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西游记》影视改编的合理性因素

2012-08-15林荣钦范鹏南

关键词:原著孙悟空西游记

林荣钦,范鹏南

电影与电视的产生,是20世纪最具标志性的文化事件,它们因其独特的视觉化传播优势和强大的覆盖力,迅速成为20世纪最具影响力的传播方式。影视艺术自成熟之时起便与文学艺术结下了不解之缘。美国人乔治·布鲁斯东说:“电影由活动的照片发展为述说一个故事的那一天起,便是小说不可避免地变成原料或由故事部门大批制造出来的开始。”[1]《西游记》有着庞大而新奇的故事内容和家喻户晓的群众接受度,很自然地成为影视化改编的重地。《西游记》影视化改编就是以《西游记》文本为素材,运用现代科技技术,将之再造为视觉图像并呈现在屏幕或银幕上。《西游记》影视化改编的主要载体有电影、电视剧和动画片。

关于名著的影视化改编,中国艺术研究院博士生导师田本相说过:“任何一种改编,都并非是为改编而改编。越是优秀的编导,在改编名著时,必定带有他的社会理想和审美追求。为此,他也必须寻找到在这艺术形式的转换中,在名著中寻求到引发和启动现代观众的情感共鸣和思想震撼的内涵,寻求到为现代观众所能接受的叙述方式,给今天的观众带来新的审美感受。”[2]影视化改编的核心就是受众接受。从受众的角度出发,《西游记》的影视化改编大致是由物质外壳和精神内核两个方面入手的。

一、物质外壳的适应性改编

《西游记》影视作品物质外壳的适应性改编主要包括:人物造型、人物语言、人物形象、画面配音、镜头处理、镜头色调等方面,这些都是表达精神内核即故事剧情和文化内涵的手段,故将其归类到物质外壳之中,这里主要选取人物造型、人物语言、人物形象三个方面进行论述。

(一)人物造型

《西游记》笔下存在大量半人半兽的人物,在影视改编中,这些人物大体上是在被不断美化的,呈现出一种去兽化、唯美化、时尚化的趋势。以孙悟空为例,吴承恩笔下的孙悟空完全可以用“丑陋”一词形容。首先,他身材矮小,“身不满四尺”[3]16,还是天生的萝卜腿,“况他又是个圈盘腿,拐呀拐的走着”[3]227,又长得一副尖嘴猴腮的“毛脸雷公嘴”[3]431,甚至观音院的和尚见到孙悟空时都不禁问唐僧:“这般一个丑头怪脑的,好招他做徒弟?”[3]83然而,影视作品中的孙悟空大都身姿矫健、英气勃发,六小龄童版的孙悟空更是将猴王之“美”演绎到了极致。这种改动,充分照顾到观众的审美感情,也就成为了改编成功的一部分。在近些年的影视作品中,孙悟空的造型越发时尚化,也越来越有“人样”。比如,电影《情癫大圣》中的孙悟空的造型同以往有了很大的不同,没有了那标志性的一身金毛,而是一头夸张的红色烫发、一身霸气的红色锁子甲,不仅充分体现了孙悟空勇敢好斗、桀骜不驯的性格,更极具现代感。

(二)人物语言

语言是社会的产物,社会性是语言的本质属性,它与社会文化生活相依而生、相伴而存。语言反映社会文化,同时语言的使用又深受社会文化的影响。影视作品中的语言也应该与时俱进,反映时代特色。《西游记》影视作品中的人物语言大致呈现一种通俗化、幽默化的趋势。82版《西游记》的人物语言是一种参照原著改编的文绉绉的人物语言。而16年后原班人马拍摄的《西游记》续集的人物语言却是现代白话文。虽然少了些古典气息,但比较符合语言的社会性这一基本规律。在全民娱乐的大背景之下,影视作品语言的幽默风趣就显得尤为重要。张纪中版《西游记》虽然在剧情、人物、语言上基本尊重原著,但在语言运用时极具幽默感。比如,“三打白骨精”时孙悟空的台词,“他们拿弓箭射我们,他们拿毒药毒我们,他们把我们抓起来以后煎炒烹炸。最可恨的是,还拿我们的脑子当下酒菜呀!下网下扣的把我们活捉了去,叫我们翻跟头,竖蜻蜓,拿我们玩耍呀?”(《新西游记》第十五集)这不正是当下捕猴子、食猴脑、当杂耍的真实写照吗?观众在笑过之后,还会很自然地联想到当下动物保护这一时代主题。虽然还是有些观众大呼新版《西游记》台词“太雷人”,张纪中解释道:“我们这一版就是拍给年轻人看的,毕竟《西游记》需要通过他们这一代人传承下去,让他们有兴趣看、看得懂是最重要的。台词应该与时俱进,用时代语言说名著故事,经典才能世代传承。”

(三)人物形象

《西游记》主要塑造了唐僧、孙悟空、猪八戒、沙悟净这四个个性鲜明的人物。唐僧是一个信守宗教信条的佛教徒,胆小怯懦,经常误信谗言,颠倒是非。孙悟空则聪明机智,本领高强,疾恶如仇,但心思急躁,性格还带有魔性。猪八戒丑陋,好色,贪财,对事业缺乏坚定的信念,爱占小便宜,嫉妒心强,好搬弄是非。沙悟净憨厚纯朴,对师傅忠心耿耿。影视作品为了迎合观众的心理期许,会对这四个主要人物进行“改造”,它们当中有的是对原著的人物性格的“再现”,有的是对这些人物性格某一方面的刻画。以唐僧为例,《西游记》原著里的唐僧有着很大的性格弱点,一是胆小懦弱(师徒每到穷山恶水之地,作品中总会写“那长老大惊失色”或“流下泪来”[4]),二是昏庸糊涂。 比如,第二十七回,明明是白骨精来犯,唐僧却听信八戒谗言,怪罪悟空并将他驱逐,取经的路上唐僧更是多次轻信妖怪言语,可谓糊涂至极。而多数影视作品大都选择淡化唐僧的这些性格弱点。比如82版《西游记》集中体现了他的“慈善”和去西天取经的决心,将其塑造为一位得道高僧的形象。而新《西游记》中增加了唐僧和黄袍怪斗智斗勇,成功地从黄袍怪口中套出其弱点的情节。在《西游记后传》中,唐僧更是成为了武林高手。

二、精神内核的适应性改编

《西游记》影视作品精神内核的适应性改编主要指故事剧情以及故事所映射的文化内涵的改编,根据影视作品对《西游记》原著依赖程度的不同,笔者将《西游记》影视化改编划分为“重建式”和“架空式”两种改编类型。无论是“重建式”还是“架空式”作品,在现代演绎时基本上都呈现出以下的特点:第一,主题的多元化,反映时代特点,强调娱乐性。一个很典型的例子就是作品中的感情戏份的增加。第二,封建宗教氛围瓦解,作品进一步平民化、大众化。第三,影视作品语言更加幽默、通俗,带有时代气息。

(一)重建式

所谓“重建式”,是指影视作品通过全景移植或节选移植的方式,在大体尊重《西游记》原著的基础上进行影视化改编。重建式的影视改编绝不是一板一眼地对原著进行机械复制。正如好莱坞电影大师布鲁克斯所言:“除非把书放在摄影机前把文字一页页地拍下来,否则,任何一部小说在改编时都必须改头换面。”[5]《西游记》重建式改编作品主要有:《西游记》(1982)、《西游记续集》(1999)、《西游记》(1999 动画)、《新西游记》(2011)等。中央电视台制作的82版《西游记》可谓重建式作品中的扛鼎之作。82版《西游记》对原著进行了高度的概括和提炼,在形式上保留了三套神灵系统,而将其中复杂的宗教思想淡化,以现代人的价值标准和道德取向对主要情节进行改写,着意突出了孙悟空不畏强权的抗争精神和师徒四人不畏艰难险阻的进取精神。四个主要人物都得到了进一步的美化。82版《西游记》秉持的“忠于原著,慎于翻新”思想已经成为《西游记》重建式影视作品改编的指导思想。中国国际电影公司制作的52集大型动画《西游记》则是重建式动画作品的代表作,这部作品以满足广大青少年的欣赏习惯和审美诉求为出发点,原作中浓墨重彩的佛教思想,篇幅可观的社会百态,以及丰富的文化内涵,在作者笔下得到了积极的取舍和调整。将原著中“九九八十一难”的坎坷征程转化为一场西天取经的奇幻冒险故事,淡化了原著的现实主义色彩。影视作品的这些改动,迎合了当代观众的心理期许和审美诉求,也就成为了改编成功的一部分。

(二)架空式

所谓“架空式”,是指影视作品只提取《西游记》文本中的某些元素,其故事情节在原著之外独立展开的具有《西游记》因素的影视作品。提及架空式作品,有些人认为是在“乱弹琴”。其实,小说《西游记》本身就是对玄奖取经故事的一次后世演绎,就是一次 “架空”,只不过这种“架空”很成功,就成为了经典。《西游记》架空式影视作品主要有《大话西游》(1995)、《情癫大圣》(2005)、《春光灿烂猪八戒》(2000)、《嘻游记》(2010)等。其中,由周星驰主演的《大话西游》是架空式作品的代表作。《大话西游》自称是《西游记》第一百零一回,仅仅借用了“取经”的大背景,用无厘头的方式讲述了孙悟空的前世今生以及一段刻骨铭心的爱情故事。《大话西游》符合了当代年轻人玩世不恭的心态以及反抗权威的心理,受到年轻人的热力追捧,其特有的无厘头式的语言也被争相效仿,风靡一时。如果《大话西游》仅仅是一场关于孙悟空的搞笑爱情故事,它是很难获得如此之大的成功。“作品真正吸引人心的力量,并不仅仅来自于恶搞与无厘头本身,而是对当代人心灵生态的深层次把握与契合。”[6]至尊宝在紫霞和白晶晶之间寻找真正爱情的过程中,分辨善恶是非,慈爱悲悯,高尚自私,放下小我,成就大我,义无反顾踏上了西天取经的征程。至尊宝,同小说里孙悟空一样,在一次次地同人性弱点的对抗中完成了自我的蜕变,懂得了人生的真理。在欢乐背后留下的更多是关于人生的思考:选择、爱情、责任、自由、命运。《大话西游》将作品的娱乐性和内容的深刻性完美地结合起来,使其成为中国影视史上的一朵奇葩,成为唯一一部被奉为经典的名著架空式改编作品。

三、对《西游记》影视化改编的思考

现代社会快节奏的步伐和人类的求易避难的心理,为当今读图时代的到来埋下伏笔。名著影视化改编热浪滚滚袭来,作为“母体”的文学经典阅读却在影响面和普及力度上明显处于劣势。在信息摄取上,人们越来越依赖直观的图画、声音,由之前阅读文本转变为阅读图像。这种转变,一方面是时代进步的表现,另一方面也引起了很多学者的担忧。周宪指出,“当代文化正从语言中心的文化转向图像中心的文化,较之于影视、广告等诸多形象产业咄咄逼人的态势,以文学为代表的语言媒介空前地被边缘化了。”[7]即便是四大名著也是如此。走进各地图书城,可以发现,很多学生围在漫画书、畅销书的柜台前,文学经典的柜台前却寥寥无几。笔者在班级做过一个调查,尽管是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生,但完整地看过《西游记》原著的人不到三分之一,大部分人都是通过各式各样的影视作品认识《西游记》的。从积极角度看待这个问题,在文本阅读弱化、影视作品大行其道的今天,文学并没有像大家想象的那样陷入绝境,反而借助影视这一强有力的传播工具,文学搭上了文学名著影视改编顺风车,在大众当中广泛传播,并在传播过程中获得了超越以往的影响力。从这一意义上说,影视化改编对于延续名著生命力和扩大名著影响力发挥了很重要的作用。社会上对于名著的影视化改编一直存在很多批评的声音,经常有人痛斥各种恶搞版的《西游记》,认为是对原著的极大亵渎,我们不妨抱着一种宽容的心态看待这个问题。“这一类‘恶搞’改编说到底其实就是‘借鸡生蛋’,择取吴承恩《西游记》作为孵化各类改编本的母体,本身即已说明了古典名著永恒不朽、无以消解和颠覆的价值。‘恶搞’版无论如何热闹红火,从本质上都是一种借题发挥,所谓‘夺他人之酒杯,浇心中之块垒’,旨在抒发自己特殊的社会话语。”[8]

[1]乔治·布鲁斯东.从电影到小说[M].高俊千译.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81:2.

[2]田本相.谈电视剧的明著改编[J].中国电视,1998(6).

[3]吴承恩.西游记 [M].杭州:浙江文艺出版社,1994:16,227,431,83.

[4]李雪梅.论20世纪《西游记》影视剧改编及价值实现[D].山东大学,2009.

[5]梅尔·布鲁克斯.小说不是电影[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84:16.

[6]王同坤.《西游记》:从小说向影视的转型[J].山东社会科学,2006(8).

[7]周宪.符号政治经济学视野中的视觉转向[J].文艺研究,2001(3).

[8]竺洪波.经典在大众传媒时代的命运[J].中文自学指导,2007(4).

猜你喜欢

原著孙悟空西游记
秒变孙悟空
快递来了个孙悟空
漂流瓶
课后泛读的有益尝试——原著阅读
我和孙悟空的一天
拔牙
西游记
西游记
西游记
水家乡