。其基本特征是生产专业化、经营集约化、服务社会化、产品商品化和产业一体化。通过发展农村的支柱产业和主导产品,带动关联产业群的发展,将产业优势和产品优势转化为农民的就业机会,拓展农民的就业渠道。目前黑龙江省要加快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把农业产业化作为带动农村剩余劳动力充分就业的一个突破口。

(四)大力发展第三产业,使第三产业成为农村劳动力转移的主要产业流向

第三产业是农村剩余劳动力最容易进入的产业,也是吸纳劳动力最多的产业。目前,我国农村第三产业主要集中于一些传统的、低水平的交通运输和商业饮食服务业上,一些农村急需的第三产业如科技服务、技术信息咨询、金融保险等方面发展严重不足,同时也说明农村发展潜力巨大。现阶段应重点搞好市场建设,包括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市场、农产品批发市场和农村资金市场建设,为农村第三产业发展创造良好的市场环境;同时应注重培育和完善资本、技术、劳动以及企业产权交易等生产要素市场,逐步建立起体系完备、功能齐全、布局合理的市场结构。此外,把交通、通讯、保险、农村金融和信息技术服务等行业作为发展重点,作为安排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和加快农村城镇化的重要渠道;要利用农科教中心等机构的技术力量,发展农机使用、修理、保养指导等修理业、咨询业和社会服务业;要发挥农村信用社等金融机构的融资作用,发展农村金融业;充分利用独特的农村旅游资源,积极开发一批具有浓郁乡土气息和农业特色的旅游景点;要利用农村相对广阔的地域,发展综合开发的房产业和仓储业;要结合各地传统习俗和土特产,建立具有地方特色第三产业体系,最大程度地扩大农村第三产业的就业容量。

[1]郭振.农村城镇化与产业结构调整[M].黑龙江出版社,2009.

[2]韩小波.城镇化与中国农村发展[M].中国城市经济,2012.

[3]威学森.农村社区建设理论与实务[M].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

[4]段炼.农村城镇化建设思路[M].合作经济与科技,2011.

猜你喜欢

小城镇第三产业产业化
非织造材料产业化新进展
观赏石产业化和金融化初探(一)
富硒有机缓释肥产业化迈出大步
系统产业化之路
1995年-2015年营业税与第三产业增加值相关关系
一季度第三产业增速明显下滑
小城镇社会治理创新逻辑
加快小城镇建设应采取的措施
小城镇远
我国小城镇体育研究的回顾与展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